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皮纹的特异性规律。方法:选取本院脑卒中住院患者及体检健康人群,按相关标准分为脑卒中抑郁组、脑卒中组非抑郁组、正常组,运用计算机皮纹采集系统对各组患者进行皮纹采集、统计和分析。 结果: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皮纹可能存在特异性。PSD患者与脑卒中非抑郁组、健康组相比双手a-b 嵴线数的波动性不对称(FA )值显著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纹特异性可能对早期诊断、预判、干预PSD存在帮助。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皮纹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81-01
抑郁是常见的脑卒中后神经精神症状之一,在卒中发病后最初3个月内卒中后抑郁的累积患病率是27.3%[1],在最初1年内PSD的累计发生率为41.8%[2],与卒中后无抑郁症状的患者相比,有5个或以上抑郁症状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超过1.5倍,PSD患者在卒中后10年内死亡风险增加超过3.4倍[3]。PSD很大程度上影响卒中患者康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皮纹学方面的风险预测对PSD的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1 研究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本院入院治疗的50岁以上的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及体检健康人群,分为脑卒中抑郁组,脑卒中非抑郁组和健康组。
1.2 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有头CT或MRI的影像学支持诊断。愿意接受各种量表调查和评估。
1.3 评分标准: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SDS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以标准分来评定,标准分>=50分者确定为抑郁[4]。
1.4研究方法:在知情同意前提下,分别印取上述各组人员左右手指纹和掌纹,5倍放大镜下观察。按 Schouman 等修订的方法,对a-b 嵴线数进行辨别与计数。利用文献方法[5]根据各手a-b嵴线数(a-bRC), 按FA=︱R-L︱(R为右手a-bRC,L为左手a-bRC ),测算a-b 嵴线数的波动不对称(Fluctuating asymmetry,FA),所得数据经SAS 9.1.3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脑卒中抑郁组,脑卒中非抑郁组和健康组参数差异的显著性,得出结果。
1.5 统计学分析:运用SAS 9.1.3统计分析系统对测量的指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 讨论
皮纹形成于胚胎发育的 6~20 周。除受基因控制外,胚胎发育环境如胎儿供 氧状况、血管神经分布等均会对其形成构成影响,因此是承载着体内外生理与 病理信息的人类遗传特征之一。大脑与皮纹的发育处于同一胚层,且皮纹区神经末梢特别丰富,其发生发展与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生发展相平行,皮纹尤其是指纹和掌纹是神经系统发展的外在的、显而易见的考察部分。皮纹具有家族遗传性、个体特异性、高度稳定性三大特点[6]。皮纹作为人类的外基因,能够有效地反映疾病的遗传性和特异性疾病的特异性皮纹变化和规律,作为疾病发病前的早期预测诊断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波动不对称性[7]是指相对于两侧对称性状细微的随机偏离,是生物在发育过程中由环境压力、发育稳态及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遗传力极低。某个体的对称性状越精确,FA 值越低,则该个体的发育稳态性越好,越能应对环境变化。本研究显示:脑卒中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健康对照组 a-b 嵴线数无显著性差异,但脑卒中抑郁组其波动不对称性显著高于其它两组。提示脑卒中抑郁症患者个体的发育稳态性较低,比正常人对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低。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可能存在特异性皮纹,但由于样本量较少,且研究对象大多数为于黑龙江地区汉族人群,存在地域、种族局限的不足,所以尚需大样本、多地区、多民族的系统性研究,此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遗传基因和密码可能产生特异性的皮纹特征,尽早发现该病的特征性皮纹,有助于临床上在该病发病前进行提早预防、诊断和治疗,对有该倾向的患者加强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有助于降低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具有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Zhang T, Wang C, Liu L, et al.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the incid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among the mainland Chinese patients[J]. Neurol Res, 2010, 32:347-352.
[2] Zhang N, Wang CX, Wang AX, et al. Time course of depression and one-year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mainland China[J]. CNS Neurosci Ther, 2012, 18:475-481.
[3] Flaster M, Sharma A, Rao M. Poststroke depression:a review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prophylactic treatment and synergy with treatment for motor recovery[J]. Top Stroke Rehabil, 2013, 20:139-150.
[4] 王汝展,刘兰芬,崔开艳,等. 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作为内科住院患者抑郁障碍筛查工具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8):923-925.
[5] Palmer AR. Fluctuating asymmetry analysis: a primer. In: Development instability: Its origins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M]. Markow TA(ed). Dordrecht: Kluwer,1994:335-364.
[6] 马慰国,杨汉民编著.实用医学皮纹学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0-201.
[7] Larry JL, Christian PK. The genetics and evolution of fluctuating symmetry[J].Annual Review of Ecological Systematics,2005,36:1-21.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皮纹学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81-01
抑郁是常见的脑卒中后神经精神症状之一,在卒中发病后最初3个月内卒中后抑郁的累积患病率是27.3%[1],在最初1年内PSD的累计发生率为41.8%[2],与卒中后无抑郁症状的患者相比,有5个或以上抑郁症状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超过1.5倍,PSD患者在卒中后10年内死亡风险增加超过3.4倍[3]。PSD很大程度上影响卒中患者康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皮纹学方面的风险预测对PSD的早期识别和早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的康复。
1 研究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2012年12月到2013年12月本院入院治疗的50岁以上的脑梗死和脑出血病人及体检健康人群,分为脑卒中抑郁组,脑卒中非抑郁组和健康组。
1.2 纳入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有头CT或MRI的影像学支持诊断。愿意接受各种量表调查和评估。
1.3 评分标准: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SDS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以标准分来评定,标准分>=50分者确定为抑郁[4]。
1.4研究方法:在知情同意前提下,分别印取上述各组人员左右手指纹和掌纹,5倍放大镜下观察。按 Schouman 等修订的方法,对a-b 嵴线数进行辨别与计数。利用文献方法[5]根据各手a-b嵴线数(a-bRC), 按FA=︱R-L︱(R为右手a-bRC,L为左手a-bRC ),测算a-b 嵴线数的波动不对称(Fluctuating asymmetry,FA),所得数据经SAS 9.1.3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脑卒中抑郁组,脑卒中非抑郁组和健康组参数差异的显著性,得出结果。
1.5 统计学分析:运用SAS 9.1.3统计分析系统对测量的指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 讨论
皮纹形成于胚胎发育的 6~20 周。除受基因控制外,胚胎发育环境如胎儿供 氧状况、血管神经分布等均会对其形成构成影响,因此是承载着体内外生理与 病理信息的人类遗传特征之一。大脑与皮纹的发育处于同一胚层,且皮纹区神经末梢特别丰富,其发生发展与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发生发展相平行,皮纹尤其是指纹和掌纹是神经系统发展的外在的、显而易见的考察部分。皮纹具有家族遗传性、个体特异性、高度稳定性三大特点[6]。皮纹作为人类的外基因,能够有效地反映疾病的遗传性和特异性疾病的特异性皮纹变化和规律,作为疾病发病前的早期预测诊断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波动不对称性[7]是指相对于两侧对称性状细微的随机偏离,是生物在发育过程中由环境压力、发育稳态及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遗传力极低。某个体的对称性状越精确,FA 值越低,则该个体的发育稳态性越好,越能应对环境变化。本研究显示:脑卒中抑郁组与非抑郁组、健康对照组 a-b 嵴线数无显著性差异,但脑卒中抑郁组其波动不对称性显著高于其它两组。提示脑卒中抑郁症患者个体的发育稳态性较低,比正常人对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低。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可能存在特异性皮纹,但由于样本量较少,且研究对象大多数为于黑龙江地区汉族人群,存在地域、种族局限的不足,所以尚需大样本、多地区、多民族的系统性研究,此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遗传基因和密码可能产生特异性的皮纹特征,尽早发现该病的特征性皮纹,有助于临床上在该病发病前进行提早预防、诊断和治疗,对有该倾向的患者加强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有助于降低发生脑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具有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Zhang T, Wang C, Liu L, et al.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the incid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among the mainland Chinese patients[J]. Neurol Res, 2010, 32:347-352.
[2] Zhang N, Wang CX, Wang AX, et al. Time course of depression and one-year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in mainland China[J]. CNS Neurosci Ther, 2012, 18:475-481.
[3] Flaster M, Sharma A, Rao M. Poststroke depression:a review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prophylactic treatment and synergy with treatment for motor recovery[J]. Top Stroke Rehabil, 2013, 20:139-150.
[4] 王汝展,刘兰芬,崔开艳,等. 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作为内科住院患者抑郁障碍筛查工具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8):923-925.
[5] Palmer AR. Fluctuating asymmetry analysis: a primer. In: Development instability: Its origins and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M]. Markow TA(ed). Dordrecht: Kluwer,1994:335-364.
[6] 马慰国,杨汉民编著.实用医学皮纹学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20-201.
[7] Larry JL, Christian PK. The genetics and evolution of fluctuating symmetry[J].Annual Review of Ecological Systematics,2005,3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