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快速准确检测水中微量汞。方法: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结果:r=0.9992,检出限0.94?g/L,RSD1.21~5.62%,回收率96~104.4%。结论:本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节省试剂及设备,简便快速适用于基层化验室。
【关键词】流动注射;氢化物;水;微量汞
【中图分类号】R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82-01
目前,测定水中微量元素汞,普遍采用测汞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但测汞仪功能单一,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项目相对偏少。我们利用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元素汞,不仅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单,而且可以节约仪器设备,充分发挥普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最大能效,有利于基层化验室推广。
1 试验部分:
1.1原理:用硫酸和高锰酸钾于50℃条件下消化水样,使结合态汞转变为汞离子。用硼氢化钾和汞离子形成气态氢化物后,用原子吸收测定吸收峰高,通过标准曲线求汞含量。
1.2仪器及试剂:WYX-900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沈阳仪通分析仪器有限公司);WHG-102A2型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器(北京瀚时制作所);汞空心阴极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所);汞标准液(北京应天意标准样品公司提供);高锰酸钾溶液(50g/L);4%硫酸(优极纯配制,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呈微紫色);0.5%硼氢化钾溶液(介质0.1%NaOH,临用时现配效果好);1%盐酸(优极纯配制);盐酸羟胺溶液(200g/L)。
1.3样品处理[3]:取10ml水样于容量瓶中。向样品和空白管中分别加入0.5ml高锰酸钾溶液和0.4ml硫酸,放置5min,混匀,于50℃水浴保温2h,用盐酸羟胺溶液还原过剩的高锰酸钾及二氧化锰,摇匀后静置30min,用4%硫酸溶液定容到100ml,同时用水做空白。
1.4标准系列制备:配置0.5?g/ml的汞标准液后,取4个100ml容量瓶,分别加入1ml,2ml,3ml,4ml的汞标准液后用已配置好的4%的硫酸定溶至100ml。此时浓度分别是10、20、30、40?g/L。
1.5工作条件:波长:253.7nm;灯电流1.38mA;光谱通带0.2nm;载气流量:120ml/min;发生器后通气管:关闭。
1.6样品测定:将氢化物发生器的3根塑料毛细管分别插入载液,测试液和硼氢化钾溶液中,按工作条件进行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线性范围与检出限:按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浓度汞标准测试液的吸光度,绘制汞浓度与吸光度关系曲线,汞含量在1.0~40?g/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直线回归方程为X=0.0085Y-0.0135,相关系数r=0.9992。按实验方法对样品空白液进行连续10次测定,根据公式求得方法的检出限为0.94?g/L。方法的灵敏度高,但是线性范围较窄,如果测定值超过线性范围,就应稀释后重新测定,以避免方法误差。
2.2样品保存对结果的影响:保存剂应先盛入水瓶中再加水样,当用硝酸作保存剂时,先加水样,浓度为0.04mg/L的汞立即损失20%,5天损失90%。需保存时,每升水样加0.5g重铬酸钾,聚乙烯瓶10天不损失[1]。
2.3样品处理时,要先加高锰酸钾后加硫酸。因为水中加硫酸后会发热,可能导致汞挥发损失。如有高锰酸钾存在时溶液即使加热到100℃时汞也不会挥发,酸性高锰酸钾条件下,水样在45~50℃保温2h,可使结合态汞全部解离出来,小于45℃或小于2h解离不完全,导致结果偏低,在消化时会迅速耗尽高锰酸钾,须及时补加以维持氧化状态,或取少量水样测定。消化后的水样中和管路的内壁上不得有残存的氧化物,否则影响汞离子的还原。消化后的样品如果有过剩的高锰酸钾,必须要还原,否则影响结果[2],[3]。
2.4试剂条件的选择:汞对酸的浓度要求较宽,本法选择4%硫酸为分析浓度。KBH4浓度对氢化物发生的影响较大,当KBH4浓度较低时,反应不彻底,过高时又会析出金属沉淀,影响氢化物的释放,本法选用0.5%浓度。本法选择1%盐酸作为载液,高纯氮气作为载气。
2.5 干扰因素及共存离子的影响:按实验方法,试验了共存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误差在±5%范围):小于30mg/L的Na+、K+、Cl-、I-,5mg/L的Fe3+、Fe2+、Zn2+、Mn2+、Pb2+,1mg/L的Cd2+不干扰测定。
苯、酮等有机溶剂对253.7nm波长有吸收,干扰测定,因此分析室内必须无干扰测定的有机蒸气[3]。盐酸羟胺还原高锰酸钾过程中,产生氯氣及氮氧化物会干扰测定,必须振摇后静置使它逸失[4]。
2.8本法与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经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
2.9本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简便快速,样品用量少,节省试剂及设备等优点,适合基层化验室。
参考文献:
[1] 张宏陶,主编,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注释,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299-301.
[2] 孙汉文,主编,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73
[3] 徐伯洪,主编,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331
[4]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2001.6:164
【关键词】流动注射;氢化物;水;微量汞
【中图分类号】R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82-01
目前,测定水中微量元素汞,普遍采用测汞仪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但测汞仪功能单一,原子荧光光度计检测项目相对偏少。我们利用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微量元素汞,不仅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单,而且可以节约仪器设备,充分发挥普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最大能效,有利于基层化验室推广。
1 试验部分:
1.1原理:用硫酸和高锰酸钾于50℃条件下消化水样,使结合态汞转变为汞离子。用硼氢化钾和汞离子形成气态氢化物后,用原子吸收测定吸收峰高,通过标准曲线求汞含量。
1.2仪器及试剂:WYX-9004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沈阳仪通分析仪器有限公司);WHG-102A2型流动注射氢化物发生器(北京瀚时制作所);汞空心阴极灯(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所);汞标准液(北京应天意标准样品公司提供);高锰酸钾溶液(50g/L);4%硫酸(优极纯配制,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呈微紫色);0.5%硼氢化钾溶液(介质0.1%NaOH,临用时现配效果好);1%盐酸(优极纯配制);盐酸羟胺溶液(200g/L)。
1.3样品处理[3]:取10ml水样于容量瓶中。向样品和空白管中分别加入0.5ml高锰酸钾溶液和0.4ml硫酸,放置5min,混匀,于50℃水浴保温2h,用盐酸羟胺溶液还原过剩的高锰酸钾及二氧化锰,摇匀后静置30min,用4%硫酸溶液定容到100ml,同时用水做空白。
1.4标准系列制备:配置0.5?g/ml的汞标准液后,取4个100ml容量瓶,分别加入1ml,2ml,3ml,4ml的汞标准液后用已配置好的4%的硫酸定溶至100ml。此时浓度分别是10、20、30、40?g/L。
1.5工作条件:波长:253.7nm;灯电流1.38mA;光谱通带0.2nm;载气流量:120ml/min;发生器后通气管:关闭。
1.6样品测定:将氢化物发生器的3根塑料毛细管分别插入载液,测试液和硼氢化钾溶液中,按工作条件进行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线性范围与检出限:按实验方法测定不同浓度汞标准测试液的吸光度,绘制汞浓度与吸光度关系曲线,汞含量在1.0~40?g/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直线回归方程为X=0.0085Y-0.0135,相关系数r=0.9992。按实验方法对样品空白液进行连续10次测定,根据公式求得方法的检出限为0.94?g/L。方法的灵敏度高,但是线性范围较窄,如果测定值超过线性范围,就应稀释后重新测定,以避免方法误差。
2.2样品保存对结果的影响:保存剂应先盛入水瓶中再加水样,当用硝酸作保存剂时,先加水样,浓度为0.04mg/L的汞立即损失20%,5天损失90%。需保存时,每升水样加0.5g重铬酸钾,聚乙烯瓶10天不损失[1]。
2.3样品处理时,要先加高锰酸钾后加硫酸。因为水中加硫酸后会发热,可能导致汞挥发损失。如有高锰酸钾存在时溶液即使加热到100℃时汞也不会挥发,酸性高锰酸钾条件下,水样在45~50℃保温2h,可使结合态汞全部解离出来,小于45℃或小于2h解离不完全,导致结果偏低,在消化时会迅速耗尽高锰酸钾,须及时补加以维持氧化状态,或取少量水样测定。消化后的水样中和管路的内壁上不得有残存的氧化物,否则影响汞离子的还原。消化后的样品如果有过剩的高锰酸钾,必须要还原,否则影响结果[2],[3]。
2.4试剂条件的选择:汞对酸的浓度要求较宽,本法选择4%硫酸为分析浓度。KBH4浓度对氢化物发生的影响较大,当KBH4浓度较低时,反应不彻底,过高时又会析出金属沉淀,影响氢化物的释放,本法选用0.5%浓度。本法选择1%盐酸作为载液,高纯氮气作为载气。
2.5 干扰因素及共存离子的影响:按实验方法,试验了共存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误差在±5%范围):小于30mg/L的Na+、K+、Cl-、I-,5mg/L的Fe3+、Fe2+、Zn2+、Mn2+、Pb2+,1mg/L的Cd2+不干扰测定。
苯、酮等有机溶剂对253.7nm波长有吸收,干扰测定,因此分析室内必须无干扰测定的有机蒸气[3]。盐酸羟胺还原高锰酸钾过程中,产生氯氣及氮氧化物会干扰测定,必须振摇后静置使它逸失[4]。
2.8本法与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经T检验,P>0.05无显著性差异。
2.9本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简便快速,样品用量少,节省试剂及设备等优点,适合基层化验室。
参考文献:
[1] 张宏陶,主编,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注释,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299-301.
[2] 孙汉文,主编,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73
[3] 徐伯洪,主编,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331
[4] 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200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