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认为,中国更容易受到石油价格飙升和供应中断带来的负面影响。尽管战争使得进口原油价格飞涨,中石化上海公司零售分公司的业务员4月8日表示,公司所属各加油站的油价仍然与3月持平,并且暂时没有接到调价的通知。但是油价毕竟是影响经济的重要环节,中石化的一些客户就明显感受到了相当的价格压力。自2002年底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就一直居高不下,2003年又上涨了20%左右。受其影响,在过去半年中,国内成品汽油的价格已经涨了三次,除了90号油涨价7%,93号油也已涨到3.35元一公升。图为中国石油公司的油价牌。 尽管从8月24日到9月1日俄罗斯连续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多起恐怖事件,9月2日,伊拉克的输油管道遭到袭击,但国际石油价格8月20日上涨至历史最高位后一直缓慢回落的趋势仍在继续。据报道,8月30日,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10月份期货价格每桶下跌90美分,降至42.28美元,盘中曾一度下降至每桶41.65美元,降幅达到1.53美元。3日收市时,纽约商品交易所10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和上一交易日相比微跌7美分,为每桶43.99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10月份期货跌34美分,落到每桶41.23美元。
价格下滑的原因
石油业内人士认为,石油价格回落的主要原因是,伊拉克纳杰夫局势不断好转。在伊拉克什叶派宗教领袖西斯塔尼调解下,持续了20多天的危机终于得到和平解决;委内瑞拉的全民公决已经有了结果,总统查韦斯将继续执政至2007年,这个国家的稳定有了基础,其石油出口因而也有了保障;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付清了9月份石油输出的管道运输费用,显示出它并没因吃官司而完全瘫痪;另外,美国能源部的最新报告显示,美国商业汽油库存出人意料地有所增加。这些因素暂时缓解了油价上涨的压力。
另外,促使油价回落的因素还有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和国际能源机构都对国际油市进行了干预。欧佩克表示,它将清理内部的剩余石油生产能力,以挖掘潜力;定于9月14日召开的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将讨论进一步增产问题。国际能源机构则声称,它尚有足够其所有成员使用115天的原油储备。于是,国际油价应声而落。另外,油价在暴涨一段时间后,总会出现一个所谓的”校正期“,这是经济规律。期货投机者会甩掉手头的一些定单,以提取利润。
造成油价高位的因素没有实质变化
分析家指出,石油价格虽然在缓慢回落,但使石油价格回落的所有因素都是短期性的,造成国际油价一年多来不断走高的中长期因素并没有任何改变。
首先,全球经济同步复苏正带动能源需求不断增加。据国际能源机构最新的月度报告,今年全球原油日均需求量为8140万桶,比去年增加3.2%;尽管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可能放慢,但对原油的日需求量仍将增长2.2%,为8320万桶。与此同时,世界原油生产能力却日益逼近极限。7月中旬,欧佩克的日剩余生产能力从原来的100多万桶减少到60多万桶,降至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世界其它产油国的日剩余生产能力也只有100万桶左右,仅占全球原油日需求量的约1%。原油需求量已逼近原油供应的最大能力,使供需关系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之中。欧佩克预测,要达到市场供求均衡,日剩余生产能力必须达到日需求量的4%左右。
其次是石油市场的投机。在供求关系没有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油市动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投机造成的。美元汇率对国际主要货币走低,包括对冲基金在内的国际游资在石油期货上的投机,使油价保持在较高水平。油市背后的期货投机常常是操纵油价涨落的黑手。据估计,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易总量的三成,其余均为套利者。
三是油价上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在国际市场上买不到石油,而是基于恐慌的市场预期把油价抬高了。回顾一年多来石油形势人们不难发现,地缘政治和市场投机因素对油价的蹿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甚至是以前完全不足以影响原油供求大格局的事件,都能触动国际油市敏感的神经。分析人士认为,只要中东局势继续不稳定,恐怖主义威胁不消除,充斥国际油市的”非理性市场行为“就会继续下去。
专家分析,从总体和长期来看,油价下降将是短暂的,走高攀升是长期趋势。从近期来看,被扭曲的石油价格经过市场的调节和各方力量的较量后将会缓慢回落,但是,回落的空间将十分有限。
不会出现新的石油危机
国际石油市场目前仍看不到可以使油价大幅回落的因素,这给世界经济复苏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于是不少人开始议论是否会出现新的石油危机。业内权威人士认为,目前还看不到会出现新的石油危机的迹象,而且出现的可能性也不大。理由是与过去发生的石油危机时的情况完全不同。随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对石油的直接依赖程度正在下降。以美国为例,以IT产业革命引领的新经济信息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据优势,严重依赖能源的传统工业在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在减小。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曼撰文指出,全球经历过无数次的经济劫数后已经不再像以往般脆弱,因此无须担心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起的滞胀会重演。全球经济对油价已经不会像上世纪70年代危机时那么敏感了。还有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央行抵御通货膨胀能力的增强,降低了油价上涨对经济的损害。
伦敦世界市场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简·伦道夫指出,石油价格上涨会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一些问题,但还不足以构成”致命威胁“。伦道夫特别强调说,石油危机不会出现,至少短期内不会,因此世界经济复苏也不会出轨。他说,如今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双方都不希望油价过高,而各工业国因产业结构的变化,能源多样化和能效的提高,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也大大低于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此外,尽管今年以来油价上涨了近40%,但其中很一大部分来自人们担心恐怖袭击造成供应中断而产生的”风险溢价“,以及对冲基金在期货市场上的兴风作浪,石油市场供求关系并未严重失衡。伦道夫认为,从理论上讲,目前对于任何依赖石油进口的国家,油价只有上涨到每桶70美元到100美元的区间时经济才会达到”临界点“,即增长减缓会演变成衰退。但现在没有一个经济学家和分析家预言油价会在今后几年内上升到如此高的水平。 目前各石油进口国接二连三地宣布提高成品油价格,电价和交通运输费用也随之攀升,其他下游产品如塑料等也面临涨价压力。关于这种现象是否会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并影响工业国的利率政策,伦道夫认为,如果石油供求不发生重大意外,油价上升产生”第二轮“影响的可能性不大,原因是目前与石油相关产品的涨价幅度尚不足以造成要求提高工资的压力,通货膨胀被推升的后果还看不出来,因而对各国央行决定利率政策的影响有限。 高油价对中国影响不很大 石油价格处于高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如何是国内许多人关心的大问题。国内经济界专家做了下面的分析:过去10年间,中国石油消费增长了一倍。从1993年的每日291.3万桶增加到2003年的每日598.2万桶,占全球石油消费比例从4.4%上升到7.6%,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0年到2003年间中国新增石油消费甚至占到世界新增石油消费的45%。石油价格上涨必然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冲击。从国民经济的三个因素-消费、出口和投资看,油价上升将使其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使国民经济受到不利影响。有关专家在对我国1993年到2000年的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格波动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1999年国际油价上涨10.38%,影响我国GDP增长率约为0.07个百分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影响我国GDP增长率0.7个百分点,按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8.8万亿万人民币计算,相当于损失600亿元人民币以上。
从经济发展看,高油价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根据摩根斯坦利的估计,石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下降0.06个百分点。从进口方面看,油价高,石油进口越多,外汇支出越大,我国每年进口石油约用汇350亿美元,是我国外贸逆差主要因素。从出口方面看,石油价格越高,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从交通运输看,石油价格越高,成品油价格上升,运输成本增加,推动生产资料及消费品价格走高。
总之,石油价格上升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是不利的,但总体而言,全球石油价格上涨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是有限的。这是因为我国1993年开始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但石油净进口量只占国内石油消费的一部分,目前我国既是石油生产国,又有一定量的石油进口,我国介乎自给自足型国家与消费国之间,仍可划为基本自给自足型国家。另外,中国的能源结构不同于其他国家,我国能源60%以上是煤炭,油价上涨对中国的影响没有发达国家那么大。还有,石油价格处于高位可能加速我国石油市场的改革步伐,比如构建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开设石油期货市场等,反而提供了一次发展机遇。
石油前景
对未来油价前景,人们议论纷纷,但伦敦世界市场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简·伦道夫认为,虽然油价在缓慢回落,但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回落,因为今年世界原油需求上升到了28年来最高水平,闲置石油生产能力降至最低,前些年投资不足也影响了原油的勘探和开发。但是,如果不发生产油国石油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导致供应中断,油价最终可能回落到40美元一桶。预计今后12到18个月,国际市场的基本供求情况将使原油价格在35美元到45美元之内徘徊。不过,随着今后几年世界石油需求继续大幅增加,现有一些大油田产量日益减少以及超大油田尚未发现,石油价格从长期来看仍会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