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200例单穴电针治疗的临床观察

来源 :当代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sda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穴电针治疗的镇痛效果,总结该病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的新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骨伤科门诊收治的诊断明确的200例单纯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表现、单穴电针治疗方法及其镇痛效果,评价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疗效,并辅以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结果 200例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采用单穴电针治疗,6次治疗前后,患者的VAS评分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94例,显效52例,有效38例,无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达为92.0%.结论 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突出类型、疼痛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疾病预后等与典型坐骨神经痛患者均存在较大差异,临床应独立诊断,所推荐的疾病诊断标准对腰痛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单穴电针治疗对该病同样有效,从而扩大了该疗法的临床适应证.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莫西沙星联合抗痨丸治疗肺结核患者促使痰菌转阴的积极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开展2HRZE/4HR治疗的肺结核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莫西沙星治疗,n=42)与研究组(莫西沙星联合抗痨丸治疗,n=42).治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清指标与痰菌转阴率.结果 研究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降钙素原(PC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痰菌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
目的 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不同时期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特征及与髋关节结核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80例(共80髋)的临床资料,另收集同期本院收治75例髋关节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RI与电子计算机层扫描(CT)检查.分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MRI影像学特征,并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鉴别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髋关节结核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80例患者经MRI检查后:3个股骨头表现正常,21个股骨头上缘呈斑片状异常信号影,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