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快乐生活,用幸福为学院定位;他深知专业之于学院的生命价值,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明白教师队伍建设常态性的意义,并对之整体架构、系统推进;他关爱学生,以服务赢得学生的尊敬。
他,就是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盛健。
盛健,1955年出生于杭州城里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浙江大学教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感染和熏陶。宽松、幸福的家庭教育环境,让盛健从小就对教育情有独钟。浙大附中毕业后,盛健曾在工厂工作三年,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盛健的第一意识就是“我要考大学”, 23岁的他如愿地迈进了浙江大学校园的校门。毕业后盛健先后到上海电力学院、中国计量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工作。可以说,从小到大除了进工厂工作三年外,盛健未曾离开过学校,是一位倾力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改革驱动者”。
说他是“教育改革驱动者”并非奉承之词,2008年,带着丰厚的教育界经历,盛健赴任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嘉职院)院长。他对嘉职院的一步步改革与建设,为自己赢得了“教育改革驱动者”的称号。
用“幸福”为学院定位
办学定位,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依据,是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出发点,它对于优化高教结构、实现学校有效管理、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明确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目标,大学治校者必须是一位清醒的、敏锐的观察家,能够准确地洞察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并能科学地制订学校的发展目标、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大学办学目标定位要能为大学发展确定一个自我超越的努力方向,为大学发展摸清家底,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增强大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从而促进大学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然而,我国现在很多大学定位几乎都有一个通病——为“一流”而生。很多大学都在为追求世界一流、国家一流、省内一流、地区一流而奔走呼号。然而这些“一流”到了地区层次、到了省内层次还有多少深层次的意义,盛健不敢苟同。独辟蹊径,他用幸福为嘉职院定位。
“现在不是讲快乐与幸福指数吗?我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定位学校的‘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对教师来说,要敬业、乐业,即爱岗敬业、热爱教育,并能在嘉职院这方讲台上享受教学的快乐;对学生来讲,宜学、乐学,即在嘉职院能够容易学习、快乐学习;对社会和企业来说,学校培养的人才让他们满意,才是幸福。”因此,把嘉职院“办成一所从教者敬业、乐业,就学者宜学、乐学,社会企业满意,在区域人才培养上有突出贡献的综合性高职院校”作为学院“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的确,盛健就是要在嘉职院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希望这里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是快乐、幸福的。在嘉职院教师能够兢兢业业工作,能够享受教学生活,能够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来追求。在嘉职院,学生能够拥有适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很累、很枯燥,没有成就感,那并不能说你的办学是成功的。”盛健坦言,“一流大学、二流大学并不能代表教师和学生的感受,只有教师和学生拥有幸福感,才能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人才,企业也才会满意。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幸福感。”
用幸福为学院定位,摒弃了对“一流”的盲目追求,赢来的是全院教师和学生乐业、乐学的幸福,赢来的是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社会对学校的肯定。这是一种教育的回归,一种教育向自身本质——培养人的回归。这是教育去行政化的另一种体现,盛健在嘉职院开辟了教育去行政化的另一番绚丽风光。
以专业铸造区域名校
在将学校定位于“幸福”的基础上,盛健将办学目标设立为“社会企业满意,在区域人才培养上有突出贡献的综合性高职院校”。他清醒地知道,学院若想实现这一目标,一定要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任务。而这需要优质的专业教育。
盛健认为,“专业教育是有一定指向、范围的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实践等教育环节来实现。专业建设的根本,是建设好一组、一系列具有明确岗位群、技术领域和工作任务群指向的系列课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师资、环境等条件。”
为此,盛健带领全院教职工实施了嘉职院的专业教育改革。
改革第一步:逐步明确主要专业,构建相对稳定的专业设置框架。
以职业门类,技术领域为依据,盛健将目前学院已经设置的专业进行了组合、归纳,形成若干个具有相通学科基础,或相近职业门类的专业群体,并在每一个专业群中确定一个主要专业,从而形成嘉职院专业的主体框架。
“作为一个专业群的主要专业,它应该在技术领域内具有基础性,它能为该专业群的其他延伸专业提供较为完整、坚实的学科知识、技能基础。以它为基础,结合工作对象的变化,延伸出针对新兴产业、新岗位要求的新生专业或复合专业。”盛健向记者解释说。
目前嘉职院的主要专业并非是当下最热门的专业,招生量也不是很多,但它在整个专业群中的主体、基础地位不能忽视。盛健形象地比喻说:“这就像一棵树的主干,枝叶可以修剪,也可以长出新枝,但主干不能轻易挪动。”
改革第二步:着力建设主要课程,形成专业建设的丰富内涵。
在课程建设方面,盛健带领嘉职院全体教师在课程内容的把握与选取上、在授课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革。“专业培养目标是自变量,课程教学目标是应变量,应该随专业目标的调整而相应变化。”盛健如是说。
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一般普通高等教育,它更注重职业活动、技术应用的要求,希望得到更贴近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更希望知识形式来源于自身的实践体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知识系统,而并非来自大量的从概念到概念的推理,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就是目前已正在高职院校中普遍推广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次必须践行而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践行,是因为不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建设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此,盛健更是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只要学校教师有这方面的难题,他都全力帮助解决。
改革第三步:牵头组建欣禾职教集团,着力推进集团资源共享。
2010年初,在嘉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盛健以嘉职院为牵头单位,组建了嘉兴欣禾职业教育集团,“我想通过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整合行业、企业、中职院校等校外社会办学资源,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多方展开合作,使学校办学能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嘉职院与参加集团的企业、行业、其他院校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在人力、技术和资源上得到更多的企业界、行业界等方面的社会支持。
以师资赢得质量
“办好一所学校,师资队伍是最核心、最本质的要素。”铿锵有力的话语透露出盛健的坚定信念。
盛健非常重视师资力量对大学质量的保障作用,不仅在专业建设中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他根据嘉职院的实际条件提出了“整体架构、系统推进、突出实践、培育团队”的师资队伍培养理念。
“师资队伍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层次教师的比例、水平,要形成一种制度,这个不是三年的任务,也不是五年的任务,而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必须形成的一种机制,一种常态性的培养。因此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一定要整体架构、系统推进。”对此,盛健信心满满。
他认真分析了嘉职院的师资队伍现状,其中青年教师占半壁江山,大部分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缺乏专业实践。另外,从整个师资队伍结构来看,学校还缺少真正的专业带头人。为此,盛健在嘉职院系统推进“三工程、一行动”师资培养计划,即:“攀登工程”、“培育工程”、“四个一”工程和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
到目前为止,“攀登工程”以三年为周期,以培养团队带头人和专业领军人物为目标,选拔第一批15名,第二批9名人员进行培养,学院给予每人六万元(三年)的培养经费。“培育工程” 以三年为周期,以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选拔第一批31名(含培育资助)、第二批16名人员进行培养,学院给予每人三万元(三年)的培养经费。目前在教研室主任与专业建设负责人、重点建设课程中2项工程人员所占比例分别达40%、63%、42%。对于学院每年新引进的二三十名青年教师,为促使他们站稳讲台,顺利渡过教学关,学院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每年搞为期一年的教学能力提升行动,通过举办各种培训、讲座、观摩、教学实践、下企业实践锻炼、推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教学能力测试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
为打破与行业企业的壁垒,实现双向互动,打造一支“双素质、双结构”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盛健下大力气进行建设,开展了“四个一”工程,即让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去联系一家企业、做一项课题、结对一个师傅、带一批学生。“四个一”工程不仅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还提高了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师一个人努力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其他教师、企业人员的大力配合。” 盛健介绍,他一直要求教师在课题的申报、课程与专业建设中,有企业界的人士参与。虽然开始的时候有水分,但长期坚持下来,这一要求在各个专业课程建设中会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
为使“四个一”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嘉职院不仅详细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把是否参与企业实践锻炼作为专业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考评的必备条件。还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业务档案,并从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对于企业专家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盛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调研。他认为企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参与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甚至参与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都是一种互补,而不是替代。
为给团队可持续发展储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更是对前三个工程的进一步深化与延续,学院每年安排70多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一对一”传、帮、带活动,目前共组织了77名青年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培训与测试。
以服务赢得学生
盛健认为,中国的学生管理让人有太多“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开口就是教育、管理学生,学生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在我国教学系统和学生系统是分离的,辅导员、班主任做着学生管理工作,他们给学生开班会,交流一些意见,也会给学生推荐工作岗位,但是要真正把学生服务做到位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因此,盛健试图在嘉职院营造一种培养学生、服务学生的氛围。
为此,他特地考察了台湾和美国的多所高校,发现在那里说教式管理非常少,甚至“管理”一词都很少应用。学生、教师和校长的对话机会非常多,教师跟学生的互动更是非常充分、融洽。盛健认为,我国现在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做得不到位,就是因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没有这种互动,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落到实处。“我国的学生接受了太多的‘我听话就是好孩子’‘我能记住就是好学生’的思想,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较弱,这种说教式的学生管理思想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主动性。”
盛健坦言,“对于学生的管理我现在做的事情太少,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一定会深入推进这项改革,少说‘管理’多做‘服务’,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教学中真正互动的主体。”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记者回忆着采访中的点点滴滴,发现盛健“对于学生的管理我现在做的事情太少”这句话简直是谦虚之言。盛健在推动各项改革的过程中都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条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切切实实做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盛健有时间会到教室听课,观察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情况,适时给教师提出建议。“我们在强调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将注意力更多地关注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从小接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突然接触“边学边做”“从做中学”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进度过快的话,学生反而觉得摸不着头脑。“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我们有一个专业教师,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了解得比较深入,对本专业技术与知识也非常熟稔,课讲得非常流利,但是期末学生成绩排名,反而不理想,他的问题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都是盛健在细心的听课过程中反思出来的,都是在与学生的密切交流中调查出来的,能够将工作做得如此之细的院长,难道说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会做得较少吗?
教育的根本任务还是培养能够适应工作、能自我发展的人。因此,在关注岗位要求、技术要求、任务要求的同时,必须更为关注学生适应社会、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正因为此,盛健不会让嘉职院对学生的培养止步。“三年教育不可能一辈子管用,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能主动适应岗位的迁移和专业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本义。这就包括一个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一定技术范围内知识的储备,必要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由此形成的专业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学习能力与发展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发展上能走多远。”一个能够考虑到学生在职业发展中走多远的院长,会是一个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做得较少的院长吗?
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他是一个以学生为本、用心去爱学生的院长。“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一定深入推进这项改革,少说‘管理’多说‘服务’,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教学中真正互动的主体。”这应该是盛健的希望,“关爱学生成长,关心教师发展,关注社会进步”,这是他治校的理念与宗旨,作为教育改革的驱动者,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将一如既往地努力着,践行着,收获着!
他,就是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盛健。
盛健,1955年出生于杭州城里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浙江大学教授,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感染和熏陶。宽松、幸福的家庭教育环境,让盛健从小就对教育情有独钟。浙大附中毕业后,盛健曾在工厂工作三年,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盛健的第一意识就是“我要考大学”, 23岁的他如愿地迈进了浙江大学校园的校门。毕业后盛健先后到上海电力学院、中国计量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工作。可以说,从小到大除了进工厂工作三年外,盛健未曾离开过学校,是一位倾力献身教育事业的“教育改革驱动者”。
说他是“教育改革驱动者”并非奉承之词,2008年,带着丰厚的教育界经历,盛健赴任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嘉职院)院长。他对嘉职院的一步步改革与建设,为自己赢得了“教育改革驱动者”的称号。
用“幸福”为学院定位
办学定位,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依据,是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的出发点,它对于优化高教结构、实现学校有效管理、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明确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办学目标,大学治校者必须是一位清醒的、敏锐的观察家,能够准确地洞察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趋势,并能科学地制订学校的发展目标、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大学办学目标定位要能为大学发展确定一个自我超越的努力方向,为大学发展摸清家底,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增强大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从而促进大学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然而,我国现在很多大学定位几乎都有一个通病——为“一流”而生。很多大学都在为追求世界一流、国家一流、省内一流、地区一流而奔走呼号。然而这些“一流”到了地区层次、到了省内层次还有多少深层次的意义,盛健不敢苟同。独辟蹊径,他用幸福为嘉职院定位。
“现在不是讲快乐与幸福指数吗?我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定位学校的‘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对教师来说,要敬业、乐业,即爱岗敬业、热爱教育,并能在嘉职院这方讲台上享受教学的快乐;对学生来讲,宜学、乐学,即在嘉职院能够容易学习、快乐学习;对社会和企业来说,学校培养的人才让他们满意,才是幸福。”因此,把嘉职院“办成一所从教者敬业、乐业,就学者宜学、乐学,社会企业满意,在区域人才培养上有突出贡献的综合性高职院校”作为学院“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的确,盛健就是要在嘉职院营造这样一种氛围,希望这里的教师和学生在学校是快乐、幸福的。在嘉职院教师能够兢兢业业工作,能够享受教学生活,能够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来追求。在嘉职院,学生能够拥有适宜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很累、很枯燥,没有成就感,那并不能说你的办学是成功的。”盛健坦言,“一流大学、二流大学并不能代表教师和学生的感受,只有教师和学生拥有幸福感,才能培养出让社会满意的人才,企业也才会满意。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幸福感。”
用幸福为学院定位,摒弃了对“一流”的盲目追求,赢来的是全院教师和学生乐业、乐学的幸福,赢来的是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社会对学校的肯定。这是一种教育的回归,一种教育向自身本质——培养人的回归。这是教育去行政化的另一种体现,盛健在嘉职院开辟了教育去行政化的另一番绚丽风光。
以专业铸造区域名校
在将学校定位于“幸福”的基础上,盛健将办学目标设立为“社会企业满意,在区域人才培养上有突出贡献的综合性高职院校”。他清醒地知道,学院若想实现这一目标,一定要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业人才的任务。而这需要优质的专业教育。
盛健认为,“专业教育是有一定指向、范围的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课程、实践等教育环节来实现。专业建设的根本,是建设好一组、一系列具有明确岗位群、技术领域和工作任务群指向的系列课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师资、环境等条件。”
为此,盛健带领全院教职工实施了嘉职院的专业教育改革。
改革第一步:逐步明确主要专业,构建相对稳定的专业设置框架。
以职业门类,技术领域为依据,盛健将目前学院已经设置的专业进行了组合、归纳,形成若干个具有相通学科基础,或相近职业门类的专业群体,并在每一个专业群中确定一个主要专业,从而形成嘉职院专业的主体框架。
“作为一个专业群的主要专业,它应该在技术领域内具有基础性,它能为该专业群的其他延伸专业提供较为完整、坚实的学科知识、技能基础。以它为基础,结合工作对象的变化,延伸出针对新兴产业、新岗位要求的新生专业或复合专业。”盛健向记者解释说。
目前嘉职院的主要专业并非是当下最热门的专业,招生量也不是很多,但它在整个专业群中的主体、基础地位不能忽视。盛健形象地比喻说:“这就像一棵树的主干,枝叶可以修剪,也可以长出新枝,但主干不能轻易挪动。”
改革第二步:着力建设主要课程,形成专业建设的丰富内涵。
在课程建设方面,盛健带领嘉职院全体教师在课程内容的把握与选取上、在授课方式方法上进行了改革。“专业培养目标是自变量,课程教学目标是应变量,应该随专业目标的调整而相应变化。”盛健如是说。
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于一般普通高等教育,它更注重职业活动、技术应用的要求,希望得到更贴近从事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更希望知识形式来源于自身的实践体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知识系统,而并非来自大量的从概念到概念的推理,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就是目前已正在高职院校中普遍推广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次必须践行而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践行,是因为不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完成职业技术教育建设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对此,盛健更是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只要学校教师有这方面的难题,他都全力帮助解决。
改革第三步:牵头组建欣禾职教集团,着力推进集团资源共享。
2010年初,在嘉兴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盛健以嘉职院为牵头单位,组建了嘉兴欣禾职业教育集团,“我想通过职业教育集团,有效整合行业、企业、中职院校等校外社会办学资源,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多方展开合作,使学校办学能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嘉职院与参加集团的企业、行业、其他院校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在人力、技术和资源上得到更多的企业界、行业界等方面的社会支持。
以师资赢得质量
“办好一所学校,师资队伍是最核心、最本质的要素。”铿锵有力的话语透露出盛健的坚定信念。
盛健非常重视师资力量对大学质量的保障作用,不仅在专业建设中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他根据嘉职院的实际条件提出了“整体架构、系统推进、突出实践、培育团队”的师资队伍培养理念。
“师资队伍的建设要考虑不同层次教师的比例、水平,要形成一种制度,这个不是三年的任务,也不是五年的任务,而是在长期的过程中,必须形成的一种机制,一种常态性的培养。因此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一定要整体架构、系统推进。”对此,盛健信心满满。
他认真分析了嘉职院的师资队伍现状,其中青年教师占半壁江山,大部分没有企业实践经历、缺乏专业实践。另外,从整个师资队伍结构来看,学校还缺少真正的专业带头人。为此,盛健在嘉职院系统推进“三工程、一行动”师资培养计划,即:“攀登工程”、“培育工程”、“四个一”工程和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
到目前为止,“攀登工程”以三年为周期,以培养团队带头人和专业领军人物为目标,选拔第一批15名,第二批9名人员进行培养,学院给予每人六万元(三年)的培养经费。“培育工程” 以三年为周期,以骨干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选拔第一批31名(含培育资助)、第二批16名人员进行培养,学院给予每人三万元(三年)的培养经费。目前在教研室主任与专业建设负责人、重点建设课程中2项工程人员所占比例分别达40%、63%、42%。对于学院每年新引进的二三十名青年教师,为促使他们站稳讲台,顺利渡过教学关,学院开展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每年搞为期一年的教学能力提升行动,通过举办各种培训、讲座、观摩、教学实践、下企业实践锻炼、推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教学能力测试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
为打破与行业企业的壁垒,实现双向互动,打造一支“双素质、双结构”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盛健下大力气进行建设,开展了“四个一”工程,即让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去联系一家企业、做一项课题、结对一个师傅、带一批学生。“四个一”工程不仅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还提高了他们服务社会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是靠教师一个人努力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其他教师、企业人员的大力配合。” 盛健介绍,他一直要求教师在课题的申报、课程与专业建设中,有企业界的人士参与。虽然开始的时候有水分,但长期坚持下来,这一要求在各个专业课程建设中会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
为使“四个一”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嘉职院不仅详细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考核标准,把是否参与企业实践锻炼作为专业教师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等考评的必备条件。还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业务档案,并从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对于企业专家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盛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调研。他认为企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参与学校教师的课题研究,甚至参与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都是一种互补,而不是替代。
为给团队可持续发展储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更是对前三个工程的进一步深化与延续,学院每年安排70多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一对一”传、帮、带活动,目前共组织了77名青年教师参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培训与测试。
以服务赢得学生
盛健认为,中国的学生管理让人有太多“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开口就是教育、管理学生,学生永远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在我国教学系统和学生系统是分离的,辅导员、班主任做着学生管理工作,他们给学生开班会,交流一些意见,也会给学生推荐工作岗位,但是要真正把学生服务做到位还需要更多的努力。”因此,盛健试图在嘉职院营造一种培养学生、服务学生的氛围。
为此,他特地考察了台湾和美国的多所高校,发现在那里说教式管理非常少,甚至“管理”一词都很少应用。学生、教师和校长的对话机会非常多,教师跟学生的互动更是非常充分、融洽。盛健认为,我国现在职业教育的工学结合做得不到位,就是因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没有这种互动,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可能落到实处。“我国的学生接受了太多的‘我听话就是好孩子’‘我能记住就是好学生’的思想,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较弱,这种说教式的学生管理思想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主动性。”
盛健坦言,“对于学生的管理我现在做的事情太少,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一定会深入推进这项改革,少说‘管理’多做‘服务’,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教学中真正互动的主体。”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记者回忆着采访中的点点滴滴,发现盛健“对于学生的管理我现在做的事情太少”这句话简直是谦虚之言。盛健在推动各项改革的过程中都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条件、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切切实实做到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盛健有时间会到教室听课,观察学生对教学的反应情况,适时给教师提出建议。“我们在强调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中,将注意力更多地关注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从小接受传统的教育模式,突然接触“边学边做”“从做中学”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进度过快的话,学生反而觉得摸不着头脑。“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我们有一个专业教师,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了解得比较深入,对本专业技术与知识也非常熟稔,课讲得非常流利,但是期末学生成绩排名,反而不理想,他的问题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都是盛健在细心的听课过程中反思出来的,都是在与学生的密切交流中调查出来的,能够将工作做得如此之细的院长,难道说在“学生管理”工作上会做得较少吗?
教育的根本任务还是培养能够适应工作、能自我发展的人。因此,在关注岗位要求、技术要求、任务要求的同时,必须更为关注学生适应社会、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正因为此,盛健不会让嘉职院对学生的培养止步。“三年教育不可能一辈子管用,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能主动适应岗位的迁移和专业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本义。这就包括一个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一定技术范围内知识的储备,必要的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由此形成的专业学习能力、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学习能力与发展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发展上能走多远。”一个能够考虑到学生在职业发展中走多远的院长,会是一个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做得较少的院长吗?
答案显然都是否定的。他是一个以学生为本、用心去爱学生的院长。“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我一定深入推进这项改革,少说‘管理’多说‘服务’,让学生和教师成为教学中真正互动的主体。”这应该是盛健的希望,“关爱学生成长,关心教师发展,关注社会进步”,这是他治校的理念与宗旨,作为教育改革的驱动者,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将一如既往地努力着,践行着,收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