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质量、特色、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要性及可取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持续发展
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学人数,均已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职教育经历了外延高速发展之后,质量不高、缺乏特色、管理水平较低等矛盾和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亟需加强内涵建设。只有上质量、出特色、抓管理,才能使前一阶段的发展成果得以巩固,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
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体
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内涵建设的主体。只有调动所有积极因素,下大力气抓好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办出令人满意的高职教育。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抓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工作是重中之重。
(一)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一项基础性建设,是学校适应市场的关键性环节,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集中体现。与产业、企业岗位群相链接的专业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品种。
专业设置要坚持“需求与优势互动”的原则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注重优势过多,基本上走的是“我们能上什么专业就上什么专业”、“有什么专业的教师就上什么专业”的路子。近几年,很多学校注重了市场需求,却忽视了自己的优势,变成了“社会上需要什么专业就上什么专业”,“什么专业招生容易就上什么专业”。前者有优势,但部分专业市场需求不旺,很难招到学生,后者有市场,生源火爆,但缺少教师、缺少设备,提高质量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专业设置一定要坚持“需求与优势互动”的原则。有优势、又有市场的专业就可开设,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上什么专业;没优势、又没市场的专业坚决不开设。
要整合改造现有专业没优势、又没市场或有优势而没市场的专业就要下决心坚决停止招生;有优势但市场需求不旺的,要想法开拓市场,整合改造专业,提高专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社会竞争力。有市场、没优势的专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和设备购置的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尽快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市场又有优势的专业,要作为主干专业大力扶持、重点建设。
要按专业大类建设主干专业和专业群专业建设要全面规划、整体推进、重点建设、以点带面。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主干专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下决心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主干专业为依托,朝有优势又有市场的方向设置专业,逐步培育出有整体竞争实力的专业群。尽量避免另起炉灶式的专业设置。
(二)课程建设是决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的重要因素
课程是高职院校的服务产品,是决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的重要因素。课程体系是先于教学活动而设定的育人方案,是教学正常运行的先导。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结构与功能、内容与实施办法、考核与评价等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中,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第5层次的B类教育。这意味着这类教育所传授的技术技能必须是在学生高中阶段毕业后再经过本层次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达到合格后才能掌握,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要注重岗位需求,更要体现职业特殊性。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彻底摒弃过去那种以学科为主体的“本科压缩型”传统思路和传统模式,还要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别与优势。在课程设置中,必须牢固树立职业本位思想,坚持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在加大技术基础课程的同时,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构建一个“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具有高职教育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目前,高职教育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不理想、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培养、提高的形式和途径单一等问题还比较严重。许多高职院校现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对技能教育的要求。从目前乃至长远来看,高职院校发展最根本的“瓶颈”,不是缺乏财力、物力等前提性竞争力,而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能师和技师。
师资队伍建设要通过抓好两个工程,打造一支队伍。一是要抓好“输血”工程。首先是要有计划地新进、引进博士生、硕士生和优秀本科生,这是建设师资队伍的主渠道。其次是聘任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骨干、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打破学历限制、身份限制,开辟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高职院校的绿色通道,鼓励教师在学校和企业间有序流动。再次是聘请知名教授、专家到校任教,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二是要抓好“造血”工程。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都必须按高职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水平。首先是提升学历水平。没有拿到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必须在3~5年内拿到硕士学位,提升学历层次。其次是努力提高现有能力、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如学习能力、教科研能力、授课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等。再次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提高。如参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培训,到重点高校做访问学者,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考取双证书、双职称等。
(四)实习实训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决定了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岗位的针对性,狠抓技术教育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制约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瓶颈”,实习实训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都要放在重要地位,一个都不能少。校企合作是提高实习实训质量的重要途径,要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上下工夫。
特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类型的学校分工合理,在各自的层次办出特色。”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独特的、持久的内涵。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一所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是很难生存和发展的。
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分布的地域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历史不同,所依托的行业和企业背景不同,在教育需求多元化的大环境中,高职院校必须以多元化的发展来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必须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凝练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优势互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
二是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走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办学活力。如果说招生是高职院校的“生存线”、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那么办学特色就是高职院校的“生长线”。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立于不败之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中,高职院校如果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也就没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三是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近几年,部分高职院校一次性就业率较低,学生就业难,直接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个社会问题,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也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高职院校缺乏办学特色,质量不高,没有培养出适合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人才,学生“学无所长”,导致“出口不畅”。
四是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6年已达到23%。高等学校之间对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高职教育对此有切肤之痛。我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市场逐渐开放,外资可以到我国投资办学或开展合作办学,这是无法抗拒的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果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就会无立足之地。
管理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
高校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大学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有其特殊的结构,大学管理必须在遵循管理普遍规律的同时,体现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管理的特殊规律。”管理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出特色、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关键。只有遵循高职院校管理的特殊规律,加大管理力度,实施科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特色、要效益,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有限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最大的办学效益,才能使内涵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管理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
“必须坚持依法治教、严格管理,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这是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出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第17次全体会议时所强调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职教育提高质量的双重课题下,提高管理水平已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
管理在高校提升办学实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高校的重视。英国的牛津大学从2002年起公布的与管理有关的文件就有《牛津教学战略》、《牛津学术战略(绿皮书)》、《牛津管理结构(绿皮书)》、《牛津大学管理(白皮书)》等。这些重要的改革文件告诉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全球范围内的大学竞争中,在经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洗礼之后,提升大学管理水平有多么重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但内涵发展远远滞后于处延的发展,提高管理水平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
(二)管理是促进内涵建设的必要手段
高职院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没有科学的内部管理,就不可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就不可能使有限的办学资源实现最佳配置,内涵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实行科学管理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首先,高职院校要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增强服务观念,理顺服务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实行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教代会和职代会制度,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全员管理意识。只有广纳民言,顺应民心,管理者才能科学决策,才能取得广大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形成上下一心的和谐的工作环境。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管理队伍一般由校级领导、中层领导和一般管理人员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校长的作用非常重要,“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首先要建立健全公平公开、竞争上岗的选拔机制,凭政绩用干部。其次要加大对管理队伍管理知识培训的力度,实施岗前培训、合格上岗的机制,提高管理队伍管理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对管理队伍实行任期制或聘任制,建立健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机制。建立健全操作性强的客观评价系统,科学评价各层次管理人员的管理绩效。
用规章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用规章制度管人管事,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至关重要。规章制度的建立要科学合理,有法可依,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管理过程中要照章办事、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要坚持制度第一、校长第二的原则,在高职院校中,最有权威的应该是规章制度,校长应该是规章制度的忠实维护者和模范执行者。
总之,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所在。内涵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质量、特色、管理只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这些都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工程。
参考文献:
[1]勒国庆.打造高职教育品牌与特色的五大战略性思考[N].光明日报,2007-01-03.
[2]秦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11-29.
[3]朱萍华.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促进内涵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26).
[4]刘欣.高职院校品牌创建重在凝炼办学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作者简介:
许德宽(1954—),男,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管理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持续发展
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学人数,均已占据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高职教育经历了外延高速发展之后,质量不高、缺乏特色、管理水平较低等矛盾和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亟需加强内涵建设。只有上质量、出特色、抓管理,才能使前一阶段的发展成果得以巩固,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
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体
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内涵建设的主体。只有调动所有积极因素,下大力气抓好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办出令人满意的高职教育。要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抓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实训工作是重中之重。
(一)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一项基础性建设,是学校适应市场的关键性环节,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集中体现。与产业、企业岗位群相链接的专业设置,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品种。
专业设置要坚持“需求与优势互动”的原则很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注重优势过多,基本上走的是“我们能上什么专业就上什么专业”、“有什么专业的教师就上什么专业”的路子。近几年,很多学校注重了市场需求,却忽视了自己的优势,变成了“社会上需要什么专业就上什么专业”,“什么专业招生容易就上什么专业”。前者有优势,但部分专业市场需求不旺,很难招到学生,后者有市场,生源火爆,但缺少教师、缺少设备,提高质量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专业设置一定要坚持“需求与优势互动”的原则。有优势、又有市场的专业就可开设,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上什么专业;没优势、又没市场的专业坚决不开设。
要整合改造现有专业没优势、又没市场或有优势而没市场的专业就要下决心坚决停止招生;有优势但市场需求不旺的,要想法开拓市场,整合改造专业,提高专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社会竞争力。有市场、没优势的专业,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加大师资引进、培养和设备购置的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尽快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市场又有优势的专业,要作为主干专业大力扶持、重点建设。
要按专业大类建设主干专业和专业群专业建设要全面规划、整体推进、重点建设、以点带面。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主干专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下决心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以主干专业为依托,朝有优势又有市场的方向设置专业,逐步培育出有整体竞争实力的专业群。尽量避免另起炉灶式的专业设置。
(二)课程建设是决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的重要因素
课程是高职院校的服务产品,是决定人才培养规格和素质的重要因素。课程体系是先于教学活动而设定的育人方案,是教学正常运行的先导。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结构与功能、内容与实施办法、考核与评价等具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中,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第5层次的B类教育。这意味着这类教育所传授的技术技能必须是在学生高中阶段毕业后再经过本层次的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达到合格后才能掌握,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要注重岗位需求,更要体现职业特殊性。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彻底摒弃过去那种以学科为主体的“本科压缩型”传统思路和传统模式,还要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别与优势。在课程设置中,必须牢固树立职业本位思想,坚持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在加大技术基础课程的同时,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构建一个“基础宽、技能精、针对性强、适应面广”,具有高职教育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目前,高职教育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素质不理想、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培养、提高的形式和途径单一等问题还比较严重。许多高职院校现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对技能教育的要求。从目前乃至长远来看,高职院校发展最根本的“瓶颈”,不是缺乏财力、物力等前提性竞争力,而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大师、能师和技师。
师资队伍建设要通过抓好两个工程,打造一支队伍。一是要抓好“输血”工程。首先是要有计划地新进、引进博士生、硕士生和优秀本科生,这是建设师资队伍的主渠道。其次是聘任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骨干、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打破学历限制、身份限制,开辟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高职院校的绿色通道,鼓励教师在学校和企业间有序流动。再次是聘请知名教授、专家到校任教,促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二是要抓好“造血”工程。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都必须按高职教育对师资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和水平。首先是提升学历水平。没有拿到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必须在3~5年内拿到硕士学位,提升学历层次。其次是努力提高现有能力、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如学习能力、教科研能力、授课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等。再次是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提高。如参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培训,到重点高校做访问学者,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考取双证书、双职称等。
(四)实习实训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决定了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岗位的针对性,狠抓技术教育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提高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制约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瓶颈”,实习实训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都要放在重要地位,一个都不能少。校企合作是提高实习实训质量的重要途径,要在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上下工夫。
特色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类型的学校分工合理,在各自的层次办出特色。”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独特的、持久的内涵。高职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办出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生命,一所没有特色的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是很难生存和发展的。
一是我国高职院校分布的地域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历史不同,所依托的行业和企业背景不同,在教育需求多元化的大环境中,高职院校必须以多元化的发展来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中必须有自己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凝练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优势互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
二是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走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办学活力。如果说招生是高职院校的“生存线”、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那么办学特色就是高职院校的“生长线”。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立于不败之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中,高职院校如果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也就没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三是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近几年,部分高职院校一次性就业率较低,学生就业难,直接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个社会问题,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也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高职院校缺乏办学特色,质量不高,没有培养出适合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人才,学生“学无所长”,导致“出口不畅”。
四是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6年已达到23%。高等学校之间对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高职教育对此有切肤之痛。我国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市场逐渐开放,外资可以到我国投资办学或开展合作办学,这是无法抗拒的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果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就会无立足之地。
管理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
高校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大学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有其特殊的结构,大学管理必须在遵循管理普遍规律的同时,体现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管理的特殊规律。”管理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办出特色、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走内涵发展道路的关键。只有遵循高职院校管理的特殊规律,加大管理力度,实施科学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特色、要效益,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有限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最大的办学效益,才能使内涵建设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一)管理是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
“必须坚持依法治教、严格管理,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这是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出席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第17次全体会议时所强调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职教育提高质量的双重课题下,提高管理水平已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
管理在高校提升办学实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高校的重视。英国的牛津大学从2002年起公布的与管理有关的文件就有《牛津教学战略》、《牛津学术战略(绿皮书)》、《牛津管理结构(绿皮书)》、《牛津大学管理(白皮书)》等。这些重要的改革文件告诉我们,在日益激烈的全球范围内的大学竞争中,在经过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洗礼之后,提升大学管理水平有多么重要。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发展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但内涵发展远远滞后于处延的发展,提高管理水平显得尤其紧迫和重要。
(二)管理是促进内涵建设的必要手段
高职院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没有科学的内部管理,就不可能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就不可能使有限的办学资源实现最佳配置,内涵建设更是无从谈起。实行科学管理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在高职院校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首先,高职院校要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意识,增强服务观念,理顺服务的各个环节。其次,要实行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教代会和职代会制度,激发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全员管理意识。只有广纳民言,顺应民心,管理者才能科学决策,才能取得广大师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形成上下一心的和谐的工作环境。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管理队伍一般由校级领导、中层领导和一般管理人员三个层次构成,其中校长的作用非常重要,“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要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首先要建立健全公平公开、竞争上岗的选拔机制,凭政绩用干部。其次要加大对管理队伍管理知识培训的力度,实施岗前培训、合格上岗的机制,提高管理队伍管理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再次要对管理队伍实行任期制或聘任制,建立健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机制。建立健全操作性强的客观评价系统,科学评价各层次管理人员的管理绩效。
用规章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用规章制度管人管事,对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至关重要。规章制度的建立要科学合理,有法可依,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管理过程中要照章办事、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减少管理过程中的人为因素。要坚持制度第一、校长第二的原则,在高职院校中,最有权威的应该是规章制度,校长应该是规章制度的忠实维护者和模范执行者。
总之,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所在。内涵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质量、特色、管理只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这些都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工程。
参考文献:
[1]勒国庆.打造高职教育品牌与特色的五大战略性思考[N].光明日报,2007-01-03.
[2]秦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11-29.
[3]朱萍华.关于高等职业院校促进内涵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9(26).
[4]刘欣.高职院校品牌创建重在凝炼办学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作者简介:
许德宽(1954—),男,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高职院校管理与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