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物保护装备不仅是文物保护科技应用的物质载体,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的直接投射.推动文物保护事业是文物保护装备的根本目的,要立足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发挥文化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科研机构、文博单位、产业组织的有效互动与协同创新,重点从理念重构、平台搭建、要素保障上探索突破,提升文物保护装备在科学保护文化遗产、传递遗产价值内涵以及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机 构】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西安 71007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7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物保护装备不仅是文物保护科技应用的物质载体,也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的直接投射.推动文物保护事业是文物保护装备的根本目的,要立足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理念,发挥文化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科研机构、文博单位、产业组织的有效互动与协同创新,重点从理念重构、平台搭建、要素保障上探索突破,提升文物保护装备在科学保护文化遗产、传递遗产价值内涵以及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其他文献
考虑一个零售商在顾客满意度影响下销售两种有质量差异可替代性产品的最优动态定价,通过构建两阶段博弈模型和使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零售商在不同顾客满意度下如何制定最优定价决策.研究发现:零售商两阶段最优定价和最大利润都会受到顾客满意度的影响;高质量产品的顾客满意度不会影响到低质量产品的定价;零售商的两阶段总利润会随着低质量产品顾客满意度的增加而加速上升,而高质量产品的第二阶段定价会随着低质量产品顾客满意度的增加而下降;无论两种产品的顾客满意度如何变化,零售商第一阶段的利润都会大于第二阶段的利润,并且总利润会随着
盛唐时期,寒食节臻于兴盛,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寒食节首次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禁火寒食、上墓等习俗也第一次得到官方的明文认可,获得了合法地位;节俗活动丰富多彩,禁火寒食、斗鸡等诸多传统节俗无不盛极一时,蹴鞠、打球等新型娱乐活动不断涌现,方兴未艾;节日的欢娱气氛异常浓烈,且不乏狂欢色彩.究其原因,既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密不可分,也与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参与及统治者的支持、倡导紧密相连.寒食节假日的设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巴蜀归唐是初唐历史的一件大事.传世文献对这一段历史记载疏漏,错认为招抚巴蜀的负责人是詹俊、李仲衮.其实不然,山南、巴地三十余州由李孝恭招抚,而蜀地先由李袭誉抚定,后有段纶继其功,詹俊与李仲衮只是充当副手.巴蜀归唐意义重大,巴蜀地区充足的粮食帮助李唐度过了开国时期粮食紧缺的难关,并在以后长期成为陇右、河西地区军费的重要来源地.归唐后的巴蜀成为李唐平定南方的基地,唐军凭借巴蜀雄厚的人力、物力资源迅速平定了割据荆襄、岭表一带的萧铣,进而东下平定了江南地区.同时,巴蜀的归附也揭开了唐朝大规模经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
卢就出身于山东世家大族范阳卢氏,唐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开始踏上仕途,为宦二十载,官至五品的刑部郎中.在文宗、武宗两朝,除短暂任职唐廷文化机构集贤院、广文馆,卢就主要在地方担任藩镇幕职;在宣宗朝,卢就任职中央,在监察司法系统不断升迁,也曾短暂担任财政官员.在朋党之争最激烈的背景下,卢就的仕进之路作为唐代文人迁官相对较优的范例,与这一时期牛党主要成员李珏、卢弘宣、毕諴的帮助密切相关,也因他在牛党借为吴湘翻案,彻底打击李党的斗争中有突出表现.他的仕宦经历,从一个微观的视角折射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也反映
新时代实现文化自信的主要路径有三:第一,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增强传统文化中积极文化因子的创造性转换,激发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第二,保持开放发展并重的文化发展理念,在文化思想碰撞中互动互进且持续创新发展,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感召力,建立起文化自信的心理根基;第三,坚持树立文化理论创新的自觉性,加强新科技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加快高科技文化产业创造性转化,在国际上建立起中国文化交流的话语体系,提升国际文化交流发展中的主动权,在增强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提高文化自觉、坚定文化定力、彰显文化立场、积淀文
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独立,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关键主体.新时代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包含“知情意行”四重要义:一要深化对“中华民族为何最有理由自信”这一重大问题的认知,二要从历史和现实中感知“文运与国运相连”的发展规律,三要在理念和方法上坚持处理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的关系,四要将内化于心的中国精神和中华文化践行于伟大的青春奋斗实践中.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恩格斯以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为对象,批判汲取历史上不同时期自然观的合理成分,通过挖掘劳动视域下人、自然、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与化解途径,形成其《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实践唯物主义生态自然观.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于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对于推进我国绿色转型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本”“末”两方面对西方国家进行界定和评价,可以说是近代思想界的主流.近代的西方“本末”观经历了由“富强之本”到“文明之本”的转变,知识阶层普遍强调只要学习了西方富强、文明的根本,就可以摆脱落后的局面.洋务派认为科技、武力、商业等是西方富强之本,但这些只是“器”.甲午战争之后,时人普遍将西方视为文明的象征,教育和政治在众多话题中被反复提及.之后的革命派频繁地使用“文明”一词,以宣扬革命的正当性.同时,近代言说者在指责前人没有抓住西方的“文明之本”这一点上达成了“态度的同一性”.
“甘棠决讼”是周代政治生活的一个文化现象,被认为是治世的象征.就司法角度而言,它其实是召公为了有效解决周初的民事讼诉问题而进行的一次司法改革,通过设立流动法庭的办法,以司法调节的方式解决民间纠纷,有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消除基层的社会矛盾.流动法庭的设立,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它是西岐长期致力于法制建设,缔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的结果,也是召公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积累的解决社会矛盾的经验在民间的推广.
延安时期成立的中共中央西北局是中共中央的代表机关,西北局在中央的领导下建立了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与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展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革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造就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革命精神.新时代阐释中共中央西北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梳理其核心内涵、内生特质以及历史作用,对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力发扬红色传统、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始终保持奋斗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