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的时候,车、马、邮件都慢,日色也变得慢。从前的时候,工匠只是对普通手艺人的称呼,花一些工、用一些心、成就一样东西。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个快得抓不住的时代,却开始重提“工匠精神”,重提这个似乎早已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而消失在历史中的词语以及它所代表的精神。
“手工”曾一度被认为是低效率低产出,面临淘汰的生产方式,但当人们习惯了流水线生产的千篇一律之后,开始怀念手工所带来的不可替代的精致感,而这种精致感就来自于制造者们投入在这件作品上的时间、精力以及精益求精的技术。
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改革赋予了世俗工作以神圣意义,从而使基督教与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了关联效应,促进了现代世界的来临。也就是说,宗教改革时期产生一种“天职”观念,认为神职人员并不比普通信徒更神圣,上帝可能召唤你去做牧师,也可能召唤你去做商人、工程师、老师、木匠、石匠,只要你努力做好自己的职分,就是荣耀了神,你的这项工作就具有了神圣的意义。于是信徒们拼命工作、赚钱,把自己的一份世俗工作做到极致,以为“天职”,这样的工作伦理、职业伦理,促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诞生。韦伯的这个说法十分著名,以这个说法来解释资本主义时代的“工匠精神”或许有一定道理。
传统手工匠人那种花数十年磨练一技之长的工作哲学,讲究的就是精益求精。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最珍贵、最无可取代的只有一个字:“人”。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所以就是要在选定的路上一往无前,就是要在各种变数中仍然做到最好。“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工匠们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所带来的钱;工匠们不跟别人较劲,永远只跟自己较劲。”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必须是安静、安定的。人受时代的影响,而工匠精神,则受人的影响。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后到旧事务里所当一名入殓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入殓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乔布斯曾说:“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
我们在《深夜食堂》里看日本料理的厨师,执着于切一片生鱼要选什么样的刀,成多少度角下刀,才能获得最好的口感,因此信赖日本工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们在瑞士手表作坊里看头发花白的制表师在放大镜下长时间地打磨一个零件,因此信赖瑞士工艺的精致与品质;我们使用德国制造的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因为信赖德国工艺的严谨与精确……对他们的信赖源于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热爱,源于我们对工匠精神的信赖:执着及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重视制作时候的精神和情感,认为一件产品“用没用心”是可以传递给使用者的。而一旦觉得自己的作品“太棒了”的时候,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这是工匠精神的另一个共同特点——谦虚。
简单点说,工匠精神就是自愿把事情做好。因为这代表一种荣誉,如果没能做好就会自然地感到耻辱。当文化被破坏,或者处在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时,社会就不再重视荣誉和廉耻,品质就会降低。
工匠精神很大程度上与制造业息息相关。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在推动创意产业,更崇尚想像力、创造力和领导力,与传统的“匠人精神”似乎相去甚远。现代经济的残酷逻辑将思考和行动分开了,让一些人做计划,另一些人去执行。真正的知识性工作高度集中在少数精英的手里。显然,这让只需要根据要求做事的人替代了需要技能的人,但事实上,我们天生愿意投入精力去做值得我们投入的事。现在我们急需要做的是找到那件事。
德国的职业教育久负盛名。“如果让你经营一个拥有150头牛的养牛场,你如何精确计算出所需的水、电、农业机械、精粗饲料、药物的数量,以及雇工的工资、税收等各项费用?”这是德国一所农业职业学校的课堂上讲授的问题。然后经过同学们的讨论,老师再拿出畜牧研究所的权威报告,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分析、解释。而这种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训练学生用来谋生,这也是基于在现代世界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而作出的一种主动选择。
与之相比,儒家文化则讲求“君子不器”。匠人们营营役役、雕虫绣花,都是些末技,士君子不为也。士君子要修齐治平,不为物役。“读书”也得是“圣贤书”方为上品。因此在文化传统中,对“匠”的不重视,也让很多人天然就失去了寻找值得投入的事情的意愿。
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使我们从一个充满实干家的国家,转变成为一个充满消费者的国家,流水线的工作方式,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水平,野蛮生长的代价就是我们对自己制造的产品充满不信任。中国从20世纪末已由一个农业国家发展为以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为产业主体的工业国家,在未来可预计的几十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将更加类似德、日这样的国家,这也是今天我们重提并看重工匠精神的重要原因,这同样是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所致。
过去,手工匠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辛苦的劳作,现在,我们已经更多地看到了它背后所隐含的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所以,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其实更多是在对那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岁月,花得起心思”的精神的致敬。
工匠精神,归根到底,惟“心”而已。
“手工”曾一度被认为是低效率低产出,面临淘汰的生产方式,但当人们习惯了流水线生产的千篇一律之后,开始怀念手工所带来的不可替代的精致感,而这种精致感就来自于制造者们投入在这件作品上的时间、精力以及精益求精的技术。
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改革赋予了世俗工作以神圣意义,从而使基督教与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了关联效应,促进了现代世界的来临。也就是说,宗教改革时期产生一种“天职”观念,认为神职人员并不比普通信徒更神圣,上帝可能召唤你去做牧师,也可能召唤你去做商人、工程师、老师、木匠、石匠,只要你努力做好自己的职分,就是荣耀了神,你的这项工作就具有了神圣的意义。于是信徒们拼命工作、赚钱,把自己的一份世俗工作做到极致,以为“天职”,这样的工作伦理、职业伦理,促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诞生。韦伯的这个说法十分著名,以这个说法来解释资本主义时代的“工匠精神”或许有一定道理。
传统手工匠人那种花数十年磨练一技之长的工作哲学,讲究的就是精益求精。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最珍贵、最无可取代的只有一个字:“人”。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所以就是要在选定的路上一往无前,就是要在各种变数中仍然做到最好。“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努力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工匠们热爱自己所做的事,胜过爱这些事所带来的钱;工匠们不跟别人较劲,永远只跟自己较劲。”
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必须是安静、安定的。人受时代的影响,而工匠精神,则受人的影响。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日本影片《入殓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后到旧事务里所当一名入殓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入殓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乔布斯曾说:“工作将占据你生命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从事你认为具有非凡意义的工作,方能给你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从事一份伟大工作的唯一方法就是去热爱这份工作”。
我们在《深夜食堂》里看日本料理的厨师,执着于切一片生鱼要选什么样的刀,成多少度角下刀,才能获得最好的口感,因此信赖日本工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们在瑞士手表作坊里看头发花白的制表师在放大镜下长时间地打磨一个零件,因此信赖瑞士工艺的精致与品质;我们使用德国制造的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因为信赖德国工艺的严谨与精确……对他们的信赖源于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热爱,源于我们对工匠精神的信赖:执着及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重视制作时候的精神和情感,认为一件产品“用没用心”是可以传递给使用者的。而一旦觉得自己的作品“太棒了”的时候,就已经在走下坡路了。这是工匠精神的另一个共同特点——谦虚。
简单点说,工匠精神就是自愿把事情做好。因为这代表一种荣誉,如果没能做好就会自然地感到耻辱。当文化被破坏,或者处在一种不断变动的状态时,社会就不再重视荣誉和廉耻,品质就会降低。
工匠精神很大程度上与制造业息息相关。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在推动创意产业,更崇尚想像力、创造力和领导力,与传统的“匠人精神”似乎相去甚远。现代经济的残酷逻辑将思考和行动分开了,让一些人做计划,另一些人去执行。真正的知识性工作高度集中在少数精英的手里。显然,这让只需要根据要求做事的人替代了需要技能的人,但事实上,我们天生愿意投入精力去做值得我们投入的事。现在我们急需要做的是找到那件事。
德国的职业教育久负盛名。“如果让你经营一个拥有150头牛的养牛场,你如何精确计算出所需的水、电、农业机械、精粗饲料、药物的数量,以及雇工的工资、税收等各项费用?”这是德国一所农业职业学校的课堂上讲授的问题。然后经过同学们的讨论,老师再拿出畜牧研究所的权威报告,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分析、解释。而这种教育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训练学生用来谋生,这也是基于在现代世界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而作出的一种主动选择。
与之相比,儒家文化则讲求“君子不器”。匠人们营营役役、雕虫绣花,都是些末技,士君子不为也。士君子要修齐治平,不为物役。“读书”也得是“圣贤书”方为上品。因此在文化传统中,对“匠”的不重视,也让很多人天然就失去了寻找值得投入的事情的意愿。
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使我们从一个充满实干家的国家,转变成为一个充满消费者的国家,流水线的工作方式,降低了人们的道德水平,野蛮生长的代价就是我们对自己制造的产品充满不信任。中国从20世纪末已由一个农业国家发展为以制造业尤其是低端制造业为产业主体的工业国家,在未来可预计的几十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将更加类似德、日这样的国家,这也是今天我们重提并看重工匠精神的重要原因,这同样是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倒逼所致。
过去,手工匠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辛苦的劳作,现在,我们已经更多地看到了它背后所隐含的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所以,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其实更多是在对那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岁月,花得起心思”的精神的致敬。
工匠精神,归根到底,惟“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