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飞鸿——从圣地延安寄往上海孤岛的两篇通讯

来源 :新闻与传播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s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抗战初期,上海沦入敌手。苏州河以南仍被英法等国控制的租界地区,成了有名的“孤岛”。这里面,住着300万中国人民。不少人渴望通过一些进步报刊,了解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延安的情况。南京、广州、武汉相继失守以前,孤岛上海与圣地延安的交通已极其困难。在这些大城市先后被敌人攻占之后,京沪(护宁)、津浦、陇海、粤汉诸铁路都断了,上海与延安关山万里,通信异常困难。再加上国民党政府、日本侵略者和汉
其他文献
<正> 胡星原与世长辞了。他走得如此匆遽,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星原和我,都是党的新闻战线的兵丁。我们在一条壕堑共同战斗过,我亲眼看到过这位无畏的战士如何奋勇冲锋。当这六十二岁的老兵安息的日子,我首先想起的,是他二十五六岁时的往事。那是1946年,他担任上海《联合晚报》驻南京特派记者,我在上海《文汇报》,担负的也是这种职务。起先,我们只是泛泛之交。我对他真正有所了解,是在“下关事件”发生的时候。
<正> “文化大革命”中,《中国青年》被诬蔑为“黑刊物”,“罪状”之一是说,中国青年编辑部办刊依靠“老名专”而不依靠青年群众,走的是“资产阶级办刊路线”。所谓“老名专”,指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理论、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各条战线的著名专家、学者。在经过拨乱反正后的今天来看,这条“罪状”应当说是“莫须有”,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正> 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在感情上还怀疑胡星原是否真的离开了人世。对生活如此热爱的人竟然就死了,真叫人难以相信。但是我不能不相信这是事实。星原是《羊城晚报》驻上海的特约记者,这几年他全心全意地为这份他所热爱的报纸努力工作。7月11日中午,星原在成都饭店吃午饭,邻座有人吵架,他去劝解,被其中一人辱骂,当时晕例,送医院急救无效,死了。这正是星原的性格,他大概是死于心脏病,也死于他的性格。假如他不是那么爱管闲事,大概是不至于死的。星原虽然过了六十岁,而且头发已经全白,但他还保持着年轻时那种热
<正> 1986年1月16日,九十高龄的胡愈之与世长辞了。在他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与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创办、领导、编辑过十数种报刊,他的名字和我国现代进步新闻事业紧密相联。
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辽宁省广播电视学会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北京广播学院分会联合召开的第一次中国广播电视史志研讨会,于1987年4月27-30日在大连市举行。
期刊
<正> (一) 人们每每提到范长江,自然地要联想到他的《中国的西北角》一书。这是一部奇书,一部令人振奋,开阔胸襟的书。它受到普遍的欢迎,1937年1月6日《大公报》曾这样
今年是《光明日报》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文摘报》创刊五周年。早在五年前该报创刊时,陈云同志就关注着这张报纸,曾称赞说:“是谁办了这么一件好事!”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