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时代的楷模树碑立传

来源 :鸭绿江·华夏诗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tlove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少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昌首义学院中文系主任,硕士生导师。长期在高校从事写作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现代写作精要》《解读八面人生——评高阳历史小说》《台港澳文学论稿》《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海外湖北作家小说研究》等,主编《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等著作、教材十多部。曾获加拿大首届华裔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奖,北美华文文艺家协会“华文文学研究”特别贡献奖及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奖项。在海内外发表论文、学术访谈百余篇。
  诗歌与时代
  诗歌是时代的号角,闻一多将诗称为时代的鼓点,时代旳唱片。朱自清认为诗人是时代的前驱。为时代而歌是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楚辞》中的《国殇》,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 以及晚清谭嗣同、秋瑾的诗 ,到郭沫若的《女神》、闻一多的《一句话》、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与抗日救亡的诗篇,直至毛泽东的《沁园春·咏雪》等,总是奏響出时代的强音。
  进入新世纪以来,当代诗坛总体看来繁荣兴旺,诗歌的阵地,刊物、报纸不算少,尤其是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给诗歌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新的渠道,写诗者人数众多,涌现出一批有影响有才华的优秀诗人与佳作,艺术上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景象。诗歌的多姿多样,百花竞放自然是好的,然而我们也看到,与当代民族复兴新时代相适应的诗篇却不多,为新时代英雄人物唱赞歌的诗歌也较少读到。
  “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这是时代发出的召唤。
  而当今诗坛有的诗人只爱私人,写生活琐事,小忧怨,小悲情;写玩世不恭,嬉皮士式的嬉笑怒骂;还有的诗故作高深,空洞无物,让人看不懂;也有写大白话,游戏文字,展现丑陋,低级趣味。
  诗歌当然可以有楼台花草,小桥溪水,丝弦夜月,但更要呼唤金戈铁马、黄钟大吕、大江东去。
  诗歌也可以是“小众”,但更需要“大众”的喜爱,诗歌可以是微波,但不能缺少大潮。“每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主潮,小的波澜总得跟着主潮的方向推进。”“时代按照自己形象塑造诗歌,作为特定时代的诗歌,当然谋求与时代潮流的感应。”
  刘益善说:“只是感到当下诗坛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英雄主义略少了点。”我很赞同他的看法。
  当我读到他洋洋3000行的叙事长诗《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时,为诗人澎湃的激情,大气的叙事,讴歌时代的主旋律而深深打动。
  它是一曲讴歌英雄人物的长诗,一曲激荡着时代主潮的赞歌,传达出温暖而有热度的美学。
  这部长诗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力作,为当今诗坛注入了一波激流,敲响一声重锤。
  就叙事长诗这个诗歌品类而言,它是当代叙事长诗的新收获,其思想价值与艺术探求值得我们去认真品读与研究。
  为一位老战士塑像
  叙事诗写真人真事极有难度,不允许虚构,尤其像张富清这样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事迹人们都比较熟悉,如何在长诗中表现老兵平凡而壮丽的人生,这是对诗人的严峻挑战。叙事诗的本质属性是诗,是诗的叙事,而不是分行的纪实文学。它在结构上不同于小说与报告文学等叙事文学样式,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复杂取胜。
  长诗《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除序歌,尾声以外,有8章 。如果将长诗看作一首交响乐曲,借用音乐的术语,它是一首用交响乐结构写成的老兵英雄颂。长诗的8章可以看作8个乐章,第1章是引曲,由老兵的儿子递上的红布包引出,第8章为一组意象群组成的老兵英雄赞,中间6章,大体按照老兵张富清的人生轨迹链接起来,每章有一个主题曲,依次为:战争岁月、行军路上、扎根来凤、爱情之歌、廉洁礼赞、断腿不倒。长诗中的章节不是靠故事情节的线索来连接,而是用老兵的家国情怀与精神人格链接起来,每个乐章都有主题曲,而8章组成的“套曲”依附于全诗的总主题,它的基调与主旋律是:坚守初心家国情,本色不改英雄颂。序歌与尾声皆为单篇,正诗的8章,每章其实是个组诗。由4到6个小节(即4到6首诗)组成,歌咏一个共同主题。
  《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用饱满充沛的诗情,诗化的结构与语言,为真实普通的老兵张富清树碑立传,抒写了一个老兵的英雄人生,长诗塑造了一位真实、平凡、质朴、纯粹而崇高的老战士形象。张富清以他的信仰、他的精神、他的人格表现出时代脉搏的律动。“信仰、 精神与本色”是我们走进人物心灵空间的路径,解读人物的关键词。
  老战士坚守信仰,这种信仰就是信念、初心与使命。长诗大体按照时间的向度展现出老兵张富清坚守信仰的人生历程。前4章用质朴明白的诗句形象地揭示出初心如何形成,张富清生长在农村,他是农民的儿子,解放战争中的激战时刻,正值青年时代的他毅然参加了解放军,投入了激烈的战斗,经受血与火的洗礼,他的初心在战火中冶炼,在部队熔炉中练就,他在党旗下宣誓,发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与价值:
  张富清认定了共产党
  张富清认定了解放军
  跟共产党走
  跟解放军走
  去转战南北
  去冲锋陷阵
  去消灭反动派
  解放天下受苦人
  战火,把一个农民
  冶炼得坚强英勇
  战争,让一个战士
  成长为一个
  有追求
  有理想
  立志为人民为祖国
  奉献热血的人
  长诗用明白、质朴的语言诠释了年轻张富清的初心。第5、第6章,张富清脱下军装,到湖北的穷乡僻壤恩施来凤,“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贫穷的农村基层,他向困难进军,“你干一行/爱一行/行行有建树/行行出成绩/你对困难/从不屈服/你对职务/不讲高低/你对信仰/从不改变”,进入中壮年的张富清经受住了新的考验。
  第7章,老年截肢后的断腿岁月,老战士不能工作,但他要站起来,“让子女们放心,能一心一意地,为人民为党做事”,他不能忘记使命,他还要把这种使命传承给子女,传给后辈人。何等可贵的使命感。从年轻时代战火中的冶炼,中壮年岁月在农村基层的考验,直至老年的坚守、传递初心,长诗中一条红线贯穿老兵的一生。   初心、使命是做人的准则,它外化在人物身上显现为一种精神,那就是张富清老人的敢于担当、坚毅不屈。这种精神在诗中更多从地方空间的向度展现,在他战斗过、工作过、生活过的各种地域空间。在陕甘:壶梯山战役、东马村战斗、永丰之战, 战争年代在战场上不怕牺牲,浴血奋战。在湖北:来凤城 、三湖区、卯洞公社,和平年代在最艰苦的恩施农村不惧穷困,领头苦干。在小家庭:多年来国事公事为大且在先,身先士卒,言传身教,老战士的精神品格不论在何方都闪现出光芒。
  本色既是人格的内核,也是一种外在表现形态。本色即最初的颜色,长诗中抒写老兵本色不改有两大亮点。其一,本色即红色,诗中用张富清老人保存了几十年的红布包颜色作象征,歌咏老兵的本色不改,红色不褪:
   红布包红得朴实
   红布包红得深沉
   那是一种积淀的红
   那是一种平静的红
   那是一种低调的红
   红得不愿让人张扬
   红得不想叫人注意
  “那只红布包虽然很旧很旧,看得出经过岁月的洗礼,但那红没有褪色”,那红色蕴含着丰富的诗性内涵:那平常而普通的红布包的红,就是老兵的本色,它没有褪色,没有变色,老兵默默奉獻,从不显摆、低调做人,这就是老兵的人格魅力。
  其二,将老兵与那些贪腐官员作鲜明对照。长诗第6章,“一身廉洁/两袖清风/让那些贪腐分子/在老人面前发抖吧/让那些忘记初心/忘记使命的变节者/在老人面前忏悔吧”,“什么是红/什么是黑/什么是廉/什么是贪/什么是真共产党/什么是假共产党”,这些诗句唱出了民众的心声,歌赞了老兵的人格伟大,鞭打了贪腐之徒,更彰显老战士的崇高与正气。
  叙事长诗的新探求
  叙事诗的本质属性是诗,它虽然包含叙事的元素,有故事有人。然而它本质上是诗,它是诗的叙事,主要特征在于抒情,叙事是抒情的依托。刘益善从张富清的生平事迹中选择那些“最合适的事”,把他的人生故事进行梳理,找出最适合写诗和最感人的地方,用诗人的眼光处理叙事的素材,处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将二者水乳交融为一体,将经过艺术升华旳审美情感凝注到张富清的身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与追求。
  第一,追求创作主体与客体交融合一之境。
  这是诗人可贵的美学素质。这首先来自诗人对创作对象,主人公老兵的深挚情感。诗人刘益善上世纪80年代初涉足诗坛,他的组诗《我忆念的山村》《乡村忧思》等,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书写对农村、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挚爱之情,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40年前,他就写过叙事长诗《向警予之歌》,近年还写过组诗《闻一多颂》,他对革命英雄人物素来怀有真挚敬仰的情怀。虽然有一阶段写诗较少,但他对诗歌的爱恋之情从未中断,这次写老兵,契合了他的心意,一动起笔来,诗情奔涌,欲罢不能,见到张富清老人,仿佛来到了父亲的身旁,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长诗一开篇他就写道:
  然后我用心采访
  倾听人们的讲述
  我拉着他的手
  坐在他的身边
  我用我的敬仰
  我用我的虔诚
  我就像他的一个儿子
  静静地,静静地
  从他身上来解读
  一个英雄的人生
  一个中国老兵的故事
  诗人以一种深情的关注,凝视并聆听老人的回忆。与老人的儿子亲切交谈,在创作过程中,诗人感觉到:“我在写的时候,把我的心灵和想法融进诗句中,好像我特别了解他,对他的行为和理想一清二楚,所以长诗把一个老兵的行动和言行把握得比较准。我发现我的激情还在,我从张富清那儿承接的一股气比较通畅。”诗人是把自己的心气与张富清老人接通了。创作者与诗歌中的主人公的心连接在一起了。诗人用他的心,他的情,他的键盘去歌咏,去赞美。让最平凡普通的人,让最平凡普通的生活闪闪发光,写出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
  第二、独特的意象营造与象征内涵。
  叙事诗虽然受到真人真事的限制,对诗人的想象力有所制约,但刘益善在长诗《中国,一个老兵的故事》中,用多种意象与意象群的经营与创造,丰富了诗歌美的表现力,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愉悦与美感享受。其独特性表现在:一是择取生活中极为平凡普通、不起眼的物象,二是选取与老兵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件,三是赋予其丰沛的情感,深厚的内涵。长诗从序歌到尾声的10个部分中,每个章节都会出现与主题曲相适应的贴切、生动的意象。
  如前文所举例的红布包,尤其是第8章的一组意象群所构成的英雄老兵颂歌,将全诗推向了高潮。这一章由7小节组成,引语以下6小节,也即6首诗都用了小标题,依次为:军功章、一只旧皮箱、1953年版字典、搪瓷茶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老兵的军礼。长诗的其他各章以下的节,均只标出序号,唯独这1章用小标题标出,可见诗人用心良苦。
  这1章中的前5个物件都与张富清老人的生活故事密切相关,都是伴随老人,经他使用过几十年的物品,60多年过去,老人仍然把它们珍藏在身边。出现在诗中的这些物品,经过诗人的审美创造,赋予了它艺术的属性,成为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是诗人“意志的外射或对象化”(朱光潜语)。
  第6个“军礼”,不是物件,而是老兵的一种庄严忠诚的身姿,它是老兵的化身,俨然一座塑像。军礼的意象既是老兵内在美的心灵升华,也是他外在风姿的展现。
  在这1章,6个意象组成的意象群汇成的英雄颂,物象鲜活、诗意浓郁。且以“搪瓷茶缸”为例:
  战士用茶缸喝水
  战士用茶缸洗漱
  战士用茶缸吃饭
  战士用茶缸祝酒庆功
  从北方到南方
  从城市到乡村
  茶缸舀过黄河的水
  茶缸挖过边疆的雪
  茶缸沐过江南的雨
  茶缸吹过塞外的风
  时刻记着茶缸上的字
  战士不忘人民交给的使命
  茶缸随战士转业
  茶缸伴战士到来凤
  从此茶缸和战士一起
  上山,炸石修过挂壁路
  进城,兢兢业业为人民
  战士老了,使命未老
  茶缸旧了,字迹未旧
  八个大字依然鲜明
  战士与茶缸相濡以沫
  他们一起回忆过去
  永不改变初心
  一只再普通不过的搪瓷缸,当今年轻人可能很少见到这种茶缸了,而上了年纪的人,有过军旅生涯的战士特别熟悉那种经久耐用、功能多样的搪瓷缸。现实中的茶缸一直陪伴在老人身边,这个普通平常的意象浓缩了老兵戎马人生的风雨征程,酸甜苦辣的情感经历。诗人赋予茶缸丰富的容量与内涵,托物咏志,这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意象,这一节单独抽出来读,也是一首极为动人的小诗,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在意象经营中所下工夫之深。
  最后,简要谈谈诗人对诗歌语言的探求。
  细读长诗,我们发现,诗人有自己的探索与追求。在诗歌语言方面,他在探求古典诗词传统与民歌(现代口语)融合之路。一方面,他继承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语言简洁、凝练、隽永;另一方面,他又吸收了民歌语言的营养:鲜活、明快、质朴无华,二者相结合。
  在这首长诗中,几乎全用短句,10字以上的句子似乎都没有出现,从视听的审美效果察觉,诗中较多采用如律绝的5言、7言句,再加上民歌的自由体,形成一种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诗歌语言。
  在形式上,既有其内在的节奏,外在诗行又表现为整齐与自由结合的错综美。
  3000行的长诗中没有那种大而不当的豪言壮语,不见拖沓舒缓的长句,它与长诗的主题与旋律相契合,又极为适合表现一个平凡的老战士的英雄人生。诗人的这种探求与努力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其他文献
想象在手掌上种植千亩女儿香  用一座城市的传奇为她命名  看一棵树用怎样的力量撑开整个森林  她以黑褐的身体,迎接一场场风刀霜箭  厚结的伤痂上,那也有高山的呜咽  曾吸收太阳的光芒  树影上悬挂着的时光  不被时间、危险和逆境摇落  她在自己的胞宫里完成生命涅槃  而采香,像老天一个密而不传的仪式  锯子、凿子、铲子……  香农小心翼翼地将她从母体中取出  交给手艺的传人,为她系上五彩丝绳  和
期刊
然而这城不会泄露它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掌纹一样藏起来,写在街角、在窗格子里、在楼梯的扶手上、在避雷针的天线上、在旗杆上,每个环节依次呈现抓花的痕迹、刻凿的痕迹、涂鸦的痕迹。   ——卡尔维诺  我不止一次听说过“森林城市”,一个概念移   居在另一个意义上  无数树木和楼房觥杯交筹  长长的回声从远方,溶合为神秘深沉的一体  有人出来,有人进去  像劈柴,用尽所有的词,准确无误地劈下去  把这薄薄的
期刊
一  在东莞,我有理由相信  所有的美好都不会消失  二  一泓湖水如何保持碧绿  如何成为永恒的天空之镜  这是绕湖三匝或静坐湖岸  需要长久沉思的问题  一泓湖水的博爱绝不仅仅是  照出不同天氣的你我  还需要映照白云、飞鸟、植被  和所有掠过水面的自然万物
期刊
莞香为红尘止痛,落日飞出鸟群  减轻东莞的招牌景色  火焰一般的黎明,带走人间虚无和硕大的欲望  为语言留住一块净地  抵达,是许多年以后  該做的事,言语不会对回家的人产生偏见  无论是熟悉,还是未曾谋面  莞香在唐朝属于贡品,一座城的面子  大概如此  不断缝补破损的初心,稍带人情世故  替迷失的人,完成觉悟  如果说落日衰老需要一天,那么  亲吻黄昏,就无需囤积赞美的修辞,或许  一个舍身取
期刊
遗世独立,暗嫩的绽放  彌漫整个山岗,一群白鸽  纤细的爱,是无需掩饰的证词  第四世纪冰川遗留的时光  捧热了一个沉甸甸的远方  一瓣健康的呼吸,风中信物  依然生龙活虎,妙音缥缈  群山的剪影,一只酒杯盛满了  尘埃落定的空茫,此时  我只想听听花儿摇动山峰的沧桑  山的舞台,未必与我无关  身旁一匹匹白马疾驰而过  踏过鸟鸣、露水和原野被时间打磨  羽化气度,而后装订成册  梦的风铃,慢慢指
期刊
树荫下  一张木椅  坐在上面读书  树很好奇读什么呢  木椅喜欢读书人被书中的光浮起来而不给椅子   压力  椅子木头里面的枝繁叶茂支撑着宁静  一本书纸张深处  积雪中隐居的绿  觉得树变为救赎之书的使命光明  人生说明书让一个灵魂得到永恒归宿  树、木椅、书本,爱的三种付出  愛派出三个动词  建设人间值得的美好画面  树下,木椅上,静静阅读  树叶风中落下书签  书读懂了心
期刊
人啊,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海德格尔  我有幸远赴东莞的山水之约  参加大岭山森林世界的闭门会议——  华盖木、广东松、蝴蝶果、红豆杉  凹脉、桫椤、金葉含笑、半枫荷  金叶、山桂花、长叶竹柏  黄花梨、铁力木、闽楠……  和人类一样:他们穿各自民族的盛装  有的是土著,有的来自外省他邦  和人类一样,它们有开幕式、欢迎辞  会议主题、分歧协商,文件签署  备忘录,和闭幕时
期刊
走在草地上,用脚掌的温度  感受泥土的冰凉与青翠  心海輕舟微荡,痴心呓语  把爱的流火,散落在大地心房  云烟深处,谁典藏了缠绵的情丝  让我穿梭在山水间,寻遍你的足迹  月光撒落青山的孤寂  莞香灌醉陌上红尘  夜色空灵,一片叶子用体香  叩开相思的重门,融进佛灵湖  梦中的涟漪。用弦月的韵脚  画地为牢,彼此在越泼越旺的  爱火中挣扎,煎熬,欢愉守望  我痴恋于你眼中装满山河的风雅  和笑容
期刊
一场雨穿过东莞  打湿了香树的轮廓  泥坑里的积水,盛满  月光和虫鸣  我喜欢在雨里,长久地  看着莞城,如同放任一场雨  在身体里远行  你听雨后,香树的伤口  在隐隐地喊疼  那经年的沉默里  藏着沉香遥远的典故  暗香疏影,就像跪在佛祖跟前  听古木讲述  度己度人的一生  莞城有雨,有香树的湿气  就像这所城市递给我,事物的漏洞  与完整性。我经由这古典的香气  去抚摸东莞的轮廓以及暖意
期刊
来东莞,首先要知道对一棵树的命名  若不然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否则就不会理解——  “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而这命名,以小见大;一如修辞立其诚  如果说城市的發展史无异于写一首诗  那一棵树,就足以成为标杆  两棵树,就足以成为进入发展契机的窄门  一座森林,增加着城市之诗的客体性  回到自然以及最初的神秘与天真,这多好  比如此刻,树木把枝影落在我的肩上,  像兄弟那么亲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