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造就”英雄

来源 :少男少女·校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e_willi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英雄主义是提振民族精神、激发民族斗志的强大动力。不管时代怎样变迁,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都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它构建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内核,凝聚正义、力量和无畏的勇气。
  英雄的产生,有它的必然性(这是主要的),有时也有它的偶然性,著名战斗英雄袁永福的经历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解放战争初期,山东省章丘县埠村,驻有国民党军一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营。虽只是一个镇,但经过日军与国民党军的长期经营,工事坚固,火力配系完整,我军曾攻而未克,成为一块难啃的骨头。1946年初秋,上级把攻克埠村的任务交给了鲁中军区4师。
  4师10团3营9连,成为这次进攻作战的主攻连。经过比武竞争,袁永福成为该连突击队的爆破手。
  农历七月二十八日的晚上十点,突击队潜入进攻出发阵地。第二天天刚放亮,总攻开始。最初进展颇为顺利,部队很快肃清外围,进入到街区,但守敌依托堡垒负隅顽抗,密集的机枪火力封锁了进攻的通路。
  按战斗预案,爆破手袁永福夹起一个二十多斤的炸药包,在全连机枪、步枪的掩护下,快速又隐蔽地接近敌堡,拉燃导火索,将炸药包从射击孔塞入碉堡内,然后迅速撤离。
  随着一声巨响,不等硝烟散去,连长刘宝生驳壳枪一指,突击队迅速跃起冲锋。但是,很快的,敌机枪又响了起来,冲锋的战士们一下子被扫倒了六七个。原来,就在袁永福拉燃了导火索将炸药包塞进敌碉堡后,炸药包又被敌人从里面扔了出来,在碉堡外爆炸了,因而没能炸毁敌堡。而由于有硝烟与尘土的遮蔽,勇士们没能看清爆破的效果,便发起冲锋,致使造成伤亡。
  这时的连长气得对着袁永福大声骂道:“袁永福,你搞的什么名堂?”然后又对着另一个爆破手命令:“大李,你去把它炸掉,干得利索点!”
  挨了连长的骂,看到了战友的伤亡,这让袁永福既没面子又感到内疚。他咽不下这口气,便跑过去抢夺大李手中的拉雷。大李不干,二人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最后,经指导员、副连长讲情,连长默许,袁永福获得了第二次爆破的机会。
  拉雷是什么?是山东根据地一种土造兵器,就相当于一个放大了十多倍的手榴弹。战斗部是铁铸的,装药15斤,为便于携行,还装有长长的木柄。但因为太重,无法投掷,只能作为爆破器材使用。
  在我军火力的掩护下,袁永福第二次成功接近了敌堡,将拉雷的导火索拉燃后,塞入敌堡射击孔。
  碉堡内的国民党兵继续上一次将炸药包扔出去的做法,没等袁永福的拉雷完全塞进去,便从里面往外推。可他们推得早了点,此时的袁永福,还没松手呐。
  接受了上一次的教训,早有准备的袁永福死死抵住拉雷,使敌人无法将其推出。因为有死角,敌人从碉堡内用枪也打不到他。就这样形成了僵持。
  1秒、2秒、3秒……
  几十米外的连长和指导员对着袁永福高声叫道:“快撤!快撤!快撤下来!”
  因为有了上一次爆破未成功的耻辱,此时的袁永福已经抱定了与敌堡同归于尽的决心,仍旧死死抵住拉雷的木柄不松劲。
  他想与碉堡同归于尽,但碉堡内的国民党兵不这么想。就在10秒的延期快要到头,眼看这拉雷就要爆炸,里面的国民党兵怂了,一下子松开手,往碉堡的后门出口逃去。没了阻力的袁永福猛的一下子将拉雷搡进碉堡内,然后就地十八滚,快速撤离。
  也就是在他向外滚的时候,轰然一声巨响,大地颤抖,硝烟弥漫,敌堡被炸毁。他伏在地上,用双手护住后脑,被炸飞的砖头、水泥块落到他的身上,使他全身多处被砸伤,但没有伤到要害。
  突击队第二次跃起冲锋,袁永福也一下子跳起来,和突击队一同向街里冲去。
  埠村的防御工事太完备了,就在9连往街区中心突击时,迎面又被一处敌军设置于高房上的机枪工事所阻。因为敌军居高临下,无法爆破,又没有炮兵,9连拿它没办法。只好下令暂停进攻,临时找了遮蔽物隐蔽待机。
  这个时候,偶然因素出现了,袁永福因为第二次爆破时距爆炸点过近,耳朵被震聋了(暂时性的,并未致残),指挥员暂停进攻的口令和哨音他都没听见,仍旧往前冲。直到冲进了一处敌人刚刚放弃的工事内,环顾左右,这才发现战友们都没有冲上来。
  因为充当爆破手的原因,他身上没带枪,但敌军工事内,有遗留未带走的两箱手榴弹,他便用手榴弹与敌人打了起来。在边投弹边觀察中,他看到了后方远处的指导员正对着他喊着什么,他听不见。指导员便用小指挥旗一个劲地往他的头上指,他顺着指导员指示的方向看去,原来他的上方,凑巧就是封锁我突击队进攻的敌军高房机枪工事。
  因为存在着死角,敌人打不到他,他没有枪,自然也无法向上射击,但他有大量的手榴弹。那时北方的村镇很少楼房,即便是地主家的高房,也高不到哪里去,所以投弹并不费劲,他便一枚接一枚地把手榴弹往房顶上投去。
  但敌人也不笨,迅速捡起他投上去的手榴弹又给甩了下来。
  看明白了这个情况,接下来的操作,他便根据手榴弹的延期,拉弦后默默地数上三秒再投,这招灵了,只需几下,便将高房上敌人的机枪全部打哑巴了。
  突击队又一次发起冲锋。袁永福第一个冲上被他用手榴弹打哑的敌人的高房工事,缴获了两挺重机枪。重机枪旁边的几具敌尸,其中一个被炸没了右胳膊,一个被炸没了半张脸,显然这是敌人在捡拾他扔上去的手榴弹时被炸死的。
  打掉了敌人的机枪工事,进攻变得顺利,经过巷战,埠村很快被我军夺占。
  这一仗,袁永福成为二级战斗英雄。
其他文献
1  莫小贝站在一棵大树下。  现在,她站着,被罚站在家门前的大树下,满满的委屈让她忘却了被罚的痛苦,脚也不觉得麻痹。可是,她的心持续在作痛,她的神经被一股神秘力量揪得很紧,没有办法使它松弛下来。“你都上初一了,怎么还老是欺侮妹妹!”爸爸在一边嘀咕。  自己的爸爸也像别人那样,是非不分,那她还能相信谁呢?一股无名的怨恨,种种令人心碎的疑团,烧灼着她的心。  本来,下午刚放学,她是来找爸爸要钱的,没
期刊
记得我小学五年级时,我的班主任是我的语文老师,男的,姓张,留着长长的黑胡须,样子很凶.但是,我并不是很怕他,如果说小时候我很调皮,那就是因为我总跟张老师对着干.rn我在张老师的课堂上传纸条,说闲话,以致于经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挨批,到太阳底下罚站,到班里检讨.直到有一次,我正和同桌的女生画三八线,张老师看见后,突然停住讲课.这时,外面传来一声熟悉的叫声:“卖豆腐花,谁要买豆腐花.”
期刊
我的家乡有一种十分不起眼但在早餐桌上缺一不可的食材—客家豆腐。  每天天还没亮时,外婆就已经起床赶制豆腐。客家豆腐的做法也是十分的簡单:把上等黄豆放在山泉水里浸泡一夜,一方面是去除杂质,另一方面就是让豆子充满水分。再把豆子磨成汁和渣,往里加点石膏蒸煮,然后铺在布上,用特制的木条压好,最后放进打制的模具里成型。整个过程虽然不难,但耗时长,要做出有嚼劲豆皮和细嫩无比的豆腐,就得依赖外婆的用心了。  天
期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广东各地学校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荔湾区教育系统指导各中小学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唱红歌、讲红色故事等活动,让青少年学生从党的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和光荣传统中汲取精神财富和奋进力量,弘扬革命先烈精神,立报国之志,成栋梁之才。  所谓术业有专攻,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觉得应发挥自己的专长,将百年党史中的辉煌事迹与动人故事带进我的课堂
期刊
激情的音乐在空中回荡,沸腾的人们在舞动呐喊,我随着家人来到了让人心潮澎湃的“咪豆”摇滚音乐节现场。  音乐节上的乐队各有各的特点。我喜欢的乐队有梦幻浪漫的橘子海、有欢快激情的GALA乐队、有清新迷人的霓虹花园乐队。那些音乐有的清新典雅,像一股清澈的泉水,让我心情荡漾;有的温暖热情,像一束灿烂的烟火,在我心中热烈绽放;有的激情四射,像一把火柴,点燃我的梦想;有的闪烁不定、奇幻动人,让你沉醉其中,好像
期刊
1  晚饭后,她去公园散步。  清凉的晚风拂着脸庞,也携来了缕缕熟悉的芬芳。循着幽香,借着银白的月光,在枝叶交织中,她看到了一朵朵金黄。那缕缕馨香,从金黄而出,在夜风中轻盈旋转;她的思绪,也随之起舞翩跹……  2  那年九月,她六岁。当时,在教室。讲台上,一张一张试卷往下发;讲台下,同学们屏息凝视,紧盯老师手中的试卷。试卷一到手,有满面春风、得意洋洋的,也有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的。“第一次考试,我是
期刊
为筑牢荔湾学子的生命健康防线,荔湾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12-17岁在校学生疫苗集中接种工作,做到宣传到位、组织到位、压实责任到位,克服假期师生较分散、难组织的实际困难,想方设法加快疫苗接种。  卢绮文副区长亲自深入疫苗接种点现场办公,区纪委监委、区纪委监委派驻组的相关负责同志压实监督责任,区教育局、区卫健局多次召开联席会议研究相关事宜,团区委每天为接种点配备青年志愿者,昌华街、花地街主动对接疫苗接种
期刊
在玫瑰粉色的晨光里,或者轻轻飘拂的雨丝中,都会有一大群鸽子在窗外盘旋,那是一幅多么宁静,多么和谐的画面呀!  从我家阳台的窗户往外望,远处是波光轻荡的莫愁湖,近处是高低不一的平房,在那上空,常常有许多不知谁家养的鸽子在盘旋。  我和爸爸经常坐在阳台上看鸽子,看着它们的翅膀划破湛蓝的天空,划破宁静的空气。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季节,上下盘旋的鸽群都让窗外的天空变成了一幅诗意而清新的画卷。在晴天是一幅
期刊
现代社会对于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文化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未获共识性解决.这种状况导致一些人认为“文化不可定义”或“文化不需要定义”.其实不然.文化难定义不等于文化不能定义和不需要定义.通过对各种既有文化定义的分类分析可知,它们或是犯了归类不当的错误,或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以此为鉴,拟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力的果实.这个定义有诸多优长,应该就是既好用又经得起推敲的确当的文化定义.
1951年5月,志愿军第27军第81师穿插部队的尖刀团,已经插入敌人的心脏地带,切断了县里地区韩军四个师的退路,被包围的敌人狼狈地四处溃逃。  242团3营在完成了打开空插大门、掩护主力突入敌人防线的任务以后,立即尾随穿插部队前进。5月17日下午4点,在可马峰下,三营与溃逃的800多名敌人相遇。激烈的战斗在一座小山下展开了。  营长孙正峰率领一群战士向小山上冲去,想抢先占领这个制高点,可是对面敌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