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在识字教学中,我们不仅只是注重提高孩子的識字能力,更应该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使我们的识字教学情趣化,简单化。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本文我从创设教学情境谈起。
从平时的随堂听课与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教师对“识字教学”的内涵认识存在着偏差。往往把“识字教学”视为课堂甚至课堂中的一个环节加以落实,狭隘的理解必然导致局限的教学行为,势必导致课堂40分钟时间不够,识字任务完成不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等现象。我认为:识字教学实质上应包括学生课前(预习)与初读课文时的自主识字,课堂上学生在教师集中识字教学时的学习,学生学习文本过程中的再认识,课堂生字书写时的再巩固,课外学生自主识字的拓展等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有这样的认识,将识字教学有机地落实在以上环节之中,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时间紧,任务重,形式单一,效率低的问题。
一、真正将识字教学落实在初读课文阶段
在许多的随堂课、公开课中,不管是观课者还是做课者,似乎都将学生初读课文阶段作为一种形式,而未真正达到初读阶段的学习目标。不管是哪位老师,在这一环节都会出示类似于这样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或是要求学生想办法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这里的想办法其实包括:借助拼音、字典、同桌、老师等。但我们在观课与上课的过程中似乎都未能真正落实到位,甚至于连初读的时间都不能保证便匆匆走过场。
教师在初读课文时要舍得花时间,切不可走形式主义,并利用这样的阶段全面加强学生自主识字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建议我们的老师不要向学生布置任何操作性的任务,比如要求学生用笔圈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等。虽然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讲,有一部分孩子初读时会有些困难,但让孩子凭着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的速度阅读,实际上既是一次自主认字的绝好机会,又是一次复习巩固拼音,借助拼音识字的好时机。如果在初读时班里的学生真正用嘴巴去拼了,动手去查了,扭头去问了,那也意味着孩子具有了自主识字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这种意识和能力需要老师不断去强化,去引导,使之成为习惯。当学生再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再布置一些要求,这样层层递进的做法,既体现了教学的真实性,更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师总结很重要,归类识字效率高
归类识字是很好的识字方法和指导方法。在教材中,一课少则有七八个汉字的识记任务,多则有十五六个汉字的识记任务,如果只是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读、记忆,说完这个字说下一个字,确实不便于学生进行记忆。但是如果能把要认的这些字归归类、分分组的话,就会好得多了!比如,这一课的生字中有几个字可以用同样的识字方法进行记忆,那么学生在说出其中一个字的识字方法时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导说出同种方法记忆的另几个字;再比如,在要认的这些生字中有几个字的结构、偏旁是一样的,也可以把他们归为一类指导学生记忆;另外像一课中同时出现了两个同音字或形近字,也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通过让学生比较进行记忆,在《称象》一课中就要求认识"称"和"秤",这两个字就容易混淆,教学的时候就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让学生从读音、从字形分别进行比较,说说哪儿同哪儿不同,再通过组词、语境中选字训练进行区分……其实,随便翻看教材每一课后面的生字,都可以找出有几个字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都可以把它们按归类的方法进行指导,所以,这样归类指导识字也是可以提高课堂识字效率的。
三、形象分析比较法
在独立识字、掌握简单部件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可讲些构字规律帮助儿童识记字形。在分析比较字形时,尽量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细微之处观察,抓住汉字的字形特点,加以分析比较。如:口渴了,找水是“渴”,喝水用口是“喝”;上面小,下面大,这个物体的形状就是“尖”;火上加盖,火就“灭”了……抓住字形特点加上适当的想象成分,对字形作通俗形象的分析,如:“荒”字,我先让学生理解它的意义,再根据意义推断“荒”是因为没有播种才荒,所以“荒”字没有一点。教师说得形象,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
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总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完全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学生都想学、会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教学。如在“江、河、湖、海”,“木、森、林、树”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可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木”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学生“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木”字旁表示与“树”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和“木”字旁的汉字了。
五、在生活中快乐地识字
在日常生活中汉字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创设识字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识字,如去商场,动物园,公园,公共汽车站等地方见到的。如:学了“点”字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地方到过?学生一下子想起来了:这是“好吃点”的“点”。还可通过 读“一本好书,一首古诗”等诵读活动,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新字,同时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简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明白“时时处处皆语文”,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快乐识字
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无味变为有趣,这样,识字就变成了一件快快乐乐的事情了。
从平时的随堂听课与交流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教师对“识字教学”的内涵认识存在着偏差。往往把“识字教学”视为课堂甚至课堂中的一个环节加以落实,狭隘的理解必然导致局限的教学行为,势必导致课堂40分钟时间不够,识字任务完成不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掌握情况不理想等现象。我认为:识字教学实质上应包括学生课前(预习)与初读课文时的自主识字,课堂上学生在教师集中识字教学时的学习,学生学习文本过程中的再认识,课堂生字书写时的再巩固,课外学生自主识字的拓展等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老师能有这样的认识,将识字教学有机地落实在以上环节之中,就能从根本上解决时间紧,任务重,形式单一,效率低的问题。
一、真正将识字教学落实在初读课文阶段
在许多的随堂课、公开课中,不管是观课者还是做课者,似乎都将学生初读课文阶段作为一种形式,而未真正达到初读阶段的学习目标。不管是哪位老师,在这一环节都会出示类似于这样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或是要求学生想办法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这里的想办法其实包括:借助拼音、字典、同桌、老师等。但我们在观课与上课的过程中似乎都未能真正落实到位,甚至于连初读的时间都不能保证便匆匆走过场。
教师在初读课文时要舍得花时间,切不可走形式主义,并利用这样的阶段全面加强学生自主识字意识的培养。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建议我们的老师不要向学生布置任何操作性的任务,比如要求学生用笔圈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等。虽然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讲,有一部分孩子初读时会有些困难,但让孩子凭着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的速度阅读,实际上既是一次自主认字的绝好机会,又是一次复习巩固拼音,借助拼音识字的好时机。如果在初读时班里的学生真正用嘴巴去拼了,动手去查了,扭头去问了,那也意味着孩子具有了自主识字的意识和能力,而且这种意识和能力需要老师不断去强化,去引导,使之成为习惯。当学生再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再布置一些要求,这样层层递进的做法,既体现了教学的真实性,更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师总结很重要,归类识字效率高
归类识字是很好的识字方法和指导方法。在教材中,一课少则有七八个汉字的识记任务,多则有十五六个汉字的识记任务,如果只是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读、记忆,说完这个字说下一个字,确实不便于学生进行记忆。但是如果能把要认的这些字归归类、分分组的话,就会好得多了!比如,这一课的生字中有几个字可以用同样的识字方法进行记忆,那么学生在说出其中一个字的识字方法时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导说出同种方法记忆的另几个字;再比如,在要认的这些生字中有几个字的结构、偏旁是一样的,也可以把他们归为一类指导学生记忆;另外像一课中同时出现了两个同音字或形近字,也可以把他们放在一起,通过让学生比较进行记忆,在《称象》一课中就要求认识"称"和"秤",这两个字就容易混淆,教学的时候就把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让学生从读音、从字形分别进行比较,说说哪儿同哪儿不同,再通过组词、语境中选字训练进行区分……其实,随便翻看教材每一课后面的生字,都可以找出有几个字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都可以把它们按归类的方法进行指导,所以,这样归类指导识字也是可以提高课堂识字效率的。
三、形象分析比较法
在独立识字、掌握简单部件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可讲些构字规律帮助儿童识记字形。在分析比较字形时,尽量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细微之处观察,抓住汉字的字形特点,加以分析比较。如:口渴了,找水是“渴”,喝水用口是“喝”;上面小,下面大,这个物体的形状就是“尖”;火上加盖,火就“灭”了……抓住字形特点加上适当的想象成分,对字形作通俗形象的分析,如:“荒”字,我先让学生理解它的意义,再根据意义推断“荒”是因为没有播种才荒,所以“荒”字没有一点。教师说得形象,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
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总是以动态形式呈现出来,而结果则完全以静态形式存在于学生的主观世界之中,为了学生都想学、会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教学。如在“江、河、湖、海”,“木、森、林、树”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可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木”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学生“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木”字旁表示与“树”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和“木”字旁的汉字了。
五、在生活中快乐地识字
在日常生活中汉字随处可见,让学生养成留意周围事物,学习生字的习惯。创设识字环境,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识字,如去商场,动物园,公园,公共汽车站等地方见到的。如:学了“点”字后,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地方到过?学生一下子想起来了:这是“好吃点”的“点”。还可通过 读“一本好书,一首古诗”等诵读活动,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生字,认识新字,同时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这样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简直是不胜枚举。这样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还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明白“时时处处皆语文”,从而学会在生活中快乐识字
通过各种教法,各种途径,使学生在快乐的环境中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生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识字学习由枯燥无味变为有趣,这样,识字就变成了一件快快乐乐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