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国崛起》是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专题片,国内外的权威专家和珍贵史料,第一次如此集中地汇聚其中。制作组花了三年的时间,分赴九个竞相登上世界舞台的世界大国进行实地拍摄和深度采访,用影像和声音诠释了各个大国500年的兴起史。本文将从《大国崛起的》时空结构、叙事等方面来分析影片。
关键词:时空结构; 叙事表达
《大国崛起》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一共九个自公元1500年前后曾经或者正在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大国先后崛起的故事,《大国崛起》是中国电视人第一次用影像梳理500年近现代历史,也是中国人第一次透过大众传媒观看500年世界大国风云变幻,既体现出各自的特色,也表现了他们的共同经验,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找镜鉴。
一、《大国崛起》的时空结构
《大国崛起》在内容结构上采取了简单明晰的方法,按照世界大国崛起的顺序,逐个述说,依次描述了500年来相继出现的9个大国的发展道路。
叙述一国历史时,时有对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进行插入,这种“插入语”内容和文字都十分精简绝无累赘,却又恰当精妙,成为《大国崛起》顺序逐次叙事中必要的时空勾连。比如在第二集中《小国大业》中,“正是满清王朝入主中原不久”这样的叙述就与中国的历史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对比,也让我们形成反思,大国是怎样发展进步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在第三集《走进现代》中,片子是这样开头的:“从北京向西8000多公里,有一个岛就是英格兰岛……”在此利用了空间上的距离关系,给观众以亲切感。这种时空的交叉成为宏大叙事中的一个须臾不离的坐标。
这种时空坐标是以中国的历史为参照系,同时也借用了中国受众的历史知识作为时空勾连的基础。比如讲述法国历史时,说到路易十四时代的强权强国,一笔勾连了中国清王朝同时代的康熙皇帝,两个君主的强势好影响力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讲到倒霉的路易十六和他的时代时,又提到了中国的乾隆皇帝正在享受王朝的繁荣等。这样一正一反的参照和对比,不仅仅是给了观众一个比较熟悉的时空坐标,也在提示着人们大国的兴衰和起伏,过去、现在和未来存在着怎样的机遇和变数。
勾连时空时,插入同时期其他重要国家的状态、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这不仅仅是提供时空参照系,往往具有提供背景、交叉对比、思想提示的意图。例如第一集《海洋时代》讲述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扩张时,解说词插叙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形势:“就在葡萄牙大张旗鼓地进行海洋探索并从中获利的近一个世纪里,欧洲的其他地区还在中世纪的封闭中明争暗斗:英格兰和法兰西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贵族之间战争不断;德意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几百个邦国在进行着远交近攻的游戏;意大利的城邦正享受着传统贸易带来的最后一段美好时光;而葡萄牙的邻国西班牙还在为光复国土而战。”上述解说不仅交代了葡萄牙得以率先崛起的外部环境,也暗示了葡萄牙作为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在其大国发展之路中的重要作用。
把转换时空作为改变叙述视角实现内容转折的手段,这样不会显得唐突,比如,在对法国大革命激情岁月的描述中,平静的叙述到“君主专制已经像君主本人一样筋疲力尽”时,镜头一转,出现的是今天的法国国家档案馆,那弥足珍贵的文物《人权和公民宣言》出场了,叙事内容由此转向大革命的理想:自由、平等、博爱。时空的跳跃性流转,使叙事过程似断未断,波澜起伏,叙事张力立现。
转换时空还利用同一地理时空的今昔对应,放大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在叙述美国独立战争时——打响第一枪的列克星敦小镇,昔日的战争与现今的静谧形成了鲜明对比;“罗斯福公园前排队领取救济的穷人们”雕像前,现在的美国休闲老人站在队列里合影——今昔对比中更说明罗斯福新政推动美国社会的作用。对比的运用是强烈的,在每一集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运用。
二、《大国崛起》的叙事表达
创作《大国崛起》的主观意图是探知和演绎世界性大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目的却是抽象的。在历史长河中的关键节点、关键人物、有意味的生动故事,用具象表达抽象,是《大国崛起》的一个关键手段,大量微观的具象使得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很细腻。以具象为主体的内容和以抽象为目的的传播效果相得益彰,达到了游刃有余的程度。
在片中大量的史料证据,比如片子呈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493年签订的划分世界的条约和地图、荷兰东印度公司当年的账册、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的最早印刷本等。在拍摄上也不是单调的运用史料,而是综合运用了多种技巧,如动画制作,全片共有动画六十多分钟。在描写法国历史时,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本正在打开的文物——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日记。镜头摇近,路易十六在上面只写了一行字,“十四日,星期二,无事”。然而正是在这一天,攻占巴士地狱事件发生了。紧接着,画面切入博物馆中一幅描绘攻占巴士地狱的名画,接着,画面的人物動了起来,这是三维动画的运用,动画的加入生动再现了众人涌向监狱的场景,使书本上的历史鲜活了起来。片子在讲述历史时用了很多的运动镜头,给观众的视觉上带来了冲击,而不是呆板的固定镜头。
要把千头万绪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众说纷纭的因果、巧合、偶然、必然巧妙的组合在一起,这就要求片子的结构安排和条理叙述要相当严密。语言的解说也及其的重要,片中解说词可谓是妙不可言。以实现德国统一的领航员俾斯麦为例:“正是他的强硬与妥协,纵横周旋,为德意志圆了统一之梦,使德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也正是他的‘铁与血’执政理念,埋下了德国军国主义祸根,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又如在第四集《工业先声》的叙事结构,会发现编导用三个关键人物建构了本集的叙事骨架:“牛顿为工业革命穿凿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这段解说词不仅仅是形象地比喻,而且是《工业先声》的基本框架。这些解说词都起到了串联故事的作用,为影片的叙事牵好了线。
三、结语
在中国迅速发展,一步步走向世界大国舞台的过程中,世界也在关注着中国。《大国崛起》的创作凝聚了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史论专题片的内容特征,是叙述历史和分析评价相结合,而不只是简单的故事和普通生活的记录。《大国崛起》从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文化等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体现出很负责的学术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一部有思想的专题片,不可能完全正确,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历史大浪淘沙,思想需要激荡和沉淀,我们追求的不是其绝对的正确,而是由此引发的社会对于真理道路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曹华强 .《电视专题片创作》.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2]蔡尚伟.《 电视专题》.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时空结构; 叙事表达
《大国崛起》讲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一共九个自公元1500年前后曾经或者正在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大国先后崛起的故事,《大国崛起》是中国电视人第一次用影像梳理500年近现代历史,也是中国人第一次透过大众传媒观看500年世界大国风云变幻,既体现出各自的特色,也表现了他们的共同经验,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找镜鉴。
一、《大国崛起》的时空结构
《大国崛起》在内容结构上采取了简单明晰的方法,按照世界大国崛起的顺序,逐个述说,依次描述了500年来相继出现的9个大国的发展道路。
叙述一国历史时,时有对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进行插入,这种“插入语”内容和文字都十分精简绝无累赘,却又恰当精妙,成为《大国崛起》顺序逐次叙事中必要的时空勾连。比如在第二集中《小国大业》中,“正是满清王朝入主中原不久”这样的叙述就与中国的历史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对比,也让我们形成反思,大国是怎样发展进步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在第三集《走进现代》中,片子是这样开头的:“从北京向西8000多公里,有一个岛就是英格兰岛……”在此利用了空间上的距离关系,给观众以亲切感。这种时空的交叉成为宏大叙事中的一个须臾不离的坐标。
这种时空坐标是以中国的历史为参照系,同时也借用了中国受众的历史知识作为时空勾连的基础。比如讲述法国历史时,说到路易十四时代的强权强国,一笔勾连了中国清王朝同时代的康熙皇帝,两个君主的强势好影响力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讲到倒霉的路易十六和他的时代时,又提到了中国的乾隆皇帝正在享受王朝的繁荣等。这样一正一反的参照和对比,不仅仅是给了观众一个比较熟悉的时空坐标,也在提示着人们大国的兴衰和起伏,过去、现在和未来存在着怎样的机遇和变数。
勾连时空时,插入同时期其他重要国家的状态、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这不仅仅是提供时空参照系,往往具有提供背景、交叉对比、思想提示的意图。例如第一集《海洋时代》讲述葡萄牙人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向南扩张时,解说词插叙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形势:“就在葡萄牙大张旗鼓地进行海洋探索并从中获利的近一个世纪里,欧洲的其他地区还在中世纪的封闭中明争暗斗:英格兰和法兰西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贵族之间战争不断;德意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几百个邦国在进行着远交近攻的游戏;意大利的城邦正享受着传统贸易带来的最后一段美好时光;而葡萄牙的邻国西班牙还在为光复国土而战。”上述解说不仅交代了葡萄牙得以率先崛起的外部环境,也暗示了葡萄牙作为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家统一在其大国发展之路中的重要作用。
把转换时空作为改变叙述视角实现内容转折的手段,这样不会显得唐突,比如,在对法国大革命激情岁月的描述中,平静的叙述到“君主专制已经像君主本人一样筋疲力尽”时,镜头一转,出现的是今天的法国国家档案馆,那弥足珍贵的文物《人权和公民宣言》出场了,叙事内容由此转向大革命的理想:自由、平等、博爱。时空的跳跃性流转,使叙事过程似断未断,波澜起伏,叙事张力立现。
转换时空还利用同一地理时空的今昔对应,放大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在叙述美国独立战争时——打响第一枪的列克星敦小镇,昔日的战争与现今的静谧形成了鲜明对比;“罗斯福公园前排队领取救济的穷人们”雕像前,现在的美国休闲老人站在队列里合影——今昔对比中更说明罗斯福新政推动美国社会的作用。对比的运用是强烈的,在每一集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运用。
二、《大国崛起》的叙事表达
创作《大国崛起》的主观意图是探知和演绎世界性大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目的却是抽象的。在历史长河中的关键节点、关键人物、有意味的生动故事,用具象表达抽象,是《大国崛起》的一个关键手段,大量微观的具象使得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很细腻。以具象为主体的内容和以抽象为目的的传播效果相得益彰,达到了游刃有余的程度。
在片中大量的史料证据,比如片子呈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在1493年签订的划分世界的条约和地图、荷兰东印度公司当年的账册、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年的最早印刷本等。在拍摄上也不是单调的运用史料,而是综合运用了多种技巧,如动画制作,全片共有动画六十多分钟。在描写法国历史时,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一本正在打开的文物——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日记。镜头摇近,路易十六在上面只写了一行字,“十四日,星期二,无事”。然而正是在这一天,攻占巴士地狱事件发生了。紧接着,画面切入博物馆中一幅描绘攻占巴士地狱的名画,接着,画面的人物動了起来,这是三维动画的运用,动画的加入生动再现了众人涌向监狱的场景,使书本上的历史鲜活了起来。片子在讲述历史时用了很多的运动镜头,给观众的视觉上带来了冲击,而不是呆板的固定镜头。
要把千头万绪的事件、人物、时间、地点,众说纷纭的因果、巧合、偶然、必然巧妙的组合在一起,这就要求片子的结构安排和条理叙述要相当严密。语言的解说也及其的重要,片中解说词可谓是妙不可言。以实现德国统一的领航员俾斯麦为例:“正是他的强硬与妥协,纵横周旋,为德意志圆了统一之梦,使德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也正是他的‘铁与血’执政理念,埋下了德国军国主义祸根,使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又如在第四集《工业先声》的叙事结构,会发现编导用三个关键人物建构了本集的叙事骨架:“牛顿为工业革命穿凿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这段解说词不仅仅是形象地比喻,而且是《工业先声》的基本框架。这些解说词都起到了串联故事的作用,为影片的叙事牵好了线。
三、结语
在中国迅速发展,一步步走向世界大国舞台的过程中,世界也在关注着中国。《大国崛起》的创作凝聚了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具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史论专题片的内容特征,是叙述历史和分析评价相结合,而不只是简单的故事和普通生活的记录。《大国崛起》从经济、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文化等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体现出很负责的学术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一部有思想的专题片,不可能完全正确,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历史大浪淘沙,思想需要激荡和沉淀,我们追求的不是其绝对的正确,而是由此引发的社会对于真理道路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曹华强 .《电视专题片创作》.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
[2]蔡尚伟.《 电视专题》.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