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深秋,英国拿督黄纪达慈善基金会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马内歌剧院联合制作的亨德尔古典歌剧《塞魅丽》,作为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首演歌剧,首次在中国上演。作为拿督黄纪达基金会的主席黄铃玳女士,除去身上拿督和爵士背景的光环,她经时光和文化的淬火细细磨合而出的独特气质,让你在第一眼望见她的时候,就想要探询这个稍显陌生名字背后的故事。
其实光是马来西亚拿督的女儿和英国爵士夫人的名号,就让人忍不住起了好奇心,想要打探作为一个优雅教派的代表,拿督黄纪达基金会(KT Wong Foundation)的主席黄铃玳(Lady Davis)女士在欧洲上流社会的无限风光。就像英女皇永远会在正式场合戴帽子系爱马仕围巾那样,黄铃玳的每次出场也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比如从来只穿高跟鞋,只用NARS彩妆产品,永远都保持蓬松及胸的波浪卷发,热衷于园艺和古典音乐……但一番谈话下来,你会发现,除了着装时尚而不失品位,经常出入各种名流聚会外,真正的优雅来自她的内心。
一场穿着中国古典文化外衣的巴洛克歌剧
2010年北京的深秋,“北京国际音乐节”如约而至。首次登陆中国的亨德尔古典歌剧《塞魅丽》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它的掌舵人正是英国拿督黄纪达基金会的创始人黄铃玳。
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神殿,变成了450年前中国的一座古庙;充满巴洛克风格的合唱队,搭配着蒙古长调,隐秘在了青翠的中国竹林中;优雅的女主角塞魅丽的礼服,竟然是由中国的土花布制成……一个个匪夷所思又精彩绝伦的场景,挑战着观众的听觉、视觉和心灵的极限。SOHO中国的联席总裁张欣在看完《塞魅丽》的首演之后,在微博上引用了路人的评价——“终于看到了古典歌剧的未来”。
《塞魅丽》是英国拿督黄纪达基金会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马内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曾在皇家马内歌剧院连演9场,场场爆满。2010年深秋,作为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首演歌剧,首次在中国上演。它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讲述的是众神之神宙斯与美丽的凡间女子塞魅丽之间的爱情故事。宙斯的妻子赫拉因为嫉妒,唆使塞魅丽要求宙斯以神之真身出现。塞魅丽受到赫拉的蛊惑,向宙斯提出了要求,最终在见到宙斯真身之时被随之而来的熊熊烈火吞噬。
这部西洋古典歌剧因为诸多中国艺术家的加盟,以及资助人和制作人黄铃玳的华裔身份,有着诸多东方元素的加入。黄铃玳的目标很明确:“京剧团和少林寺都已经很多次来英国展示,那只是用中国的方式展示中国文化。我在想,怎么用一种英国的形式展现中国文化,以便让英国人更容易理解?”
黄铃玳相信在歌剧领域东方人也能做出更有益的尝试。再更进一步,不仅仅是歌剧,黄铃玳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爵士夫人的头衔以及社交资源,使更多种形式的中国文化被西方接受并承认。她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创新性艺术项目,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能领略和分享中国艺术家的激情和精彩表演,让他们真正了解中国,帮助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舞台。“我在寻找一把钥匙,用中国的元素打开西方的锁。”黄铃玳如此解释自己的创新行为。
华丽人生,父亲领航
黄铃玳的父亲黄纪达是一位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商人,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一直深深地影响着黄铃玳。
关于出身,她有一个让人艳羡的国际化故事。作为马来西亚华裔,她的人生轨迹跨越了4个国家:生在新加波,长在马来西亚,在美国完成了经济学学位,嫁给英国爵士DAVIES并定居伦敦。
黄铃玳的父亲黄纪达是马来西亚建筑业巨子,祖籍广东省揭西县,以在教育和慈善事业上的巨大贡献,被誉为“屋王”,是著名爱国华侨,曾获邀参加新中国建国50周年庆典,获封马来西亚“拿督”。
在黄铃玳记忆中,从她4岁开始,父亲每个周末都喜欢在唱机上播放西方的古典音乐和歌剧。慢慢的,她也学会了如何倾听和欣赏。从6岁开始,她开始练习钢琴。古典音乐如同一日三餐,慢慢浸润了她的生活。而这,也成为她15岁之前接触到的唯一的音乐类型。所以对于流行音乐,黄女士的评价也非常有趣——“无聊”。从贝多芬,到普契尼和凡尔第歌剧,对于古典音乐的热爱一直伴随她至今。在马来西亚读完中学后,黄铃玳来到美国接受教育,学习经济学的同时,副修音乐和欧洲史。毕业后,和身为英国爵士的丈夫DAVIES定居伦敦。黄铃玳很享受这种跨文化的生活背景,她毫不掩饰地说,“我很享受这样的改变,它让我成长,也让我拥有更国际化的视野”。
私下里除了古典音乐,如果你问她的最大爱好,那只有两个字:园艺。在伦敦生活久了,她也变得和其他英国人一样——收拾花园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而在英国,判断一个房子是否好,其中一条就是看它有没有花园、庭院。而黄铃玳的父亲也非常喜欢园艺,她从小耳濡目染,也自然得以分享这一乐趣。在英国定居之后,黄铃玳在欧洲很多国家有不同的宅子和庄园,光是管理这些房子,就基本上和管理酒店差不多。如何适当地松土,在什么季节、什么天气、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呵护花草,树木和花卉的景观如何整体协调,怎样把自己的园林收拾得既精致又独特,这是对一位名媛的要求。
而黄铃玳对园艺的热爱,也促进了拿督黄纪达基金会在成立一年之后(2008年),和中国的雕塑家邵帆合作,以西方最爱的园艺为载体,将仿宋的建筑和中国的花卉带入有着“园艺界的奥林匹克”之称的英国皇家园艺协会切尔西园艺展,打造了一座崭新的花园——失觅园。当游客远观这种花园时,只能看到亭子的顶部,但走进以后,他们会发现一座沉降的花园,上层和下层分开,分别用英国人和中国人喜爱的花卉做点缀,充满了意境之美,仿佛也在暗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发现它的精彩。这座“失觅园”最终获得金奖,引得英国女王长时间地驻足欣赏。
“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要征服自然,但园艺是另外一种哲学,它带来了平和,也让人兴奋,给人以灵感。人类通过想象力把自然重新加以利用,创造出一种环境,一种视觉美感的层次。”对于园艺的解读,她一语中的。
在欧洲生活的25年里,在各大音乐节都能看黄铃玳优雅而忙碌的身影,或是参与,或是资助,抑或是组织管理,她对于这一套方式游刃有余。也许,生活可以就这样继续下去:侍弄家里的花园,照顾3个逐渐成年的孩子,听自己喜欢的歌剧,和其他社交界的名媛一起举办晚宴,人生安逸而富足。但2004年,她最爱的父亲离世,这对于黄铃玳而言是个很大的打击。在葬礼期间,很多人都来吊唁父亲。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告诉她,父亲生前资助和帮助了很多人,但他一直非常低调,不希望宣传出去。父亲热心公益、慈善为怀的人生态度让黄铃玳深受触动。2007年,黄铃玳以父亲的名义成立了拿督黄纪达基金会,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基金会的项目,也选择了父亲生前最钟爱的事业: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古典艺术以及教育。所以对她而言,基金会从来不以营利为目的,更多是给中国创造一些机会,通过创新的形式,用国际化的运作模式和审美去引导,把中国的艺术家推出去。
专注创新,成就人生另一风景
“我要求自己做每件事情都要往好的方向去走,在忙碌中追寻快乐。”
不过,家世好、修养好、懂时尚,谦逊而低调,这些在黄铃玳身上都可窥见的特质,似乎也是其他名媛的基本标签。那真正打动人的特质在哪里?是专注和创新。没错,华袍可以让人美艳一时,但如果要有更大的空间和价值,则需要专注做事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勇气,这更是后天之果,需要长久坚持和锻造。“我要求自己做每件事情都要往好的方向去走,在忙碌中追寻快乐。”是的,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别的主宰,除了她那颗强大的内心。
Crossover跨界,这个被时尚界和艺术界炒得沸沸扬扬的热词,用在黄铃玳女士身上,显得非常合适。而且,她的野心也不小,那就是借助西方人热衷的艺术形式,比如歌剧、比如园艺,用自己和整个团队的策略和胆识,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家推向世界。或者用她自己的话来说, “我在寻找一把钥匙,用中国的元素打开西方的锁。”
她最近选定的西方的锁,就是《塞魅丽》。抛去每一场演出耗资15万到20万欧元的庞大费用不提,仅是剧本的创意和制作,就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部源自250年前的大师亨德尔的巴洛克歌剧,是西方上流社会耳熟能详的一部名作。如果单纯做一个复刻板,这显然不符合黄铃玳对自己创新的要求:要中西合璧,要有原创,又要保持亨德尔的音乐风格。作为赞助方和制作人,黄铃玳和她的基金会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邀请两位中国艺术家延长这部属于西方人的巴洛克歌剧,同时还选择了中国出生、纽约扬名的先锋行为艺术家而非传统的歌剧导演——张洹,运用中国元素,破坏、解构和再造希腊神话。
当然争执是避免不了的。在第一场的结尾,导演张洹坚持要在音乐里加进蒙古音乐元素。在希腊神话故事里突然出现极端东方的音乐,强烈的反差让大家都开始质疑。这个时候,是黄铃玳站出来,“我们要尊重传统,但不是说必须要恪守规矩,加入蒙古长调,大家不要来谈不行,我们先来试验下怎么样,好的话再推进,okay? “ 通过实际的行动来验证可行性,一瞬间能打动观众的东西就是好的融合,而非根据经验和习惯来想当然地推翻。这一点 ,对于创新而言,难能可贵。
最终,这部作品在比利时皇家马内歌剧院连演9场,场场爆满。“文化交流不仅是单纯的的文化符号的展示,而是需要有技巧地将中西方文化进行调和,使之互相交融,达到和谐的状态。”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脸笃定。无疑,她做到了。
不过,黄铃玳期待更大的舞台,“如果我做某个领域,我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她所想要做的是推动中国文化走进西方,同时将血统纯正的欧洲艺术带到中国。单就这次《塞魅丽》而言,为了达到布鲁塞尔首演的标准,她花大成本请来欧洲最出色的巴洛克音乐艺术家,举办大师班,花大量的时间让这些年轻演员学习优秀的巴洛克歌剧。“让中国艺术家和国际团队合作,在项目中培训人才,才是基金会成立的最重要目标。”
做最好的自己,要懂得给予
“物质的占有不能永恒,要去创造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价值。要懂得谦卑做人,还要懂得去给予。”
黄铃玳为基金会设定的目标是如此野心勃勃,远比她那个歌剧梦想更华丽。她说:“这是为了孩子,要给孩子们做个榜样。物质的占有不能永恒,要去创造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价值。要懂得谦卑做人,还要懂得去给予。”
虽然长居欧洲,但传统中国家庭长大的经历依然印记在心,“家庭至上”的观念已经深植她心。年轻的时候,充满了活力想要向外发展,更多关注的是自己。而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尤其做了母亲之后,她学会了反观自己的内心,很多想法开始沉淀,目标也变得更加明晰,而且开始关注身边人的感受。在家庭和事业上,做到真正的平衡非常困难。黄铃玳的做法是,无论自己多忙,都一定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到母亲对他们的爱和关怀。“只是一个电话,或者邮件,问问‘你的袜子找到了吗?’‘今天吃什么了?’,就会很不同。”一番朴素而平实的话语,却道出了父母和孩子相处的真谛。对她而言,家庭是最重要的,与家人和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欢乐,也是她人生重要的课题。 ■
黄铃玳(左)与英女王一起参观了切尔西园艺展。
父亲黄纪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支持一直影响着黄铃玳。
黄铃玳(左二)与好友林天苗(左三)、艺术家邵帆(左一)和切尔西园艺制作团队合作者。
“这是为了孩子,要给孩子们做个榜样。物质的占有不能永恒,要去创造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价值。要懂得谦卑做人,还要懂得去给予。”
——黄铃玳
歌剧《塞魅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马内歌剧院首演剧照。
《淑媛》对话黄铃玳
《淑媛》:您眼中的优雅如何定义?
黄铃玳:优雅正如艺术一样,不能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自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魅力和修养。一个乐于倾听、时刻照顾身边人群感受的女人,就是优雅的。优雅的人内心是充实和平静的。同时,她也愿意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淑媛》:听说您的儿子也要进入牛津大学了,对于18岁的他,您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黄铃玳:儿子非常善良,懂得照顾别人。我对他的最大希望是“尊重女性”。因为在西方社会,即便讲求自由和人权,但性别和人种的区别待遇依然存在。因此,我希望我的儿子能够做到尊重女性。
《淑媛》:在人生低谷期,您会做什么事获取幸福能量?
黄铃玳:当遭遇低谷时,我选择听亨德尔的歌剧或在花园中消磨时光。美妙的音乐,无疑是修复心情的最佳良方。而为一花一草固土培根的过程中,不仅心境平和,还能获得新的能量。
《淑媛》:《塞魅丽》在北京首演后,未来是否有在中国巡演的计划。
黄铃玳:我希望能实现,但现在一切都还在计划中。
其实光是马来西亚拿督的女儿和英国爵士夫人的名号,就让人忍不住起了好奇心,想要打探作为一个优雅教派的代表,拿督黄纪达基金会(KT Wong Foundation)的主席黄铃玳(Lady Davis)女士在欧洲上流社会的无限风光。就像英女皇永远会在正式场合戴帽子系爱马仕围巾那样,黄铃玳的每次出场也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比如从来只穿高跟鞋,只用NARS彩妆产品,永远都保持蓬松及胸的波浪卷发,热衷于园艺和古典音乐……但一番谈话下来,你会发现,除了着装时尚而不失品位,经常出入各种名流聚会外,真正的优雅来自她的内心。
一场穿着中国古典文化外衣的巴洛克歌剧
2010年北京的深秋,“北京国际音乐节”如约而至。首次登陆中国的亨德尔古典歌剧《塞魅丽》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而它的掌舵人正是英国拿督黄纪达基金会的创始人黄铃玳。
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神殿,变成了450年前中国的一座古庙;充满巴洛克风格的合唱队,搭配着蒙古长调,隐秘在了青翠的中国竹林中;优雅的女主角塞魅丽的礼服,竟然是由中国的土花布制成……一个个匪夷所思又精彩绝伦的场景,挑战着观众的听觉、视觉和心灵的极限。SOHO中国的联席总裁张欣在看完《塞魅丽》的首演之后,在微博上引用了路人的评价——“终于看到了古典歌剧的未来”。
《塞魅丽》是英国拿督黄纪达基金会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马内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曾在皇家马内歌剧院连演9场,场场爆满。2010年深秋,作为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首演歌剧,首次在中国上演。它取材于古希腊神话,讲述的是众神之神宙斯与美丽的凡间女子塞魅丽之间的爱情故事。宙斯的妻子赫拉因为嫉妒,唆使塞魅丽要求宙斯以神之真身出现。塞魅丽受到赫拉的蛊惑,向宙斯提出了要求,最终在见到宙斯真身之时被随之而来的熊熊烈火吞噬。
这部西洋古典歌剧因为诸多中国艺术家的加盟,以及资助人和制作人黄铃玳的华裔身份,有着诸多东方元素的加入。黄铃玳的目标很明确:“京剧团和少林寺都已经很多次来英国展示,那只是用中国的方式展示中国文化。我在想,怎么用一种英国的形式展现中国文化,以便让英国人更容易理解?”
黄铃玳相信在歌剧领域东方人也能做出更有益的尝试。再更进一步,不仅仅是歌剧,黄铃玳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爵士夫人的头衔以及社交资源,使更多种形式的中国文化被西方接受并承认。她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创新性艺术项目,让全世界的观众都能领略和分享中国艺术家的激情和精彩表演,让他们真正了解中国,帮助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舞台。“我在寻找一把钥匙,用中国的元素打开西方的锁。”黄铃玳如此解释自己的创新行为。
华丽人生,父亲领航
黄铃玳的父亲黄纪达是一位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商人,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一直深深地影响着黄铃玳。
关于出身,她有一个让人艳羡的国际化故事。作为马来西亚华裔,她的人生轨迹跨越了4个国家:生在新加波,长在马来西亚,在美国完成了经济学学位,嫁给英国爵士DAVIES并定居伦敦。
黄铃玳的父亲黄纪达是马来西亚建筑业巨子,祖籍广东省揭西县,以在教育和慈善事业上的巨大贡献,被誉为“屋王”,是著名爱国华侨,曾获邀参加新中国建国50周年庆典,获封马来西亚“拿督”。
在黄铃玳记忆中,从她4岁开始,父亲每个周末都喜欢在唱机上播放西方的古典音乐和歌剧。慢慢的,她也学会了如何倾听和欣赏。从6岁开始,她开始练习钢琴。古典音乐如同一日三餐,慢慢浸润了她的生活。而这,也成为她15岁之前接触到的唯一的音乐类型。所以对于流行音乐,黄女士的评价也非常有趣——“无聊”。从贝多芬,到普契尼和凡尔第歌剧,对于古典音乐的热爱一直伴随她至今。在马来西亚读完中学后,黄铃玳来到美国接受教育,学习经济学的同时,副修音乐和欧洲史。毕业后,和身为英国爵士的丈夫DAVIES定居伦敦。黄铃玳很享受这种跨文化的生活背景,她毫不掩饰地说,“我很享受这样的改变,它让我成长,也让我拥有更国际化的视野”。
私下里除了古典音乐,如果你问她的最大爱好,那只有两个字:园艺。在伦敦生活久了,她也变得和其他英国人一样——收拾花园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生活方式。而在英国,判断一个房子是否好,其中一条就是看它有没有花园、庭院。而黄铃玳的父亲也非常喜欢园艺,她从小耳濡目染,也自然得以分享这一乐趣。在英国定居之后,黄铃玳在欧洲很多国家有不同的宅子和庄园,光是管理这些房子,就基本上和管理酒店差不多。如何适当地松土,在什么季节、什么天气、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呵护花草,树木和花卉的景观如何整体协调,怎样把自己的园林收拾得既精致又独特,这是对一位名媛的要求。
而黄铃玳对园艺的热爱,也促进了拿督黄纪达基金会在成立一年之后(2008年),和中国的雕塑家邵帆合作,以西方最爱的园艺为载体,将仿宋的建筑和中国的花卉带入有着“园艺界的奥林匹克”之称的英国皇家园艺协会切尔西园艺展,打造了一座崭新的花园——失觅园。当游客远观这种花园时,只能看到亭子的顶部,但走进以后,他们会发现一座沉降的花园,上层和下层分开,分别用英国人和中国人喜爱的花卉做点缀,充满了意境之美,仿佛也在暗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发现它的精彩。这座“失觅园”最终获得金奖,引得英国女王长时间地驻足欣赏。
“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要征服自然,但园艺是另外一种哲学,它带来了平和,也让人兴奋,给人以灵感。人类通过想象力把自然重新加以利用,创造出一种环境,一种视觉美感的层次。”对于园艺的解读,她一语中的。
在欧洲生活的25年里,在各大音乐节都能看黄铃玳优雅而忙碌的身影,或是参与,或是资助,抑或是组织管理,她对于这一套方式游刃有余。也许,生活可以就这样继续下去:侍弄家里的花园,照顾3个逐渐成年的孩子,听自己喜欢的歌剧,和其他社交界的名媛一起举办晚宴,人生安逸而富足。但2004年,她最爱的父亲离世,这对于黄铃玳而言是个很大的打击。在葬礼期间,很多人都来吊唁父亲。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告诉她,父亲生前资助和帮助了很多人,但他一直非常低调,不希望宣传出去。父亲热心公益、慈善为怀的人生态度让黄铃玳深受触动。2007年,黄铃玳以父亲的名义成立了拿督黄纪达基金会,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基金会的项目,也选择了父亲生前最钟爱的事业: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古典艺术以及教育。所以对她而言,基金会从来不以营利为目的,更多是给中国创造一些机会,通过创新的形式,用国际化的运作模式和审美去引导,把中国的艺术家推出去。
专注创新,成就人生另一风景
“我要求自己做每件事情都要往好的方向去走,在忙碌中追寻快乐。”
不过,家世好、修养好、懂时尚,谦逊而低调,这些在黄铃玳身上都可窥见的特质,似乎也是其他名媛的基本标签。那真正打动人的特质在哪里?是专注和创新。没错,华袍可以让人美艳一时,但如果要有更大的空间和价值,则需要专注做事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勇气,这更是后天之果,需要长久坚持和锻造。“我要求自己做每件事情都要往好的方向去走,在忙碌中追寻快乐。”是的,在她的世界里,没有别的主宰,除了她那颗强大的内心。
Crossover跨界,这个被时尚界和艺术界炒得沸沸扬扬的热词,用在黄铃玳女士身上,显得非常合适。而且,她的野心也不小,那就是借助西方人热衷的艺术形式,比如歌剧、比如园艺,用自己和整个团队的策略和胆识,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家推向世界。或者用她自己的话来说, “我在寻找一把钥匙,用中国的元素打开西方的锁。”
她最近选定的西方的锁,就是《塞魅丽》。抛去每一场演出耗资15万到20万欧元的庞大费用不提,仅是剧本的创意和制作,就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部源自250年前的大师亨德尔的巴洛克歌剧,是西方上流社会耳熟能详的一部名作。如果单纯做一个复刻板,这显然不符合黄铃玳对自己创新的要求:要中西合璧,要有原创,又要保持亨德尔的音乐风格。作为赞助方和制作人,黄铃玳和她的基金会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邀请两位中国艺术家延长这部属于西方人的巴洛克歌剧,同时还选择了中国出生、纽约扬名的先锋行为艺术家而非传统的歌剧导演——张洹,运用中国元素,破坏、解构和再造希腊神话。
当然争执是避免不了的。在第一场的结尾,导演张洹坚持要在音乐里加进蒙古音乐元素。在希腊神话故事里突然出现极端东方的音乐,强烈的反差让大家都开始质疑。这个时候,是黄铃玳站出来,“我们要尊重传统,但不是说必须要恪守规矩,加入蒙古长调,大家不要来谈不行,我们先来试验下怎么样,好的话再推进,okay? “ 通过实际的行动来验证可行性,一瞬间能打动观众的东西就是好的融合,而非根据经验和习惯来想当然地推翻。这一点 ,对于创新而言,难能可贵。
最终,这部作品在比利时皇家马内歌剧院连演9场,场场爆满。“文化交流不仅是单纯的的文化符号的展示,而是需要有技巧地将中西方文化进行调和,使之互相交融,达到和谐的状态。”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脸笃定。无疑,她做到了。
不过,黄铃玳期待更大的舞台,“如果我做某个领域,我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她所想要做的是推动中国文化走进西方,同时将血统纯正的欧洲艺术带到中国。单就这次《塞魅丽》而言,为了达到布鲁塞尔首演的标准,她花大成本请来欧洲最出色的巴洛克音乐艺术家,举办大师班,花大量的时间让这些年轻演员学习优秀的巴洛克歌剧。“让中国艺术家和国际团队合作,在项目中培训人才,才是基金会成立的最重要目标。”
做最好的自己,要懂得给予
“物质的占有不能永恒,要去创造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价值。要懂得谦卑做人,还要懂得去给予。”
黄铃玳为基金会设定的目标是如此野心勃勃,远比她那个歌剧梦想更华丽。她说:“这是为了孩子,要给孩子们做个榜样。物质的占有不能永恒,要去创造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价值。要懂得谦卑做人,还要懂得去给予。”
虽然长居欧洲,但传统中国家庭长大的经历依然印记在心,“家庭至上”的观念已经深植她心。年轻的时候,充满了活力想要向外发展,更多关注的是自己。而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尤其做了母亲之后,她学会了反观自己的内心,很多想法开始沉淀,目标也变得更加明晰,而且开始关注身边人的感受。在家庭和事业上,做到真正的平衡非常困难。黄铃玳的做法是,无论自己多忙,都一定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让孩子感到母亲对他们的爱和关怀。“只是一个电话,或者邮件,问问‘你的袜子找到了吗?’‘今天吃什么了?’,就会很不同。”一番朴素而平实的话语,却道出了父母和孩子相处的真谛。对她而言,家庭是最重要的,与家人和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欢乐,也是她人生重要的课题。 ■
黄铃玳(左)与英女王一起参观了切尔西园艺展。
父亲黄纪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支持一直影响着黄铃玳。
黄铃玳(左二)与好友林天苗(左三)、艺术家邵帆(左一)和切尔西园艺制作团队合作者。
“这是为了孩子,要给孩子们做个榜样。物质的占有不能永恒,要去创造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价值。要懂得谦卑做人,还要懂得去给予。”
——黄铃玳
歌剧《塞魅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马内歌剧院首演剧照。
《淑媛》对话黄铃玳
《淑媛》:您眼中的优雅如何定义?
黄铃玳:优雅正如艺术一样,不能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是一种自内而外散发出来的魅力和修养。一个乐于倾听、时刻照顾身边人群感受的女人,就是优雅的。优雅的人内心是充实和平静的。同时,她也愿意帮助他人,回馈社会。
《淑媛》:听说您的儿子也要进入牛津大学了,对于18岁的他,您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黄铃玳:儿子非常善良,懂得照顾别人。我对他的最大希望是“尊重女性”。因为在西方社会,即便讲求自由和人权,但性别和人种的区别待遇依然存在。因此,我希望我的儿子能够做到尊重女性。
《淑媛》:在人生低谷期,您会做什么事获取幸福能量?
黄铃玳:当遭遇低谷时,我选择听亨德尔的歌剧或在花园中消磨时光。美妙的音乐,无疑是修复心情的最佳良方。而为一花一草固土培根的过程中,不仅心境平和,还能获得新的能量。
《淑媛》:《塞魅丽》在北京首演后,未来是否有在中国巡演的计划。
黄铃玳:我希望能实现,但现在一切都还在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