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歌吟舞蹈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iaini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一切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被书本深深吸引,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和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著名特级教师王君在语言训练方面的教学理念和在课堂上的具体运用,为我们提供了多方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王君;语言赏读;教学方法
  “只要对生命保持敏感,题材就不会匮乏;只要对语言保持敏锐,文字就不会粗糙。”去年刚刚去世的著名诗人、作家余光中先生在谈到写作时曾这样说。作家是这样,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应该是这样。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君,就是一位对生命保持高度敏感、对语言保持高度敏锐的优秀教师,而且更为可贵的是她将这种敏感和敏锐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带动了学生语言素养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在悟课时,王君老师最喜欢引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的一句名言:“教师的责任就是动用一切有创意的方法让学生被书本深深吸引。”她“呕心沥血举象、造境、入情、会意”,“带领学生在文字中去出生入死,去走火入魔……”在她的课上,学生个个都成了语文的能手、高手。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本文就王君老师在语言训练方面的教学理念和在课堂上的做法作一初步梳理,以期自己的思路更加明朗,同时也就正于王君老师及各位方家。
  一、揣摩关键词,如切如磋赏美文
  关键词是文章的灵魂和眼睛,找准并利用好关键词可以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王君老师极为擅长发现并利用关键词,她说:“关键词,就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起飞高度和角度。发现关键词是阅读的技巧,利用关键词让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则是教学的艺术形式,教师借助这种形式,创造了语文课堂的美感——唤醒,去蔽,学会观看。学生原来不会观看和思考,借助教师给予的形式,找到了观看的方式,这就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1]
  在教学《老王》时,一开始王君老师就引导学生从“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中找出关键词“活命”二字,板书在黑板上,并以此支撑全课,激发波澜。“活命”就是“仅仅活着,挣扎在生存线上,没有什么幸福和尊严可讲”,这让老王的生存状态一下子就有了定位。不管是老王被“组织”抛弃、孤苦伶仃没有亲人,还是旁人的指指点点、住的塌败的小屋等等,都是在描绘老王的“活命”的状态。在这些描绘里哪些词语更能体现老王的艰辛呢?还是找关键词。她先是展示了一组句子:
  ①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②他只有一只眼。
  ③他只好把那辆三轮车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④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⑤他只说:我不吃。
  然后,她让学生找这些句子中哪一个词语最令人心酸?学生很敏锐地发现,是这些句子中共有的“只”。在学生揣摩诵读后,王君老师动情地讲解:“王老师一直以为啊,在现代汉语当中,最走投无路、最孤苦无依的一个汉字就是这个‘只’字了。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别无选择,这就叫作——‘活命’。”一个虚词竟然可以这样讲!“只”相对于“活命”是更隐蔽的关键词,要“抠”出來着实不容易,何况还要“授人以渔”。王君老师在归类整合后交给学生去发现、去揣摩。在切磋琢磨中,学生的理解往深处又前进了一步。
  不仅如此,王君老师更是将“活命”二字延伸到杨绛身上。在《老王》一文中,杨绛的语言平淡朴素,无阴无晴,但若对杨绛夫妇在“文革”中的遭遇有所了解,就知道这里面包含着多少沉痛难言。学生初读肯定读不透,但通过教师的背景介绍,他们便能明白高贵的知识分子杨绛其实也正和老王一样在“活命”,只是方式不同而已。而正是同处不幸中的杨绛和老王,尽力用有限的力量去帮助对方,这是在荒寒贫瘠的年代中的一点点极为难得的温暖,也是人性中高贵的亮色。王君老师总结:越是被剥夺,越是懂感恩;越是被伤害,越是懂悲悯;越是缺得多,越是要得少……最后在板书上添加几字,使其成为“活出高贵的生命”。借用王君老师的话也许可以这样解读这一课:“活着”是起飞的高度,“只”是飞翔的角度,“活出高贵的生命”则是最后的落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被文字唤醒,找到了观看的方式。
  二、发现“冷门”句,于无声处听惊雷
  对关键词的揣摩固然重要,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如果能从文本“冷门”的句子去寻求突破,有时反而能收到新鲜奇崛的效果,王君老师就经常从“冷门”处进行开掘。
  在教学《背影》时,王君老师在“读子”环节的教学中,就是从一个非常像闲笔的句子“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切入的。王君老师故意跟学生说:“老师觉得这些交代根本没有必要存在,完全可以省去。请联系前后文想想是不是如此呢?”在深读讨论之后,一学生发言:“不能省去,因为父亲忙,可是‘我’却挺清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另一学生又接着深入解释:“当时祖母死了,父亲又失业了,家境非常惨淡。可是丧事完毕之后,‘我’就轻轻松松地和朋友一起去‘游逛’‘勾留’一日,可见‘我’并不紧张难过。可是父亲的状态却跟‘我’完全不一样,他是在‘忙’。”这个句子虽然初看平凡普通,但是经王君老师一点拨,学生便立刻明白了父子二人当时一“闲”一“忙”、一“轻松”一“烦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理解了此,下面的讲解便水到渠成了。王君老师说,在这种情形下,“父亲送‘我’可送可不送”,并引导学生用“……可……不可”说话。学生纷纷说出“叮嘱茶房可叮嘱可不叮嘱”“照看行李可照看可不照看”“讲价钱可讲可不讲”“选位置可选可不选”“铺大衣可铺可不铺”……最后,王君老师总结:“所有这些有一万个理由不去做的,父亲都做了,做了,儿子还不高兴,这些都显示出父亲在颓唐伤痛之际所表现出的爱的艰辛,爱的困窘,爱的努力……”
  王君老师有时甚至从更不起眼的标点符号入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解读小弗朗士的形象时就是关注了两个分号。课文第三段是这样的: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其他文献
宗教作为现代社会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潮流中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内在和外在原因何在?这些变化是否有利于宗教的长期向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矛盾?本文选取了一种极具时代特征和历史渊源的宗教形式——现代都市佛教,加以研究,以现代都市佛教的世俗化发展情况为研究主体,在多次实地考察以及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探讨。
  首先,简要介绍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都市佛教的出现和发展,并发现了佛教在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其实也伴随着世俗化。其次,从五个方面——发展理念、弘法方式、
在国家积极推动外来人口城市社会融入的相关政策背景下,加上餐饮外卖行业快速发展,造成城市中“外卖骑手”这一新型外来人口人数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外卖骑手作为城市社会结构中的重要部分,其城市社会融入却仍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外卖骑手高强度、高风险和高不稳定的工作特质,另一方面是社会制度与城市居民对骑手的限制作用,导致相较于传统外来人口有所不同的外卖骑手,陷入城市融入的尴尬境地。
  本文通过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来对外卖骑手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试图描述并阐释骑手在城市中的融入现状、特征及影响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权威结构。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村庄治理者要具有领导能力、服务能力和公共管理的能力。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精英返乡成为村干部,承担起了村庄治理的重担。与传统的村庄干部不同,这部分乡村精英大多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与宽阔的眼界,这正是他们实现良好村治秩序的基础,有利于达致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由此本文的研究对象即这部分返乡精英,将其定义为返乡服务型精英。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服务型精英返乡带来村庄权威结构何种变化?
  本文以乡村治理理
市场化、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原始村落面貌不复存在。乡村在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导致社会结构解体,社会纽带松散,村落共同体呈衰落状态。近些年,国家、市场与社会对乡村的倾斜使得部分“中间状态”的乡村利用乡村价值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社会关联,形成新型的村落共同体。本文利用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将社会资本分为正式网络关系获得的社会资本以及非正式网络关系获得的社会资本。并从村落对非正式网络关系的运用以及正式网络关系的介入两个方面来分析新型村落共同体的形成路径。
  研究发现市场经济的冲击虽
近几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选择返乡就业。高学历青年群体为什么返乡就业?他们如何返乡就业?学界对之虽有初步的探究,但多为宏观上促进该群体返乡的对策性研究,或停留在对大学生返乡意愿等主题的描述层次,较少将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探讨高学历青年返乡就业的实际行动逻辑,以及个体就业行动与宏观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本研究从理性选择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于返乡就业青年中的高学历群体,运用理性选择分析框架对其返乡就业行动逻辑进行分析。在研究实施过程中,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选取赣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困问题始终是威胁人类基本生存的敌人,在我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也由来己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就带领人民群众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不断完善,党又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以消灭绝对贫困,抑制贫富差距的扩大。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收官阶段,脱贫攻坚最后剩下的“硬骨头”主要分布在生存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区位条件封闭的偏远深度贫困地区。然而,深度贫困地区因个体能力贫困,而难以借助个体化脱贫模式走精准脱贫道路,这就造成了“精确靶向
“三农”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一直以来深受全党、全中央的高度重视,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城镇化率高达百分之六十的今天,仍有越来越多农村地区的乡村精英为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倡导以生活方式城镇化的形式进行就地城镇化建设,这种现象在城郊地区的农村尤为明显。我国百分之四十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与农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也关乎国家整体发展。农村地区稳收入、保民生、促发展,对将农村打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稳定器”和“蓄水池”有深远的意义。
  本研究以H省H村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近20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家庭结构变迁也使得老龄化加速发展。当前,在讨论老龄化问题对经济发展带来压力的同时,对老年人本身的生活状态、生活愿景、价值追求的关注却远远不够,这不利于当下乃至今后积极老龄化社会的建构。研究立足于C市老人的祖辈托育实践进行个案观察,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来揭示城市老人的个体化发展现状。通过贝克的个体化理论分析发现,在托育实践中的城市老人基于传统家庭主义文化和单位制下的集体生活惯性,个体化发展“脱域”过程存在着困难,且社会文化对老年人积极形象的弱化和话语的边缘化
在社会转型越来越深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更加开放,就业选择也越来越自由化发展。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求职变得简单了,相反在某种程度上它比之前要更复杂,原因在于在现今“陌生人”主导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社会的信任模式受到冲击,而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信任模式尚未完善,导致许多领域都出现了信任危机,使得“信任关系”的建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信任关系的视角去分析现社会中的就业问题,主要研究在社会招聘中求聘双方的信任关系建构。笔者以实习所在单位J公司为个案进行相关研究,以求职者的视角将
师:(深情地)同学们,如果时光可以回溯,让我们回到1936年,一个37岁的中年男子——老舍,在山东写了一篇抒情散文——《想北平》。今天我们将开启一段对话之旅,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编者,你们准备好了吗?  生(齐):准备好了。  师:好,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  [教師播放幻灯片。]  对话一:裸读感受  这篇散文,你喜欢吗?从主题、内容、形式角度任选一个,说说你的感受。  主题:情感(作者要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