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见危不救行为入罪与否探究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hong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人们物质生活的充裕,精神生活的麻木,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频临危险边缘的人不闻不问。见危不救行为导致受害人在完全可以获救的情况下,在众目睽睽之中走向死亡等恶性事件不断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见危不救行为应否入罪,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社会中都饱受争议。综合我国民情以及现代法治精神和刑法本身的谦抑性特点等,我们不难得出在我国当前条件下不宜将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结论。
  关键词:见危不救;原因分析;相关立法;现实考察
  见危不救行为在当前社会屡屡发生,让无数民众感到痛心疾首,为改善这一状况有人提议在刑法中增设“见危不助罪”。于是乎,刑法学人对此展开了激烈而持久的讨论。
  一、见危不救行为的内涵
  见危不救可以分为广义的见危不救与狭义的见危不救。广义的见危不救泛指在他人遇到危机情况时,有能力救助而不予救助的行为,它对主体的身份、资格、职业、能力等没有限制,既包括特殊主体的见危不救也包括一般主体的见危不助。狭义的见危不救则是指一般主体(不具有特殊职务要求或与受害人没有特定法律关系)在对本人或第三人没有明显危险的情况下,对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有能力救助却不予救助的行为。它既排除了特殊主体的见危不救行为,也排除了有显著危险情况下的见危不救,同时其不作为的对象是救助行为。显然,见危不救罪的设立只能针对狭义的见危不救行为。
  见危不救行为的发生有着多重原因,如道德水平、心理因素、风险考虑等,本文着重从心理学和经济学角度对见危不救的产生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1.心理学分析
  人具有“自我保存”本能。“自我保存”不仅是道德的最低要求,也是社会存在的基础,缺乏这一条件,构建于社会之上的法律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由于危急情况下可知的和不可预知的危险,人们在这种情形下会本能地产生恐惧心理。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即一人在场的情形和多人在场的情形。
  在他人发生危难时,如果是一人在场,该行为人可能会感到害怕,因而试图逃避。我国传统观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也会作祟,另外以往发生的反咬一口的实例也使得该行为人生怕救人不成反而惹祸上身。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也会驱使他选择尽快逃离而非及时予以救助。而一旦发生危险,该不作为人也会因无人知晓、无人指证,从而逃脱法律的惩罚。这样,法律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果危险发生时是多人在场,则可能会产生“旁观者效应”。人们通常以为,发生紧急危难事件时,旁观者越多,事件中的受害者得到救助的机会就越大,但事实并非如此,甚至完全相反。社会学理论对此类现象的解释是在突发事件中,旁观者们共同承担了某种社会救济责任。具体而言,如果现场只有一位旁观者,那么他或她就会承担全部责任。如果现场有两位旁观者,那么每人各自承担50%的责任。如果现场有100位旁观者,那么每人仅承担1%的责任。总之,旁观者的数量越多,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就越少。即多個旁观者在场时,所有人都相信别人会采取积极的干预行动。这种心理依赖导致了他们的见危不助。
  2.经济学分析
  主要是指救助的风险成本问题。风险成本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各种可能因救助行为而产生的不利后果,如额外费用的支出、社会误解、被害人的不道德行为所追加的后果、救助行为所导致的其他意外损害等。所有这些救助主体当时即可以预见的风险成本都将对救助主体的行为机制构成制约。由于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因此这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从上述原因分析可知,见危不救罪的设立对人们在危急情况下的行为选择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笔者观点
  通过以上对见危不救的类型、产生原因以及相关立法情况和实效的考察和分析,笔者认为见危不救不宜入罪。
  1.我国民情及文化决定了我国当前不宜将见危不救行为入罪
  我国人民历来爱好和平,安分守己,侧重防御,是典型的大陆型性格。在历史上,我国长期处于集权专制的皇权统治之下,皇权的泛滥导致个人权利的缺失。在此情形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极度压抑人的个性,人性被极度扭曲。同时,由于长期受到集体主义的压制,我国人民的道德水准普遍不高。这是因为道德发展的前提是意志的自由,选择的自由,而非道德强制。强制的道德不是道德。法律只能保障最低限度的道德的实现,而道德水平的真正提高则要靠社会教化等其他手段。另外,我国绝大部分的国人没有宗教信仰,是无神论者,这就决定了我国不像西方国家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而宗教本身包含着诸多道德因素,而我国并非是宗教社会,因此道德因素不应被过多地作为评判标准。
  综上所述,不论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还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都需要加强对人民的自主能力和自治意识的培养,因此,这一立法建议显然不切合我国实际。
  2.刑法的谦抑性原则考虑
  刑法具有谦抑性。对于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国家只有在运用民事的、行政的法律手段仍不足以抵制时才能用刑事的方法即通过刑事立法将其规定为犯罪,处以一定的刑罚,并通过一定的刑事司法活动来解决。豘正如我国台湾刑法学者林山田所言,“故刑罚之界限应该是内缩的,而不是外张的,刑罚应该是国家为达其保护法益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任务的最后手段。能够不使用刑罚,而以其他手段达到维护社会共同生活秩序及保护社会与个人法益之目的时,则务必放弃刑罚手段。”
  3.现代法治精神及原则决定了刑法不宜将见危不救行为入罪
  法律只能禁止人为恶,而不能强令人行善。“人的自由(包括自由选择、自由探索和意志自由)本身是一种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对自由的剥夺和限制需要证成。”依照现代法治理念,公民的行为,只要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和国家的利益及公共秩序,就有其天然存在的合理性,只要他自己在行使这种自由的时候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就不应该受到谴责和限制”。
  如若将见危不救入罪,本应被重判的犯罪分子因为他人对受害人实施的救助行为而被判处较轻的刑罚;而如果应救助人没有施救,他却要为之接受刑罚处罚。这样一来,见危不救罪的设置就间接的使全社会都要为犯罪分子的行为负责。这显然有违“罪责自负”的刑法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云姣.浅析“见危不救”入罪的合理性——从小悦悦事件谈起[J].法制与社会,2012(6):74-75.
  [2]刘仁文.“见危不救”要否入刑?[J].民主与法制,2012(8):42-44.
其他文献
电子票据的书面形式没有被纳入《票据法》"书面形式"之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诉讼上的可行性以及其作为相关证据的效力问题,近年来,我国网络银行的迅猛发展使得许多商业银行
锂盐的测定方法主要有火焰光度法、原子吸收法、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不同方法各有特点,离子选择电极法特异性强,可以同时测定多种离子浓度,并且操作简单,无明显危
羁押必要性审查是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近年来,各地检察机关都陆续开展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工作,但现实中的诸多因素导致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发展遭遇阻碍,针对当前羁
近年来,随着左氧氟沙星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关于其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也日渐增多,特别是近年来对左氧氟沙星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报道越来越多,但左氧氟沙星致锥体外系反
目的研究引起骨科伤口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种类及对其敏感的药物。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5年12月骨科伤口分泌物、脓液、穿刺液中分离出的阳性标本中的病原体种类及药敏试验进
职务犯罪案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社会危害性较一般刑事犯罪案件尤甚,加强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对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并且,职务犯罪预防
摘 要:发明专利的继续审查,需要考虑申请人的意见陈述和/或对申请文件作出的修改,与申请人进行有效沟通。本文结合审查实践,从如何有效沟通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做好继续审查,以促进审查质量提升作出探讨。  关键词:继续审查;意见陈述;有效沟通  一、引言  发明专利的继续审查中,审查员需要在考虑申请人的意见陈述和/或对申请文件作出的修改[1]。由于审查主要采取书面沟通的形式,容易出现沟通不畅的问题,如果不能
证据是所有种类的诉讼之基础和核心,所谓诉讼活动,就是围绕各种证据的提供、收集、举证、质证、认证等活动来进行和展开的.在刑事诉讼中,控方和辩方在对证据的调取和运用上,
火灾须防患于未然,然而一旦发生,如何自救也是一门学问。误区一:意识到火灾的严重性,迅速整理财物逃跑火灾发生后要迅速撤离是正确的做法,但一定不要浪费时间收拾财物。2009年
1993年4月28日下午9时,甘肃省武威市某单位职工食堂,晚餐后发生一起s人急性食物中毒.现将调查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