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题材微纪录片《Hi,火星》科学传播叙事

来源 :电视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Hi,火星》聚焦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本文认为,该纪录片通过微叙事、困境叙事、过程叙事的创新策略,巧妙实现了从科学话语到大众话语的叙事转换,真实呈现了航天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过程,引起思想共振与情感共鸣,扩展了公众参与科学活动的叙事空间,对创新航天题材纪录片的叙事模式,激发创作活力,实现有效的科学传播进行了有益探索.
其他文献
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的新冠疫情题材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在国内外均引起了高度关注.本研究以该片为案例,通过梳理已有文献,提炼并归纳出“讲好中国故事”所应具备的要素,之后将影片纳入这一分析框架进行比对研读,分析其叙事视角、主题内容表达、互联网思维运用等方面的特征和呈现方式,探讨叙事方法和表达方式在跨文化情境下的有效性.
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科普类电视节目《时尚科技秀》为例,对新媒体环境下科普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结合国内外科学传播和科普类视频产品的发展背景和新媒体时代特点,归纳新媒体时代科普类电视节目需要作出的创新:人格化、短视频化、生活化,进而总结当前电视科普类节目在转型中的困难和不足,为后续发展提供参考.
在网络新媒体的语境下,如何让严肃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吸引年轻人,达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总台纪录片《书简阅中国》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和探索.本文从历史切入点、节目主题、片子结构、写信人物选择、表现手法五个方面分析了该纪录片在吸引年轻受众方面的成功之处,希望能为其他的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制作提供借鉴.
红色题材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形塑了 集体记忆,传播了红色文化.本文认为,该片基于真实革命历史,从时间、空间以及人物三重维度全景式记忆书写中国革命历史,同时从个人本位视角、女性视角和他者视角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建构起当代公众通往革命记忆的桥梁.
总台央视新闻频道特别节目《沿着高速看中国》,聚焦“中国路”讲述百年中国的发展历程,创新表达和传播国家记忆,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叙事经验.节目通过高速公路来勾勒国家地理,汇集国家象征,联结个体记忆与国家记忆.“以路为媒”的框架,立足媒介记忆与国家建构的关系,阐释了“中国路”连接神州大地与通达民心的双重意义.
历史纪录片《书简阅中国》以古人书信作为切入点,在历史情境的影像还原中展现出雅俗兼备的魅力,叙事上采用了共情式的表达策略.该片通过信笺进行考古、观史,并最终上升到民族精神的表达高度,由此完成了“阅”中国的创作初衷.
《衣尚中国》通过提取服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价值,唤醒观众对服饰观念的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本文引入记忆场域理论,认为节目通过创新结构叙事、记忆仪式回溯、价值功能建构,创造性地融合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打造出全新的服饰文化类综艺模式,实现了“服饰文化一审美文化一中华文化”的价值认同.
《开学第一课》立足国家平台打造“国家课堂”,充分展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主流价值观传播和少年儿童思想教育方面的引领力和影响力.2021年《开学第一课》以“理想照亮未来”为主题,通过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根植在心中;引导、勉励少年儿童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时刻准备着.
抗“疫”纪录片基于其纪实属性、视觉属性、科普属性、传播属性成为建构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纪录片《一级响应》以多维叙事为策略,以符号阐释为工具、以朴实表达为原则,建构了包含创伤框架、抗争框架和修复框架在内的抗“疫”图景及社会记忆内容,通过伟大抗“疫”精神、中国精神及家国认同实现对社会记忆内容在意义阐释与社会价值层面的赋能.
纪录片《留法岁月》通过故事空间、形式空间和心理空间对青年群像进行精确表征,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与集体精神.该纪录片塑造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留法青年群体形象,为我们理解新时代青年思想提供了注脚,也为新时代青年如何实现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的同构提供了行为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