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五的晚上。新西兰第三大城市基督城的南郊,一个名叫爱丁顿的小镇,戴伟正开着私家车穿梭于附近几个城镇的超市。身为IT人士的他,下班后,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奶粉采购商。他的目标是,在天黑之前,尽量多“抢”几罐奶粉。1.2万公里之外,一洋之隔的中国,6名年轻的妈妈,正满怀期待地迎接着产自这个蓝天碧水岛国上令人放心的“洋奶粉”,她们管它叫孩子的“口粮”。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妈妈,动用各种关系和渠道,企图从国外为他们的孩子“淘”到纯正的原产地“洋奶粉”。起初,零零星星有人托海外的亲朋将奶粉邮寄到国内,后来,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也加入了这支庞大的海外奶粉采购大军。这股风潮甚至催生了多个新生行业,影响更是波及海外华人世界的多个群体。
在国内奶粉行业面临信任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大陆对“洋奶粉”充满饥渴。数以万吨计的国外奶粉正通过各种非贸易渠道进入中国家庭。这给曾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下的部分海外华人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同时,也把焦虑、猜疑、阴谋和各种争斗带到了那里。
“你有100个baby吗?”
10年前,戴伟从上海前往新西兰留学,毕业后在基督城的一家IT公司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差事,每小时薪水30新元(约150元人民币)。作为一个未婚男青年,戴伟以前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与奶粉打上交道。现在,他却成了一名奶粉代购。
用戴伟的话说,这是个“替人跑腿、利己利人”的好生意。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店铺,国内的妈妈们需要购买奶粉的话,只需在网上下单,然后他手执订单赶赴新西兰各大超市替人购买奶粉。在扣掉各种成本后,他可赚上10%—15%不等的服务费。
对国外奶粉的渴求,大约10年前就已开始显现,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则加剧了这一进程。
先是震惊,接着是愤怒,再后来,彻底无语。中国的年轻妈妈们,从越来越多的“奶粉事件”中吸取教训,她们开始把目光投向纯正的国外原产地奶粉。戴伟就是这样被卷入到奶粉代购行业的。
这种看似规模较小、蚂蚁搬家式的海外购买奶粉,已经改变了国外奶粉市场的稳定生态。在新西兰,很多华人聚集区超市的奶粉供应不断吃紧:起初,奶粉上架没几天就销售一空,后来,上架当天就会一扫而光,再后来,奶粉刚一上架就被一扫而光。
紧张的局面,很快从华人聚集区波及相邻地区。为了满足国内庞大的需求,一些起步早的华人代购,甚至买通了超市的雇员,这样奶粉一上货,代购们就迅速拿到,然后囤积起来。很快,这种手法被同行们如法炮制,奶粉断货引发了当地妈妈的不满。她们责骂那些“倒卖”奶粉的人、批评超市的无所作为。终于,各大超市纷纷推出宽严程度不一的“限购”政策。
不仅在新西兰,在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相似的一幕也在上演。
同为华人的Alice是澳大利亚一个入行数月的新手代购。最近,她正陷入幸福的尴尬中。她网店开设的第一周就累计接到10多箱奶粉的大单。当她和老公手推一辆堆满了奶粉的购物车走向收银台时,竟把收款的白人小姑娘“秒杀”了。也许是从未见过一对夫妇会买这么多奶粉,收银小姐忍不住好奇地问:买这么多奶粉啊,你有100个baby吗?
疯狂的奶粉代购潮,开始令部分华人感到困惑。新西兰网友NXRC抱怨说,新西兰很多华人“都疯狂代购奶粉,太夸张了!不是不可以,而是因为无度而造成的一种泛滥和可悲的现象”,“现在很多亚裔妈妈连正常买奶粉都被别人仇恨的目光堵得不自在”。令人担心的是,越发严重的恶性循环或将不断持续下去。
纠结而多疑的中国妈妈
从理论上讲,一罐国外奶粉进入中国内地,除了海外亲朋邮寄以及正常的国际贸易渠道入境外,就是通过“地下渠道”:上国外购物网站购买;通过代购由他人代劳;或者国外购买后,运到免税港香港,委托给香港的货运代理公司,通过“水客”或拼柜等其他灰色通关渠道进入内地。
由于免除了奶粉进口所需的繁多文件、冗长的检疫以及名目繁多的税费,这些从地下通道进入中国的奶粉价格相对便宜。与之对比的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通过正规进口渠道进入中国的洋奶粉,短短3年内连续4次大规模集体提价。而国外的婴幼儿奶粉,不仅整个生产流程受到严格监管、质量可靠,且在价格上也因得到政府补贴而显得非常“亲民”,这些因素都吸引着中国妈妈们。
中国海关再也坐不住了。今年4月15日起,一项旨在对入境物品实施更严格监管的“海关新政”正式实施。以前三五天就能顺利通关的奶粉,现在有时要长达1个月才能“审验”完毕。此外,每次邮递超过5公斤(约6罐奶粉)限额的,要么退运、要么丢弃。邮寄成本更是大幅攀升。
若“海关新政”严格实施,国内低价购买国外原产奶粉的历史,或将就此终结。届时,“洋奶粉”将真正成为奢侈品。这只是中国妈妈海外淘奶粉艰辛历程最新的一个插曲而已。在过去几年间,更多的中国妈妈们则是一直匍匐在网络上,与那些躲在暗处的未知风险、难以预料的各种陷阱进行着激烈斗争。
“怀孕期间,为了研究奶粉,我简直有点走火入魔。”“80后”妈妈刘一菲说,为了给尚未出生的宝宝挑到放心的储备口粮,她学会了很多鉴别奶粉的方法:看印刷,看罐体喷码,看密封锡纸,看奶粉颜色,用手指试奶粉的粘性,闻一闻奶香味,看一看开罐之后的会员卡……“但说实话,我也知道,这仅仅是自我安慰,国人的造假能力永远在我们想像之外。”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多位海外华人代购者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眼中中国妈妈们独特的购物习惯:那些最受中国妈妈欢迎的国外奶粉,往往并不是本国人买得最多的,而是价格更高的“金装”奶粉或高端稀缺奶粉,因为在她们看来,似乎“贵的就应会是好的”。此外,一旦某个妈妈选择了某款国外奶粉时,她身边的妈妈很快就会加入进来。攀比、从众以及“传染”也是推动海外奶粉销量大增的重要原因。
但令海外代购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国妈妈们身上呈现的多疑的气质,“总担心奶粉会是假的”。她们通过“冲泡的奶粉是否有层奶膜、放置冰箱冷冻后是否变化、奶粉溶解于不同温度的水之后的情况、奶粉浓度及口味的浓淡、宝宝饮用后大便的状况甚至奶粉包装上印刷字体颜色的深浅”等诸多细节来判断自己购买的是不是假货。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年轻一代的妈妈,动用各种关系和渠道,企图从国外为他们的孩子“淘”到纯正的原产地“洋奶粉”。起初,零零星星有人托海外的亲朋将奶粉邮寄到国内,后来,越来越多的中产家庭也加入了这支庞大的海外奶粉采购大军。这股风潮甚至催生了多个新生行业,影响更是波及海外华人世界的多个群体。
在国内奶粉行业面临信任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大陆对“洋奶粉”充满饥渴。数以万吨计的国外奶粉正通过各种非贸易渠道进入中国家庭。这给曾笼罩在金融危机阴影下的部分海外华人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同时,也把焦虑、猜疑、阴谋和各种争斗带到了那里。
“你有100个baby吗?”
10年前,戴伟从上海前往新西兰留学,毕业后在基督城的一家IT公司谋得了一份不错的差事,每小时薪水30新元(约150元人民币)。作为一个未婚男青年,戴伟以前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与奶粉打上交道。现在,他却成了一名奶粉代购。
用戴伟的话说,这是个“替人跑腿、利己利人”的好生意。他在淘宝网上开了一家店铺,国内的妈妈们需要购买奶粉的话,只需在网上下单,然后他手执订单赶赴新西兰各大超市替人购买奶粉。在扣掉各种成本后,他可赚上10%—15%不等的服务费。
对国外奶粉的渴求,大约10年前就已开始显现,而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则加剧了这一进程。
先是震惊,接着是愤怒,再后来,彻底无语。中国的年轻妈妈们,从越来越多的“奶粉事件”中吸取教训,她们开始把目光投向纯正的国外原产地奶粉。戴伟就是这样被卷入到奶粉代购行业的。
这种看似规模较小、蚂蚁搬家式的海外购买奶粉,已经改变了国外奶粉市场的稳定生态。在新西兰,很多华人聚集区超市的奶粉供应不断吃紧:起初,奶粉上架没几天就销售一空,后来,上架当天就会一扫而光,再后来,奶粉刚一上架就被一扫而光。
紧张的局面,很快从华人聚集区波及相邻地区。为了满足国内庞大的需求,一些起步早的华人代购,甚至买通了超市的雇员,这样奶粉一上货,代购们就迅速拿到,然后囤积起来。很快,这种手法被同行们如法炮制,奶粉断货引发了当地妈妈的不满。她们责骂那些“倒卖”奶粉的人、批评超市的无所作为。终于,各大超市纷纷推出宽严程度不一的“限购”政策。
不仅在新西兰,在澳大利亚、荷兰、日本,相似的一幕也在上演。
同为华人的Alice是澳大利亚一个入行数月的新手代购。最近,她正陷入幸福的尴尬中。她网店开设的第一周就累计接到10多箱奶粉的大单。当她和老公手推一辆堆满了奶粉的购物车走向收银台时,竟把收款的白人小姑娘“秒杀”了。也许是从未见过一对夫妇会买这么多奶粉,收银小姐忍不住好奇地问:买这么多奶粉啊,你有100个baby吗?
疯狂的奶粉代购潮,开始令部分华人感到困惑。新西兰网友NXRC抱怨说,新西兰很多华人“都疯狂代购奶粉,太夸张了!不是不可以,而是因为无度而造成的一种泛滥和可悲的现象”,“现在很多亚裔妈妈连正常买奶粉都被别人仇恨的目光堵得不自在”。令人担心的是,越发严重的恶性循环或将不断持续下去。
纠结而多疑的中国妈妈
从理论上讲,一罐国外奶粉进入中国内地,除了海外亲朋邮寄以及正常的国际贸易渠道入境外,就是通过“地下渠道”:上国外购物网站购买;通过代购由他人代劳;或者国外购买后,运到免税港香港,委托给香港的货运代理公司,通过“水客”或拼柜等其他灰色通关渠道进入内地。
由于免除了奶粉进口所需的繁多文件、冗长的检疫以及名目繁多的税费,这些从地下通道进入中国的奶粉价格相对便宜。与之对比的是,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通过正规进口渠道进入中国的洋奶粉,短短3年内连续4次大规模集体提价。而国外的婴幼儿奶粉,不仅整个生产流程受到严格监管、质量可靠,且在价格上也因得到政府补贴而显得非常“亲民”,这些因素都吸引着中国妈妈们。
中国海关再也坐不住了。今年4月15日起,一项旨在对入境物品实施更严格监管的“海关新政”正式实施。以前三五天就能顺利通关的奶粉,现在有时要长达1个月才能“审验”完毕。此外,每次邮递超过5公斤(约6罐奶粉)限额的,要么退运、要么丢弃。邮寄成本更是大幅攀升。
若“海关新政”严格实施,国内低价购买国外原产奶粉的历史,或将就此终结。届时,“洋奶粉”将真正成为奢侈品。这只是中国妈妈海外淘奶粉艰辛历程最新的一个插曲而已。在过去几年间,更多的中国妈妈们则是一直匍匐在网络上,与那些躲在暗处的未知风险、难以预料的各种陷阱进行着激烈斗争。
“怀孕期间,为了研究奶粉,我简直有点走火入魔。”“80后”妈妈刘一菲说,为了给尚未出生的宝宝挑到放心的储备口粮,她学会了很多鉴别奶粉的方法:看印刷,看罐体喷码,看密封锡纸,看奶粉颜色,用手指试奶粉的粘性,闻一闻奶香味,看一看开罐之后的会员卡……“但说实话,我也知道,这仅仅是自我安慰,国人的造假能力永远在我们想像之外。”
“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多位海外华人代购者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眼中中国妈妈们独特的购物习惯:那些最受中国妈妈欢迎的国外奶粉,往往并不是本国人买得最多的,而是价格更高的“金装”奶粉或高端稀缺奶粉,因为在她们看来,似乎“贵的就应会是好的”。此外,一旦某个妈妈选择了某款国外奶粉时,她身边的妈妈很快就会加入进来。攀比、从众以及“传染”也是推动海外奶粉销量大增的重要原因。
但令海外代购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国妈妈们身上呈现的多疑的气质,“总担心奶粉会是假的”。她们通过“冲泡的奶粉是否有层奶膜、放置冰箱冷冻后是否变化、奶粉溶解于不同温度的水之后的情况、奶粉浓度及口味的浓淡、宝宝饮用后大便的状况甚至奶粉包装上印刷字体颜色的深浅”等诸多细节来判断自己购买的是不是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