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获得体验的主渠道。本文就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体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数学体验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验分析比较。
关键词:体验 情境 问题 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92-01
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自然也就成了获得体验的主渠道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在经历数学规律的发现、研究和探索中学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形成理性的科学的价值观。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1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人课,可以把学生引进丰富的教学殿堂,这是体验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采取趣味问题导人、设置悬念导入、系统复习导入、直观教具演示等方法,使学生在无意之中进入课堂情境,逐渐把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在有意注意中明确目的和方法。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体验知识的脉络。体验情感的变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喜欢新奇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段动画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在七年级上册《三个方向看》这节课的教学中引入时可先播放一段动画。如奥运会跳水比赛播出时,从三个角度慢镜头回放郭晶晶跳水的过程,请学生分别指出从哪些角度看,为什么从三个方向看?由动画创设情境,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引起学生的思考。
2 设计恰当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问题
恰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这是体验的深化阶段。此时,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尝试、试验和发现。波利亚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教猜测比教证明更重要。”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既呈“阶梯式”,又具有挑战性,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获得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鼓励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处处“讲深讲透”,学生没有“生疑——解题——省悟”的体验,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教师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比大小如何?”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反应马上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在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声中,学生们跃跃欲试,又通过动手操作:有的拿出了量角器来进行测量,有的通过对折来看这两个角能否重合……很快他们就找到了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并自然而又深刻地掌握了这一性质。
又如新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学生们在了解了“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测量得到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并饶有兴趣地进一步推理论证该定理。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着知识本身的魅力与内心的喜怒哀乐,同时又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
3 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这是体验的“高潮阶段”。
教师作为教学双边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个性化的初中数学活动,开发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研究,探索体验。通过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体验“数学化”的过程,并增强情感体验,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例如,初三复习课上,教师向学生给出了这样一道习题:设A、B、C、D是四个居民小区,现要在四边形ABC]3内部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应把购物中心建在何处,能使四个居民小区到购物中心的距离总和最小?因为四边形ABCD内有无数的点,学生很难找到确切的解决途径。学生没有通过动手操作,是很难想到从特殊的点出发,再进行猜想,然后再加以论证的。而当学生拿出笔和尺来,随意地在四边形内画一画时。还是能够找到“对角线的交点P”这一比较特殊的点。随后,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这一交点肯定是到A、B、C、D这四点距离之和最小的呢?然后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在圈圈点点中学生发现:在四边形ABCD内部的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线段AC与BD上的:一类是在四个小三角形内的。逐渐的,在一次又一次的画图中,进一步证实了只有P点才是符合要求的点。同时在测量中也发现可以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进行严密地论证。
总之,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体验教学应由传统的教授学生记诵什么、思考什么,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交往、如何发现、如何探索,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生活化;从实践中“做”数学,使数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数学,使数学趣味化;在情境中“问”数学,使数学问题化。
关键词:体验 情境 问题 思维的空间和时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09)4-0092-01
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课堂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自然也就成了获得体验的主渠道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好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使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在经历数学规律的发现、研究和探索中学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形成理性的科学的价值观。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1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人课,可以把学生引进丰富的教学殿堂,这是体验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采取趣味问题导人、设置悬念导入、系统复习导入、直观教具演示等方法,使学生在无意之中进入课堂情境,逐渐把无意注意转向有意注意,在有意注意中明确目的和方法。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体验知识的脉络。体验情感的变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喜欢新奇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播放一段动画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上来。在七年级上册《三个方向看》这节课的教学中引入时可先播放一段动画。如奥运会跳水比赛播出时,从三个角度慢镜头回放郭晶晶跳水的过程,请学生分别指出从哪些角度看,为什么从三个方向看?由动画创设情境,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引起学生的思考。
2 设计恰当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问题
恰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这是体验的深化阶段。此时,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尝试、试验和发现。波利亚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教猜测比教证明更重要。”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既呈“阶梯式”,又具有挑战性,使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获得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鼓励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处处“讲深讲透”,学生没有“生疑——解题——省悟”的体验,不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教师在讲授“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比大小如何?”接着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反应马上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在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声中,学生们跃跃欲试,又通过动手操作:有的拿出了量角器来进行测量,有的通过对折来看这两个角能否重合……很快他们就找到了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并自然而又深刻地掌握了这一性质。
又如新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学生们在了解了“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之后,教师提出问题“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测量得到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并饶有兴趣地进一步推理论证该定理。在讲授新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着知识本身的魅力与内心的喜怒哀乐,同时又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
3 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精神,这是体验的“高潮阶段”。
教师作为教学双边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个性化的初中数学活动,开发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研究,探索体验。通过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体验“数学化”的过程,并增强情感体验,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例如,初三复习课上,教师向学生给出了这样一道习题:设A、B、C、D是四个居民小区,现要在四边形ABC]3内部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应把购物中心建在何处,能使四个居民小区到购物中心的距离总和最小?因为四边形ABCD内有无数的点,学生很难找到确切的解决途径。学生没有通过动手操作,是很难想到从特殊的点出发,再进行猜想,然后再加以论证的。而当学生拿出笔和尺来,随意地在四边形内画一画时。还是能够找到“对角线的交点P”这一比较特殊的点。随后,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这一交点肯定是到A、B、C、D这四点距离之和最小的呢?然后进一步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在圈圈点点中学生发现:在四边形ABCD内部的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线段AC与BD上的:一类是在四个小三角形内的。逐渐的,在一次又一次的画图中,进一步证实了只有P点才是符合要求的点。同时在测量中也发现可以利用“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来进行严密地论证。
总之,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体验教学应由传统的教授学生记诵什么、思考什么,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交往、如何发现、如何探索,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生活化;从实践中“做”数学,使数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数学,使数学趣味化;在情境中“问”数学,使数学问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