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体验阅读”是相对传统的阅读方式而提出的。“新体验阅读”注重学生情智平衡,注重学生独特体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体验阅读”正是基于新课标理念,致力于让学生阅读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探究的魅力,体验到对话的激情、成功的快乐。
一、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读的文本不仅仅是阅读的客体,也是情感的载体,阅读教学只有深究课文内容,挖掘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把作者的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读的乐趣,阅读的愉悦。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冬天的百草园”一节:“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便罩住了。”到这里学生恍如置身冬天的雪景之中,真切地体验到“雪地捕鸟”的快乐,感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这自然是语文学习所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
二、体验到探究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2011版)中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要相信学生,充分开发学生作为读者的阅读潜能,进行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阅读,极大地满足和强化阅读主体的求知欲,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打破常规,在前一节课(教学另一篇课文)的后面几分钟,让学生把书翻到本课,先带领学生通过参看注释,听讲解、讨论等方式,弄清第三自然段“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下赏。’”这几句话的字面意思(齐威王下令悬赏群臣吏民批评朝政),撇开这几句话前后的内容不讲。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自古以来皇帝都是老虎屁股摸不得,是什么原因使得齐威王要发放大奖,让臣民们放开胆子批评朝政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后自己设法选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受到刺激,有了探究的欲望,反复地阅读课文,到网上寻找参考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启发,有的甚至去请教历史老师,最后终于弄清了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读懂课文后,都不由得由衷地佩服邹忌和齐威王。可见同学们都获得了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体验到了探究阅读的乐趣。
三、体验到对话的激情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课文内容对话,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就是不断地克服理解上的困惑的过程,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对话就是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要告诉大家什么、主张什么,或者要呼唤什么;与同学对话就是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教师对话就是了解教师期望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得到些什么……没有对话的阅读多半是是肤浅的、滞重的阅读。
当同学们读到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从一开始便会受到震撼。“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为什么要这样来比喻?问题催生了对话的需要。当同学们继续阅读文本,一点一滴地悟懂芦苇的脆弱和思想的坚韧,这就恍如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隔阂在无形的对话中得到消解,阅读中的困惑一个一个地得到解除,作者的思想逐渐走进读者的心中。
四、体验到成功的自信和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反对以教师对课文的分析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提倡让学生多思考、深体验、勤探究,努力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己》时,先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的关于作者的知识,联系已经读过的鲁迅先生作品,多次阅读感悟课文,弄清了故事梗慨、主要人物活动和全文大意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三句话,要学生设法读出字面意思中没有说出来的其他含义。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②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③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当教师写出三句话并提出要求的时候,有学生大声说道:“老师,这几句话的意思不是很好懂的吗?”此刻,教师与学生展开了对话:
师:(微笑)那你说说上边第一句话的意思吧。
生1(看了看书,稍作思考):又站着喝酒,又穿着长衫,在那里喝酒的人中间,只有孔乙己一个人是这样的。
师:嗯,可是你说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呢。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到咸亨酒店喝酒的人,什么人会穿着长衫?什么人会站着喝酒?
(学生阅读思考)
生2:我知道了,那些“短衣帮”是站着喝酒的,大概他们是一些穷人。
生3:那些穿长衫的大概是有钱人,他们是到店里面去坐着喝酒的。
师:你们根据课文分出了两类人,这就好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大家可以把问题带回家去研究,也可以相互之间讨论。
等到下一节语文课开上的时候,教师看到好多同学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他知道,只要让学生自己说出答案,就没有必要再用老一套的办法去概括什么中心思想了。
一、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读的文本不仅仅是阅读的客体,也是情感的载体,阅读教学只有深究课文内容,挖掘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把作者的情感点化出来,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读的乐趣,阅读的愉悦。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冬天的百草园”一节:“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便罩住了。”到这里学生恍如置身冬天的雪景之中,真切地体验到“雪地捕鸟”的快乐,感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这自然是语文学习所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
二、体验到探究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2011版)中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要相信学生,充分开发学生作为读者的阅读潜能,进行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阅读,极大地满足和强化阅读主体的求知欲,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师打破常规,在前一节课(教学另一篇课文)的后面几分钟,让学生把书翻到本课,先带领学生通过参看注释,听讲解、讨论等方式,弄清第三自然段“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下赏。’”这几句话的字面意思(齐威王下令悬赏群臣吏民批评朝政),撇开这几句话前后的内容不讲。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自古以来皇帝都是老虎屁股摸不得,是什么原因使得齐威王要发放大奖,让臣民们放开胆子批评朝政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后自己设法选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受到刺激,有了探究的欲望,反复地阅读课文,到网上寻找参考资料,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启发,有的甚至去请教历史老师,最后终于弄清了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读懂课文后,都不由得由衷地佩服邹忌和齐威王。可见同学们都获得了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体验到了探究阅读的乐趣。
三、体验到对话的激情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课文内容对话,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就是不断地克服理解上的困惑的过程,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对话就是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要告诉大家什么、主张什么,或者要呼唤什么;与同学对话就是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教师对话就是了解教师期望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得到些什么……没有对话的阅读多半是是肤浅的、滞重的阅读。
当同学们读到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从一开始便会受到震撼。“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为什么要这样来比喻?问题催生了对话的需要。当同学们继续阅读文本,一点一滴地悟懂芦苇的脆弱和思想的坚韧,这就恍如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隔阂在无形的对话中得到消解,阅读中的困惑一个一个地得到解除,作者的思想逐渐走进读者的心中。
四、体验到成功的自信和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反对以教师对课文的分析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提倡让学生多思考、深体验、勤探究,努力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己》时,先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的关于作者的知识,联系已经读过的鲁迅先生作品,多次阅读感悟课文,弄清了故事梗慨、主要人物活动和全文大意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三句话,要学生设法读出字面意思中没有说出来的其他含义。①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②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③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当教师写出三句话并提出要求的时候,有学生大声说道:“老师,这几句话的意思不是很好懂的吗?”此刻,教师与学生展开了对话:
师:(微笑)那你说说上边第一句话的意思吧。
生1(看了看书,稍作思考):又站着喝酒,又穿着长衫,在那里喝酒的人中间,只有孔乙己一个人是这样的。
师:嗯,可是你说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呢。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到咸亨酒店喝酒的人,什么人会穿着长衫?什么人会站着喝酒?
(学生阅读思考)
生2:我知道了,那些“短衣帮”是站着喝酒的,大概他们是一些穷人。
生3:那些穿长衫的大概是有钱人,他们是到店里面去坐着喝酒的。
师:你们根据课文分出了两类人,这就好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大家可以把问题带回家去研究,也可以相互之间讨论。
等到下一节语文课开上的时候,教师看到好多同学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他知道,只要让学生自己说出答案,就没有必要再用老一套的办法去概括什么中心思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