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在叫(外两篇)

来源 :天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mais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一夜刮风,我听见三层声音,上层是乌云的,它们在漆黑的夜空翻滚、碰撞、磨蹭,挨挨挤挤,向往更黑暗的年月里迁徙搬运。中层是大风翻过山脊的声音,草、麦子、野蔷薇和树梢被风撕扯,全是揪心的离散之声。我在树梢下的屋子里,听见从半空刮走的一场大风,地上唯一的声音是黑狗月亮的吠叫,它在大杨树下叫,对着疯狂摇动的树梢叫,对着翻滚的乌云叫。紧接着,我听见它爬上屋后被风刮响的山坡,它的叫声加入到山顶的风声中,在更高的云层中也一定有它的叫声。它在那里撕心裂肺地叫。我不知道它遇见了什么。对一条狗来说,这样的夜晚注定不得安宁,从天上到地下,所有的一切都在发出响动,都在丢失。它在疯狂跑动的风中奔跑狂叫,像是要把所有离散的声音叫回来。
  另一夜我被它的狂吠叫起来,循声爬上山坡。我猫着腰,双手爬地,在它走过的草丛中潜行,它在自己的吠叫声里,不会听见背后有一个人爬过来,我在离它不远的草丛停住,看见它伸长脖子,对着天上的月亮汪汪吠叫,我像它一样伸长脖子,嘴大张,却没有一丝声音。
  满山坡的白草,被月光照亮。树睡在自己的影子里,朝向月亮的叶子发着忘记生长的光。我扬起的额头一定也被月光照亮,连最深的皱纹里都是盈盈月光。
  这时我听见远处的狗吠,先是山坡那边泉子村的,一只嗓门宽大的狗在叫,像哐哐的拍门声,每一句汪汪声都在拍开一面漆黑的大门。紧接着村子北面的几条狗也咣起声,南边大板沟的狗吠也隔着山梁传过来。
  此刻我们家的牧羊犬月亮,正昂首站在坡顶明亮的月光里,站在四周汪汪的狗吠中心。
  我站在它身后,一声不吭。
  我们不在院子的多少个黄昏和夜晚,它独自爬上山坡,用一只母狗的汪汪吠叫,唤起远近村庄的连片狗吠。然后,它循着一个声音跑去,每跑过一片坡地麦田,每爬上一座荒草山顶,都停下来,回头看身后的院子,侧耳听后面的动静,它对这个大院子的不放心,使它一夜夜地不曾跑远,那些夜晚的风声带着满院子树叶屋檐的响声,把它唤回来。它回到自己的院子里吠叫,把远近村庄的狗,叫到书院四周,它们进不了院子,不知道院墙上它独自进出的狗洞。
  那样的夜晚,院子没有人,月亮的叫声悠远孤高,它不是叫给我们听,它知道自己的主人在听不见狗吠的远处,它在院子里闻不到主人的气味,从远处刮来的风中也没有主人的气息,整个院子是它的,悄然矗立的房子是它的,寂静移动的光阴是它的。
  又一个夜晚,我听见它吠叫着往山坡上跑,一声紧接一声的狗吠在爬坡,待它上到坡顶,吠叫已经悬在我的头顶,我仰躺在床上,听见它的叫声在半空里,如果星星上住着人,也会被它叫醒。
  接着我听见它的叫声跑下山那边的大坡,那个坡似乎深不见底,它的声音正掉下去。其实那边是泉子沟的山谷,不深,只是月亮的吠叫深了,我再听不见。
  我担心地躺在床上,不知道什么声音把它喊走了,想起来去看看,又被沉沉的睡意拖住。
  那个夜晚,天上的月亮从东边出来,翻过菜籽沟,逐渐地移到后面的泉子沟。这只叫月亮的狗,跟着天上的半个月亮,翻山越岭。
  它可能不知道天上悬着那个也叫月亮。但它肯定比我更熟知月亮。它守在有月亮的夜里,彻夜不眠。在无数的月光之夜,它站在坡顶的草垛上,对着月亮汪汪汪吠叫,仿佛跟月亮诉说。那时候,我能感觉到狗吠和月光是彼此听懂的语言,它们彻夜诉说。我能听懂月光的一只耳朵,在遥远的梦里,朝我睡着的山脚屋檐下,孤独地倾听。我的另一只耳朵,清醒地听见外面所有的动静里,没有一丝月光的声音。
  它一定知道我在听。
  它听见屋后山坡上的响动。有时一场大风在翻过山顶。有时一个人悄然走过,踩动草叶的脚步声被它灵敏的耳朵听见。有时它听见黑云贴地,从后山压过来。它知道我的耳朵听不见黑夜到来的声音。它先在我的门口叫,在窗户边叫。它要先叫醒我,让我知道夜已经变得更黑更冷。
  有时它叫得紧了,金子会喊我出去看看。更多时候我懒得出门,打开手电从窗户照出去,光柱对着两侧教室的门窗扫一圈,对着高高的白杨树和松树扫一圈,对着孔子石像前的台阶照下去,大门和外面的马路,被树挡住。
  看见手电光它会回来,站在光柱里,扭过头看。我打开窗户,探头出去,喊一声“月亮”,我的喊声在它停息吠叫的大院子里,空空地响着。我关了手电,悄然走在有它陪伴的月光里。它对着月亮叫,我也对着月亮,嘴大张,发出的声音却仿佛是它的。
  有时它的叫声在院子外面,在屋后山坡上,我的手电光掠过树梢,朝它对着吠叫的月亮照去。四周没有一点光,两旁黑沉沉的山梁,将远处城市的燈火挡在了另一个世界,所有的光亮都在天上,繁星、银河、月亮。这来自地上的一束手电光,伴随我仰望的一缕目光,在遥遥的月亮上,与一只狗的目光相汇。
  有一夜它不停地叫到天快亮,我睡着又被它叫醒,金子一直醒着,她过一阵对我说一句,你出去看看吧,院子可能进来人了。
  我说没事,睡吧。
  说完我却睡不着,满耳朵是月亮的狂吠。它嗓子都哑了,还在叫。
  我穿衣出去,手电朝它狂咬的果园照过去,走到它吠叫的教室后面,对着穿过林带的小路上照。全是黑黑的树影。月亮亲热地往我身上蹭,我摸着它热乎乎的额头,它叫了一晚上,就想叫我出来,有东西在夜里进了院子,但我看不见它所看见的。我关了手电,蹲下身耳朵贴着它的耳朵静听了一会儿,又打开手电,天上寥寥地闪着几颗星星,光亮照不到地上。树挤成一堆一堆,感觉那些高大的树都蹲在夜里,手电照过去的一瞬,它们突然站起来。
  果真有人进了院子。那是另一个夜晚,我掀开窗帘,看见一个人走进大杨树下阴影里。我赶紧起床,开门出去,手电对着那块阴影照,什么都没有。月亮在我前面狂咬,沿着穿过白杨树阴影的小路往上走,前面是一棵挨一棵的大树,那个人不见了。
  我回来睡觉。过了会儿,月亮又大叫起来,我掀开窗帘,看见刚才那个人正从大杨树的阴影里走出来,这次我看清了,他肩上扛着东西,还打着一个小手电。月亮只是站在台阶上狂咬,不接近那个人。   我出门喊了一声。那人站住,手电照过去,看见他肩上的铁锨。
  是书院后面的村民,他在夜里浇地,水渠穿过我们院子,他沿渠巡水。
  月亮见我出来胆子大了,直接扑上去咬。我喊住月亮,和那人说了几句话,仍然没认清他是谁。
  这时东方已经泛白,从对面山梁上露出的曙光,还不能全部照亮书院。我喜欢这种微明,天空、树、房子和人,都半睡半醒。
  头遍鸡叫了。我们家那只大公鸡先叫出第一声,接着,一山沟的鸡都开始叫。
  我看看手机,早晨六点。我还有三个小时的回头觉,得把脑子睡醒,不然一天迷迷糊糊,啥事情都想不清楚。
  另一夜大风进了院子,呼啦啦地摇白杨树和松树,摇苹果树和榆树。月亮在铺天盖地的风声里听见一个人的脚步声,它对着果园狂咬。我也隐隐听见了,像是多少年前我在那些刮大风的夜晚回家的脚步声,被风吹了回来。
  我起身开门,顶着凉飕飕的秋风,走进月亮吠叫的果园。这时候大风已经把天上的云朵刮开,月光星光,照亮整个院子,我没有开手电,在清亮的月光里,看见一个人站在苹果树下,摘果子。风摇动着果树稍,树下却安安静静。那个人头伸进树枝里摸索一阵,弯腰把摸到的苹果放进袋子。那些苹果泛着月光,我想在他弯腰的一瞬看见他是谁。但是,他一弯腰,脸就埋在阴影里。我在另一棵苹果树下,静静看他摘我们的果子,有一刻他似乎觉察出了什么,朝我站的这棵果树望,我害怕得憋住呼吸,好像我是一个贼,马上要被发现了。接着他又摘了几个果子,然后,背起满满的一袋子苹果,朝后院墙走。
  月亮突然狂叫着追过去。在我静悄悄站在树下看那人时,月亮靠在我的腿边,它也安静地看着那个人。它或许在等我开口说话,它等了很久,终于忍不住,猛地扑了过去。那人一慌,摔倒在地,爬起来便跑,跑到院墙根,连滚带爬,从院墙豁口翻出去。
  我没有喊月亮。它追咬到豁口处停住,对着院墙外叫了一阵,又转头回来。
  我带着月亮穿过秋风呼啸的果园,不时有熟透的苹果落下来,腾的一声。有时好多个苹果噼噼啪啪地落在身边,我慢慢地走着,弓腰躲过斜伸的树枝,我想会有一个苹果落在我头上,腾的一声,我猛地被砸醒,不由自主地发出疼痛的“哎呀”声。
  可是没有,从始至终,我没有发出一丝声音,甚至没有叫一声月亮。
  待我回屋躺在床上,突然后悔起刚才自己的噤声。月亮那样声嘶力竭地叫我出去,它是想让我叫一声,它知道那个人在拿东西,它认得贼的样子,它想让只有孤单狗吠的夜里,也有我的一声喊叫。可是,我没有出声。
  在我沉睡前的模糊听觉里,月亮孤独的叫声又在外面响起来了,一声接一声地,把我送入凉飕飕的梦中。
  在无数个刮风的夜晚,它彻夜不眠,风进院子了,树梢在动,树的影子在动,所有的东西都发出声响,连死去两年的那棵枯杏树,都呜呜地叫。
  黑狗月亮的吠叫淹没在巨大的风声里,仿佛它也被风吹着叫,它的叫声也成了风声的一部分。在它过于灵敏的耳朵里,风吹树叶的声音都大得惊人。那时候,我在自己廖远的睡梦中,满世界不安的响动,四周阴森森,我身不由己,被拖进一场恐怖的梦魇中,我奔跑、嘴大张,我的声音像被谁没收了。最后,我拼命喊出的那一声,飘出窗户,被它听见。它猛地转身,从屋后满是月光的山坡回来,从树荫摇曳的果园回来,从只有它自己的吠叫声里回来。它对着我的窗户大叫,它不知道我在梦中发生了什么,但它听见我从未有过的叫声,它拿脊背搡门,像我晚起的那些早晨,它在门口守候久了,拿脊背笨拙地搡门。
  我在它的叫声里突然醒来。
  我妈种的甜瓜,熟一个被老鼠掏空一个。去年老鼠还没这么猖獗,甜瓜熟透,我们吃了头一茬,老鼠才下口。可能这地方的老鼠没见过甜瓜,我们让它尝到甜头了。今年老鼠先下口,就没我们吃的了。
  “白费劲,都种给老鼠了。”我妈说。
  老鼠在层叠的瓜叶下面,一个一个摸甜瓜,它知道哪个熟了,瓜熟了有香味,皮也会变软。我们也是这样判断甜瓜生熟。老鼠早在瓜苗开出黄色小花,结出指头小的瓜娃时,就在旁边的洋芋地里打了洞,等甜瓜长熟。老鼠不吃洋芋,除非饿极了。只有我们甘肃人爱吃洋芋,吃出洋芋的甜。去年给我们盖房子的河南人和四川人都不喜欢吃洋芋,他们爱吃红薯。
  甜瓜的甜确实连老鼠都喜欢,它吃香甜的瓜瓤,还嗑瓜子。有时老鼠把一个熟了的甜瓜咬开,只是为了嗑里面的瓜子,把整个瓜糟蹋了。我们没办法跟老鼠商量,瓜熟了我们先吃瓤,瓜子留给它们吃。事实上,我们所吃的西瓜甜瓜籽,都扔在外面喂老鼠和鸟了。老鼠明明知道我们不吃甜瓜籽,我们只吃瓜瓤,瓜子迟早丟在地上给它吃,它为啥就不等一等,非要跟我们过不去,让我们想方设法灭它呢?
  瓜糟践完就轮到葵花苞米。秋天收葵花时才发现,那片低垂的葵花头几乎没籽了,老鼠老早就顺着葵花秆爬上来,一粒一粒偷光了葵花籽。我提着镰刀在葵花地里找老鼠漏吃的葵花头,一个个地掀开葵花头,下面都是空的,像一张张没表情的脸。
  我们种的葵花一人多高,老鼠得爬上爬下,每次嘴里叼一个葵花籽,得多久才能把脸盆大的一盘葵花籽盗完,又多久才能把一地葵花盗走。老鼠也许不用爬上爬下,它用牙咬下一颗,头一歪扔下来。上面有老鼠往下扔葵花籽,下面有家人往洞里搬运。老鼠甚至不用下去,沿那些勾肩搭背的阔大叶子,从一棵转移到另一棵,它挑拣着把籽粒饱满的葵花头盗空,把没长好的留给我们。
  最惨的是玉米,老鼠爬上高高的玉米秆,把每个玉米棒子上头啃一顿。我妈说,老鼠啃过的,我们就不能吃了,只有粉碎了喂鸡。
  老鼠赶在入冬之前,把地里能吃的吃了,吃不了的也啃一口糟蹋掉,把能运走的搬进洞。我们收拾老鼠剩下的,洋芋挖了进菜窖,瓜秧割了堆地边,豆角和西红柿架收起来,码整齐,明年再用。不时在地里遇见几个老鼠,又肥又大,想一锨拍死,又想想算了。老鼠在洞里储足了粮食,或许就不进屋里扰我们。冬天院子里寂静,雪地上一行行的老鼠脚印,让人欣喜呢。老鼠在大冬天走亲戚,一窝和另一窝,隔着几道埂子的茫茫白雪,大老鼠领着小的,深一脚浅一脚,走出细如针线的路。   那时节村里人一半进城过冬,一宅宅院子空在沟里。留下的人喂羊养猪,各扫门前雪,时有亲戚上门,吃喝一顿。
  还是有一只老鼠进屋了,它把我们住的屋子当成家。它在屋顶的夹层里啃保温板,掉下一堆白色颗粒。在书架上窜上窜下,偶尔在某一本书上留下咬痕和尿迹。钻进我写废的宣纸堆,弄出一阵阵纸的声音,和我白天折宣纸时弄出的声音一模一样。爬上我插干花的陶瓷酒瓶,不小心翻倒花瓶,还吱吱吱叫。屋里就我和它,如果它不是叫给我听,便是自言自语了。它应该知道屋里有一个人在听它叫,它满屋子走动,它用这些响动告诉我这个屋子是它的吗?
  最难忍的是它晚上咬炕头的大木头磨牙,大炕用一根直径半米的大木头做炕沿,木头原是人家老房子屋梁下的担子,表皮油黄发亮,似乎那家人百年日子的味道,都渗在木头里。炕面是木板,贴墙顶天立地一架书。书架的圆木也是老房子拆下的料。当初用木板一格格地封住炕面时,我就想到了这个空洞洞的大炕底下,肯定是老鼠的家了。
  老鼠不早不晚,等到我睡下,屋子安静了,它开始咬木头,咯吱咯吱的声音响在枕头底下。它在咬炕沿的老木头磨牙。我烦极了砸几下床板,它停住,头一挨枕头它又开始咬。
  我在它咬木头磨牙的声音里睡着,有时半夜醒来,听见它在地上走,脚步声轻一下重一下。
  我从厨房带两个土豆过来,在炉子里烧一个吃了。第二天,剩下的那个土豆不见了。一锅拳头大的土豆,它怎么搬走的,又藏在了哪里?
  一次我们离开半个月,它把屋里能吃的都搬走吃了,或藏了起来。客人带来的两包小袋装的鹰嘴豆,它从一个角上咬烂外包装袋,把小袋装鹰嘴豆全搬空。我在炕边的洞口处,看见一堆吃空的小塑料袋。它可能真的饿坏了,我在书架上作为插花的一大束麦子,全被它掐了穗头。连插在花瓶的一大把干野花都没放过,有籽的花秆都咬断。
  一篮子苹果,吃得一个不剩。留下过年吃的一个大甜瓜,被它从一头咬开一个洞,又从另一端开洞出去。我侧头看它咬穿的甜瓜里面,散乱着瓜子皮,瓜瓤依然新鲜黄亮,本来该我品尝的瓜甜,让这只老鼠尝掉了。
  厨师王嫂说,他们家灭老鼠,一是投药,二是放夹牢,三是布电线。
  我们院子不投药,有猫有鸡有狗。况且,凡是跟药沾边的我们都不用,村里人打农药、除草剂、上化肥,我们全不用。
  夹牢买来一个,铁丝编的方笼子,诱饵挂里面,老鼠触动诱饵,出口会啪地关住。当晚在诱饵钩上挂了半个香梨,老鼠爱吃香梨,上次回家留在书房的半箱子梨都让老鼠吃了。结果老鼠果真进了笼子,咬梨吃,触动机关,铁笼子啪地关住。我们睡着了没听见笼子关闭的声音。可能没关死,老鼠硬是挤一个缝逃了,把几缕灰色的鼠毛挂在铁丝上。接下来的几天几夜,诱饵依旧是香梨,夜里老鼠依旧在床板下啃木头磨牙,就是再也不进笼子了。
  我想菜子沟的老鼠被各种各样的夹牢灭了几十年,早认下这个东西,知道它的厉害了。为了迷糊老鼠,我把那个黑铁丝笼子拿白纸包住,诱饵放在里面,心想老鼠记住的也许是那个黑色的方笼子,现在笼子变成白色的,它就不觉得危险。
  可是,老鼠依然不上当。
  我把夹牢移到隔壁房子,想这只老鼠没夹住不进笼子了,别的老鼠会进。结果呢,换了几个房子,还在常有老鼠偷出没的鸡圈放了几天,笼子里做诱饵的香梨都干了,没一只老鼠上钩,好像书院里所有的老鼠都知道这是夹老鼠的夹牢,都绕着走了。
  夹牢没用,五十块钱买来电灭鼠器,一个简易的盒子,我研究半天没敢用,那个电灭鼠器太玄乎,它直接将铁丝接上电源,拉在地面十公分高处,铁丝上吊诱饵,老鼠看到诱饵会立起身去吃,或将前爪搭到铁丝上,只要一挨铁丝,立即电死。
  我问王嫂,他们家的电灭鼠器打死过老鼠多吗。
  打死好几个。王嫂说。就是操心得很,人不小心挨上电也会死。
  我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堵住墙根能看见的所有朝外的洞,不让其他老鼠再进屋。这只自然也跑不出去。我只忍受一只老鼠闹腾。我想,老鼠的寿命也就两三年,这只老鼠有二岁了吧,我会等它老死。去年冬天它啃木头的声音好像更有劲,我们忍过来了。春天正在临近,夜晚屋子里没以前冷了,它啃木头的声音也变得迟钝,随着它进入老年,也许会越来越安静,不去啃木头磨牙,它的牙也许在开春前就会全掉了。它会不会变得老眼昏花,分不清白天黑夜,会不会糊涂得再不躲避人,步履蹒跚在地上走?如果它真的那样,我们怎么办?我是说,如果那只老了的老鼠,真的再不惧怕我们,跑到眼前,我们该如何下手去灭了它。
  这真是件麻烦的事情。
  在它老死之前,我们和它共居一室的日子,好像仍然没有边。我已经习惯它咀嚼木头磨牙的聲音。习惯了它留下的一屋子老鼠味儿。每次回到书院,金子都先打开所有门窗,把老鼠味道放出去。我甚至在夜里听不见它磨牙的声音了,是它不再磨牙,还是,我的耳朵聋了再听不见。要说衰老,或许我熬不过一只老鼠呢。在它咯吱磨牙的夜晚我的牙齿在松动,我的瞌睡越来越多,我在难以醒来的梦中长出更多皱纹。还有,在我逐渐失聪的耳朵里,这个村庄的声音在悄悄走远,包括一只老鼠的烦人响动。
  终于,我们和一只老鼠一起熬到春天,院子里的厚厚积雪已经融化,冬天完全撤走了,把去年的果园、菜地、林间小路都还给我们。金子打开前后门窗,在明媚的阳光里,要把一冬天的阴气和老鼠味道全放出去。
  这时,我看见那只和我们折腾了两个冬天少有谋面的大老鼠,摇摇晃晃走出来了。它迟钝地迈着步子,往敞开门的光线里走。
  我喊金子,喊方如泉,喊王嫂,喊烧锅炉的老爷子。
  大家全围过来,看着一只大灰老鼠,颤巍巍走出门,它显然不是因为害怕而颤抖,它老了。它费劲地翻过门槛,下台阶时摔了一跤,缓慢爬起来,走到春天暖暖的太阳光里。它可是一个冬天都没见到太阳。它好像晕了,朝我脚边跌撞过来,我赶紧躲开。我被它的老态吓住了。在我们讨论着要不要打死它的说话声里,它不慌不忙,朝有鸟叫和水声的院墙边走去。它或许记得两年前走进这个院子的路,那里有一个排水洞,通到院墙外的小河沟,翻过河沟,过马路上坡,就是年年人种老鼠收的旱地麦田,那是它过夏天和秋天的最好地方了。   靠门口的墙角斜立着两个铁皮烟囱,下面三个尿素袋,一个装扁豆,两个空着。它每晚在那里折腾,钻进空袋子里上蹿下跳,弄出哗哗啦啦的响声,也不怕我过去封住口袋捉住。它还钻进斜立的铁皮筒子,往上爬,爬到顶端呼啦啦滑下来。
  我在夜里睡得安稳,听不见它弄出的声响。只有在睡前,它知道我们上床睡了,地上一旦没有人的脚步声,它胆子就大起来,一次次地在那个铁皮筒子里爬上溜下,爪子抓鐵皮的声音吱吱啦啦。我们忍受着它的闹腾,逐渐地把那个声音习以为常,房间没有电视,只有炉火呼呼地燃烧,更多时候听不见,火静悄悄地把煤燃完,剩下一点点的白灰。木垒的煤是我用过最好的,耐烧,一晚上填两次,烧到天亮,屋里始终暖和,早晨打开炉圈,炉膛里最大的那块煤剩下一块紫红火炭,那是再续新煤的火种。
  它们不是一只。是两只。另一只稍小点儿,不知从哪冒出来的。也许一直在洞里,刚长出毛,会走几步了,哥哥领着弟弟出来玩。在我夜晚的长梦里,它们一个跟一个,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听见我的呼噜声也不害怕,听见我说梦话时会警觉地停住。只是唯一听见我梦话的小老鼠耳朵,从来不知道我说什么,我也从来不知道自己在梦中说了什么,那么多的梦遗忘在长夜里。
  后来我发现它俩长得不像,不是一窝的。或许是它从外面领回来一只。在我们敞开门透风的大中午,它被外面亮晃晃的阳光吸引,也溜出晒太阳,正好碰到一只雪地上流浪的小老鼠,就领了回来。它领一个老鼠进门也不问问我们愿不愿意。这个屋子的事,它竟然一口做主了。下雪前我看见好几只乱窜的老鼠,它们着急了,大雪覆盖了地面,老鼠就只有靠洞里储藏的粮食过冬。当然,实在没吃的了,也可以钻在雪下觅食,那样很费劲了,不见得刨一个雪洞过去,就正好对上一粒秋收遗漏的苞谷。也许刨一天洞,累个半死,还没吃到一口呢,在冬天看似白茫茫的厚雪底下,散布着老鼠觅食的洞,它们偶尔从雪下面探出头,看看自己走到哪了,那个探头的小洞就留在雪地上,到春天雪会从这个冒着热气的小洞口开始融化,整个大地上的春天,有一只小老鼠的微小温暖。
  如果雪底下再也找不到吃的,老鼠就往人家里跑,老鼠进人家的方式有几种,一是在门口蹲守,趁人进出门时窜进来,先在哪个隐蔽处藏着,待没有人声时沿墙根搜索一圈,再在桌子柜子床下面搜一圈,最主要的是找到厨房,看有无以前老鼠打的洞,有了最好,没有就选个墙角挖。二是从外墙根挖一个洞进来。我们早知道老鼠的这些把戏,入冬前屋里屋外的老鼠洞口都用水泥封住,进屋前看看身后是否跟着一只老鼠。我们可以接受一两只老鼠,但无法和一群老鼠在一个屋里生活。老鼠一多胆子就大,敢上床,往被窝里钻,往脸上爬。
  果园后面的坡地上至少有十几个碗口大的老鼠洞,我不太清楚这些老鼠洞每个是一家呢,还是一个大家族的许多个门洞,或许在地下它们洞洞串通。要是在早年,我会拿铁锨挖开看看,探个究竟。这样的探究,在年少时干了也就干了。好多事情一错过时间,就再没有兴致和气力。现在这些老鼠洞都是我们家的,老鼠或许不知道我是这个院子的主人了,但我每天背个手走过果园时,它一定知道院子里住进来另一些人。
  那两只小老鼠呢?有一天小黄狗太阳进屋来,闻见老鼠味道,三两下撵出小的那只,太阳像猫一般大,老鼠在床下躲不了,窜出门,太阳跟着追出去,我赶紧关门。剩下就是狗和老鼠的事。我真不喜欢有两只老鼠在屋里。
  又一天我出去提煤,回来见太阳嘴里叼着一只老鼠,半个身子和尾巴在外扭动,赶紧喊一声,老鼠掉地上,已经半死,太阳抬眼看我,又看地上蠕动的小老鼠。我叹了口气,进屋关住门。外面的世界成了一只狗和一只老鼠的。我不想再管它们的事。炉子里的火快灭了,我得赶紧把煤续上。我拿火钩子掀开炉盖,往里倒煤,全是铁的声音,待一切做好,我坐在炉边,屋子里空荡安静,一点声响没有了。我看墙角,又看床下、铁皮筒、尿素袋、葵花头、床腿,都空荡安静,再不发出一丝声音。
其他文献
2019年初,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其高质量的制作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让资本惊喜的利润,以至于有舆论认为这意味着中国科幻时代的来临。但接下来2019年8月上映的《上海堡垒》却以其粗制滥造而让观众大跌眼镜,以至于网上流传着一句酷评:“《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电影打开了一扇大门,《上海堡垒》又把这扇门关上了。”因为《三体》获奖以及众多科幻作家的努力而开创的“科幻黄金年代”似乎正在呈现它的另外一面,固然
期刊
由于无法在三维时空中搭建“阿尔伯特防御”,任何活性存在簇都会在此坠入时间流逝的幻象之海,领受灵性蒸发的危险。不过,来这里捡拾古旧构件甚至直接在此维度上工作的发明家仍络绎不绝。据说,真正的卓绝者皆信奉灵性守恒之道,明白牺牲与收获在贝立西变换中互为镜像,极端之辈甚至把灵性蒸发视作至高的发明艺术。且不论“时间为天赐迷醉之源”这一传言根据何来,可以确定的是,让冒险家们心颤神摇的显然另有他物,这其中当然包括
期刊
我独自坐火车南下去找姨妈过暑假的那天,穿了一件缝着亮片的白色短袖。天气很闷,牛仔短裤露出我两条酱色的腿。车厢里飘溢着一股泡面的气味。大多数人都在昏昏欲睡,靠过道的那个男人,小鸡啄米似地垂下脑袋。空调吹着五官,夜色浸透车窗,黑夜一点一点向我靠拢。小马扎撑着一些老人,倚着角落,用双臂把自己束起来,好像自己就是一件怕被偷窃的物品。小孩在软座上躺着,果冻水从他的嘴边流下,惹得身旁妇人一顿劈头盖脸的训斥,周
期刊
许多年前,我就想写一本当代作家与鲁迅传统的书,然而这工作一直断断续续,不成规模。直到朋友催促成书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所写的是那么少。交稿的时候,仿佛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内心多是惭愧的感觉。  我曾在鲁迅博物馆工作了十一年,由于专业的性质,我的研究趣味一直没有绕开鲁迅。而文学批评的话题,多是与鲁迅传统有关的。  在鲁迅博物馆工作的日子里,一面阅读鲁迅的原始文献,温习其中的思想与审美意识,另一方面追踪当
期刊
李渔名片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字谪凡,后名渔,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明末清初传奇小说家、戏剧家,著有《无声戏》《十二楼》等传奇小说集,《比目鱼》《风筝误》等合集为《笠翁十种曲》,戏剧理论及生活美学著作《闲情偶寄》等,组建李家戏班,创设芥子园书铺。梧桐树上的诗  幕启。  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正月,后金军队已经攻取了旅顺,努尔哈赤正准备迁都沈阳,改名盛京。大明王朝风雨飘摇,而
期刊
一  1974年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南宋沉船中,发现了唐宋铜钱、胡椒子、香料木、水银、竹帆、木签、象棋子等物件。这些物件沉睡了七百多年,在淤泥中,时间仿佛静止不动,一切还保留原样,重见天日之后,它们迅速萎缩,氧化变黑,时间骤然加速,它们都有了衰老的迹象。船中的水手早已归于泥土,他们的日常使用之物,却比他们更长久。在清理船舱的淤泥时,意外发现了一块残损的纸片,上有七个楷体小字:  且了浮生一载。  这是
期刊
承蒙一页文化工作室的美意,《主体弥散的空间》一书得以再版。从2002年初版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七个年头。这十七年里,星移斗转,物是人非,一切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亚洲”这个概念在中国社会开始获得公民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写作这本书中大部分论文的时候,亚洲论述还不那么受到中国社会的关注,中国人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命运,引导中国知识界的,也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知识精英的批判理论;关于亚洲的
期刊
历史常有惊人之笔,一次征服,改变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一  1493年,年仅十五岁的西班牙少年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听到了哥伦布航海归来的消息,激动得有点控制不住自己,哥伦布发现的那个世界充满了异域风情,遍地的金银财宝,仿佛成熟的果子一样任人采摘,他们经历的每件事都那么神奇。小皮萨罗决定,一定要走出这个贫困的半岛,像哥伦布一样,去寻找海外广阔的世界。  皮萨罗的家乡,在西班牙西部的埃斯特雷马杜拉地区,那
期刊
1  毫无征兆,飞机就掉了下去。  当时,他正在商务舱里绘声绘色地给妻女讲这次欧洲之旅的精心安排,妻子两眼放光,女儿兴奋地大叫爸爸真棒,空姐体贴地送上刚煎好的牛排和红酒。窗外阳光璀璨,洒在棉花糖般的云朵上。事后想来,当时他的人生堪称完美,事业蒸蒸日上,生活优裕富足,家庭幸福和睦,他也相信一切将变得越来越好,直到岁月的尽头。  突然间,机身猛烈地抖动,他心脏一紧,身子随之没着没落。各色食物和饮料飞向
期刊
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始祖之一,是一位建筑师。在人类尚未学会阅读、书写和绘画时,就已经开始建筑。建筑师与文学家有着同样的梦想,构建人类安居的处所,肉身的、心灵的。一个使用物质材料(石头、砖木、混凝土、钢铁等),一个使用语言材料(字符、语句、隐喻、象征等),构建一个“空间”装置——建筑物或文学文本。建筑物或文学文本,都承载着人类的欲望、理性和梦想,是人类精神的外在表征。文学与建筑在表达“存在”的空间经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