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堂改革中,如果能够抓住了评价这一有效、有力的措施,就相当于是在新课堂这个“鱼舱”里放入了活力鲶鱼,新课堂方能一直“保鲜”,永葆活力。
关键词:评价 活力鲶鱼 新课堂
大海上,浩浩荡荡的船队将刚捕获的鱼从一个港口运往另一个港口。路途遥远,许多船到达目的地后,船上的鱼会死很多。只有一艘船与众不同,它运的鱼每次都是活的。后来船长解密,并没有什么绝招,只不过在鱼舱里放进了一条鲶鱼,因为鲶鱼很爱动,它在鱼舱里四处游动,就带动着其他鱼也动起来。鱼动了起来就有了活力,不会很快死去,所以每次运到的鱼都是活的。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鲶鱼效应”。
在新课堂改革中,如果能够抓住了评价这一有效、有力的措施,就相当于是在新课堂这个“鱼舱”里放入了活力鲶鱼,新课堂方能一直“保鲜”,永葆活力。
一、坚决地让小组积累的分数起到评价学生的作用
经常听到老师们说:“为什么学生们越来越不重视小组的分数了?”其实仔细想一想,问题不都出在学生的身上,更多的是出在了我们的评价制度上。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将平日小组的积分纳入到学生的期末评价中来,即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加一学期小组的成绩再加小组长评价组员的成绩,三者按适当比例折算起来得一个综合成绩,将这个综合成绩进行排名,作为期末评价的唯一标准,所有的荣誉的评选、奖状的发放都以此为标准,因为这个成绩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成绩,小组的成绩所体现的合作精神、纪律、卫生、参与活动等都在这个综合成绩中得以体现,使评价更加的全面,而不是仅凭印象和学习成绩的片面评价。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都不会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不忽视阶段性评价
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除了总结各小组分数,还有给各小组的合理化的建议,除了老师评,还有组内评、组间评、值日班长评。这种评价有及时性,既能及时匡正学生的表现,又能通过肯定和鼓励,及时给学生导向;既能对学生良好的符合教师要求的表现有所褒扬和赞赏,也能通过评价使用学生深刻认识存在的问题,这种评价又有全面性,小组内部的评价属于自我反思,来自老师、值日班长和其他小组评价属于“旁观者清”,既全面又及时,怎能忽视呢?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无论怎样公平的分组,尽量的搭配,总是有个别的一两个小组总是后来者居后,一直垫底,如果这些弱势小组长此以往,必然会灰心丧气,破罐子破摔。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及时参与,利用班会或者课余的时间,带领这些小组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方案,并随时重点关注,在小组评价中注重这些小组和成员的进步,及时鼓励和表扬,让他们看到希望,不放弃。
三、一定要给小组的管理者——小组长足够的权力
小组长是我们班级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他们工作的卖力与否决定着班级各项工作的优与劣,为了提高组长责任意识,强化组长的威信,提高工作积极性,小组长享有以下权力:
(1)把小组成员序号的命名权放手交给组长。也就是说,序号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组员的表现适时调换。如果一段时间4号的学习劲头足,课堂表现好,就可以晋升为3号;反之,如果2号表现退步,小组成员对其不满意,则可以把其降为3号。这样,每个小组成员就会心中有希望,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进步。
(2)每周五组长组织全组评价每位组员一周来的表现,或者班内口述评价,或者书面上交给班主任;就组员的课堂上、纪律、卫生、进步与否等各方面的表现,组长给每位组员打出分来,最高10分;各组长的分数则根据小组一周的积分来赋予对应的分值,优胜小组的组长得10分,后两名的组长得8.5分,其他小组长9分。这个成绩最终也参与到期末的综合评价中来,让组员们意识到组长的话得听、组长的吩咐必须服从。
(3)每周给组长一张喜报的发放权,奖给本周组中表现最佳或进步最大或贡献最大的组员,并写上奖励辞,有了这个杀手锏,小组长的话就有了一定的威严。
08级初二时,周五一周小组情况总结结束后,组长告状说韩镇隆同学把自己的“小组合作的喜报”给撕了,叫过来后,这个孩子气鼓鼓的说:“加分不公平,有水分,这样的喜报我才不要!”好一个正直的孩子,自己组的问题也敢于揭发,经过调查确确实实小组的加分有黑幕,而且还不止一个组,当然也有制度不健全的因素。后来还是以韩镇隆为首的“班级监督检查小队”的监督检查工作、还有加减分方式、方法的改进,大大遏制了不公平的进一步蔓延。现在想想都后怕,如果没有韩镇隆的敢于伸张,学生们一直在一种不公平的环境下合作评价,这种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激励还是打击?
不由得记起《分粥的故事》: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他们尝试了多种办法解决——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
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
分粥,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小事。但是,对管理者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大事。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两方面的启示:
第一是:我们的评价方式、方法要让学生感到公平,最关键的要做到三大公平:一是保证分配的小组水平尽量的均匀,确保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次学期初和学期中分组时,都根据上次期末或期中成绩算出新小组的平均分,尽量使各小组的平均分差别不大,有了这个相差不大的成绩,也就没有了埋怨、没有了落后的理由;二是要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让学生接受的规则,让每个小组自觉地按照规则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说我们得有一个统一、规范、详细的“加减分”标准,这个标准要么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制定,要么老师制定后争取所有学生的同意再实施,即民主又没有怨言。三是加减分的整个过程要严格操作,尽量没有空子可钻。小组之间、值日班长、监督检查组织也好,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牵制,让每一分的加或减,都不能单方面进行,一旦有人、有小组违规必须严肃惩处。
故事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我们的评价制度可以是不全面的、有漏洞的,但不能半途而废。
一个制度一旦建立,我们老师们得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想一想,人家分粥实验了五种方法才找到了最好的,我们的好制度要真正的形成就一定会更加曲折。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研究、不断完善,决心加耐心,最终适合我们的方法就会出现。
成功人士都有“一事不精不做二事”的基本工作方法,在许多的名校里,有很多我们平时不以为然的小事,都能折射出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我们的小组评价,也同样需要我们用心、用脑,将整个的评价制度作细、作精,讓评价这一“活力鲶鱼”为我们的新课堂改革保驾护航!
关键词:评价 活力鲶鱼 新课堂
大海上,浩浩荡荡的船队将刚捕获的鱼从一个港口运往另一个港口。路途遥远,许多船到达目的地后,船上的鱼会死很多。只有一艘船与众不同,它运的鱼每次都是活的。后来船长解密,并没有什么绝招,只不过在鱼舱里放进了一条鲶鱼,因为鲶鱼很爱动,它在鱼舱里四处游动,就带动着其他鱼也动起来。鱼动了起来就有了活力,不会很快死去,所以每次运到的鱼都是活的。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鲶鱼效应”。
在新课堂改革中,如果能够抓住了评价这一有效、有力的措施,就相当于是在新课堂这个“鱼舱”里放入了活力鲶鱼,新课堂方能一直“保鲜”,永葆活力。
一、坚决地让小组积累的分数起到评价学生的作用
经常听到老师们说:“为什么学生们越来越不重视小组的分数了?”其实仔细想一想,问题不都出在学生的身上,更多的是出在了我们的评价制度上。
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将平日小组的积分纳入到学生的期末评价中来,即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加一学期小组的成绩再加小组长评价组员的成绩,三者按适当比例折算起来得一个综合成绩,将这个综合成绩进行排名,作为期末评价的唯一标准,所有的荣誉的评选、奖状的发放都以此为标准,因为这个成绩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人成绩,小组的成绩所体现的合作精神、纪律、卫生、参与活动等都在这个综合成绩中得以体现,使评价更加的全面,而不是仅凭印象和学习成绩的片面评价。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个人的表现再好、成绩再优秀都不会得到肯定和表扬,只有小组的成绩才是自己的成绩,只有你的团队整体优秀了,你才是优秀的,以此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督促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互助,提高整个小组的水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不忽视阶段性评价
每周一小评、每月一大评,除了总结各小组分数,还有给各小组的合理化的建议,除了老师评,还有组内评、组间评、值日班长评。这种评价有及时性,既能及时匡正学生的表现,又能通过肯定和鼓励,及时给学生导向;既能对学生良好的符合教师要求的表现有所褒扬和赞赏,也能通过评价使用学生深刻认识存在的问题,这种评价又有全面性,小组内部的评价属于自我反思,来自老师、值日班长和其他小组评价属于“旁观者清”,既全面又及时,怎能忽视呢?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无论怎样公平的分组,尽量的搭配,总是有个别的一两个小组总是后来者居后,一直垫底,如果这些弱势小组长此以往,必然会灰心丧气,破罐子破摔。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及时参与,利用班会或者课余的时间,带领这些小组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方案,并随时重点关注,在小组评价中注重这些小组和成员的进步,及时鼓励和表扬,让他们看到希望,不放弃。
三、一定要给小组的管理者——小组长足够的权力
小组长是我们班级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他们工作的卖力与否决定着班级各项工作的优与劣,为了提高组长责任意识,强化组长的威信,提高工作积极性,小组长享有以下权力:
(1)把小组成员序号的命名权放手交给组长。也就是说,序号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组员的表现适时调换。如果一段时间4号的学习劲头足,课堂表现好,就可以晋升为3号;反之,如果2号表现退步,小组成员对其不满意,则可以把其降为3号。这样,每个小组成员就会心中有希望,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进步。
(2)每周五组长组织全组评价每位组员一周来的表现,或者班内口述评价,或者书面上交给班主任;就组员的课堂上、纪律、卫生、进步与否等各方面的表现,组长给每位组员打出分来,最高10分;各组长的分数则根据小组一周的积分来赋予对应的分值,优胜小组的组长得10分,后两名的组长得8.5分,其他小组长9分。这个成绩最终也参与到期末的综合评价中来,让组员们意识到组长的话得听、组长的吩咐必须服从。
(3)每周给组长一张喜报的发放权,奖给本周组中表现最佳或进步最大或贡献最大的组员,并写上奖励辞,有了这个杀手锏,小组长的话就有了一定的威严。
08级初二时,周五一周小组情况总结结束后,组长告状说韩镇隆同学把自己的“小组合作的喜报”给撕了,叫过来后,这个孩子气鼓鼓的说:“加分不公平,有水分,这样的喜报我才不要!”好一个正直的孩子,自己组的问题也敢于揭发,经过调查确确实实小组的加分有黑幕,而且还不止一个组,当然也有制度不健全的因素。后来还是以韩镇隆为首的“班级监督检查小队”的监督检查工作、还有加减分方式、方法的改进,大大遏制了不公平的进一步蔓延。现在想想都后怕,如果没有韩镇隆的敢于伸张,学生们一直在一种不公平的环境下合作评价,这种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激励还是打击?
不由得记起《分粥的故事》:7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锅粥,他们尝试了多种办法解决——怎样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锅粥。
第一种方法,指定一个人分粥,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第二种方法,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几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第三种方法,推选出一个人来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没多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第四种方法,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机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大家也很不满意;第五种方法,轮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令人惊奇的是,采用此办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几乎一样多。
分粥,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小事。但是,对管理者来说,就是不折不扣的大事。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两方面的启示:
第一是:我们的评价方式、方法要让学生感到公平,最关键的要做到三大公平:一是保证分配的小组水平尽量的均匀,确保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次学期初和学期中分组时,都根据上次期末或期中成绩算出新小组的平均分,尽量使各小组的平均分差别不大,有了这个相差不大的成绩,也就没有了埋怨、没有了落后的理由;二是要建立一个像“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让学生接受的规则,让每个小组自觉地按照规则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说我们得有一个统一、规范、详细的“加减分”标准,这个标准要么由老师和学生一起制定,要么老师制定后争取所有学生的同意再实施,即民主又没有怨言。三是加减分的整个过程要严格操作,尽量没有空子可钻。小组之间、值日班长、监督检查组织也好,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牵制,让每一分的加或减,都不能单方面进行,一旦有人、有小组违规必须严肃惩处。
故事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我们的评价制度可以是不全面的、有漏洞的,但不能半途而废。
一个制度一旦建立,我们老师们得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想一想,人家分粥实验了五种方法才找到了最好的,我们的好制度要真正的形成就一定会更加曲折。在执行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研究、不断完善,决心加耐心,最终适合我们的方法就会出现。
成功人士都有“一事不精不做二事”的基本工作方法,在许多的名校里,有很多我们平时不以为然的小事,都能折射出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我们的小组评价,也同样需要我们用心、用脑,将整个的评价制度作细、作精,讓评价这一“活力鲶鱼”为我们的新课堂改革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