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在生物教学中,结合各种生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解释一些生物现象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生物教学水平,可帮助学生认识大自然.
一、设疑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力
思维常常伴随着矛盾的产生而开始.思维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疑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但动力的大小,取决于学生对矛盾的疑问和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地讲述课文,应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疑问和矛盾之中,使他们的思维如起伏前进的波浪,这样才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植物的叶是进行生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叶的形态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叶的颜色也各有不同.就叶的颜色提出问题:生长旺盛的叶子大都是碧绿的,为什么衰老的叶子会变得枯黄?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学生思维活跃,兴趣也激发出来了,积极探索其内部奥妙的信心加强了.教师紧接着进行层层剖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找出内部原因.
原来,叶子的绿色是因为叶子里有叶绿素所致.叶子里除含有叶绿素之外,还含有胡萝卜素和黄色的叶黄素,在通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含量最多,其他色素的含量少,其他颜色完全被绿色掩盖住了,于是,叶子就显出绿色来.到了秋天,绿叶忍受不了气温一天天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叶绿素在叶子里分解,消失得很快,而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比较稳定,它们在秋天终于“重见天日”了.秋天的叶子变黄就是这个原因.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增长了知识.
二、联系实际是培养学生进行正确思维的方法
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的整体,任何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具体事物时,应将具体呈物加以具体分析,将复杂的事物分解成各个简单的方面,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属性和特点.
生物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教师要通过生物现象及机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例如,细胞吸水的原理,是通过“质壁分离”的现象,可通过学生最熟知的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如腌咸菜时,菜的失水,就是一种质壁分离现象.但如果将其放在清水中,菜又可以吸水.如给植物一次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的原因等,也是一种质壁分离现象.但如果在出现这种现象时迅速灌水,植物会吸水而解除“烧苗”现象.这两个事实,都是细胞吸水这一原理的验证.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仅通过实例验证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还可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比较与归纳能力.比较是将各个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彼此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是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是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和归纳是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例如,被子植物的分类是通过比较,找出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为后边野外观察、实习和标本的制作打下了基础.
三、探索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阶梯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生物现象是学生熟知的,但其中的科学知识对他们相对而言又是新奇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问题,并让学生以创造和探索的精神进行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及时点拨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创造与探索的兴趣,爱护他们的首创精神,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苗头,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考虑生物现象的机理.
四、实践再认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及“跳龙门”的畸形教育影响,不懂农业、不会做农活的农家学生日渐增多,有的甚至连农作物都识别不出来.为此,到农忙时,我们组织学生成立学农兴趣小组,聘请当地农业技术员或种田老把式讲课,一起到大田里实践,初步了解禾本科植物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特征,科学种田的方法和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并掌握各种农机具的使用,同时还了解了各种田间杂草的识别和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了搞好农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刻苦学习的热情.
此外,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用脑思考,手脑并用.如采集和制作昆虫标本,由于多数学生生长在农村,材料来源广,尤其到了夏秋季,随时可以采集到各种形态的昆虫,并让学生按课本上的知识制作成各种标本,拿到课外小组相互交流.对于一些课本上没有讲到的知识,教师都一一给予解答,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为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上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一、设疑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力
思维常常伴随着矛盾的产生而开始.思维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疑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动力.但动力的大小,取决于学生对矛盾的疑问和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地讲述课文,应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疑问和矛盾之中,使他们的思维如起伏前进的波浪,这样才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植物的叶是进行生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叶的形态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叶的颜色也各有不同.就叶的颜色提出问题:生长旺盛的叶子大都是碧绿的,为什么衰老的叶子会变得枯黄?通过以上问题的提出,学生思维活跃,兴趣也激发出来了,积极探索其内部奥妙的信心加强了.教师紧接着进行层层剖析,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找出内部原因.
原来,叶子的绿色是因为叶子里有叶绿素所致.叶子里除含有叶绿素之外,还含有胡萝卜素和黄色的叶黄素,在通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含量最多,其他色素的含量少,其他颜色完全被绿色掩盖住了,于是,叶子就显出绿色来.到了秋天,绿叶忍受不了气温一天天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叶绿素在叶子里分解,消失得很快,而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比较稳定,它们在秋天终于“重见天日”了.秋天的叶子变黄就是这个原因.通过以上分析,学生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增长了知识.
二、联系实际是培养学生进行正确思维的方法
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的整体,任何事物都在普遍联系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具体事物时,应将具体呈物加以具体分析,将复杂的事物分解成各个简单的方面,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属性和特点.
生物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教师要通过生物现象及机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例如,细胞吸水的原理,是通过“质壁分离”的现象,可通过学生最熟知的两个具体事例来说明.如腌咸菜时,菜的失水,就是一种质壁分离现象.但如果将其放在清水中,菜又可以吸水.如给植物一次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的原因等,也是一种质壁分离现象.但如果在出现这种现象时迅速灌水,植物会吸水而解除“烧苗”现象.这两个事实,都是细胞吸水这一原理的验证.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仅通过实例验证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还可以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比较与归纳能力.比较是将各个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彼此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是按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是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和归纳是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例如,被子植物的分类是通过比较,找出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为后边野外观察、实习和标本的制作打下了基础.
三、探索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阶梯
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现代社会的迫切需要.生物现象是学生熟知的,但其中的科学知识对他们相对而言又是新奇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解释问题,并让学生以创造和探索的精神进行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及时点拨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创造与探索的兴趣,爱护他们的首创精神,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创造苗头,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考虑生物现象的机理.
四、实践再认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及“跳龙门”的畸形教育影响,不懂农业、不会做农活的农家学生日渐增多,有的甚至连农作物都识别不出来.为此,到农忙时,我们组织学生成立学农兴趣小组,聘请当地农业技术员或种田老把式讲课,一起到大田里实践,初步了解禾本科植物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的特征,科学种田的方法和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并掌握各种农机具的使用,同时还了解了各种田间杂草的识别和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了搞好农业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而刻苦学习的热情.
此外,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用脑思考,手脑并用.如采集和制作昆虫标本,由于多数学生生长在农村,材料来源广,尤其到了夏秋季,随时可以采集到各种形态的昆虫,并让学生按课本上的知识制作成各种标本,拿到课外小组相互交流.对于一些课本上没有讲到的知识,教师都一一给予解答,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改变了旧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为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上有较大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