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变迁,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实地调查法及访谈法,以上海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本易筋十二势为例,分析了都市化背景之下,古本易筋十二势发展现状、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指出了古本易筋十二势的传承策略。
关键词 上海 都市化 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都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但是,在我国,都市化进程片面地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忽视都市化进程当中的文化内涵,使得原本植根于乡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都市化的浪潮之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城镇化率高居全国之首,都市化发展进入“稳定增长期”。在此期间,政府不仅注重都市化经济指标的提升,更加注重都市化文化内涵的建设。更多的财力与物力投入到如何去完善都市化、发展都市化,不仅要做到“经济都市化”,更要做到“文化都市化”。
一、古本易筋十二势的历史
《古本易筋十二势》又称《易筋经》或《达摩·易筋经》。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527年),古印度菩提达摩来华,创立了中国禅宗。《易筋经》系由菩提达摩传于众弟子以除昏沉、强体魄的一套养生法。这部养生经典自南北朝时期至今近一千五百年历史,在中国传统养生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被尊为“禅功之源”。
《达摩·易筋经》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学专著,包含了易筋十二势并且有三论(总论、膜论、内壮论)作理论支持,是一部旨在改变身体本质的养生学专著。《达摩·易筋经》在中国传承近一千五百年里,由于释家、道家、儒家的文化交融,使得《易筋经》与中国古老的养生理念以及古代导引养生法相互融合。又因为其效果显著,习练者众多。达摩圆寂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易筋经》最初仅依法脉在门内传承,至唐代,由西天竺译经僧般剌密谛译为汉文,始为世人所知。
《易筋经》一直以来都是中医骨伤科、按摩科等从业人员的必修课。国术以《易筋经》为内壮功。体弱多病者可将“易筋十二势”作为和病魔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易筋经》目的:壮内以助其外,易筋以坚其体。通过习炼“易筋十二势”达到“易筋”、“内壮”的目的。这里论述的“内壮”是相对“外强”而言。内壮除了五脏六腑,气血、精髓外,最重要的还有“心”。
严蔚冰师承法脉得以传承“本衙藏板”《易筋经》和“映斋藏版”《易筋经》,练习功法30余载。2000年6月赴香港向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求教。得南怀瑾先生指点、印证 。为区别与各种无传承的通行本《易筋经》,故名“本衙藏板”《达摩·易筋经》。严蔚冰自幼从明师习武,数十年勤练《达摩·易筋经》不辍,所依传承为佟忠义先生、谢映斋先生等国术大家,传到严蔚冰已是第四代,严蔚冰的传承人严石卿等也有传承,近代上海的《达摩·易筋经》传承共计六代。
二、古本易筋经十二式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整理保护
在资料整理、保护方面的问题更是严重。笔者在古本易筋经资料搜集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起初,在中国知网输入“易筋经”,显示结果为38条,其中多数是关于易筋经练法的讲解,真正深入研究易筋经的论文屈指可数;在上海市图书馆搜索“易筋经”,显示所存该项目图书数目为10;登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给出的“易筋经”的介绍虽然有,但也是十分有限;最后,又去古本易筋十二势申报地——嘉定区实地调研发现,关于易筋经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县志和地方志当中,而且年代久远,完全与现实脱节。单就易筋经来讲,无论是历史资料的整理、存档,还是学者、研究人员的研究都存在一定的缺失。
(二)传承人培养
在针对一些年轻人进行访谈后发现,一些“90后”不喜欢此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居然是“不酷”、“练习那些东西太老土了”、“已经OUT了”等等。笔者认为这种不正确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观恰恰是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的症结所在。又对一位长期坚持练习易筋经的李大爷访谈后发现,他也认为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传承人的问题,“我们已经老了,年轻人如果不学习这些东西,等我们死了之后,这些东西恐怕要失传咯”,李大爷如是说(访谈记录,2012.12.28)。
(三)改造创新
创新是事物保持永久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发扬光大,流芳百世。目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就是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之下,寻求最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既保留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同时又要满足不同文化及市场经济的需求。
实地走访后发现,当前,嘉定区的古本易筋十二势在改造创新方面多以表演为主,虽然也举行过多次交流大会,但是群众反响并不是很强烈。同时,嘉定区易筋经协会还定期开展易筋经培训讲堂,参加讲堂培训的多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少之又少。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认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这才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路所在。
(四)推广传播
在推广传播这一环节过程中,不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体操作情况也是不同的。单就上海市而言,经走访调查发现,不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处的地理区位不同,传播的方式及投资力度就有可能也是不同的。如上海市徐汇区针对古本易筋十二势采用的推广方式就是招商引资,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吸引外来资金投入到项目当中,促进其发展;而嘉定区采用的则是由相关协会组织的传统的表演形式,二者收效相差巨大。如何做好易筋经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既是政府部门所要考虑的,同时也是易筋经发展的关键所在。 笔者还发现,古本易筋十二势的传播与推广明显存在问题:第一,群众参与积极性明显不高,意识冷淡。第二,项目活动宣传力度明显不够,老百姓很多都不知道何时何地举办该项活动。第三,活动吸引力明显不强。在活动宣传日当天发现,现场观众寥寥无几,收效甚微。因此,如何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可易筋经,不仅对易筋经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三、关于易筋经保护与传承策略探析
所谓保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下的定义,它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各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目前,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存在法律机制不健全,缺乏专门而又具体的法律法规政策,相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以及当前的现状而言,无论是中央层面的立法还是地方政府的立法,都是不健全的,这也导致了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力量,使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处于一个“无法可依”的状态。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受到来自主流文化的压力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致使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利用。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不可逆性,一旦消亡,将是人类永远也无法挽回和弥补的重大损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是某个领域、某个地域的独特思维方式、文化特色及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我国努力构建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之下,针对上海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对我国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具有参考意义,同时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提高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切实关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不仅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繁荣具有积极意义,这是构建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都市化进程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基金项目: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2013119102770Bh30002)的子项目;系列成果:第十三届“挑战杯”上海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的分报告。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2] 高小康.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上海 都市化 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都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但是,在我国,都市化进程片面地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忽视都市化进程当中的文化内涵,使得原本植根于乡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都市化的浪潮之中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城镇化率高居全国之首,都市化发展进入“稳定增长期”。在此期间,政府不仅注重都市化经济指标的提升,更加注重都市化文化内涵的建设。更多的财力与物力投入到如何去完善都市化、发展都市化,不仅要做到“经济都市化”,更要做到“文化都市化”。
一、古本易筋十二势的历史
《古本易筋十二势》又称《易筋经》或《达摩·易筋经》。中国南北朝时期(公元527年),古印度菩提达摩来华,创立了中国禅宗。《易筋经》系由菩提达摩传于众弟子以除昏沉、强体魄的一套养生法。这部养生经典自南北朝时期至今近一千五百年历史,在中国传统养生法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被尊为“禅功之源”。
《达摩·易筋经》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学专著,包含了易筋十二势并且有三论(总论、膜论、内壮论)作理论支持,是一部旨在改变身体本质的养生学专著。《达摩·易筋经》在中国传承近一千五百年里,由于释家、道家、儒家的文化交融,使得《易筋经》与中国古老的养生理念以及古代导引养生法相互融合。又因为其效果显著,习练者众多。达摩圆寂后,留下两卷秘经,一为《洗髓经》,二是《易筋经》。《洗髓经》为内修之典,归慧可,未传于世。《易筋经》为外修之书,留于少林,流传至今。《易筋经》最初仅依法脉在门内传承,至唐代,由西天竺译经僧般剌密谛译为汉文,始为世人所知。
《易筋经》一直以来都是中医骨伤科、按摩科等从业人员的必修课。国术以《易筋经》为内壮功。体弱多病者可将“易筋十二势”作为和病魔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易筋经》目的:壮内以助其外,易筋以坚其体。通过习炼“易筋十二势”达到“易筋”、“内壮”的目的。这里论述的“内壮”是相对“外强”而言。内壮除了五脏六腑,气血、精髓外,最重要的还有“心”。
严蔚冰师承法脉得以传承“本衙藏板”《易筋经》和“映斋藏版”《易筋经》,练习功法30余载。2000年6月赴香港向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求教。得南怀瑾先生指点、印证 。为区别与各种无传承的通行本《易筋经》,故名“本衙藏板”《达摩·易筋经》。严蔚冰自幼从明师习武,数十年勤练《达摩·易筋经》不辍,所依传承为佟忠义先生、谢映斋先生等国术大家,传到严蔚冰已是第四代,严蔚冰的传承人严石卿等也有传承,近代上海的《达摩·易筋经》传承共计六代。
二、古本易筋经十二式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整理保护
在资料整理、保护方面的问题更是严重。笔者在古本易筋经资料搜集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起初,在中国知网输入“易筋经”,显示结果为38条,其中多数是关于易筋经练法的讲解,真正深入研究易筋经的论文屈指可数;在上海市图书馆搜索“易筋经”,显示所存该项目图书数目为10;登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给出的“易筋经”的介绍虽然有,但也是十分有限;最后,又去古本易筋十二势申报地——嘉定区实地调研发现,关于易筋经的介绍主要集中在县志和地方志当中,而且年代久远,完全与现实脱节。单就易筋经来讲,无论是历史资料的整理、存档,还是学者、研究人员的研究都存在一定的缺失。
(二)传承人培养
在针对一些年轻人进行访谈后发现,一些“90后”不喜欢此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因居然是“不酷”、“练习那些东西太老土了”、“已经OUT了”等等。笔者认为这种不正确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观恰恰是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的症结所在。又对一位长期坚持练习易筋经的李大爷访谈后发现,他也认为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传承人的问题,“我们已经老了,年轻人如果不学习这些东西,等我们死了之后,这些东西恐怕要失传咯”,李大爷如是说(访谈记录,2012.12.28)。
(三)改造创新
创新是事物保持永久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发扬光大,流芳百世。目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就是如何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之下,寻求最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之路,既保留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同时又要满足不同文化及市场经济的需求。
实地走访后发现,当前,嘉定区的古本易筋十二势在改造创新方面多以表演为主,虽然也举行过多次交流大会,但是群众反响并不是很强烈。同时,嘉定区易筋经协会还定期开展易筋经培训讲堂,参加讲堂培训的多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少之又少。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认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活动当中,这才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路所在。
(四)推广传播
在推广传播这一环节过程中,不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具体操作情况也是不同的。单就上海市而言,经走访调查发现,不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处的地理区位不同,传播的方式及投资力度就有可能也是不同的。如上海市徐汇区针对古本易筋十二势采用的推广方式就是招商引资,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吸引外来资金投入到项目当中,促进其发展;而嘉定区采用的则是由相关协会组织的传统的表演形式,二者收效相差巨大。如何做好易筋经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既是政府部门所要考虑的,同时也是易筋经发展的关键所在。 笔者还发现,古本易筋十二势的传播与推广明显存在问题:第一,群众参与积极性明显不高,意识冷淡。第二,项目活动宣传力度明显不够,老百姓很多都不知道何时何地举办该项活动。第三,活动吸引力明显不强。在活动宣传日当天发现,现场观众寥寥无几,收效甚微。因此,如何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认可易筋经,不仅对易筋经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三、关于易筋经保护与传承策略探析
所谓保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下的定义,它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各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目前,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存在法律机制不健全,缺乏专门而又具体的法律法规政策,相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以及当前的现状而言,无论是中央层面的立法还是地方政府的立法,都是不健全的,这也导致了不能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力量,使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处于一个“无法可依”的状态。因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容易受到来自主流文化的压力和市场经济的冲击,致使我国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利用。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具有不可逆性,一旦消亡,将是人类永远也无法挽回和弥补的重大损失。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蕴含的是某个领域、某个地域的独特思维方式、文化特色及价值,具有重要的历史及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我国努力构建文化强国的大背景之下,针对上海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对我国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具有参考意义,同时也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加强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提高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切实关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不仅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对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大繁荣具有积极意义,这是构建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都市化进程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基金项目: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2013119102770Bh30002)的子项目;系列成果:第十三届“挑战杯”上海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的分报告。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2] 高小康.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