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黑激素影响绒山羊毛囊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

来源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褪黑激素是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小分子吲哚类激素,是基于光周期、季节性及生殖节律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它对绒山羊的皮肤毛囊发育和绒毛生长等生理过程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文章综述了褪黑激素对绒山羊毛囊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揭示了褪黑激素对绒山羊毛囊生长发育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为提高绒山羊绒毛产量和质量提出可靠高效的解决方案提供参考,从而在理论和技术双层面实现小批量和低品质的选择和繁殖方面的突破。
其他文献
通过对2011—2020年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救助过的野生动物种类、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①保护区救助的野生动物共计31科69种,155只,以鸟类数量最多,占总救助动物的70.97%;②近年来救助野生动物数量呈激增趋势,时间集中在春秋季,其中10月最多;③救助地点集中在县城及新棉镇内,占总数的47.10%,救助原因主要为受伤和受困,救助后最常用的处置方式为“就地放归”和“迁地放归”。因此,保护区需要加强人员队伍培训,关注重点时间和区域的野生动物救助,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建立
2015—2020年,以福州动物园33只古巴火烈鸟(Phoenicopterus ruber)为研究对象,通过日常饲养管理总结繁殖经验,并结合监控视频,采用随机观察、目标跟踪法对古巴火烈鸟的繁殖行为、繁殖年龄、繁殖季节、配对模式、发情与交配、筑巢、产卵与孵化、出壳与育雏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古巴火烈鸟4—6岁开始产卵繁殖,配对模式属一夫一妻制,偶有3鸟繁殖组和4鸟繁殖组;在福州地区,降水量大和气候温暖的2—4月开始发情交配,3—7月产卵,产卵高峰在6月,每窝1枚卵,每年产1—3枚,孵化期为28 d
近年来,随着多次调研发现,野生猫科(Felidae)动物野外种群数量显著减少,国家加大了对其保护力度,因此人工饲养量逐渐增多,同时由于饲养环境和营养不科学导致的内科疾病也频频发生。近期,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院收治1只6月龄发生后肢瘫痪的白狮(Panthera leo),全面检查发现,患狮钙磷比例失调,血浆镁离子浓度降低,甲状腺旁腺激素水平升高。最终诊断为,因饲喂食物钙磷比例失调、光照不足导致患狮骨营养不良引发瘫痪,继发营养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NSHPT)使前期补钙治疗未见效果。通过促进钙吸收、恢复钙磷正常比
太行山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2018年以来,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和国有济源南山林场利用红外相机技术调查取食果实(种子)的松鼠科(Sciuridae)种类。通过对红外相机所拍摄影像资料的鉴定和文献核查,共记录到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和松鼠(Sciurus vulgaris)4种取食橡子的松鼠科物种。其
为构建能够表达大熊猫源犬瘟热病毒(CDV)分离株giant panda/SX/2014 H蛋白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株giant panda/SX/2014 H基因,通过TOPO连接克隆至入门载体pENTR/D-TOPO,得到重组入门质粒pENTR/D-TOPO-CDV-H,然后与腺病毒骨架载体pAd/CMV/V5-DEST进行LR重组,获得重组质粒pAd-CDV-H;重组质粒用PacⅠ酶切线性化后转染293A细胞,获得重组腺病毒rAd-CDV-H,连续传代后对
林蛙属(Rana)物种是一类具有鼓膜和背侧褶皱,脚趾有蹼,颞面黑色,非繁殖期在山林生活的棕色蛙类。生活在北方(高纬度或高海拔)的林蛙具有耐冻性,能够忍受结冰环境而不死亡。研究表明:林蛙在低温胁迫下的存活得益于其冷冻保护系统,葡萄糖和尿素是2种主要的冷冻保护剂。进入秋季,林蛙通过蛋白质分解和脂质代谢增加体内糖原储备,遭遇低温后通过调节糖酵解和糖异生反应满足其生存的需要,尿素循环和转运相关蛋白也受到生化调节。
为了掌握贵阳市野生动物与人类发生冲突矛盾问题的现状,对2014—2019年在贵阳市范围内发生的2713次野生动物扰民事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市野生动物扰民的主要物种包括猕猴(Macaca mulatta)、蛇(Serpentiformes)等24种陆栖脊椎动物。其中,猕猴的扰民频次最高,达1704起,占总扰民事件的62.81%。从主要扰民物种扰民频次看,猕猴扰民事件的频次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而蛇类扰民事件的频次相对保持稳定。同时,野生动物扰民事件存在一定的区域性特征,云岩区和南明区是野生动物扰民频次
为探究昭通绒鼠(Eothenomys olitor)体重和产热特征的季节性变化,对其夏季和冬季的体重、体脂重量、摄食量、静止代谢率(RMR)、非颤抖性产热(NST)、血清瘦素质量浓度、内脏器官和消化道重量、肝脏和褐色脂肪组织(BAT)中的生化指标以及下丘脑神经肽Y(NPY)、刺鼠相关蛋白(AgRP)、阿片促黑色素原(POMC)和可卡因-安他非明转录调节肽(CART)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昭通绒鼠夏冬两季体重差异不显著,但体脂重量夏季较高,冬季较低;摄食量、RMR和NST均是冬季高于夏季;血清瘦素质
国家公园具有重要的自然价值、生态价值及社会价值,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模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升全民自然生态素养的必要举措。对中国国家公园及自然教育的相关概念展开论述,并对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功能定位进行归纳,创新性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模式:实现中国国家公园的场景化,推进基本教育内容的完成;实现中国国家公园的品牌化,构建自然教育共同体;实现中国国家公园平台化,完善自然教育管理发展机制。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发挥其自然教育功能
畜牧业作为甘肃省传统优势及基础主导产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总结甘肃省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科学性、全面性及数据可获得性原则,从基础条件、直接产出、经济效益3个维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运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探究了甘肃省畜牧业创新发展能力指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畜产品产量及总产值逐年增长,但占全国的比重依然较低;全省畜牧业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发展制约因素。建议持续提升甘肃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发展、强化现代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