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年龄15~85岁。药物引起者22例(磺胺:10例,镇痛退热药:6例,巴比妥:6例)。4例原因可能是药物。1例为特发性。痊愈18例,死亡9例(33%)。9名死亡病例中,感染性休克5例,低血容量休克2例,同时有感染性和低血容量性休克者2例。感染性休克的特点是,于表皮松解的第5~18天突然高热,高烧过程中或热退时死于虚脱。病原菌为固紫阴性菌和葡萄球菌。血容量降低表现为肾功能衰竭,伴脱水症状。7例低血容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龄15~85岁。药物引起者22例(磺胺:10例,镇痛退热药:6例,巴比妥:6例)。4例原因可能是药物。1例为特发性。痊愈18例,死亡9例(33%)。9名死亡病例中,感染性休克5例,低血容量休克2例,同时有感染性和低血容量性休克者2例。感染性休克的特点是,于表皮松解的第5~18天突然高热,高烧过程中或热退时死于虚脱。病原菌为固紫阴性菌和葡萄球菌。血容量降低表现为肾功能衰竭,伴脱水症状。7例低血容量性肾功能衰竭中4例死亡。
其他文献
“Mandukaparni”(译注:学名Centella asiatica,即积雪草,见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年版“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707页,为伞形科积雪草属,别名崩大碗、马蹄草、雷公根、蚶壳草、铜钱草、落得打。以下译为积雪草)是印度常见的植物,尤多见于西孟加拉邦沼泽地区。民间流传能治麻风、肝病、血液病、咳嗽和水肿,据称根部的药效尤著。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系一自体免疫性疾患,病因尚未阐明。本文介绍有关遗传学说和病毒学说的若干最新资料。1972年,在日本进行了全国SLE普查。估计全国SLE患者总数约6300~8500名。即每10万人口中有6.6~8.5个患者。据美国1950年普查,发病率为2/10万;最近普查,发病率为19~50/10万。
随着广谱抗菌素、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的广泛应用,放射医学、器官移植、导管插管等不断开展,深部真菌病日益多见,针对这种情况,抗真菌药物也应运而不断发展,如多烯类抗真菌抗菌素品种逐渐增加,然对较常见的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等,或因效果欠佳,或因其毒性及副反应较多,亟需寻找一些更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新型隐球菌为有荚膜的酵母样霉菌,其感染常呈亚急性、慢性病程,推想是由呼吸道侵入并由血源播散的。隐球菌病皮肤受累的发生率约为10%。但过去的报告没有蜂窝织炎,本文报告一例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
粘液水肿性苔藓(LM)的特点是在正常甲状腺人的正常皮肤中发生的多数性粘蛋白沉着。临床上可分成4种类型;1)泛发性苔藓样丘疹,其下组织变硬,又称为硬化性粘液水肿。2)躯干和四肢疏散分布的丘疹。3)局限或广泛苔藓样斑块。4)风团样斑块和结节。各型中基本组织变化是在真皮胶原束之问有粘液样物质沉积,这种物质已证实为透明质酸。LM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
8-甲氧补骨脂素(8-MOP)和黑光在体外抑菌效果:用纸片抑菌法:纸片含8-MOP分别为0.1、0.5、1.5和10微克,先置37℃真空干燥箱内1小时,试验时细菌置37℃孵箱内6小时,酵母菌置28℃12小时,皮癣菌置28℃18小时,烟曲菌置28℃16小时。实验组:黑光照射5分钟,并继续培养24~48小时。对照组:方法如前,试纸不含8-MOP或含8-MOP而不照射。
应用药物和塑料薄膜封包治疗皮肤病是常用方法之一,但封包常带来一些副作用,特别是造成对真菌的易感性增高。作者认为封包使皮肤表面二氧化碳(CO2)张力增高,并发现在试管中CO2张力对皮肤癣菌的形态学和代谢有着显著的作用,例如:CO2张力增高可使实验动物或培养基中须癣毛菌从毒力较小的绒毛状(主要是菌丝)变成毒力较强的颗粒状(以分生孢子为主),如果培养基CO2张力降低这种状态可以逆转。因此作者假定CO2张
口周皮炎是1957年由Frumess等首次描述的,称为光敏性皮脂溢疹(light sensitive seborrheid),直至1964年才被称为口周皮炎(perioral dermatitis).作者对40例口周皮炎的患者进行了3~18个月的观察,以阐明许多因素在本病病因中的作用.结果:40例中以女性占优势,计38例,发病年龄为14~44岁(平均24岁),男性2例,发病年龄分别为14和20岁,
直至40年代初期引用砜类药治疗麻风病之前,尽管亚大枫子(Hydnocarpus)和大枫子(Chaulmoogrrà)油或其制品在使用上有限局性,但却是治疗麻风病的主药。砜类药引用后,便完全取代了这类药物及其衍化物。
作者应用双盲法对91例寻常性痤疮进行了疗效对比观察。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48例每日口服硫酸锌片(0.2克/片)2次,每次1片,另一组43例服安慰剂,共服12周。治疗后第4、8、12周分别观察疗效一次,此时医生和患者同时对疗效做出评价:明显进步、进步、稍进步、无改变、加重或明显加重。治疗中未做血清锌水平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