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笔者随手翻看一本以前的日本摄影杂志,被其中一篇名为《北欧的哈苏人》的文章所吸引。此文是由日本著名相机评论家赤城耕一2000年夏天前往瑞典哥德堡哈苏总公司参观时所采写,文章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哈苏相机生产的整个过程。虽然此文发表已久,阐述的均是胶片相机的制作过程,我想对于哈苏这样的经典品牌,翔实记录其制造过程的文章并不过时,为了尽可能带给大家欣赏原文的感受,笔者在编写时保持了原文的叙述结构,所有图片也均选自原文,本人只做一些注释和观后感。
位于瑞典哥德堡港口附近的哈苏总公司
机身加工和制造车间
高智能化的机器人作业与传统的手工加工并存,将二者工艺技术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莫过于机身加工和制造车间。赤城耕一在文中特别提到,“这里有一种叫做‘比库特’的机器人,它专门负责对机身部分需要打眼位置的自动打眼。”虽然在制造车间里还需要很多工人细致的工作,但这种机器人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更好地确保了生产出的机身与镜头、后背及取景器协调一致的高精度的配合。
相机组装车间
随后赤城耕一一行来到组装车间参观,组装车间最大的特点有二:一是环境要求安静、整洁。就像赤城耕一在文中所说的,“在整个组装车间里看不到传输带之类的设备”,“车间非常整洁,秩序井然”。“这里虽然人员济济一堂,但是非常安静,人们头上戴着耳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进行着各种复杂的操作。”
二是对组装人员的技术要求特别高。据了解,哈苏相机组装采用延续了15年之久的单独操作的工作方式,要求每个组装技术人员独立完成从调配零部件到机身组装等多道工序。这种方式势必非常注重个人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一般从事组装的技术人员都要先接受6个月的培训,学习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
这里要重点提到的是,“哈苏相机关键部位的组装还是要由经验最丰富的技术人员全手工操作,这些关键部位是指镜头里面的镜间快门、机身后部的快门、反光镜的联动器件,它们被称为‘Front Key’ 。”“现在承担这项工作的是两位在哈苏工作了20多年的女性。”相机组装车间既有最先进的机器人,又有传统的手工操作,这里也因此成为哈苏最具特色的地方。
一位在哈苏工作了20多年的技术人员正在组装500系列中的关键部位,即哈苏人称作的“Front Key”。
200系列最后的调试组装是由年轻一代技术人员完成,由于200系列拥有众多的电子功能,所以各种检验电脑是必备的工具。500系列与200系列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完全不同,前者更注重组装的经验,而后者更加注重对电子技术的掌握。
配件生产车间
半个多世纪以来,哈苏相机之所以一直成为高品质和高品位相机的代名词,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哈苏对每一个细节的重视,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高效的、专业的管理。这一点赤城耕一在《北欧的哈苏人》中多次提及。“在配件生产车间里庞大的机床、压缩机等各种机器并排摆放着,由很少的技术人员操作它们”,是其高效所在。“所有的工具和机器都被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则让人感到哈苏在精密光学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专业精神。“相机后背、遮光罩的制造,滤色镜刻度的印字等每一道工序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虽然哈苏也有外面加工的零件,可最终的组装一定要在自己的工厂里完成。”信誉决定于品质,品质源自于细节。虽然哈苏坚持自行组装配件需要额外的人手,增加了生产成本,但却是值得的,因为它保证了专业相机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品质要求。
机身的后部由一次冲压完成,并一个个独立拆装,像这样的零件都是哈苏自己生产的。
每台哈苏相机都是手工组装完成的。
除机器检测外,还需要经过检验人员用肉眼及亲手操作检验。
哈苏的未来
如今已经进入到了数码时代,哈苏公司与易迈康的合并,以及与日本富士公司的合作,使哈苏在保留其原有精品120单反相机的同时,跨进了自动化及数码化的行列,使哈苏相机形成了经典的V系列(6×6cm片幅单反相机),独特的X系列(可进行双片幅转换的35mm旁轴取景相机),自动对焦的H系列(胶卷、数码双平台645相机)和Digital专业数码系列(数码单反相机及数码后背)。对于一个著名的专业传统相机制造厂家来说,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影像市场中能有如此快速地转变和发展,让我们不得不钦佩哈苏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市场决策能力。
位于瑞典哥德堡港口附近的哈苏总公司
哈苏最早专为瑞典空军制造的HK-7军用相机。
展厅里的木制哈苏相机模型,哈苏500系列的外形均是根据此木模进行设计的。
1948年,哈苏制造的第一台民用相机1600F。
尚未组装完成的快门按钮被设计在机身侧面的哈苏1600F,连哈苏标志都还没有被印上。
很少能见到的装上大号镜头及被特别设计快门按钮的哈苏500C。
机身加工和制造车间
高智能化的机器人作业与传统的手工加工并存,将二者工艺技术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莫过于机身加工和制造车间。赤城耕一在文中特别提到,“这里有一种叫做‘比库特’的机器人,它专门负责对机身部分需要打眼位置的自动打眼。”虽然在制造车间里还需要很多工人细致的工作,但这种机器人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更好地确保了生产出的机身与镜头、后背及取景器协调一致的高精度的配合。
哈苏机身的铝合金毛坯据说由瑞士制造,并且一直都是一个个用手工完成。 |
先进的“比库特”机器人与40年前的老机器一同工作,工艺技术互相补充。 |
40年前的老机器如今还在使用,500系列的机身现在依旧由手工完成。 |
机身后部的组装和清洁需要非常精确,特别是后背与机身的接触面尤为严格。 |
相机组装车间
随后赤城耕一一行来到组装车间参观,组装车间最大的特点有二:一是环境要求安静、整洁。就像赤城耕一在文中所说的,“在整个组装车间里看不到传输带之类的设备”,“车间非常整洁,秩序井然”。“这里虽然人员济济一堂,但是非常安静,人们头上戴着耳机,一边听着音乐一边进行着各种复杂的操作。”
二是对组装人员的技术要求特别高。据了解,哈苏相机组装采用延续了15年之久的单独操作的工作方式,要求每个组装技术人员独立完成从调配零部件到机身组装等多道工序。这种方式势必非常注重个人的技术水平和责任心。“一般从事组装的技术人员都要先接受6个月的培训,学习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
这里要重点提到的是,“哈苏相机关键部位的组装还是要由经验最丰富的技术人员全手工操作,这些关键部位是指镜头里面的镜间快门、机身后部的快门、反光镜的联动器件,它们被称为‘Front Key’ 。”“现在承担这项工作的是两位在哈苏工作了20多年的女性。”相机组装车间既有最先进的机器人,又有传统的手工操作,这里也因此成为哈苏最具特色的地方。
一位在哈苏工作了20多年的技术人员正在组装500系列中的关键部位,即哈苏人称作的“Front Key”。
200系列最后的调试组装是由年轻一代技术人员完成,由于200系列拥有众多的电子功能,所以各种检验电脑是必备的工具。500系列与200系列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完全不同,前者更注重组装的经验,而后者更加注重对电子技术的掌握。
配件生产车间
半个多世纪以来,哈苏相机之所以一直成为高品质和高品位相机的代名词,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哈苏对每一个细节的重视,对每一个生产环节高效的、专业的管理。这一点赤城耕一在《北欧的哈苏人》中多次提及。“在配件生产车间里庞大的机床、压缩机等各种机器并排摆放着,由很少的技术人员操作它们”,是其高效所在。“所有的工具和机器都被擦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则让人感到哈苏在精密光学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专业精神。“相机后背、遮光罩的制造,滤色镜刻度的印字等每一道工序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虽然哈苏也有外面加工的零件,可最终的组装一定要在自己的工厂里完成。”信誉决定于品质,品质源自于细节。虽然哈苏坚持自行组装配件需要额外的人手,增加了生产成本,但却是值得的,因为它保证了专业相机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品质要求。
机身的后部由一次冲压完成,并一个个独立拆装,像这样的零件都是哈苏自己生产的。
每台哈苏相机都是手工组装完成的。
除机器检测外,还需要经过检验人员用肉眼及亲手操作检验。
哈苏的未来
如今已经进入到了数码时代,哈苏公司与易迈康的合并,以及与日本富士公司的合作,使哈苏在保留其原有精品120单反相机的同时,跨进了自动化及数码化的行列,使哈苏相机形成了经典的V系列(6×6cm片幅单反相机),独特的X系列(可进行双片幅转换的35mm旁轴取景相机),自动对焦的H系列(胶卷、数码双平台645相机)和Digital专业数码系列(数码单反相机及数码后背)。对于一个著名的专业传统相机制造厂家来说,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影像市场中能有如此快速地转变和发展,让我们不得不钦佩哈苏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市场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