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争当领头雁 科技创新显活力

来源 :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en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社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随着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标的实现,我国正加快打造各具特色区域创新高地,各地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攻克多项领域难题,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协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担当。

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也是“3+4”区域创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接续努力,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
  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是我国迄今为止已建成的最大的科学工程,坐落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一台先进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目前,位于浦东的张江科学城已初步形成世界最密集的光子科学大装置集群,全面覆盖从太赫兹长波长到伽马射线短波长的各种光源,为前沿科学研究提供全波长的探测服务。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内核支撑,也是促进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产出的战略高地。5年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一手抓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手抓重大创新平台,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显示度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级也在进一步强化。布局了上海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张江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产出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此外,在张江建设的李政道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也为原始创新策源提供了重要支撑。
  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创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上海的战略任务和重要使命。上海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实现量产,自主研发的装备材料取得突破,先进分子成像等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上市。三大产业创新高地不但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也为保障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日,《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发布,明确了上海科创中心未来5年的方向和任务。今天的上海,经济发达、实力雄厚。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世界第三,口岸贸易总额位居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未来,上海将接续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

合肥:崛起的“创新之都”


  全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世界第一台VCD、世界第一台仿生搓洗式洗衣机……自改革开放初期以来,合肥一直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进入新发展阶段,合肥依靠科技与产业创新,在新一轮的发展中占得先机,墨子传信、悟空探秘、铁基超导、九章计算……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迸发,已经崛起为引领全国、剑指世界的“创新之都”。
  合肥是我国大科学装置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高度集聚的大科学装置集群正在加快形成。在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重点领域,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正在布局搭建,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成为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定海神针”。国家实验室实现首批挂牌,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着力打造包括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超导核聚变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等在内的“七大平台”,规划布局大科学装置11个,建设一批国字号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合作共建26个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已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同步辐射光源和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性能不断提升,还有4个大科学装置正在加快推进,大科学装置数量排名全国第一。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更要助推落地转化。作为全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展馆,安徽创新馆完善安徽科技大市场技术交易功能,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互动的科技市场,成功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举办110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发布近500项科技创新成果,推动科创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截至目前,合肥市有效发明专利达3.66万件、占全省比重超过34%,30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合肥广大科技工作者快速开展科研攻关,推出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智飞龙科马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等技术和产品,展示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把创新当生命,抓创新像拼命,视创新如使命。如今,创新已成为合肥发展的底色。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云峰表示,今天的合肥,自主创新显示度持续提升,绿色发展美誉度持续增强,战新产业新高度持续跃升,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增加,发展信心坚定自豪,发展气质实现嬗变,发展势能强劲澎湃。

沈阳:以“新”势力书写大文章


  推进建设5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聚焦12个重点产业创新链和5个智能产业谋划重大项目、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1000项……“十四五”开局之年,沈阳市坚持创新在振兴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水平,加快推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驱动推进内涵式增长,释放科技创新动能。
  金秋十月,正是北方城市项目建设的黄金期。在沈阳市浑南区智慧大街与创新五路交会处,占地面积超千亩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科技创新高地正拔地而起。
  这一项目名为正威沈阳国际稀谷,作为赋能“新字号”发展的重大项目之一,从2020年9月打下第一根桩开始,就在日夜兼程抓紧建设。
  “新字号”节节攀高,數字化、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给一批“老字号”插上了升级翅膀。沈鼓集团开发建设的“沈鼓云”服务平台和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中心,有效保障了用户的机组安全和经济利益,沈阳鼓风机数字化车间还获评工信部企业上云典型。   “原字号”是辽宁最大的工业板块。为推动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沈阳化工大学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引育高端人才,接连突破菱镁矿闪速轻烧、高值镁化工产品制备等关键核心技术,一批创新科研成果加速转化。通过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成果正加速涌现。中德(沈阳)高端石化产业园,是全国唯一的国务院批复的以高端石化产业国际合作为主题的战略性平台,园区平均综合利用率达92.43%,100%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利用。
  “积聚辽宁智慧,扎实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就要坚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辽宁省委书记张国清说。未来,沈阳将充分发挥沈阳高新区、自创区的既有优势,积极参与建设辽宁实验室,建设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构架“5+4+7+N”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新格局,加快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5个“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取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等4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在沈阳落地,增强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玉米生物育种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

深圳: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站在南山区云科技大厦53层俯瞰深圳市区,自东南方向的深港交界處开始,跨西丽水库、阳台山、铁岗水库,青山绿水的扇形区域内,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山智谷产业园、大学城片区、鹏城实验室、大疆天空之城、南山区科技联合大厦、传音控股大厦、天珑移动大厦等错落排列,形成了深圳创新型城市的“排面”。每一个片区都是创新阵地,每一栋楼宇都是创新空间。目前,深圳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省实验室4家、基础研究机构1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
  伴随着永不停步的改革开放,深圳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从“世界工厂”走向“创新智造”,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之都。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全球领跑:全球最大通信设备研发制造商华为、全球最大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公司华大基因、全球最大消费类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新、全球唯一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全球最大的网络即时通讯商腾讯、全球最大的网络通讯设备供应商TP-LINK……小企业也汇成了产业铁军的洪流,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272.72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37.1%。
  深圳的创新之路并非一蹴而就。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全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特区政策优势逐步消失,深圳的工业发展速度一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5年,深圳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开启了由重视产品到重视科技的“二次创业”。党的十八大后,深圳顶住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压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腾笼换鸟”,累计迁出1.6万家企业,为高新技术产业腾出空间,陆续建起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孵化器,一大批中小微科技企业迅速成长。
  “深圳奇迹”新在哪里?深圳市福田区委副书记、区长黄伟表示,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将创新与产业紧密连接,实现“创新—创业—创富”的循环往复、滚动放大。这是深圳模式与其他创新型城市最大的不同,也是深圳创新型产业快速崛起的最大奥秘。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尖兵”和标杆城市,肩负着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重大使命。深圳正瞄准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迈向下一个时代。
  编辑:翟晓汀
  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网、工人日报等
其他文献
为全面了解我国石墨烯产业发展现状,摸清行业发展脉络,为国家未来石墨烯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2019年2月由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牵头,刘忠范院士任组长,联合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经济》杂志社、中关村石墨烯产业联盟、中国国际石墨烯资源产业联盟等单位组成全国石墨烯产业发展战略调研组。调研组历时5个月(2019.2.27-7.24)、实地考察了9个省市、18座城市,深入74家企业和相关机构(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近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予以发布。  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是: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
期刊
为了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解决农村集体经济产权不清、管理不严、效益低下、民主监督失效等问题,增强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吴中区从2001年开始,按照“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股份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以社区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大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全区所有乡镇的行政村几乎已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2018年全区130家社区股份合作社(
期刊
中國社会几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科技创新的力量居功至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加强了前瞻布局,加快了系统部署,加速了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坚实迈进的步伐。站在新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今日之中国,如此之新;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今日之中国,如此之盛!  三山五岳,大江南北,在神州大地,科技创新的热潮此起彼伏……
期刊
“自贸试验区作为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已累计在国家层面推出278项制度创新成果,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成为推动我国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智库中心主任任晓刚研究员面对《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的专访时这样说。作为科技创新全球合作模式的我国自贸区建设,可谓增强我国创新链在全球分布格局中向外吸
期刊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拥有足够多的根技术和根产业,那这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甚至社会进步,就必然会被“卡脖子”“卡脑子”“卡四肢”。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原副院长、科技部二级研究员房汉廷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他说,“我们讲科技创新,其中无论是产业创新,还是跨界创新,核心都是为了掌控创新链,驾驭产业链,收割价值链,要实现这三点,就迫切需要在根技术与根产业上有所创新。”可以说,根
期刊
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跨国投资持续萎缩。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规模从2015年的1.9万亿美元连续降至2020年的0.86万亿美元,降幅高达55%,绝大多数国家在吸引外资方面均面临较大挑战。然而,中国吸引外资却保持了稳中向好、逆势增长的态势,不但连续多年稳居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地位,更是在2020年以1630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成为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全球资本对中国的长期青睐,无疑是外资持续看好中国经济
期刊
“科技創新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已极大影响了科技成果更多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社会直接财富。”得知《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是因为采访科技创新的话题而来,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李闽榕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讲,科技创新本身也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其中,科技成果评价至关重要。  早期当兵入伍、后又长时间在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工作过的李闽榕,退休后经组织批
期刊
“十四五”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过前期的创新积累和产业孵育,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进入了创新自主化的攻坚期、产业集群化的发力期和数字智能化的迸发期。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水到渠成  日前,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规划表示,在全球创新版图重构以及我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
期刊
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五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中共中央总书记習近平主持会议。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养育了无数炎黄子孙。但同时黄河治理是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重大难题,全球所有大江大河存在的问题几乎都能在黄河寻到踪迹,而黄河的泥沙、悬河、断流等问题又堪称世界之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