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遗产整体性保护与遗产游憩地空间模式的探讨,以八旗粮仓为案例,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探讨企业转型和开发商推动下进行的遗产整体性保护和开发工作的可行性。提出了基于整体性遗产群落保护基础上的,适合在大城市中心繁华商圈空隙中发展、依靠多个遗产地共同的文化内涵主题作为主线,表面上分散且单体面积小,实际通过配套设施、周边产业开发等措施,形成覆盖面积较大的遗产文化旅游区域“多点状”遗产游憩模式,并通过实例进一步论证了其模式在北京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领域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游憩地空间模式;遗产整体性保护;八旗粮仓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63-06
遗产保护是当今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研究课题中的重点研究方向。研究、规划界在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迹、建筑物、街区等分类研究的同时,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古城首次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的概念,继而出现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研究方向[1]。遗产整体性保护,是在过去较为单一的遗产建筑物保护的基础上,提出将建筑物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整体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城市,从而进一步探讨遗产保护及开发问题。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经历了以历史建筑为保护对象,以历史地段为保护对象,再以历史城市为保护对象的发展阶段[2]。在遗产整体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研究内容亦不再局限于单体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结合,多个建筑物之间的整体性关系研究,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方向。
在当今城市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与实际保护工作相结合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与实际运作资金的保障难以落实。而对于更为宏观的遗产整体性保护而言,政府城市规划方向与政策是保证其保护工作落在实处的主导因素,但与此同时,旅游开发商及国有企业转型推动下的遗产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也是在大城市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无法忽视的一条道路。结合政府城市规划、文化街区发展规划等来探讨北京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但探讨遗产整体性保护与独立旅游开发商或企业转型推动下的遗产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可能性的文章数量仍较少,相应的街区例子也较少。作为城市遗产保护道路上,不可忽视的方向,对此领域的深入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即从遗产地多个遗产建筑物之间的整体关系的角度入手,针对北京城内通过历史文化脉络整合而形成的“多点状”遗产游憩地,探讨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北京城存在的“多点状”遗产游憩地空间模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其中一处具有代表性的、依靠国有企业转型带动的遗产游憩地开发为例,分析在企业转型和开发商推动这样的开发方式下,基于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城市遗产游憩地“多点状”空间模式的发展潜力与价值。
1 基于遗产整体性保护的遗产游憩地开发空间模式讨论 对于北京这样拥有浩如烟海历史文化遗产的地区来说,在重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如何使得近千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政府、旅游开发商及民众的重视,是现在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北京城日益发展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市中心拥有高密度商圈及寸土寸金的城市地价,在此空隙中存留的文化遗产,除已划分的大面积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重点公园、寺庙外,多为分散在街道、胡同中的零星建筑物遗产。许多单体建筑遗产地,即便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北京目前已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30处,文物遗产数量之多,使得这些独立建筑物仍无法得到相应的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能最大程度地发掘城市中心地带空隙处遗产建筑物的历史文化特点,如何将多个零星建筑物根据内在文化因素或地理因素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从内涵和规模两方面将其提升,将是推动旅游开发,从而带动遗产保护的关键。故,在具体分析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的案例之前,首先需要探讨的是,最适合在城市中心开展,与遗产保护相结合的遗产旅游地空间布局模式是怎样的。
这里需要明确一个与旅游相关的概念,游憩。在旅游地理学中,游憩的概念与旅游有所差别,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3]目前具体游憩地开发的研究成果中,内容涉及游憩地类型、游憩地选址、游憩地商业开发、游憩地与周边配套设施关系、游憩地空间形态等多个方面。本文讨论的城市中心空隙地中基于遗产建筑物的旅游开发,应属遗产游憩地开发,而不是大规模景点的旅游开发。遗产游憩地自身并不直接产生资金收入,而是通过配套设施与周边文化产业的建设,带动资金流入与区域经济发展。这样的形式不仅适合在商圈密集的城市中心开展,也更符合小型遗产建筑物的旅游发展定位。
明确了“游憩”作为开发方式以后,遗产游憩空间布局模式的选择便成为重中之重。游憩空间是由游憩物质空间和游憩行为空间组合而成的空间体系。按照范围大小,城市游憩空间由小到大可划分为:室内游憩空间、社区游憩空间、城市(或集镇)游憩空间、地区游憩;按照游憩者的心理,也可以将城市游憩空间分为游憩隐蔽空间、半隐蔽(半公共)游憩空间和公共游憩空间几种。[4] 单体游憩物质的空间形态,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而涉及具体的游憩景点,往往不是单一的形态,而是点、线和面状形态结合在一起,如线状的街道、河流两旁点状建筑,面状的公园里面包含线状、点状甚至面状的空间形态[5]。
基于游憩空间形态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在理论建设上,汪芳等提出了五种城市游憩空间模式:单核模式、多核模式、带状模式、网络模式和综合模式[6][7]。这些游憩空间模式是单体游憩空间形态的组合形式,适用于城市或者大区域游憩空间组合的整体研究。在游憩地空间模型的建构以及案例分析中,线状模式(或带状模式)由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受到了更多学者的重视:关于线状水系游憩地的研究,如对大运河遗产廊道的研究[8]、松花江水系旅游开发保护问题的研究[9]等;关于线状街道游憩项目的研究,如关于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丰富研究成果、关于北京胡同旅游现状和再思考的丰富研究成果等。而在线状模式的基础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环城市游憩带的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10]。 在大量的线状形态城市游憩以及面状形态旅游景区的研究成果之外,点状空间的游憩项目,研究相对较少。而在城市游憩地的研究领域中,对于自然景色游憩开发研究的重视则要远远的超过对人文遗产游憩开发的研究。目前,将文化遗产保护空间与游憩空间结合起来的研究不多[7]。而将遗产保护空间、游憩空间与点状遗产地整体性开发结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此处提到的点状遗产地,笔者认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单体建筑物。在大型城市中,位于楼宇之间的小型街区游憩地,虽然在物质空间形态上属于面状,但其区位特点,使得它们在密集的商圈中具有“点状”分布的特点和形态。可以将此种游憩地视作特殊的“点状”空间形态。以此区分那些较大规模的面状形态旅游景区。在当今北京城中心地区,拥有高密度商圈与大量不受重视遗产建筑物的现状下,遗产游憩开发应跳出单点式传统空间模式,将遗产地从内涵和规模上均提升一个层次,才可引起开发商、企业和政府的重视。而文化内涵的发掘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通过小规模遗产地自身的条件很难完成,而“多点”资源整合的道路则是其发展的突破口。
面对新时期城市繁华地区游憩地开发的新要求:占地面积相对小、游憩地特点突出、有效地融入到周围城市商圈,如何做到保证这些“点状”游憩地个体独立、拥有配套设施与周边产业,又融入到游憩开发的点状游憩地空间体系中,从而进一步发展成“多点状”布局,并相应进行遗产地的整体性保护工作,呈现一种新颖的既照顾到城市空间容积率问题,又考虑到遗产地内在文化联系——“形散而神不散”的“多点状”模式,是基于遗产整体性保护前提下,适合于城市中心区发展的一种遗产地空间模式。
而在“多点状”空间模式的基础上,企业转型和企业开发商带动下进行的遗产整体保护模式,也是新时期城市遗产保护群和游憩开发的新方向。本文接下来即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在企业转型推动下,基于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多点状”遗产游憩地开发模式的特点、发展潜力及价值。
2 遗产游憩“多点状”空间布局模式的实例分析2.1 八旗粮仓遗址现状
清代北京地区八旗粮仓在布局上分为两个部分,主体部分位于城区及其周边,另一部分位于通州,史称京、通二仓。由大运河运来的漕粮在通州卸货,除一部分留在通州的粮仓外,其余部分则悉数经由通惠河运至内城东城墙一带,再由陆路运至京城各仓。清朝中期乾隆年间,北京地区已成规模的固定粮仓有15座,其中通州2座,城区及其周边(京仓)13座。
京仓13座,有11座位于内城东城墙内外,其中城内7座,分别为:海运仓、北新仓、南新仓、旧太仓、兴平仓、富新仓、禄米仓;城外近内城东墙4座,分别为:太平仓、万安仓、储济仓、裕丰仓。除东城墙内外的11座粮仓外,另有2座——本裕仓和丰益仓,位于京城西郊。东城墙内外的11仓主要用于京旗人员俸米的存储和发放,西郊的2仓负责西郊外三营(圆明园驻防八旗、蓝靛厂火器营和香山健锐营)八旗人员俸米的存储和发放。自清初京城设立八旗粮仓以来,京仓的布局和设置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变化,至清中期趋于稳定。至清代中期,内城东墙内外11仓的分布情况大体如下图所示:
清代京城的这些官仓,与前朝最大的不同,是它们代表了一个全新的群体——八旗军队。清代八旗粮仓,作为体现了旗人直接利益的官署,在布局、设置、守卫、管理诸方面承载着八旗制度和八旗文化的历史变迁,蕴含着清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印记。而同时,八旗粮仓,作为京杭大运河历史建筑遗产的重要代表,其遗产的整体规模也体现了京杭大运河当年的历史风貌。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当今北京城内建筑遗产中,是十分珍贵的。
而当今,八旗粮仓的保护状况并不乐观。将乾隆时期北京城东部的11座粮仓分为北部、中部、南部和东墙外4个部分,依照现在的建筑保存状况,开发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位于北部的北新仓和海运仓,位于中部的南新仓和位于南部的禄米仓。北部的北新仓和海运仓地区,虽然与南新仓仅有东四十条大街之隔,但环境相对安静,以住宅区为主。原海运仓现为海运仓小区;原北新仓所在地现有住宅小区、机关院落和东直门医院等。它们的西北方向是北京著名的餐饮文化街“簋街”。在原北京内城的这三座粮仓中,位于中部的南新仓所处地段最为繁华,近东四十条大街,东临二环路,二环以东即北京工人体育场地区,再往东是繁华地段三里屯地区。南新仓地处现代气息浓厚的街区,历史人文气质独树一帜。南部的禄米仓,现存仓廒位于禄米仓胡同71号和73号,新兴职业装备生产研究院中。与其他两个地方不同的是,禄米仓所处环境拥有更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禄米仓胡同东口北侧,是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刹智化寺。智化寺是北京现存唯一仍保持着明代风格的佛教寺庙,寺内有“中国古音乐活化石”美誉的“智化寺京音乐”。
经过实地考察,将北京内城八旗各粮仓的现状和开发情况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见,在原北京内城的7座粮仓中,现仍有仓廒遗存的是北新仓、南新仓和禄米仓。这三座粮仓均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些仓廒中,南新仓是唯一一个进行过遗产游憩开发的项目。南新仓遗址现存9座仓廒。1984年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北京市一商集团在原北京市百货公司的南新仓所在地成立了北京南新仓商贸有限公司。2005 年,北京市一商集团筹建了南新仓文化休闲街,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11][12]。现在,南新仓文化街已经成为集娱乐休闲与文化保护为一体的特色旅游街区。
但除了南新仓9座仓廒的保护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外,其余2座现存粮仓的仓廒保护情况却不容乐观。据文物局资料显示,北新仓应存留7座仓廒,禄米仓应存留3座仓廒,但实际的保护情况令人担忧。两处粮仓现均有一座完整仓廒可见。禄米仓一座仓廒废弃在禄米仓胡同国家军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兴职业装备生产研究院)院内,旁边正在修建新的厂房和仓库。而北新仓的一座仓廒隐藏在北新仓胡同12号院的小区中,仓体成为小区围墙的一部分,仓廒旁边靠墙修建了停放自行车的车棚和公共厕所。根据文物局资料,北新仓除了这座仓廒外,还有其他仓廒在北新仓胡同甲16号院里。原北京内城的其他4座粮仓,现已无仓廒遗存,但它们也不是无迹可寻。海运仓今存海运仓小区的名衔,小区北边和西边有两座后建的牌坊,上书“海运仓”。中部区域原与南新仓连在一起的另外三仓:富新仓、新平仓和旧太仓,对照今天的地图,北面兴平仓的仓门在今天北门仓胡同与扁担胡同的路口处;西面富新仓的仓门在今东四七条与朝阳门北小街的路口处;南面旧太仓的仓门在今南门仓胡同。该区域内的北门仓胡同、东门仓胡同、南门仓胡同等地名是珍贵的地名文化遗产。 从现状来看,北京清代八旗粮仓遗址的保护,尤其是北新仓和禄米仓的保护现状,存在诸多问题。这2座清代八旗粮仓遗址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任其废置,与其自身价值不相符。
2.2 八旗粮仓遗址的游憩开发价值
北京仍有仓廒遗址的清代八旗粮仓——北新仓、南新仓和禄米仓,均位于城市商业区,它们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仓廒本身的物理特点等,使之具有很高的游憩开发价值。为了使得北京城中心地区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建筑物得到重视,采取“多点”整体性保护和开发的道路,将从内涵和规模两方面使这些建筑地得到提升。而八旗粮仓的情况在这方面具有极其突出的优势。
第一,八旗文化在北京现有遗产旅游开发主题中独树一帜。在游憩开发价值问题中,最核心的是遗产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否可以在众多遗产地中脱颖而出。北京现有旅游文化中,皇家文化和老北京市井文化是最重要的两个主题。皇家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中最突出的主题,故宫、北海、王府、颐和园、十三陵、天坛等均是皇家文化的代表,北京城作为元、明、清古都,其皇家文化的底蕴渗透在北京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与此同时,代表老北京文化另一面的市井文化亦是北京文化中突出的主题。其中以原南城宣武、崇文区为主要地区,例如以大栅栏地区老字号店铺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琉璃厂为代表的士子文化,以宣南地区会馆、名人故居为代表的会馆文化,以牛街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等。而占据了近300年历史的清代八旗文化,在现有旅游文化资源中却很少得到体现,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缺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极大的影响。八旗军队入关定都北京后,随着清朝政治统治的强力推行,八旗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京城乃至全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八旗制度和八旗文化的兴衰史是清王朝兴衰史的重要部分。当今社会,历史文化类产品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尤其是与清朝历史相关的文化热潮,为以清代文化,特别是以八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大量的游客基础。而八旗粮仓,作为八旗制度和八旗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拥有的游憩开发价值,不言而喻。在今后的发展中,如果抓住八旗文化这个重要方面,北京清代八旗粮仓遗址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必定会在北京乃至全国独树一帜。而言及八旗,必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单一官署和营房,都不能从根本上体现出八旗文化的魅力与精髓,而现存的八旗粮仓,不仅仅是北京城市区范围内仅有的几处八旗文化的物质遗存的代表,它多个粮仓的存留,也直观的体现出八旗整体性文化的特点,是十分珍贵的。
第二,位置上的优势使各粮仓遗产地间易形成整体性规模。在众多遗产资源中,发掘遗产点历史文化内涵特点的同时,规模的提升也是重要部分。八旗粮仓位于的今东四十条周边,是北京城中心城区最繁荣的商圈之一。单一遗产地的开发,很难不湮没在三里屯商圈、工人体育场商圈、簋街商圈等浓厚的现代商业氛围内,南新仓文化街区知名度难以得到提升即反映了此问题,南新仓在下一步的规划中,致力于扩大规模,进行北延和南扩。“北延”是将平安大街北侧的南新仓大厦区纳入文化街范围,进行古建风格改造,并通过古建风格的过街桥相连接。“南扩”就是将东门仓胡同的南段进行改造,南扩后,将与东四地区的胡同、奥林匹克社区公园连为一体[13]。但在如此拥挤繁华的街区,单一粮仓街区的扩建仍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八旗粮仓的规模效应。整体性保护与开发便成为了必然,而通过上文八旗粮仓线状的描述可以看出,东城区的这几个粮仓,具有先天的整体性开发优势。几个粮仓之间的距离近,但整体覆盖面积较大。北新仓、南新仓和禄米仓均有仓敖遗存,覆盖自北向南八旗粮仓的三个主体部分。而海运仓和旧太仓,仍保留的地名文化也对整个八旗粮仓区域文化起到辅助作用。在北京中心城区,这样一个在空间上存在于各大商圈空隙中、在内涵上有相互联系、单体占地面积小、整体覆盖面积大的遗产资源,非常难得,拥有很大的游憩开发空间。如西城区主打的后海鼓楼地区胡同游,虽然是线状游憩地开发的代表,但其街区上分散、整体上集中规模大的特点也是整体性游憩项目成功的典型。八旗粮仓整体性遗产保护与游憩地开发,将形成与胡同游东西呼应的遗产游憩开发项目,成为北京中心城区旅游文化新热点。
2.3 八旗粮仓开发模式探讨
2.3.1 “多点状”遗产游憩模式
八旗粮仓的现有开发,停留在遗产游憩地的“点状空间”开发阶段,南新仓的遗产游憩项目独树一帜。点状游憩地在拥有优势的同时,也有它的劣势。面状游憩地和线状游憩地,占地面积和覆盖范围均较大,利于形成文化氛围、打开知名度。但点状空间游憩,在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的问题上,会出现一些问题。
根据八旗粮仓的开发价值优势的分析,可以看到适合八旗粮仓的遗产游憩开发模式正是本文探讨的“多点状”游憩空间模型。“多点状”模式,是一个依靠多个遗产地共同的文化内涵主题作为主线,表面上分散,实际通过配套设施、周边产业开发等措施,形成覆盖面积较大的遗产文化旅游区域的模式。不同于以往中心景点为主体的主流模式,也不同于北京城内其他以线状街区为对象的整体游憩地开发模式,是一种较为新颖,却有巨大发展空间的遗产游憩地空间模式。
八旗粮仓的现状,虽然除南新仓外,其余仓敖均处于废弃状态。但南新仓文化街区的成功开展,首先肯定了粮仓文化在北京遗产游憩开发中的可行性。其次,南新仓文化街区由于在提升知名度以及提高客流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导致的对规模扩大的需求,也说明其发展“大规模”古代粮仓文化的必要性。南新仓不仅是古代北京城的一座皇家粮仓,更是清代京城八旗粮仓的整体的一部分,人们在这个遗产游憩地不仅应该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南新仓,更应该可以了解到整个清代京城八旗粮仓的历史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同理,在今后的开发中,其他粮仓游憩地,也应同样做到“以小见大”,从一个粮仓了解到整个八旗粮仓的整体性和其他各仓分布情况及特点,并通过配套设施建设,如连接各粮仓的交通(可参考胡同游的三轮车形式),与周边产业开发,如八旗文化相关产品等,从实际层面,将八旗各粮仓的内在文化主题联系在一起。 这样,城市中心地带的“多点状”遗产游憩模式,将在八旗粮仓这个北京市级文化遗产地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将出现以南新仓为龙头,南新仓、北新仓、禄米仓为一整体,旧太仓、海运仓等其他粮仓为辅助的清代八旗粮仓建筑群,进一步更好地从实际层面推动粮仓建筑遗产的保护,提升街区文化氛围,形成新的旅游文化圈层。
2.3.2 企业转型带动遗产整体保护模式
本文开始即提到,为了解决北京城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无法得到相应重视的问题,在政府根据规划重点保护重点遗产地的同时,必须重视通过旅游开发,吸引开发商及企业转型来完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这条道路。而吸引开发商及企业的途径,即是上述通过提高内涵及规模,形成具有特色文化主题的遗产群的方式。而在八旗粮仓保护与开发的例子中,南新仓文化街区的开展,除了为人们提供了“多点状”游憩空间模式的发展可行性,也为人民提供了国有企业成功转型并通过商业运作后,完成了遗产建筑物保护工作的成功案例。
南新仓的游憩开发,与北京城内大多数旅游开发不同的一点是,它是一商集团独立进行的开发项目,是一商集团企业转型的成功尝试。一商集团利用处于半废弃状态和存储杂物的几个仓廒建筑遗产,抓住历史文化的主题,将南新仓遗址改建成文化休闲街区。经营之初,南新仓文化休闲街就采取“整体定位、统一形象、集合招商、整合营销”的方式,主打文化创意牌。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皇家粮仓”内投资建立了高档演出场所;2007年开始,昆曲厅堂版《牡丹亭》进驻演出,受到多方好评[12]。南新仓文化街区的修建从根本上提升了街区文化氛围。从北京城市未来发展和旅游新方向的角度来看,一商集团此次转型的定位十分准确。南新仓所在原北京市百货公司,在日新月异的市内高档商场陆续建立之后,不具备明显的商业优势。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文化品位的要求随之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商集团抓住了机遇,把握住历史文化与创意产业在未来城市大力推广、发展的方向,建立了文化街区,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而更重要的是,南新仓文化街区的设立,对市级文化遗产南新仓仓敖建筑物的保护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使得仓敖保护工作在真正意义上,落到了实处。南新仓虽为几座粮仓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但在开发文化街区之前,9个旧仓廒的保护并不到位,它们斑驳残破的墙体也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南新仓文化休闲街区的筹划和建立,对原有仓廒进行的保护和复建,基本遵循古建筑保护的原则:仓廒的外观形制,基本与古代时期一致;仓廒内部的砖墙和梁柱结构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保留,由于仓廒内部空间租给投资的商户,商户的现代装修与原本的砖墙、梁柱之间,均用玻璃隔开。仓廒外墙,原保存状况相对完好的下半部分,仍采用清代原墙;上半部分,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建,砖墙采取新的现代砖石,外层以仿旧形式装饰,上下风格一体。这样的保护开发方式,做到了保护文物和经济投资开发并重。当今大城市中文物保护的现状,使得人们必须通过这样双赢的方式,使文物保护的资金得到落实。而修葺好的古建筑,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街区品位氛围的提高提供了载体。南新仓文化街区对于古建筑保护方面的工作,有着突出的贡献,值得其他遗产游憩地在开发过程中借鉴。这也从实例的方面,说明了企业转型与开发商游憩开发,对于遗产建筑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多点状”整体性开发的利处及意义,上文已有分析。而单纯对于遗产保护工作来说,整体性开发模式有利于遗产保护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保护成本。遗产保护是一项需要时间投入和财政投入的任务,包括从制订规划到人力物力投入,再到计划实施以及维护等多个环节。八旗粮仓整体性旅游开发可以使其他粮仓在南新仓的带领下,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同样水平的保护。对南新仓文化街区皇家粮仓9个仓廒的遗产修复和重建工作,可同样应用于北新仓和禄米仓在文物局有登记记录的10座仓廒上。南新仓文化街区旅游开发过程中积累的遗产保护与再发展的经验,应用于其余粮仓时,保护工作会更加完善和顺利,工程成本上也会相应地有所节约。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遗产整体性保护与遗产游憩地开发模式的探讨,以及以八旗粮仓为案例的具体分析,本文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尝试为解决北京大量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地的保护需要得到重视这个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大量研究成果中提到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道路。但要将此双赢道路激活,吸引开发商及企业,其开发模式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位于北京城市中心区的单体文化遗产建筑物,即使自身拥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鉴于它们湮没在繁华商圈中的地理位置、难以形成规模的自身面积、难以引起注意的单体文化特点,使得单纯考证它们的历史价值与呼吁文物保护,成为无法落在实处的纸上谈兵。
本文中通过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游憩地“多点状”空间模式开发的研究,结合实例,认为如果抓住多个遗产建筑群之间的内在文化联系,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圈层,将形成一个适合在大城市中心繁华商圈空隙中发展、内涵上相互联系、单体占地面积小、整体覆盖面积大的“多点状”遗产游憩资源。这些点之间,不是物理空间上的拼凑,而是拥有内在文化联系的资源整合。之后形成的“规模”资源,与之前的单体遗产建筑物资源相比,在文化内涵和遗产规模上均有大幅度提升。形成的特色文化圈层,对其自身游憩的发展亦具有推动作用。这样的模式,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将散落在各处的文化遗产地有效的串联起来。同时,企业转型这样的模式扩宽了市区游憩地开发的发展道路,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推进遗产地的保护。而这样由企业转型或开发商推动下的“多点状”游憩地的开发,将与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相结合,使整个区域,无论是在游憩开发还是遗产保护方面,都进入到崭新的阶段,亦是城市繁华中心区旅游开发的一个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庆.城市遗产整体性保护论[J].城市问题,2010(2).
[2]刘庆.城市遗产整体性保护论[J].城市问题,2010(2):14-15.
[3]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秦学.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3(2):267.
[5]秦学.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3(2):268.
[6]吴志强,吴承照.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汪芳,李文豪,金燕妮.基于遗产保护的城市线型游憩空间(LRG)研究[J].华中建筑,2008(7):171.
[8]俞孔坚,奚雪松.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J].地理科学进展,2010(8).
[9]张翼,吕斌.哈尔滨松花江沿江风景带保护开发规划的有关问题[J].规划师,2010(6).
[10]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 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
[11]杨朝朝.采风南新仓[J].现代商业,2009(8).
[12]杨波.商业休闲创意文化品牌探析——南新仓特色商业品牌建设[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6).
[13]郑娜娜.600年南新仓北延南扩[N].北京日报,2011.
[关键词]游憩地空间模式;遗产整体性保护;八旗粮仓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8-0063-06
遗产保护是当今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研究课题中的重点研究方向。研究、规划界在对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迹、建筑物、街区等分类研究的同时,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古城首次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的概念,继而出现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研究方向[1]。遗产整体性保护,是在过去较为单一的遗产建筑物保护的基础上,提出将建筑物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整体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城市,从而进一步探讨遗产保护及开发问题。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经历了以历史建筑为保护对象,以历史地段为保护对象,再以历史城市为保护对象的发展阶段[2]。在遗产整体性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遗产整体性保护的研究内容亦不再局限于单体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结合,多个建筑物之间的整体性关系研究,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方向。
在当今城市遗产整体性保护研究与实际保护工作相结合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与实际运作资金的保障难以落实。而对于更为宏观的遗产整体性保护而言,政府城市规划方向与政策是保证其保护工作落在实处的主导因素,但与此同时,旅游开发商及国有企业转型推动下的遗产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也是在大城市遗产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无法忽视的一条道路。结合政府城市规划、文化街区发展规划等来探讨北京城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但探讨遗产整体性保护与独立旅游开发商或企业转型推动下的遗产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可能性的文章数量仍较少,相应的街区例子也较少。作为城市遗产保护道路上,不可忽视的方向,对此领域的深入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即从遗产地多个遗产建筑物之间的整体关系的角度入手,针对北京城内通过历史文化脉络整合而形成的“多点状”遗产游憩地,探讨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北京城存在的“多点状”遗产游憩地空间模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其中一处具有代表性的、依靠国有企业转型带动的遗产游憩地开发为例,分析在企业转型和开发商推动这样的开发方式下,基于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城市遗产游憩地“多点状”空间模式的发展潜力与价值。
1 基于遗产整体性保护的遗产游憩地开发空间模式讨论 对于北京这样拥有浩如烟海历史文化遗产的地区来说,在重点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同时,如何使得近千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政府、旅游开发商及民众的重视,是现在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北京城日益发展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市中心拥有高密度商圈及寸土寸金的城市地价,在此空隙中存留的文化遗产,除已划分的大面积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重点公园、寺庙外,多为分散在街道、胡同中的零星建筑物遗产。许多单体建筑遗产地,即便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北京目前已拥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30处,文物遗产数量之多,使得这些独立建筑物仍无法得到相应的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能最大程度地发掘城市中心地带空隙处遗产建筑物的历史文化特点,如何将多个零星建筑物根据内在文化因素或地理因素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从内涵和规模两方面将其提升,将是推动旅游开发,从而带动遗产保护的关键。故,在具体分析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的案例之前,首先需要探讨的是,最适合在城市中心开展,与遗产保护相结合的遗产旅游地空间布局模式是怎样的。
这里需要明确一个与旅游相关的概念,游憩。在旅游地理学中,游憩的概念与旅游有所差别,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3]目前具体游憩地开发的研究成果中,内容涉及游憩地类型、游憩地选址、游憩地商业开发、游憩地与周边配套设施关系、游憩地空间形态等多个方面。本文讨论的城市中心空隙地中基于遗产建筑物的旅游开发,应属遗产游憩地开发,而不是大规模景点的旅游开发。遗产游憩地自身并不直接产生资金收入,而是通过配套设施与周边文化产业的建设,带动资金流入与区域经济发展。这样的形式不仅适合在商圈密集的城市中心开展,也更符合小型遗产建筑物的旅游发展定位。
明确了“游憩”作为开发方式以后,遗产游憩空间布局模式的选择便成为重中之重。游憩空间是由游憩物质空间和游憩行为空间组合而成的空间体系。按照范围大小,城市游憩空间由小到大可划分为:室内游憩空间、社区游憩空间、城市(或集镇)游憩空间、地区游憩;按照游憩者的心理,也可以将城市游憩空间分为游憩隐蔽空间、半隐蔽(半公共)游憩空间和公共游憩空间几种。[4] 单体游憩物质的空间形态,分为点状、线状和面状,而涉及具体的游憩景点,往往不是单一的形态,而是点、线和面状形态结合在一起,如线状的街道、河流两旁点状建筑,面状的公园里面包含线状、点状甚至面状的空间形态[5]。
基于游憩空间形态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在理论建设上,汪芳等提出了五种城市游憩空间模式:单核模式、多核模式、带状模式、网络模式和综合模式[6][7]。这些游憩空间模式是单体游憩空间形态的组合形式,适用于城市或者大区域游憩空间组合的整体研究。在游憩地空间模型的建构以及案例分析中,线状模式(或带状模式)由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特点,受到了更多学者的重视:关于线状水系游憩地的研究,如对大运河遗产廊道的研究[8]、松花江水系旅游开发保护问题的研究[9]等;关于线状街道游憩项目的研究,如关于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的丰富研究成果、关于北京胡同旅游现状和再思考的丰富研究成果等。而在线状模式的基础上,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环城市游憩带的研究领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10]。 在大量的线状形态城市游憩以及面状形态旅游景区的研究成果之外,点状空间的游憩项目,研究相对较少。而在城市游憩地的研究领域中,对于自然景色游憩开发研究的重视则要远远的超过对人文遗产游憩开发的研究。目前,将文化遗产保护空间与游憩空间结合起来的研究不多[7]。而将遗产保护空间、游憩空间与点状遗产地整体性开发结合起来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此处提到的点状遗产地,笔者认为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单体建筑物。在大型城市中,位于楼宇之间的小型街区游憩地,虽然在物质空间形态上属于面状,但其区位特点,使得它们在密集的商圈中具有“点状”分布的特点和形态。可以将此种游憩地视作特殊的“点状”空间形态。以此区分那些较大规模的面状形态旅游景区。在当今北京城中心地区,拥有高密度商圈与大量不受重视遗产建筑物的现状下,遗产游憩开发应跳出单点式传统空间模式,将遗产地从内涵和规模上均提升一个层次,才可引起开发商、企业和政府的重视。而文化内涵的发掘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通过小规模遗产地自身的条件很难完成,而“多点”资源整合的道路则是其发展的突破口。
面对新时期城市繁华地区游憩地开发的新要求:占地面积相对小、游憩地特点突出、有效地融入到周围城市商圈,如何做到保证这些“点状”游憩地个体独立、拥有配套设施与周边产业,又融入到游憩开发的点状游憩地空间体系中,从而进一步发展成“多点状”布局,并相应进行遗产地的整体性保护工作,呈现一种新颖的既照顾到城市空间容积率问题,又考虑到遗产地内在文化联系——“形散而神不散”的“多点状”模式,是基于遗产整体性保护前提下,适合于城市中心区发展的一种遗产地空间模式。
而在“多点状”空间模式的基础上,企业转型和企业开发商带动下进行的遗产整体保护模式,也是新时期城市遗产保护群和游憩开发的新方向。本文接下来即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在企业转型推动下,基于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多点状”遗产游憩地开发模式的特点、发展潜力及价值。
2 遗产游憩“多点状”空间布局模式的实例分析2.1 八旗粮仓遗址现状
清代北京地区八旗粮仓在布局上分为两个部分,主体部分位于城区及其周边,另一部分位于通州,史称京、通二仓。由大运河运来的漕粮在通州卸货,除一部分留在通州的粮仓外,其余部分则悉数经由通惠河运至内城东城墙一带,再由陆路运至京城各仓。清朝中期乾隆年间,北京地区已成规模的固定粮仓有15座,其中通州2座,城区及其周边(京仓)13座。
京仓13座,有11座位于内城东城墙内外,其中城内7座,分别为:海运仓、北新仓、南新仓、旧太仓、兴平仓、富新仓、禄米仓;城外近内城东墙4座,分别为:太平仓、万安仓、储济仓、裕丰仓。除东城墙内外的11座粮仓外,另有2座——本裕仓和丰益仓,位于京城西郊。东城墙内外的11仓主要用于京旗人员俸米的存储和发放,西郊的2仓负责西郊外三营(圆明园驻防八旗、蓝靛厂火器营和香山健锐营)八旗人员俸米的存储和发放。自清初京城设立八旗粮仓以来,京仓的布局和设置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变化,至清中期趋于稳定。至清代中期,内城东墙内外11仓的分布情况大体如下图所示:
清代京城的这些官仓,与前朝最大的不同,是它们代表了一个全新的群体——八旗军队。清代八旗粮仓,作为体现了旗人直接利益的官署,在布局、设置、守卫、管理诸方面承载着八旗制度和八旗文化的历史变迁,蕴含着清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印记。而同时,八旗粮仓,作为京杭大运河历史建筑遗产的重要代表,其遗产的整体规模也体现了京杭大运河当年的历史风貌。这种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当今北京城内建筑遗产中,是十分珍贵的。
而当今,八旗粮仓的保护状况并不乐观。将乾隆时期北京城东部的11座粮仓分为北部、中部、南部和东墙外4个部分,依照现在的建筑保存状况,开发的主要对象应该是位于北部的北新仓和海运仓,位于中部的南新仓和位于南部的禄米仓。北部的北新仓和海运仓地区,虽然与南新仓仅有东四十条大街之隔,但环境相对安静,以住宅区为主。原海运仓现为海运仓小区;原北新仓所在地现有住宅小区、机关院落和东直门医院等。它们的西北方向是北京著名的餐饮文化街“簋街”。在原北京内城的这三座粮仓中,位于中部的南新仓所处地段最为繁华,近东四十条大街,东临二环路,二环以东即北京工人体育场地区,再往东是繁华地段三里屯地区。南新仓地处现代气息浓厚的街区,历史人文气质独树一帜。南部的禄米仓,现存仓廒位于禄米仓胡同71号和73号,新兴职业装备生产研究院中。与其他两个地方不同的是,禄米仓所处环境拥有更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禄米仓胡同东口北侧,是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刹智化寺。智化寺是北京现存唯一仍保持着明代风格的佛教寺庙,寺内有“中国古音乐活化石”美誉的“智化寺京音乐”。
经过实地考察,将北京内城八旗各粮仓的现状和开发情况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见,在原北京内城的7座粮仓中,现仍有仓廒遗存的是北新仓、南新仓和禄米仓。这三座粮仓均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些仓廒中,南新仓是唯一一个进行过遗产游憩开发的项目。南新仓遗址现存9座仓廒。1984年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北京市一商集团在原北京市百货公司的南新仓所在地成立了北京南新仓商贸有限公司。2005 年,北京市一商集团筹建了南新仓文化休闲街,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11][12]。现在,南新仓文化街已经成为集娱乐休闲与文化保护为一体的特色旅游街区。
但除了南新仓9座仓廒的保护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外,其余2座现存粮仓的仓廒保护情况却不容乐观。据文物局资料显示,北新仓应存留7座仓廒,禄米仓应存留3座仓廒,但实际的保护情况令人担忧。两处粮仓现均有一座完整仓廒可见。禄米仓一座仓廒废弃在禄米仓胡同国家军需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新兴职业装备生产研究院)院内,旁边正在修建新的厂房和仓库。而北新仓的一座仓廒隐藏在北新仓胡同12号院的小区中,仓体成为小区围墙的一部分,仓廒旁边靠墙修建了停放自行车的车棚和公共厕所。根据文物局资料,北新仓除了这座仓廒外,还有其他仓廒在北新仓胡同甲16号院里。原北京内城的其他4座粮仓,现已无仓廒遗存,但它们也不是无迹可寻。海运仓今存海运仓小区的名衔,小区北边和西边有两座后建的牌坊,上书“海运仓”。中部区域原与南新仓连在一起的另外三仓:富新仓、新平仓和旧太仓,对照今天的地图,北面兴平仓的仓门在今天北门仓胡同与扁担胡同的路口处;西面富新仓的仓门在今东四七条与朝阳门北小街的路口处;南面旧太仓的仓门在今南门仓胡同。该区域内的北门仓胡同、东门仓胡同、南门仓胡同等地名是珍贵的地名文化遗产。 从现状来看,北京清代八旗粮仓遗址的保护,尤其是北新仓和禄米仓的保护现状,存在诸多问题。这2座清代八旗粮仓遗址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任其废置,与其自身价值不相符。
2.2 八旗粮仓遗址的游憩开发价值
北京仍有仓廒遗址的清代八旗粮仓——北新仓、南新仓和禄米仓,均位于城市商业区,它们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仓廒本身的物理特点等,使之具有很高的游憩开发价值。为了使得北京城中心地区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建筑物得到重视,采取“多点”整体性保护和开发的道路,将从内涵和规模两方面使这些建筑地得到提升。而八旗粮仓的情况在这方面具有极其突出的优势。
第一,八旗文化在北京现有遗产旅游开发主题中独树一帜。在游憩开发价值问题中,最核心的是遗产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否可以在众多遗产地中脱颖而出。北京现有旅游文化中,皇家文化和老北京市井文化是最重要的两个主题。皇家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资源中最突出的主题,故宫、北海、王府、颐和园、十三陵、天坛等均是皇家文化的代表,北京城作为元、明、清古都,其皇家文化的底蕴渗透在北京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与此同时,代表老北京文化另一面的市井文化亦是北京文化中突出的主题。其中以原南城宣武、崇文区为主要地区,例如以大栅栏地区老字号店铺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天桥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琉璃厂为代表的士子文化,以宣南地区会馆、名人故居为代表的会馆文化,以牛街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等。而占据了近300年历史的清代八旗文化,在现有旅游文化资源中却很少得到体现,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缺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反过来又给予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极大的影响。八旗军队入关定都北京后,随着清朝政治统治的强力推行,八旗文化也逐渐渗透到京城乃至全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八旗制度和八旗文化的兴衰史是清王朝兴衰史的重要部分。当今社会,历史文化类产品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尤其是与清朝历史相关的文化热潮,为以清代文化,特别是以八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开发提供了大量的游客基础。而八旗粮仓,作为八旗制度和八旗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拥有的游憩开发价值,不言而喻。在今后的发展中,如果抓住八旗文化这个重要方面,北京清代八旗粮仓遗址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必定会在北京乃至全国独树一帜。而言及八旗,必是一个整体性概念,单一官署和营房,都不能从根本上体现出八旗文化的魅力与精髓,而现存的八旗粮仓,不仅仅是北京城市区范围内仅有的几处八旗文化的物质遗存的代表,它多个粮仓的存留,也直观的体现出八旗整体性文化的特点,是十分珍贵的。
第二,位置上的优势使各粮仓遗产地间易形成整体性规模。在众多遗产资源中,发掘遗产点历史文化内涵特点的同时,规模的提升也是重要部分。八旗粮仓位于的今东四十条周边,是北京城中心城区最繁荣的商圈之一。单一遗产地的开发,很难不湮没在三里屯商圈、工人体育场商圈、簋街商圈等浓厚的现代商业氛围内,南新仓文化街区知名度难以得到提升即反映了此问题,南新仓在下一步的规划中,致力于扩大规模,进行北延和南扩。“北延”是将平安大街北侧的南新仓大厦区纳入文化街范围,进行古建风格改造,并通过古建风格的过街桥相连接。“南扩”就是将东门仓胡同的南段进行改造,南扩后,将与东四地区的胡同、奥林匹克社区公园连为一体[13]。但在如此拥挤繁华的街区,单一粮仓街区的扩建仍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八旗粮仓的规模效应。整体性保护与开发便成为了必然,而通过上文八旗粮仓线状的描述可以看出,东城区的这几个粮仓,具有先天的整体性开发优势。几个粮仓之间的距离近,但整体覆盖面积较大。北新仓、南新仓和禄米仓均有仓敖遗存,覆盖自北向南八旗粮仓的三个主体部分。而海运仓和旧太仓,仍保留的地名文化也对整个八旗粮仓区域文化起到辅助作用。在北京中心城区,这样一个在空间上存在于各大商圈空隙中、在内涵上有相互联系、单体占地面积小、整体覆盖面积大的遗产资源,非常难得,拥有很大的游憩开发空间。如西城区主打的后海鼓楼地区胡同游,虽然是线状游憩地开发的代表,但其街区上分散、整体上集中规模大的特点也是整体性游憩项目成功的典型。八旗粮仓整体性遗产保护与游憩地开发,将形成与胡同游东西呼应的遗产游憩开发项目,成为北京中心城区旅游文化新热点。
2.3 八旗粮仓开发模式探讨
2.3.1 “多点状”遗产游憩模式
八旗粮仓的现有开发,停留在遗产游憩地的“点状空间”开发阶段,南新仓的遗产游憩项目独树一帜。点状游憩地在拥有优势的同时,也有它的劣势。面状游憩地和线状游憩地,占地面积和覆盖范围均较大,利于形成文化氛围、打开知名度。但点状空间游憩,在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的问题上,会出现一些问题。
根据八旗粮仓的开发价值优势的分析,可以看到适合八旗粮仓的遗产游憩开发模式正是本文探讨的“多点状”游憩空间模型。“多点状”模式,是一个依靠多个遗产地共同的文化内涵主题作为主线,表面上分散,实际通过配套设施、周边产业开发等措施,形成覆盖面积较大的遗产文化旅游区域的模式。不同于以往中心景点为主体的主流模式,也不同于北京城内其他以线状街区为对象的整体游憩地开发模式,是一种较为新颖,却有巨大发展空间的遗产游憩地空间模式。
八旗粮仓的现状,虽然除南新仓外,其余仓敖均处于废弃状态。但南新仓文化街区的成功开展,首先肯定了粮仓文化在北京遗产游憩开发中的可行性。其次,南新仓文化街区由于在提升知名度以及提高客流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导致的对规模扩大的需求,也说明其发展“大规模”古代粮仓文化的必要性。南新仓不仅是古代北京城的一座皇家粮仓,更是清代京城八旗粮仓的整体的一部分,人们在这个遗产游憩地不仅应该可以了解到古代的南新仓,更应该可以了解到整个清代京城八旗粮仓的历史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同理,在今后的开发中,其他粮仓游憩地,也应同样做到“以小见大”,从一个粮仓了解到整个八旗粮仓的整体性和其他各仓分布情况及特点,并通过配套设施建设,如连接各粮仓的交通(可参考胡同游的三轮车形式),与周边产业开发,如八旗文化相关产品等,从实际层面,将八旗各粮仓的内在文化主题联系在一起。 这样,城市中心地带的“多点状”遗产游憩模式,将在八旗粮仓这个北京市级文化遗产地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将出现以南新仓为龙头,南新仓、北新仓、禄米仓为一整体,旧太仓、海运仓等其他粮仓为辅助的清代八旗粮仓建筑群,进一步更好地从实际层面推动粮仓建筑遗产的保护,提升街区文化氛围,形成新的旅游文化圈层。
2.3.2 企业转型带动遗产整体保护模式
本文开始即提到,为了解决北京城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无法得到相应重视的问题,在政府根据规划重点保护重点遗产地的同时,必须重视通过旅游开发,吸引开发商及企业转型来完成文化遗产保护的这条道路。而吸引开发商及企业的途径,即是上述通过提高内涵及规模,形成具有特色文化主题的遗产群的方式。而在八旗粮仓保护与开发的例子中,南新仓文化街区的开展,除了为人们提供了“多点状”游憩空间模式的发展可行性,也为人民提供了国有企业成功转型并通过商业运作后,完成了遗产建筑物保护工作的成功案例。
南新仓的游憩开发,与北京城内大多数旅游开发不同的一点是,它是一商集团独立进行的开发项目,是一商集团企业转型的成功尝试。一商集团利用处于半废弃状态和存储杂物的几个仓廒建筑遗产,抓住历史文化的主题,将南新仓遗址改建成文化休闲街区。经营之初,南新仓文化休闲街就采取“整体定位、统一形象、集合招商、整合营销”的方式,主打文化创意牌。北京普罗之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皇家粮仓”内投资建立了高档演出场所;2007年开始,昆曲厅堂版《牡丹亭》进驻演出,受到多方好评[12]。南新仓文化街区的修建从根本上提升了街区文化氛围。从北京城市未来发展和旅游新方向的角度来看,一商集团此次转型的定位十分准确。南新仓所在原北京市百货公司,在日新月异的市内高档商场陆续建立之后,不具备明显的商业优势。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文化品位的要求随之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商集团抓住了机遇,把握住历史文化与创意产业在未来城市大力推广、发展的方向,建立了文化街区,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而更重要的是,南新仓文化街区的设立,对市级文化遗产南新仓仓敖建筑物的保护工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使得仓敖保护工作在真正意义上,落到了实处。南新仓虽为几座粮仓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但在开发文化街区之前,9个旧仓廒的保护并不到位,它们斑驳残破的墙体也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南新仓文化休闲街区的筹划和建立,对原有仓廒进行的保护和复建,基本遵循古建筑保护的原则:仓廒的外观形制,基本与古代时期一致;仓廒内部的砖墙和梁柱结构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保留,由于仓廒内部空间租给投资的商户,商户的现代装修与原本的砖墙、梁柱之间,均用玻璃隔开。仓廒外墙,原保存状况相对完好的下半部分,仍采用清代原墙;上半部分,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建,砖墙采取新的现代砖石,外层以仿旧形式装饰,上下风格一体。这样的保护开发方式,做到了保护文物和经济投资开发并重。当今大城市中文物保护的现状,使得人们必须通过这样双赢的方式,使文物保护的资金得到落实。而修葺好的古建筑,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街区品位氛围的提高提供了载体。南新仓文化街区对于古建筑保护方面的工作,有着突出的贡献,值得其他遗产游憩地在开发过程中借鉴。这也从实例的方面,说明了企业转型与开发商游憩开发,对于遗产建筑物保护的重要作用。
“多点状”整体性开发的利处及意义,上文已有分析。而单纯对于遗产保护工作来说,整体性开发模式有利于遗产保护的开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保护成本。遗产保护是一项需要时间投入和财政投入的任务,包括从制订规划到人力物力投入,再到计划实施以及维护等多个环节。八旗粮仓整体性旅游开发可以使其他粮仓在南新仓的带领下,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同样水平的保护。对南新仓文化街区皇家粮仓9个仓廒的遗产修复和重建工作,可同样应用于北新仓和禄米仓在文物局有登记记录的10座仓廒上。南新仓文化街区旅游开发过程中积累的遗产保护与再发展的经验,应用于其余粮仓时,保护工作会更加完善和顺利,工程成本上也会相应地有所节约。
3 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遗产整体性保护与遗产游憩地开发模式的探讨,以及以八旗粮仓为案例的具体分析,本文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尝试为解决北京大量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地的保护需要得到重视这个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大量研究成果中提到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道路。但要将此双赢道路激活,吸引开发商及企业,其开发模式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位于北京城市中心区的单体文化遗产建筑物,即使自身拥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鉴于它们湮没在繁华商圈中的地理位置、难以形成规模的自身面积、难以引起注意的单体文化特点,使得单纯考证它们的历史价值与呼吁文物保护,成为无法落在实处的纸上谈兵。
本文中通过遗产整体性保护与游憩地“多点状”空间模式开发的研究,结合实例,认为如果抓住多个遗产建筑群之间的内在文化联系,形成有特色的文化圈层,将形成一个适合在大城市中心繁华商圈空隙中发展、内涵上相互联系、单体占地面积小、整体覆盖面积大的“多点状”遗产游憩资源。这些点之间,不是物理空间上的拼凑,而是拥有内在文化联系的资源整合。之后形成的“规模”资源,与之前的单体遗产建筑物资源相比,在文化内涵和遗产规模上均有大幅度提升。形成的特色文化圈层,对其自身游憩的发展亦具有推动作用。这样的模式,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将散落在各处的文化遗产地有效的串联起来。同时,企业转型这样的模式扩宽了市区游憩地开发的发展道路,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推进遗产地的保护。而这样由企业转型或开发商推动下的“多点状”游憩地的开发,将与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相结合,使整个区域,无论是在游憩开发还是遗产保护方面,都进入到崭新的阶段,亦是城市繁华中心区旅游开发的一个未来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庆.城市遗产整体性保护论[J].城市问题,2010(2).
[2]刘庆.城市遗产整体性保护论[J].城市问题,2010(2):14-15.
[3]保继刚.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秦学.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3(2):267.
[5]秦学.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系统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3(2):268.
[6]吴志强,吴承照.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汪芳,李文豪,金燕妮.基于遗产保护的城市线型游憩空间(LRG)研究[J].华中建筑,2008(7):171.
[8]俞孔坚,奚雪松.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J].地理科学进展,2010(8).
[9]张翼,吕斌.哈尔滨松花江沿江风景带保护开发规划的有关问题[J].规划师,2010(6).
[10]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ReBAM 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1(4).
[11]杨朝朝.采风南新仓[J].现代商业,2009(8).
[12]杨波.商业休闲创意文化品牌探析——南新仓特色商业品牌建设[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6).
[13]郑娜娜.600年南新仓北延南扩[N].北京日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