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走访云南建水大街小巷,亦可见中国画造型在建水陶器器形的大量的运用。以线、墨造型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皆可见。本文主要以建水向进兴早期紫陶作品为例,分析“没骨造型”在向进兴陶艺装饰中的运用。
关键词:没骨造型;陶艺装饰;运用;向进兴
“没骨造型”居于线描造型与写意造型之间,是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的一种常见画法,不似线条造型般细腻工整亦无写意造型笔墨的肆意潇洒、酣畅淋漓。“没骨造型”主要以其不囿于勾勒轮廓,无底稿及放底样拓描的限制,直接以颜色绘成花叶或人物形态,依“势”行笔,予人以含蓄之意,重在对意蕴的营造。
追寻“没骨造型”画法根源,对“没骨”蕴含要义理解尤为重要。“没骨”主要是以色彩的浓丽变化塑造物象形态,传达物象精神特征的。“没骨”这种绘画表现方式,在南朝时期张僧繇的绘画中就有体现,他擅画佛饰壁画,吸取天竺晕染的画风运用于一乘寺凹凸花的表现上,以颜色相互晕染,表现画面立体感。在张僧繇之后,唐代杨升继承张僧繇画法,擅以“没骨造型”,在山水画表现中,不以墨线勾勒山石,直接以墨色晕染树干。五代后蜀画家黄荃画花卉植物以细笔进行勾勒,勾勒的线条较细,在填色后几乎已完全不见墨迹,亦有“没骨花卉”之形;徐熙爱画林间野草花卉,爱作落墨花,在他的画面中,亦有“没骨造型”的影子。发展到北宋,徐熙之子徐崇嗣笔下的花卉植物,主要以鲜明亮丽的颜色进行表现,但是宋代社会经济繁荣,宋代画院在艺术上主要推崇的是“黄家富贵”,徐崇嗣的“没骨造型”受到排挤,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没骨造型”的发展。直到清代,“没骨造型”才得以正式确立,主要以恽寿平为代表,在他的花鸟画中,完全以颜色描绘花卉植物枝干、花瓣及茎叶,突显画面意趣。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县城之一,常年气候宜人,境内河流湖纵横、矿产资源丰富。同时,建水城内外就有古代传承下来的碑、匾、书画。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紫陶”应运而生,经过建水人民不断挖掘与发展,“紫陶”成为建水县文化品牌代表。向进兴是土生土长的建水人,从小浸染于这座文化古城,缘于对紫陶艺术的热爱,加之建水县文化韵味的渲染,在紫陶艺术中创下自己的一方园地,实属情理之中。
向进兴将建水紫陶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基于对紫陶的兴趣驱使,在长期熟练陶艺制作工序的过程中,向进兴对传统建水紫陶雕刻填泥,磨光技法掌握日益纯熟。对于这位制陶才子,建水紫陶工艺中传统单一的线描效果已经不能满足他在陶艺方面的创作,这样的构思与探索精神,向进兴开始尝试将中国画中的设色变化与陶艺装饰相结合,力图寻找到陶艺装饰的突破点。幸运的是,他之前师从严家禄先生,有国画技法基础,绘制图案对他而言并非难事。
本着信念的坚持以及对紫陶工艺刻填工序的妙悟,通过他不断的尝试与努力,他将国画中的色彩语言变化成功运用到了陶器装饰上。他早期的作品中,就有对中国画造型“没骨法”的体现,在“复色刻填”的工艺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墨分无色”的意境效果。也是在长期对色彩搭配摸索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以色彩变化的丰富性营造陶器装饰新的视觉体验。向进兴手中的陶,花瓶类、墨盒类、烟斗类以及常见的泡茶专用的器皿类俱全。讲究陶器器形与陶器装饰图案的搭配呼应,在装饰工序中,他关照色与色之间颜色的深浅变化、融合,有些作品描绘传统花鸟画,以再现传统文人的笔墨情怀,有的作品选取自然界一角之景,直抒心灵。
在“复色刻填”工艺中,向进兴追求精工细作,集书画一体,以传统紫陶装饰工艺隐喻文人气息。他通过泥料的选取、拉好坯子,根据坯体形状,精心构思,搭配图案,图案绘制完成后,用刀刻出凹槽,再根据画面需求填色。原本勾画的图案线条,通过各类颜色泥料的填制,将原有的线条隐没,以颜色的深浅变化,呈现物象形态新的精神特征。并且,在烧制过程中,温度较高,陶器器型及壶面的装饰图案往往会根据温度的变化产生窑变效果,烧制完成后,壶面书画装饰图案色彩愈加妍丽。
翻阅《收藏界——中国工艺美术名家100人—— 向进兴陶艺鉴赏》《天工开悟——云南画廊首届建水陶作品邀请展》(向进兴.作品集)以及高媛菲女士著写的《向进兴与建水陶》专著等,里面有大量向进兴紫陶工艺成品图,极为丰富。通过作品的阅读,可以发现,他早期的作品中,对中国画造型“没骨法”运用较多,在“复色刻填”的工艺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墨分无色”在陶艺装饰中的应用转换。面对向进兴早期的陶艺作品,观者可以领略到陶器装饰中独特的文人情怀、制陶者构思的巧妙。
比如他的作品《白陶填彩蕉荫小鸟葫芦瓶》,陶器为白色素陶,整体器型呈葫芦状。装饰图案主要选取芭蕉叶、小鸟为元素,芭蕉叶根据陶器器型走向,由上至下,叶片紧紧围绕器型走向,依附于陶器表面,和谐统一。在现实生活中,芭蕉叶为常见的青绿色,在向进兴的陶艺装饰中,却不以为然,他根据陶器器型本身的颜色,巧妙的对装饰图案进行了配色,画面整体色调为浅灰色,芭蕉叶及小鸟形体无墨线勾勒痕迹,主要通过颜色的深浅变化塑造出体积。叶片运用颜色的过渡,在叶片的茎叶处留有水线,叶片下方两只小鸟神态均不见,只见其大致形态,也是以颜色的变化塑造出体积感,一只向前,一只回头张望,似乎正在窃窃私语,在似与不似间传达了画面神韵。向进兴对画面色彩的巧思布局,将素色器身与灰色调装饰图案完美合一。
南齐谢赫提出“骨法用笔”,主要作为品评中国画的六条标准之一。“没骨造型”看似与这条标准相悖,实则“没骨造型”在绘画过程中却往往将“骨法”通过色彩的运用将“骨”隐藏于内,以色为主渲染出物象的深浅变化,也是通过色彩的变化,构建出物象的立体感。向进兴早期陶艺作品呈现面貌都与“没骨造型”相契合,通过色彩的丰富性应用于陶器装饰,赋予了建水紫陶裝饰浓烈的文人气息,是属于向进兴制陶生涯中珍贵的艺术旅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将有更多的陶艺爱好者继续探索、专研“没骨法”与陶艺装饰的结合运用,创作出更多时代精品。
参考文献:
[1] 高媛菲.向进兴与建水陶[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3.6
[2] 嵇旭.中国工艺美术名家100人——向进兴陶艺鉴赏专刊于近日出版[J].收藏界,2010(06).
[3] 向进兴.论建水陶刻填水墨画与纸上水墨画的关系[J].中国陶瓷,2016(12).
作者简介:苟毅琴(1995—),女,重庆人,美术史论专业研究生在读。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关键词:没骨造型;陶艺装饰;运用;向进兴
“没骨造型”居于线描造型与写意造型之间,是中国传统花鸟画、人物画的一种常见画法,不似线条造型般细腻工整亦无写意造型笔墨的肆意潇洒、酣畅淋漓。“没骨造型”主要以其不囿于勾勒轮廓,无底稿及放底样拓描的限制,直接以颜色绘成花叶或人物形态,依“势”行笔,予人以含蓄之意,重在对意蕴的营造。
追寻“没骨造型”画法根源,对“没骨”蕴含要义理解尤为重要。“没骨”主要是以色彩的浓丽变化塑造物象形态,传达物象精神特征的。“没骨”这种绘画表现方式,在南朝时期张僧繇的绘画中就有体现,他擅画佛饰壁画,吸取天竺晕染的画风运用于一乘寺凹凸花的表现上,以颜色相互晕染,表现画面立体感。在张僧繇之后,唐代杨升继承张僧繇画法,擅以“没骨造型”,在山水画表现中,不以墨线勾勒山石,直接以墨色晕染树干。五代后蜀画家黄荃画花卉植物以细笔进行勾勒,勾勒的线条较细,在填色后几乎已完全不见墨迹,亦有“没骨花卉”之形;徐熙爱画林间野草花卉,爱作落墨花,在他的画面中,亦有“没骨造型”的影子。发展到北宋,徐熙之子徐崇嗣笔下的花卉植物,主要以鲜明亮丽的颜色进行表现,但是宋代社会经济繁荣,宋代画院在艺术上主要推崇的是“黄家富贵”,徐崇嗣的“没骨造型”受到排挤,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没骨造型”的发展。直到清代,“没骨造型”才得以正式确立,主要以恽寿平为代表,在他的花鸟画中,完全以颜色描绘花卉植物枝干、花瓣及茎叶,突显画面意趣。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县城之一,常年气候宜人,境内河流湖纵横、矿产资源丰富。同时,建水城内外就有古代传承下来的碑、匾、书画。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紫陶”应运而生,经过建水人民不断挖掘与发展,“紫陶”成为建水县文化品牌代表。向进兴是土生土长的建水人,从小浸染于这座文化古城,缘于对紫陶艺术的热爱,加之建水县文化韵味的渲染,在紫陶艺术中创下自己的一方园地,实属情理之中。
向进兴将建水紫陶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基于对紫陶的兴趣驱使,在长期熟练陶艺制作工序的过程中,向进兴对传统建水紫陶雕刻填泥,磨光技法掌握日益纯熟。对于这位制陶才子,建水紫陶工艺中传统单一的线描效果已经不能满足他在陶艺方面的创作,这样的构思与探索精神,向进兴开始尝试将中国画中的设色变化与陶艺装饰相结合,力图寻找到陶艺装饰的突破点。幸运的是,他之前师从严家禄先生,有国画技法基础,绘制图案对他而言并非难事。
本着信念的坚持以及对紫陶工艺刻填工序的妙悟,通过他不断的尝试与努力,他将国画中的色彩语言变化成功运用到了陶器装饰上。他早期的作品中,就有对中国画造型“没骨法”的体现,在“复色刻填”的工艺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墨分无色”的意境效果。也是在长期对色彩搭配摸索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以色彩变化的丰富性营造陶器装饰新的视觉体验。向进兴手中的陶,花瓶类、墨盒类、烟斗类以及常见的泡茶专用的器皿类俱全。讲究陶器器形与陶器装饰图案的搭配呼应,在装饰工序中,他关照色与色之间颜色的深浅变化、融合,有些作品描绘传统花鸟画,以再现传统文人的笔墨情怀,有的作品选取自然界一角之景,直抒心灵。
在“复色刻填”工艺中,向进兴追求精工细作,集书画一体,以传统紫陶装饰工艺隐喻文人气息。他通过泥料的选取、拉好坯子,根据坯体形状,精心构思,搭配图案,图案绘制完成后,用刀刻出凹槽,再根据画面需求填色。原本勾画的图案线条,通过各类颜色泥料的填制,将原有的线条隐没,以颜色的深浅变化,呈现物象形态新的精神特征。并且,在烧制过程中,温度较高,陶器器型及壶面的装饰图案往往会根据温度的变化产生窑变效果,烧制完成后,壶面书画装饰图案色彩愈加妍丽。
翻阅《收藏界——中国工艺美术名家100人—— 向进兴陶艺鉴赏》《天工开悟——云南画廊首届建水陶作品邀请展》(向进兴.作品集)以及高媛菲女士著写的《向进兴与建水陶》专著等,里面有大量向进兴紫陶工艺成品图,极为丰富。通过作品的阅读,可以发现,他早期的作品中,对中国画造型“没骨法”运用较多,在“复色刻填”的工艺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墨分无色”在陶艺装饰中的应用转换。面对向进兴早期的陶艺作品,观者可以领略到陶器装饰中独特的文人情怀、制陶者构思的巧妙。
比如他的作品《白陶填彩蕉荫小鸟葫芦瓶》,陶器为白色素陶,整体器型呈葫芦状。装饰图案主要选取芭蕉叶、小鸟为元素,芭蕉叶根据陶器器型走向,由上至下,叶片紧紧围绕器型走向,依附于陶器表面,和谐统一。在现实生活中,芭蕉叶为常见的青绿色,在向进兴的陶艺装饰中,却不以为然,他根据陶器器型本身的颜色,巧妙的对装饰图案进行了配色,画面整体色调为浅灰色,芭蕉叶及小鸟形体无墨线勾勒痕迹,主要通过颜色的深浅变化塑造出体积。叶片运用颜色的过渡,在叶片的茎叶处留有水线,叶片下方两只小鸟神态均不见,只见其大致形态,也是以颜色的变化塑造出体积感,一只向前,一只回头张望,似乎正在窃窃私语,在似与不似间传达了画面神韵。向进兴对画面色彩的巧思布局,将素色器身与灰色调装饰图案完美合一。
南齐谢赫提出“骨法用笔”,主要作为品评中国画的六条标准之一。“没骨造型”看似与这条标准相悖,实则“没骨造型”在绘画过程中却往往将“骨法”通过色彩的运用将“骨”隐藏于内,以色为主渲染出物象的深浅变化,也是通过色彩的变化,构建出物象的立体感。向进兴早期陶艺作品呈现面貌都与“没骨造型”相契合,通过色彩的丰富性应用于陶器装饰,赋予了建水紫陶裝饰浓烈的文人气息,是属于向进兴制陶生涯中珍贵的艺术旅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将有更多的陶艺爱好者继续探索、专研“没骨法”与陶艺装饰的结合运用,创作出更多时代精品。
参考文献:
[1] 高媛菲.向进兴与建水陶[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13.6
[2] 嵇旭.中国工艺美术名家100人——向进兴陶艺鉴赏专刊于近日出版[J].收藏界,2010(06).
[3] 向进兴.论建水陶刻填水墨画与纸上水墨画的关系[J].中国陶瓷,2016(12).
作者简介:苟毅琴(1995—),女,重庆人,美术史论专业研究生在读。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