浅谈幼师学校“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新模式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k80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幼师学校而言,培养的学生几乎全部是为幼儿教育机构量身定做。因此,幼师学校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而今后将走上幼儿教师岗位的学生,能力与水平的高低又与教授他们的教师综合素质高低有着密切关联。笔者认为,结合当前幼师学校学生的素质状况,“教学做合一”这一人才培养新模式无疑符合当代教育的需要,更能够为幼师学校人才培养插上成功的翅膀。
  关键词:幼师学校;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创新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提出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一生竭尽全力奉献教育,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生活教育理论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教育学说。“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原则。陶行知深刻认识到“教员”存在的弊端,并且认为这种教育是在磨灭学生的“天资”。
  1927年,陶行知发表“教学做合一”的专文,进一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所以,“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做是教与学的中心,盲目行动不是做,胡思乱想不是做,“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皆道理。”对此,陶行知曾指出:“直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教师,间接可以造成不死不活的国民,有生活力的教师又是要靠着有生活力的师范学校训练的。”然而现在的幼师学校培养师范学生,却不再是陶行知大师提出的具有生活力教师。许多幼师学校毕业生缺乏“师范性”,缺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有的各方面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
  二、幼师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仍以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
  教学改革喊了数十年,但是,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幼师学校教师,尤其是年龄及教龄偏大的“老教师”教学方法多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实践性和操作性,没有根据教学计划开设相应的实践性课程,在授教过程中没有起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导向的作用,尤其是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大多过于理论化、单一化、老套化,缺乏实用性、操作性和先进性,严重脱离了教育教学实际。
  2.教师仍没有确立在课堂中正确位置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构筑以学生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师生互动的探究式课堂。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失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主要的工作就是听课和做笔记,干自己的事。很多教师只是一味地满堂灌,讲授的理论知识高度概括,枯燥无味,甚至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在讲课过程中行云流水,一节课下来授课内容太多,以致学生难以消化。笔者认为,幼师学校教育本应是探讨研究型的教育,课堂上应当更提倡学术上的争鸣,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但是现在一些幼师学校教师还是缺乏相应的现代型互动研究式教学能力,致使课堂教学实效难以得到保证。
  3.考试(考核)形式单一
  现在的幼师学校学生考核机制普遍是以期末考试为主,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对学生的师范性综合技能同样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影响力。很多学校也非常想对现行考试体制进行改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能形成有效、合理、科学的考核形式。
  三、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创新幼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
  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幼师学校教育存在一些弊端,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自身多年来教学实践,将创新幼师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总结如下:
  1.打造以“教学做”为主的课程模式
  从教师“教” 的立足点上来看,实现幼师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开足必修课的同时,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将教与做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快速地提高培养教师人才的速度,让师范生在校期间尽快进入教师的角色。笔者认为,在强调“学”的过程中,一是教育见实习要贯彻于师范生的整个学程;二是教育教学实践方式要多样化,既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也包括各种教育调查、教育研究、教学观摩、教改信息交流、模拟教学等活动;最后,可以利用幼师学校与小学寒暑假的时间差,安排学生到家乡所在地幼儿园进行教育调查、听课或上课,借以接触孩子、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一般流程和基本规律。
  毛主席曾经说过,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笔者认为,在让学生将知识投身到学以致用的环节中,应当注重如下几点:首先,要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加快学科教育课程的建设,改变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分离的现状;再次,强化职业技能课程;最后,重视教育研究课程。
  2.主张生活教育哲学,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师范性
  生活教育哲学是陶行知力主的一种教育哲学,在实践中同样证明了这种哲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这种的哲学的理解,主要就是一种示范性教育哲学。因此,笔者认为,幼师学校特别需要有更多能体现师范特色的高水平的课堂教学。各科教师都应当特别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基本功,在教态仪表、组织教学、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实验操作、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做学生的表率,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同时,要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治学方法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对教学工作的挚爱之情不断塑造学生的师范性人格。
  除了上述这些,在陶行知的教育哲学思想中,还特别注重教育环境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一个教师能否形成持续发展的力量,一定意义上取决于他“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参加活动的质量”和校园文化的风格力量。作为幼师生学习与生活的场所,校园环境要处处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意蕴,时时流露出优雅的师范性人文精神。同时,幼师学校应当熔铸一种师范精神,使每位幼师生在校园内能时时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崇高与伟大,感受到来自儿童的渴盼,激发幼师生热爱儿童、热爱教育的情感,从而明确自己将要肩负的使命和承担的责任,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幼师生的熏陶感化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取得相应的成就,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公共卫生教育教学已经获得了极大地改善,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于疾病免疫领域,可以促使多种疾病获得有效控制。但是在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水平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在控制多种疾病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针对此我国公共卫生教育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施行教育教学改革,促使公共
摘 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找出问题,了解学生就读职业教育的满意度,是决策者在制定政策时的重要参考。本文将从海峡两岸大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找出目前就读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哪些方面是满意的,哪些方面是不满意的,并且将海峡两岸大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满意度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落差,提供下一轮职业教育政策时的参考,让学生愿意就读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教育;满意度、两岸  众所皆知,德国、日本与台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