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这四项技能都扮演了各自不同的角色,对英语学习者来说都很重要。而“读”作为信息输入的两项技能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阅读的内容不仅有报纸、杂志和小说等,还会涉及到广告、说明书、便条等信息。其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也丰富多样。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对阅读理解的要求也不一样。虽然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了很多阅读材料,教材中也安排了阅读技能的训练,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依然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必须找到影响阅读理解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改进英语阅读教学,从而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
一、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
学生在处理阅读材料时,会对其内容的理解缺乏信心,在解题时也力不从心。笔者认为主要是阅读者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具体分析如下:
1.语言知识的缺乏。语言知识对读者的阅读理解影响最大。读者对文本信息的加工依赖于其语言知识的储备和积累。研究表明,在没有阅读技巧的情况下,读者需要认识文本中95%的词汇内容才能做到充分理解,才能根据上下文猜测出生词的含义。因此,读者必须先扩大英语知识的储备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也就是说,英语阅读理解存在着一个语言门槛,过不了这个门槛就会影响理解能力的提升。
2.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文化背景知识对文本理解非常重要。阅读材料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了文史、政治、经济、体育、民俗、生物、地理和医学等各个方面。可以想象,一个知识面非常单一和狭窄的读者怎么能对阅读内容做出透彻的分析和解读。因此,读者平时就要注重对各方面知识的了解和积累,避免阅读材料时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
3.阅读习惯的缺陷。阅读理解的效率取决于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而有的读者阅读速度之所以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些阅读的陋习如:逐字逐句地读,边指边读,返回阅读,边度边查字典等都会导致阅读时间过长,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
二、如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英语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针对以上读者存在的问题,笔者就针对性地从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1.掌握词汇和语法。词汇量越大,理解语言的范围就越广,内容也越深。词汇量的缺乏在阅读过程中会形成理解障碍。然而不少学生在记忆词汇时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方式吃力而不讨好,往往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巧背”而不是“死背”。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比如:归纳整理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拓展了词汇量,但语法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是的读者依然无法完全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我们把词汇比作文章的躯体,那么语法则是指挥它的灵魂。有些句子没有生词,但学生却无法读懂其含义就是因为没有触摸到句子的灵魂。在阅读材料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省略句、倒装句、同位语结构、复合句等。有这样一个例句:I saw a saw saw a saw。此句中的四个“saw”有三种含义,第一个“saw”为动词“看见”,第二和第四个“saw”为名词“锯子”,第三个“saw”为动词“锯”。词句还是一句省略了“that”引导词的复合句。如果没有词汇的积累和一定的语法基础,读者看这句话一定像是雾里看花,晦涩难懂。因此,让学生掌握词汇的记忆方法和语法知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确实很重要。
2.拓展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句子中生词很少,语法简单,结构也清晰明了,但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其含义。那么很可能读者对句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例句:—Did you go Dutch with your friend John last Sunday? —Of course not. 如果不了解“go Dutch”的意思“各付各的钱”,读者就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多读一些原汁原味的英文报刊和杂志,多看一些英文原版电影,多听英文歌曲。
3.改进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的保障。为了培养學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及时纠正之前提到的学生们逐字逐句地读,边指边读,返回阅读,边度边查字典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些习惯使得阅读理解停顿在某词或某句上,使得获取的信息支离破碎,无法形成连贯性理解。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让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梳理出关键性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出词义。平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以下方式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1)快速阅读。让学生涉猎不同领域的文章,并以较快的速度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限时阅读。同一篇文章,慢读和快读的理解准确率差别很大。因此,可以通过限时阅读训练读者理解的准确性。(3)找读。读者可以先了解文章后的问题,带着问题在阅读过程中过滤出一些无关信息,从而以较快的速度解析出问题的答案。
总之,提高读者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灵活性的系统工程。它要求读者在英语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和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三方面相互融合,互相作用。我们英语教师也应该从实际出发,使得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一定会得以提高。
【作者简介】江强,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一、影响阅读理解的因素
学生在处理阅读材料时,会对其内容的理解缺乏信心,在解题时也力不从心。笔者认为主要是阅读者的阅读理解的能力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具体分析如下:
1.语言知识的缺乏。语言知识对读者的阅读理解影响最大。读者对文本信息的加工依赖于其语言知识的储备和积累。研究表明,在没有阅读技巧的情况下,读者需要认识文本中95%的词汇内容才能做到充分理解,才能根据上下文猜测出生词的含义。因此,读者必须先扩大英语知识的储备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也就是说,英语阅读理解存在着一个语言门槛,过不了这个门槛就会影响理解能力的提升。
2.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文化背景知识对文本理解非常重要。阅读材料的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了文史、政治、经济、体育、民俗、生物、地理和医学等各个方面。可以想象,一个知识面非常单一和狭窄的读者怎么能对阅读内容做出透彻的分析和解读。因此,读者平时就要注重对各方面知识的了解和积累,避免阅读材料时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
3.阅读习惯的缺陷。阅读理解的效率取决于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而有的读者阅读速度之所以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些阅读的陋习如:逐字逐句地读,边指边读,返回阅读,边度边查字典等都会导致阅读时间过长,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了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
二、如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英语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针对以上读者存在的问题,笔者就针对性地从三方面阐述如何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1.掌握词汇和语法。词汇量越大,理解语言的范围就越广,内容也越深。词汇量的缺乏在阅读过程中会形成理解障碍。然而不少学生在记忆词汇时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这种方式吃力而不讨好,往往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巧背”而不是“死背”。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比如:归纳整理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拓展了词汇量,但语法知识没有很好的掌握,是的读者依然无法完全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我们把词汇比作文章的躯体,那么语法则是指挥它的灵魂。有些句子没有生词,但学生却无法读懂其含义就是因为没有触摸到句子的灵魂。在阅读材料中,我们会遇到一些省略句、倒装句、同位语结构、复合句等。有这样一个例句:I saw a saw saw a saw。此句中的四个“saw”有三种含义,第一个“saw”为动词“看见”,第二和第四个“saw”为名词“锯子”,第三个“saw”为动词“锯”。词句还是一句省略了“that”引导词的复合句。如果没有词汇的积累和一定的语法基础,读者看这句话一定像是雾里看花,晦涩难懂。因此,让学生掌握词汇的记忆方法和语法知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确实很重要。
2.拓展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句子中生词很少,语法简单,结构也清晰明了,但学生还是无法理解其含义。那么很可能读者对句子中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例句:—Did you go Dutch with your friend John last Sunday? —Of course not. 如果不了解“go Dutch”的意思“各付各的钱”,读者就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多读一些原汁原味的英文报刊和杂志,多看一些英文原版电影,多听英文歌曲。
3.改进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的保障。为了培养學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要及时纠正之前提到的学生们逐字逐句地读,边指边读,返回阅读,边度边查字典等不良的阅读习惯。这些习惯使得阅读理解停顿在某词或某句上,使得获取的信息支离破碎,无法形成连贯性理解。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让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梳理出关键性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出词义。平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以下方式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1)快速阅读。让学生涉猎不同领域的文章,并以较快的速度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限时阅读。同一篇文章,慢读和快读的理解准确率差别很大。因此,可以通过限时阅读训练读者理解的准确性。(3)找读。读者可以先了解文章后的问题,带着问题在阅读过程中过滤出一些无关信息,从而以较快的速度解析出问题的答案。
总之,提高读者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灵活性的系统工程。它要求读者在英语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和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三方面相互融合,互相作用。我们英语教师也应该从实际出发,使得学生在这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一定会得以提高。
【作者简介】江强,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