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遗韵今犹在 少帅新艺绽奇葩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kule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画如做人,看画就知道一个画家现在是处于怎样的状态。
  在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美术馆举行的“岭南风范·杨天颐水墨作品展”上再见杨天颐君新作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位岭南画派少帅的绘画风格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大气、厚重,笔墨技法的创新更加老到和游刃有余。
  美是简单的
  对于时下艺术圈对抽象艺术的追捧,杨天颐君一直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他执着甚至“顽固”地坚守着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不少人不太了解岭南画派,关键是当今已鲜见传统的岭南画派精神了。所以,别人怎么看我,我从来不在乎,我只希望人家看得懂我的画,感觉到我这传承岭南画派的后辈,理解我欣赏的那份平淡之美。”在杨天颐君眼中,艺术家表达的东西是美的。而美不是很玄很神秘的东西。“现在人生活工作节奏非常快,心灵跟不上脚步。我希望我的画放入普通人家中,能给人宁静祥和的感觉,在繁忙的社会和浮躁的世间能够带给人心灵的放松和休憩。人还是需要精神享受的,这才是人生的追求。即使天天山珍海味也未必快乐,因为心情不能安静下来。人生最快乐的时候,哪怕清茶淡饭也很好。”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杨天颐君倾心于高山流水,更喜欢画山水。他常常把自己作为画中人,以此寄托心灵中那种飘逸洒脱、纵情山水的情怀。他告诉我们,有时候他自己会在一个不起眼的山边待上几个小时,细品山水的细语,用身心与自然对话,独自享受那种孤独和静谧。
  潜心作画,蛰伏几年,进入创作黄金期的杨天颐君反而更加勤奋了。每次去拜访杨天颐君的时候,接待的都是他的夫人伍小姐。伍小姐告诉记者:“他在画室呢,一天要画十几个小时,晚上经常只睡三四个小时。只有你们这样的朋友的来访才能让他放下毛笔。”在作画时杨天颐君并非如我们想象般惬意,他的常态是发呆和冥思苦想,总在尝试以前没画过的,没有用过的笔墨和颜色,在一遍遍练习揣摩的基础上不断地寻求创新和突破。“我喜欢听着中国古典音乐画画,那种感觉很舒服。画画是我热衷的事业,只能尽心尽力地把这做好。”对于画画杨天颐君总是怀着一种敬畏之心。
  坚守传统文化的岭南画派少帅
  “对于当代画坛上一些所谓‘笔墨等于零’的说法,我不赞同。外国友人可以这么说,因为文化差异,他们有很多东西无法体会和理解。但我们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不能一下子全否定了。”在香港生长的杨天颐君一直将中国传统文化看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当年为了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土,他毅然决然地放弃香港平淡安逸的生活,迁徙到北京,扎根千年古都。“北京对我影响很大。我喜欢北方山水大气与磅礴的气势,北派的厚重,岭南的淡雅,都需要用笔墨来表达。北方的山要用一遍遍的墨色,用染、用泼,一层层厚重地沉淀出来;江南的秀美要用线条,用点、用皴,一道道勾勒和渲染。怎能没有笔墨?传统的笔墨中蕴含浓缩了太多的深意与神奇,笔墨就是一切!”
  除了专心做画研习笔墨,很多东西是杨天颐君所排斥的,“画家要一步一步来,认真画画,最好不要去想怎么出名,怎么入美协。我奉劝年轻的画家不要追求那些虚的头衔,饿不死的,尤其是现在祖国这个年代就更不用担心。”多年来,杨天颐君为潜心作画,拒绝了很多名利浮云的诱惑,有人认为他很笨,不会走捷径,但杨天颐君对此淡然处之。“想与画画本身无关的东西太多肯定画不好,一辈子都画不好。只要静下心勤奋,跟老师好好学,多看多学习好画,多看古画,其中有数不尽的大师的精华——构图、造型、用笔、用色。把传统的东西做好,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好的作品自己会说话,只要认真一定可以有所作为的。”
  对于创作,杨天颐君一直把“博采众名家之长”当作座右铭。他告诉我们一个岭南画派的典故:“岭南画派泰斗高剑父先生从来没使用过‘岭南派’这一名称,而宁可自称是‘折衷派’。在他心目中,‘折衷’意味着博采众长,合于一身。”而到今天杨天颐君认为,不仅广东缺少了传统的岭南派,其实中国画现在快没什么地域性了,搞半天不知道根和源。“有地域性最好,要不就丢掉传统的东西了。特别有一点是,艺术家不能俗气,不能流于俗套,不然就走到尽头了。我深感自己传承发扬光大岭南画派的责任重大。”身为岭南画派少帅的杨天颐君对艺术的执着,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杨天颐君很喜欢看古画,因为在与前辈的对话中,可以学到神韵和笔墨。“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不是我一辈子能理解的。太多前辈大师的作品,没有几十年的苦功是画不下来的,是一辈子摸索出来的。”
  追寻大师精神
  “跟前辈要学习精华,每个大师都有自己独到的精妙之处。”杨天颐君认为,大师画了一辈子,其功力和某精妙处是无法超越的。“齐白石的一笔墨,就能渗到纸底。”墨守成规,生搬硬临,只能是死路一条,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在踏实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语言,才能独成一家,有所建树。
  对艺术有自己深刻认识的杨天颐没有恃才兀傲,自得于自幼遗传父亲杨善深绘画天赋。相反,他一直都把勤奋画好画要从基础做起、不断临摹优秀的碑帖作品、多写生看作是创作的根本。“临摹古画是学习大师们的意境和构图,从中还可以学习几千年文化的积淀,而写生可以寻找灵感。我用毛笔写生,然后放大。”在杨天颐君心目中,父亲杨善深是伟大的画家和老师。“我从小看他写字画画。他醉心艺术,没有一天不拿毛笔的。他是岭南派的第二代传人,是高剑父的学生和朋友。他和他老师不尽一样,从用笔、颜色到题材,除了中国的传统,他同时很欣赏西洋油画和雕塑。他的一些绘画表现方式很西方,比如光线我父亲能用得很好,这是他对岭南派的传承和发扬。”
  除了父亲杨善深的言传身教,杨天颐君在艺术上追随的画坛巨匠还有数位大家。“傅抱石先生对我的影响很大,他是大师中的大师,也是我先父所崇敬的国画大师。抱石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以中国的笔墨,很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风格,同时也表现出光影的渲染,加上厚重的中国笔墨。除了岭南画派的前辈大师们,近现代的大师如徐悲鸿、傅抱石、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吴昌硕等等都是我所崇拜的。石涛的画用笔变化最多,最丰富,是天才画家。学大师要学精神。我现在才54岁,我想再画30年,一定往前更进一步!”
  我们衷心地祝福杨天颐君在画艺的长廊里走得更深、更远……
   (责编:魏佩)
其他文献
“点化”,是智者的行为。有大师言,“用佛性点化一切缘起”。人可以通过文字的书写实践,去除文字意义,深化人格修持,彻悟永恒的究竟,将抽象的思维具体化。故禅宗不立文字,讲究践行,透入切实的经验及情感。绘画也因此为禅宗所用,其书写性的绘画实践也就成为自我人格的印证。  丙午年,李照东出了一本山水画册,题为“雪泥鸿爪”。本名不过取其人生之“印迹”而已,而我却从李照东的画中生发出另一感慨,即他的笔墨特征,正
期刊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图1),高44.9厘米,口径22.6厘米,底径14.2厘米,造型优美,大口外撇,筒状长颈,溜肩鼓腹,胫部内收,足底外倾,二层台圈足,白釉底上青花双圈。胎质坚硬,胎体厚重,青花呈色灰蓝,釉质莹润光亮、白中闪青,器身描绘寻访高士和高士寄情于山水的画面。其独特的价值在于腹部有题记,注明了准确的烧造时间“康熙壬寅年季秋月吉旦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辨识真伪、判定
期刊
“你是想博位吗?你想把烦恼引来?要低调啊。”当挚友知道笔者要写一篇关于端平铁母的文章时这样说道。后来他听说笔者意已决,又来短信道,最好投稿于国家权威钱币季刊《中国钱币》云云。笔者笑了笑,立即写了首诗过去:“初恋情结《收藏界》,端平铁母露芳容。若能掀起泉界浪,高调一回又何妨?”以上权当正文前小序吧!  老资格古钱币爱好者都知道,南宋铁母“端平通宝”背“惠伍·东中”铜钱为名誉品,这是泉界不争的事实。钱
期刊
“泰和通宝”,金代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始铸,至金末元初官方仍有铸造。据华光普先生著《中国古钱大集》所录,在“泰和通宝”中折二、折三多为元代初期所铸。当然,由于都是官铸,而且铸量很少,即使是元代铸币也很珍贵。  “泰和通宝”为楷书,仿“瘦金体”,有平钱、折二、折三和折十共四种。钱文书法华美,制作工艺精良,具有宋代“政和通宝”和“宣和通宝”的风范。  据有关资料记载:金章宗之母是宋徽宗之外孙
期刊
笔者主藏花钱,早在2000年,我征集到一造型独特的异形花钱,钱本体系仿“大定通宝”折二钱,外径27.5毫米,厚2.2毫米,钱径与钱文与正用品雷同,唯外缘较宽。钱文仿瘦金书,融刚劲秀丽于一体,因久经自然磨损而失清。钱本体上方连着龙首,实际上是金龙的前视图,龙的眼、鼻、角、须、唇以及身躯、龙尾均历历在目。高浮雕,两面鼓起,形象相同,立体感极强。通高45.6毫米,重19.5克,水红铜,铜质细腻精良,包浆
期刊
四月的古城西安,花红柳绿,莺歌燕舞,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由国家文化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西安文化遗产博览会”于7日至11日在西安如期举办。本届博览会与首届博览会一样,最大的亮点有以下三个: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大唐西市海外回流文物展、民办博物馆发展西安论坛。    第二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    “首届全国民办博物馆藏品博览会”于2010年4月在西
期刊
素肌玉骨、沉静典雅的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博得了中外人民的共同喜爱。中国的青花瓷器经过元代的发展,至明代进入全盛时期,它的制造技术也随着青花瓷的外销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国家以及伊朗等地,最后传到欧洲,形成了一个绵远流长的青花大家族。在这个花团锦簇的家族里,尤以朝鲜、日本、越南青花最为引人注目,从中也不难看出中国青花瓷的深远影响。它不仅表现在工艺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文化的
期刊
常德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北接鄂南连荆襄,西临湘西接川黔,东南毗益阳通长沙。自古为“湘西门户,川黔咽喉”。清代晚期,常德的商业,日益繁荣;经济贸易,更趋活跃。作为常德民间金融机构的商号和钱庄,得到了长足发展。除常德官钱局发行钱票投入流通外,民间各大钱庄和商号也纷纷发行钞票,当时称之为“花票”,外埠则称之为“常德花票”。  笔者珍藏有数张大清光绪年间常德商号发行的花票,其票幅格式与明清宝钞、官票相似,为
期刊
清人彭翰孙、沈秉成、周作、朱镜清四家书跋墨迹,笔者于1988年见于他人的藏箧(小箱子)中,因主人嫌此四人比诸书跋墨迹的作者“名头”冷僻,愿以廉价(人民币20元)出让。其实,在此墨迹作者中,除彭翰孙的书跋因墨迹上的落款仅署“翰孙”,钤“南屏”一印,而一时难以查考其姓氏及生平事略外,沈秉成、周作、朱镜清三家,在吴昌硕的《石交集》中就均有他们三人的《传略》和为他们刻的印章或作的诗。再则,笔者细审四人书跋
期刊
与当代画坛流行的那些大写意画家相比,孟喜元在人物画上精雕细琢,是一种很不讨巧的做法。我记得苏东坡论画,曾说:“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盗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由此可见,孟喜元在人物画上的功夫是一种笨功夫,也是一种真功夫。  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绘画创作越来越边缘化,前卫化,甚至绘画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