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均衡控制作为解决电动汽车电池组不一致性问题的有效方式,已发展成为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目前电感式拓扑均衡时间长、均衡速度慢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uk电路的多交错对称式均衡方案。以单体电池作为研究对象,引入中止参数,完成均衡策略的设计与优化,最终实现均衡控制。该均衡方案拓扑结构简单、均衡速度快,克服了传统电感式均衡能量转移路径长的缺点,并且实现了自适应调节均衡模块的控制信号占空比。最后搭建10节电池的均衡仿真模型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了该均衡方案明显提高了均衡速度,改善了电池组的不一致性。
【机 构】
:
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焦作供电公司
【基金项目】
: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0A470005),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02102210294),河南理工大学博士基金项目(B2019-4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均衡控制作为解决电动汽车电池组不一致性问题的有效方式,已发展成为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之一。针对目前电感式拓扑均衡时间长、均衡速度慢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uk电路的多交错对称式均衡方案。以单体电池作为研究对象,引入中止参数,完成均衡策略的设计与优化,最终实现均衡控制。该均衡方案拓扑结构简单、均衡速度快,克服了传统电感式均衡能量转移路径长的缺点,并且实现了自适应调节均衡模块的控制信号占空比。最后搭建10节电池的均衡仿真模型进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了该均衡方案明显提高了均衡速度,改善了电池组的不一致性。
其他文献
固态电池是近日车界热议的话题,继大众发布未来电池规划之后,各大车厂也纷纷公开展露在电动化上的野心,尤其是在固态电池上.相较于目前的锂电池,固态电池将现有的液体或胶状
针对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组散热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相变材料(PCM)-水套式液冷耦合散热结构模型。首先研究了电池组在PCM模型的散热下,不同电池间距对电池组表面温度的影响,并得出PCM模型的最佳电池布局。然后根据PCM模型的最佳电池布局,优化PCM-水套式液冷耦合散热结构模型,即找出PCM散热模型的最佳流道结构。通过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6流道结构模型下,电池之间的最佳间距为8 mm;PCM-水套式液冷耦合散热模型的效果最佳,在3 C和5 C高倍率放电时,电池组的表面最高温度分别为33.78、41.11℃,相
近年来,储能式有轨电车得到大力发展,其中结合地面充电装置与储能技术的新型有轨电车供电制式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现有某线路有轨电车已投入使用的运行模式展开研究,结合地面充电装置与储能技术,构成车(锂电池和超级电容)+地(地面充电桩)的动力系统,在保证有轨电车运行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建立地车地一体化动力系统经济型模型,并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得到了经济性最优的容量配置方案。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提出的新型容量配置方案与现有的纯超级电容“站站充”模式相比,在日均成本上降低了9.8%,综合总成本节省了1064万元,
为了探究不同N/P对磷酸铁锂电池性能的影响,以磷酸铁锂为正极材料,人造石墨为负极材料,通过叠片工艺制备了4种不同N/P比(1.02、1.06、1.10、1.14)的磷酸铁锂电池,并通过电化学测试表征了不同N/P下电池的首次放电效率、倍率充放电性能、充放电DCR、高低温放电以及45℃循环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N/P(1.02、1.06),N/P比为1.10、1.14时,其充电DCR在60%、30%SOC时小4 MΩ左右,使其在大倍率充电和低温条件下极化更小;随着N/P的增加,充电恒流比有所提高,且0℃下的放
常温循环寿命是锂离子电池应用的重要指标,磷酸铁锂电池具有阴极结构稳定和电解液成分简单的特点,是研究锂离子电池工作机理的重要手段.研究磷酸铁锂电池的常温衰减机理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