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一直以来制约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而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对新农村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旨在通过对荆门市的实证研究,探讨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并提出未来发展的些许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实证研究;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39-02
引言
金融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命脉,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起着支撑作用。2004—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从2 626.2亿元增加到8 979.7亿元,年均增长21.8%。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仍然出现许多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得到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不够健全,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民金融观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建设进程。农村金融机构从信用社为主到现在的村镇商业银行为主,但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农户需求。普遍认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大大低于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这与金融机构不重视农村市场也有一定关系。新型城镇化迅速发展,农业效率不断提高,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的崛起得不到金融的支撑,导致供给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百害无一利。合理处理地区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的关系势在必行。
一、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载体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情况。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农村农民的保障日益完善,信息渠道日益畅通,农民的经济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机构从无到有,从信用社到合作银行再到商业银行,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产品少,资产状况较差,供需不平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及理论知识水平偏低等一系列原因制约着农村金融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荆门市实证研究成果
1.材料和数据来源。荆门市作为湖北省重要农产品基地,全市农用地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0%以上,三农发展水平突出,农业资源富集,是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商品油、优质猪和淡水养殖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本次实证研究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考察、计量分析,对荆门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着重对其金融发展进行调研,检索和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充分了解三农政策下关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充分运用了荆门市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等数据统计资料,挖掘研究点,适当解释和分析统计数据。
2.荆门市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实地考察,荆门市全市共有农村银行网点500余家,农户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直接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进程。然而农户对农村金融的认知度却不高。在被调查的1 120个农户中,办理基础存款业务为农户接触信用社、村镇银行的主要经济活动,而保险业务、贷款业务等其他传统业务比例较低。另外,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对农户来说比较陌生,这与农村网络发展及教育水平关系巨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除中国农业银行外农村业务很少,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分布较为广泛,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较低,农户满意度低,业务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市商业银行业务人员。农户的融资发面,农户借贷更加倾向于民间私人借贷,对金融机构借贷了解不够普及。金融机构借贷程序烦琐,审查严格,担保要求高,是阻碍个人借贷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保险在农村发展落后,农户在遇到重大疾病或自然灾害时,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农民对于生产性投资也是借贷的主要目的。
3.荆门市新农村建设与金融发展的成果。随着地区经济的增长,新农村建设成果是显著的。尤其表现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和农业现代化方面。这里本文主要考察了2010—2014年荆门市地区生产总值、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见下表)。
2010年以来,荆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飞猛进,尤其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年均增幅约16.5%,贷款不断扩张,总增幅超过100%,存贷比逐年提升,农业现代化不断深入,农业机械总动力持续提高。这些情况反映出该市新农村建设成果突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对策及建议
(一)增强农村金融在农户中的渗透作用
1.提升金融机构的基本服务功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金融的需求日益增长,银行的传统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尤其是投资理财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加强产品创新,引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给农村居民提供投资理财的金融服务,改善信贷管理机制,在政策下灵活信贷,也是顺应金融服务需求的具体举措。
2.增加金融机构的有效供给。金融机构由于利益原因在农村发展规模小、业务少,尤其是中间业务供给明显不足。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保险、担保、信用卡等中间业务的发展,是提升农村金融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新农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同时提高农户网络银行的使用水平,拓宽农民金融生活,增强银行的渗透作用。
3.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能力小,服务态度差都影响着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调高运行效率就必须狠抓业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业务能力,加强和规范机构的管理,引进人才,提升客户满意度,奠定群众基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建立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地位
1.建立农村普惠金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能力有限,加大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策略。新农村建设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植。国家通过一定的金融支持政策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拓宽金融发展层次,适当引入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可以全面促进农村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村金融的体系建设。加大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力度,夯实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基础,延伸农村金融和支付清算服务,增加三农有效信贷投入,积极推广和开发农村信贷新产品,降低三农贷款门槛,充分发挥保险证券服务功能,增强金融机构服务水平,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同时作为金融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金融的监管,使新农村建设下农村金融体制更加完善,促使农村金融体制更加平稳、有序。
3.加强金融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尤其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金融反哺新农村建设。
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时代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难点在农村,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非农产业,三农问题却一直植根于并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渗透与发展无疑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甚至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农民是否能够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农村建设是否能够更加高效,农业是否能实现现代化、集约化,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靠农村金融发展的支撑。反过来,新农村的建设也促进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前途是广阔,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是宽广的,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共同进步。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实证研究;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039-02
引言
金融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命脉,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起着支撑作用。2004—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从2 626.2亿元增加到8 979.7亿元,年均增长21.8%。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仍然出现许多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得到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不够健全,尤其是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民金融观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建设进程。农村金融机构从信用社为主到现在的村镇商业银行为主,但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农户需求。普遍认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大大低于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这与金融机构不重视农村市场也有一定关系。新型城镇化迅速发展,农业效率不断提高,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的崛起得不到金融的支撑,导致供给不平衡,对经济发展百害无一利。合理处理地区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村金融的关系势在必行。
一、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载体直接影响到新农村的建设情况。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农村农民的保障日益完善,信息渠道日益畅通,农民的经济生活也随之丰富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金融机构从无到有,从信用社到合作银行再到商业银行,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然而,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较小,产品少,资产状况较差,供需不平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及理论知识水平偏低等一系列原因制约着农村金融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荆门市实证研究成果
1.材料和数据来源。荆门市作为湖北省重要农产品基地,全市农用地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0%以上,三农发展水平突出,农业资源富集,是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商品油、优质猪和淡水养殖基地,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本次实证研究主要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考察、计量分析,对荆门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并着重对其金融发展进行调研,检索和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充分了解三农政策下关于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充分运用了荆门市统计年鉴、湖北省统计年鉴等数据统计资料,挖掘研究点,适当解释和分析统计数据。
2.荆门市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实地考察,荆门市全市共有农村银行网点500余家,农户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者直接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进程。然而农户对农村金融的认知度却不高。在被调查的1 120个农户中,办理基础存款业务为农户接触信用社、村镇银行的主要经济活动,而保险业务、贷款业务等其他传统业务比例较低。另外,信用卡、网上银行等新兴业务对农户来说比较陌生,这与农村网络发展及教育水平关系巨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除中国农业银行外农村业务很少,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分布较为广泛,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较低,农户满意度低,业务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市商业银行业务人员。农户的融资发面,农户借贷更加倾向于民间私人借贷,对金融机构借贷了解不够普及。金融机构借贷程序烦琐,审查严格,担保要求高,是阻碍个人借贷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保险在农村发展落后,农户在遇到重大疾病或自然灾害时,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同时农民对于生产性投资也是借贷的主要目的。
3.荆门市新农村建设与金融发展的成果。随着地区经济的增长,新农村建设成果是显著的。尤其表现在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和农业现代化方面。这里本文主要考察了2010—2014年荆门市地区生产总值、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和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见下表)。
2010年以来,荆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突飞猛进,尤其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年均增幅约16.5%,贷款不断扩张,总增幅超过100%,存贷比逐年提升,农业现代化不断深入,农业机械总动力持续提高。这些情况反映出该市新农村建设成果突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对策及建议
(一)增强农村金融在农户中的渗透作用
1.提升金融机构的基本服务功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金融的需求日益增长,银行的传统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尤其是投资理财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加强产品创新,引进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给农村居民提供投资理财的金融服务,改善信贷管理机制,在政策下灵活信贷,也是顺应金融服务需求的具体举措。
2.增加金融机构的有效供给。金融机构由于利益原因在农村发展规模小、业务少,尤其是中间业务供给明显不足。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保险、担保、信用卡等中间业务的发展,是提升农村金融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新农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同时提高农户网络银行的使用水平,拓宽农民金融生活,增强银行的渗透作用。
3.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农村金融机构在业务能力小,服务态度差都影响着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调高运行效率就必须狠抓业务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业务能力,加强和规范机构的管理,引进人才,提升客户满意度,奠定群众基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建立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地位
1.建立农村普惠金融。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能力有限,加大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策略。新农村建设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植。国家通过一定的金融支持政策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拓宽金融发展层次,适当引入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可以全面促进农村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农村金融的体系建设。加大扶植和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力度,夯实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基础,延伸农村金融和支付清算服务,增加三农有效信贷投入,积极推广和开发农村信贷新产品,降低三农贷款门槛,充分发挥保险证券服务功能,增强金融机构服务水平,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全面推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同时作为金融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金融的监管,使新农村建设下农村金融体制更加完善,促使农村金融体制更加平稳、有序。
3.加强金融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尤其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通过新农村建设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金融反哺新农村建设。
结语
新农村建设是时代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难点在农村,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非农产业,三农问题却一直植根于并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的渗透与发展无疑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甚至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农民是否能够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农村建设是否能够更加高效,农业是否能实现现代化、集约化,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依靠农村金融发展的支撑。反过来,新农村的建设也促进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的前途是广阔,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是宽广的,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