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410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笔者随手翻看一本以前的日本摄影杂志,被其中一篇名为《北欧的哈苏人》的文章所吸引。此文是由日本著名相机评论家赤城耕一2000年夏天前往瑞典哥德堡哈苏总公司参观时所采写,文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哈苏相机生产的整个过程。虽然此文发表已久,阐述的均是胶片相机的制作过程,我想对于哈苏这样的经典品牌,翔实记录其制造过程的文章并不过时,为了尽可能带给大家欣赏原文的感受,笔者在编写时保持了原文的叙述结构,所有图片也均选自原文,本人只做一些注释和观后感。
  
  位于瑞典哥德堡港口附近的哈苏总公司
  

哈苏最早专为瑞典空军制造的HK-7军用相机。

展厅里的木制哈苏相机模型,哈苏500系列的外形均是根据此木模进行设计的。

1948年,哈苏制造的第一台民用相机1600F。

尚未组装完成的快门按钮被设计在机身侧面的哈苏1600F,连哈苏标志都还没有被印上。

很少能见到的装上大号镜头及被特别设计快门按钮的哈苏500C。
  
  机身加工和制造车间
  高智能化的机器人作业与传统的手工加工并存,将二者工艺技术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莫过于机身加工和制造车间。赤城耕一在文中特别提到,“这里有一种叫做‘比库特’的机器人,它专门负责对机身部分需要打眼位置的自动打眼。”虽然在制造车间里还需要很多工人细致的工作,但这种机器人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更好地确保了生产出的机身与镜头、后背及取景器协调一致的高精度的配合。
  

哈苏机身的铝合金毛坯据说由瑞士制造,并且一直都是一个个用手工完成。

先进的“比库特”机器人与40年前的老机器一同工作,工艺技术互相补充。

40年前的老机器如今还在使用,500系列的机身现在依旧由手工完成。

机身后部的组装和清洁需要非常精确,特别是后背与机身的接触面尤为严格。


  相机组装车间
  随后赤城耕一一行来到组装车间参观,组装车间最大的特点有二:一是环境要求安静、整洁。就像赤城耕一在文中所说的,“在整个组装车间里看不到传输带之类的设备”,“车间非常整洁,秩序井然”。“这里虽然人员济济一堂,但是非常安静,人们头上戴着耳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进行着各种复杂的操作。”
  二是对组装人员的技术要求特别高。据了解,哈苏相机组装采用延续了15年之久的单独操作的工作方式,要求每个组装技术人员独立完成从调配零部件到机身组装等多道工序。这种方式势必非常注重个人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一般从事组装的技术人员都要先接受6个月的培训,学习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
  这里要重点提到的是,“哈苏相机关键部位的组装还是要由经验最丰富的技术人员全手工操作,这些关键部位是指镜头里面的镜间快门、机身后部的快门、反光镜的联动器件,它们被称为‘Front Key’ 。”“现在承担这项工作的是两位在哈苏工作了20多年的女性。”相机组装车间既有最先进的机器人,又有传统的手工操作,这里也因此成为哈苏最具特色的地方。
  
  
  一位在哈苏工作了20多年的技术人员正在组装500系列中的关键部位,即哈苏人称作的“Front Key”。
  
  200系列最后的调试组装是由年轻一代技术人员完成,由于200系列拥有众多的电子功能,所以各种检验电脑是必备的工具。500系列与200系列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完全不同,前者更注重组装的经验,而后者更加注重对电子技术的掌握。
  
  配件生产车间
  半个多世纪以来,哈苏相机之所以一直成为高品质和高品位相机的代名词,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哈苏对每一个细节的重视,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高效的、专业的管理。这一点赤城耕一在《北欧的哈苏人》中多次提及。“在配件生产车间里庞大的机床、压缩机等各种机器并排摆放着,由很少的技术人员操作它们”,是其高效所在。“所有的工具和机器都被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则让人感到哈苏在精密光学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专业精神。“相机后背、遮光罩的制造,滤色镜刻度的印字等每一道工序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虽然哈苏也有外面加工的零件,可最终的组装一定要在自己的工厂里完成。”信誉决定于品质,品质源自于细节。虽然哈苏坚持自行组装配件需要额外的人手,增加了生产成本,但却是值得的,因为它保证了专业相机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品质要求。
  
  
  机身的后部由一次冲压完成,并一个个独立拆装,像这样的零件都是哈苏自己生产的。
  
  每台哈苏相机都是手工组装完成的。
  
  除机器检测外,还需要经过检验人员用肉眼及亲手操作检验。
  
  哈苏的未来
  如今已经进入到了数码时代,哈苏公司与易迈康的合并,以及与日本富士公司的合作,使哈苏在保留其原有精品120单反相机的同时,跨进了自动化及数码化的行列,使哈苏相机形成了经典的V系列(6×6cm片幅单反相机),独特的X系列(可进行双片幅转换的35mm旁轴取景相机),自动对焦的H系列(胶卷、数码双平台645相机)和Digital专业数码系列(数码单反相机及数码后背)。对于一个著名的专业传统相机制造厂家来说,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影像市场中能有如此快速地转变和发展,让我们不得不钦佩哈苏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市场决策能力。
其他文献
至今,我们仍然常常接到影友的电话,询问是否要放弃胶片相机改用数码相机,甚至还有很多人表示要一辈子走胶片摄影之路。原则上来说,选择什么样的相机是个人的兴趣和权利,并不一定要屈从社会的影响。当我们与来访的国际著名摄影师路易斯卡斯特涅达谈起此事时,他的感触很深,专程为我们写了一篇《从胶片到数码》的文章,介绍他自己在转换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困难的抉择  在从传统胶
这件“翻印”的事发生在1975年。  “文化大革命”后期,一切正常出版物的匮乏和被禁锢的程度,都达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极端。但热心于摄影的中国人还不在少数,因为当时的政局正竭力展开批林批孔的意识形态运动,离不开图像的宣传;稍有积蓄的老百姓也特喜欢拍点儿自己的长相,当然最好带上美好的背景。当时,我在宝鸡铁路文化宫担任宣传干事,于是学习照相搞宣传,普及摄影常识和技术便成了我的主要工作。  我学摄影,基本
百余多年的古树历经岁月之洗磨剥蚀,虽然斑驳苍老盘根错节,却依然雄姿犹存苍翠弥天,它以刚毅的气度屹立着,运行不息地生长着,仿佛一个阅尽沧桑、宽厚仁慈的老人,见证着历史,也写照着沧桑;古树给人以情思涌动的美,它清癯的身躯透出一种孤傲,以特有的姿态探访着大地,并默默地接受岁月的洗礼,使人感受到一种安祥、平和的脉息。  远方雾绕云环,游丝般浮现出一片玲珑秀美的密林,若隐若现……近处碧水清幽,更有波间倒影,
2008年初的雪灾令人难忘,灾难过后,那些风雪中的色彩、画面和故事却越发清晰和生动。农历年的喜庆,百姓日常生活的琐碎,这一切都在风雪中被裹挟、被凸显、被定格。    菜农的白菜担,小摊的红对联,河沟边的农家女,菜市场的摊主,学戏的孩子和如林的手指,等等,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体现了灾难之中众生百态、柴米油盐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期望。生活还在继续,灾难终将过去。    如今,再回顾这些瞬间,已经不
飞机失事现场 沈庆沂摄    1971年9月13日凌晨2时许,林彪乘飞机在温都尔罕草原上坠毁,林彪及其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9人全部死亡。  9月14日上午,周恩来下令在北京附近部署了10个师的兵力并于当晚进入预定地区,主要是“内防政变,外防侵略”。毛泽东则从中南海搬到了保卫措施更为严密的人民大会堂。  飞机坠毁后,到过现场的中国官方人员总共只有4个,他们是时任中国驻蒙古大使许文益、二等秘书孙一先
要说喜爱上摄影是一时冲动,当拿起朋友最初推荐的数码相机拍摄的时候,陡然发现取景器中的成像与肉眼所见有太多的不同。顶礼膜拜般阅读中外摄影家的专著,不断地翻看研究大师的作品,对祖国大好河山拍摄中,发觉小小的数码相机已经承载不了对大江、大河、大山、大地的呈现,于是添加617,8×10等摄影器材。  果然,河川之流淌,山峰之挺拔,草原之广袤都可以色彩饱满地展现出来,画面内容更丰富,视觉变得更具冲击力。  
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一个摄影师成熟的标志,然而一旦形成风格想要突破自己,便非常困难了。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谈到这个问题。他是位从事摄影工作20余年的老摄影师,多年的观察习惯,或许还有点成名之累,让他试图改变自己的想法变得艰难起来。席间,他总不断地问,是否他的想法包括拍摄手法已经老了?是不是应该向时下的影像潮流靠靠?把片子色彩做得怪些,再降低点饱和度?  我想这个问题不仅拷问着摄影师自己,同时也拷问着
在当代艺术火热的现在,似乎谁还在纪实,谁就下课。有人在报纸的相关文章里宣告“告别纪实”。怎么纪实就不当代了?当代指的是什么?当代等同于观念?我才疏学浅又老套,反正搞不明白。说实在的,如今,满目的“当代艺术”,让人有点厌烦了。有时候,倒感觉有点皇帝新衣的味道。展览越来越多,让人动心的作品越来越少,看来看去,竟觉出些策略的意图,甚至,看出一种急切。艺术已经不触及灵魂。难怪有人说,现如今,搞艺术也是一种
逼出来的拍摄行动  “2004年,我们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策划出版《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系列丛书,共九本,每本摄影由专人负责,可是期限到时,负责明清皇城和北京部分的摄影师却没有交稿,我们一下子脑袋就大了。由于故宫在明清皇城和北京城两书中处于丛书的核心地位,图片需求量很大,而且图片质量要求很高,因而故宫的拍摄就成为重中之重。有些名家拍故宫非常有名,许多年拍下来,积累了很多优
作为相机配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存储卡,被遗落、被磁化、被雨淋的机会很多,而它单薄的身躯好像也更容易被损坏。这次,我们就以宇瞻150X 2G CF卡为例,替大家“严刑”考验它一番,看它到底能不能保证我们珍贵数据的安全。    抗高温测试  在对存储卡连续进行高速读写操作时,会产生热量,存储卡容易受热影响,很有可能损失部分性能。 我们采用比较极限的方法,用吹风机对存储卡持续加热5分钟左右,摸上去已经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