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日前在调查中发现,近年来,大学“更名之风”愈演愈烈,不少学校打出“提升教学质量”等旗号。
但事实上,很多学校更名只是“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不仅让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无所适从,其追求“高大上”和急功近利的思维也不利于大学精神凝聚。
据报道,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高校林立的江苏近两年也有16所高校更名或升格,今年江苏又有多所高校为更名“摩拳擦掌”,经教育部审核后砍掉一部分,但仍有5所学校筹备更名。高校更名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名号从县市地名到“江苏”“华东”“中国”,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二是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高校层次不断升级。三是用“科技”“理工”等热门词取代“农业”“纺织”等,“综合性”越来越强。
东南大学高等教育专家仲伟俊认为,高校更名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有两个层面原因:一是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比学院强,学院比学校强,这造成高校逐渐形成“重面子轻里子”的氛围;二是更名不仅能给高校在吸引生源等方面带来利益,还能让部分弱势高校对外交流更有“底气”。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袁宗金认为,“更名热”背后是大学行政化在作祟。“学校更名升格后,领导的官位和待遇也会随之上升,例如处级升副厅级,副厅级转正厅级,这种官僚主义无疑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说,校名更改之后校牌、公章、标牌等都要更改,造成大量人力财力浪费,也为觊觎教育经费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另外,高校更名的背后还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驱动。各地级市都希望当地大学级别越高越好,名字越响亮越好,因为高校一旦成为地方品牌,不仅有助于引进、留住人才,更能为主政者的政绩考量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明日报》 2015.6.11)
但事实上,很多学校更名只是“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不仅让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无所适从,其追求“高大上”和急功近利的思维也不利于大学精神凝聚。
据报道,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高校林立的江苏近两年也有16所高校更名或升格,今年江苏又有多所高校为更名“摩拳擦掌”,经教育部审核后砍掉一部分,但仍有5所学校筹备更名。高校更名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名号从县市地名到“江苏”“华东”“中国”,地方院校不再“偏居一隅”。二是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高校层次不断升级。三是用“科技”“理工”等热门词取代“农业”“纺织”等,“综合性”越来越强。
东南大学高等教育专家仲伟俊认为,高校更名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有两个层面原因:一是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比学院强,学院比学校强,这造成高校逐渐形成“重面子轻里子”的氛围;二是更名不仅能给高校在吸引生源等方面带来利益,还能让部分弱势高校对外交流更有“底气”。
南京晓庄学院教授袁宗金认为,“更名热”背后是大学行政化在作祟。“学校更名升格后,领导的官位和待遇也会随之上升,例如处级升副厅级,副厅级转正厅级,这种官僚主义无疑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说,校名更改之后校牌、公章、标牌等都要更改,造成大量人力财力浪费,也为觊觎教育经费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另外,高校更名的背后还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驱动。各地级市都希望当地大学级别越高越好,名字越响亮越好,因为高校一旦成为地方品牌,不仅有助于引进、留住人才,更能为主政者的政绩考量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明日报》 201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