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雅的合唱艺术驱赶生活中的阴霾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ang123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铁票涨价生活成本提高,新买的iPhone6被偷走,雾霾让PM2.5的指数创了新高,工作压力大睡眠不够,此时充满负能量的你会如何发泄愤怒和不满呢?去微信朋友圈吐槽发牢骚?在微博上当“键盘侠”?还是给报纸打热线电话?给市长写信?


  如果你的抱怨事关公众利益,比如,不止你一个人的生活成本提高,不止你一个人的肺遭受着雾霾的污染,这时你会怎么做?和小伙伴集体上街,游行示威?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且违法风险和成本较高。
  那么,还有没有更平和一点的方式,既可以让人痛快过瘾地发泄出抱怨,又不会有太高的成本和风险呢?
  唱走负能量
  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克雷南夫妇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街头散步。夫妇二人都是从事视觉艺术的。也许是因为芬兰的冬天实在是太寒冷,两个人在散步时不知怎么就聊到了如何把人们消耗在抱怨这件事上的能量,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并不一定是直接的热量,但要是一些需要能量的事情。
  在芬兰语中,有一个词叫做“Valituskuoro” ,翻译成英文就是“Complaint choir” (抱怨合唱),常用来描述很多人同时发出抱怨的情形。夫妇二人此时突然灵机一动,他们想“不如就干脆从字面意义上来使用这个概念,然后组织一个真正的合唱团,人们就可以在里面尽情地发泄自己的抱怨了!”抱怨是一个在所有国家普遍都存在的现象,所以“抱怨合唱团”这个项目几乎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被组织起来。每当夫妇二人作为视觉艺术家,被邀请去参加任何一个活动时,他们总是不留余力地推广“抱怨合唱团”这个点子,最后终于在英国伯明翰,他们的想法才第一次得以成为现实。
  伯明翰的参与者通过宣传单页和海报听说了“抱怨合唱团”,而每个参与的人对“抱怨合唱团”的概念几乎都心领神会。后来伯明翰当地的一位音乐家麦克·赫利,将人们的抱怨配上旋律谱成了一首简单而朗朗上口的歌曲,用了两周的时间来排练,合唱最后被完美地呈现出来。尽管有些参与者并不是专业的歌者,但依然不妨碍这首歌在网络中弥漫发酵流传开来。
  “我要拿回我的钱,我的工作是一潭死水……”,这是副歌部分的歌词,每当合唱团唱到这一句时,所有人看起来似乎都憋足了一口气,要用歌唱把平日积攒的怨念给一口气唱出来。歌词直白铿锵有力,旋律简单令人印象深刻。
  “抱怨合唱”走向世界
  之后克雷南夫妇二人开始不断收到了来自世界各个城市的邀请。在一封封从费城、哥德堡、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香港寄来的信中,人们都争着诉说他们所在的城市也许是世界上抱怨最多的城市。迄今为止,在克雷南夫妇的直接推动和促成之下,赫尔辛基、圣彼得堡、威廉斯堡、哥本哈根、芝加哥、新加坡、东京、柏林等地都相继成立了各自的抱怨合唱团。


  东京是克雷南夫妇直接参与帮助组织合唱的最后一站。“我想我们已经听了够多的抱怨了!”克雷南先生有些疲惫地说道。但他们依然想让合唱继续发声,于是在其官方网站上,他们发布了一篇“组织抱怨合唱团九个步骤”的文章,包括“邀请人们加入抱怨”、“归纳总结抱怨的内容”、“创作歌词和旋律”、“准备大规模排练”以及“视频拍摄”等经验提示。对于想自发组织合唱团并且也乐意分享合唱表演视频的人,克雷南夫妇非常希望他们的网站和前人的经历可以成为这些人的“智囊团”。
  在全球不同的城市里,人们的抱怨里既有诸如“同事在我旁边剪指甲”“睡眠时间永远都不够”这类“达成共识”的抱怨,也有因不同地域和文化带来的“特色抱怨”。比如, 东京抱怨合唱团的歌词里有一句是“鲸鱼肉是多么的美味,请你能尊重日本文化,不要总是指责我们”;新加坡的抱怨合唱团唱道:“我35岁还要和父母住在一起,因为我没钱申请组屋发展计划”;米兰的版本里则有“我们想在晚上也能坐上公交车”。
  唱响中文“抱怨歌”
  从2006年之后,克雷南夫妇发起的这项计划已经通过网络和各种社交平台,在世界上的140多个城市落地开花。中国大陆的广州和深圳也分别在2012年和2014年加入了“抱怨合唱团”的队伍。
  2012年的广州,一群90后的大学生牵头组织了内地的第一支“投诉合唱团”(在香港和广州名为“投诉合唱团” ),借用了2008年香港“投诉合唱团”的曲调,用原创歌词将年轻人眼中城市的各种社会怪象表达和“投诉”出来,提醒公众反思城市问题,当时在广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当年在素有“投诉文化”的香港,“投诉合唱团”亦激起了千层浪花,因为其歌词直白、不留情面,甚至还惊动了香港政府。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抱怨合唱团”发声于2014年8月的深圳。适逢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作为双年展的行为艺术项目之一,深圳的“抱怨合唱团”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加入,他们年龄大多在20-30岁之间,既有公司白领,也有在校学生。


  很多参与“抱怨合唱团”的市民认为,用合唱的形式将抱怨发泄出来是他们认为“最优雅”、“最开心”的方式。在不冒犯他人、甚至用音乐来愉悦他人的情况下,用艺术的途径把人们带入到公共事务的参与中去,将“男女失调”、“空气污染”、“交通拥挤”等诸多现实问题诙谐地表达出来,正如小时候老人常说的“爱你才骂你”,“抱怨合唱团”何尝不是一种对城市“爱的表达”!
其他文献
作为台湾新浪潮电影运动推动者之一,吴念真影响了一代台湾电影创作,他对比电影和剧场的不同:“在剧场,你甚至可以从他们的那种轻微的声音中,去感受他们有没有进入故事的状态,剧场让你前所未有地感觉到自己跟观众的接近,而越贴近生活越好。”  2015年年初,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台北上午零时》联排现场,吴念真在做最后的安排。他戴着黑框眼镜,白色衬衣外套件深色毛衣,手插在浅色工装裤的口袋里。说起话来,柔柔
期刊
3月,香港这座城市因巴塞尔艺术展的到来,充满了艺术的气息。立木画廊很高兴连续第三年参与其中,展出类型变化多端的作品,当中包括艺术家Kader Attia、Hernan Bas、Mary Corse、Tracey Emin、Teresita Fernandez、Gilbert&George、Klara Kristalova、Mr.、OSGEMEOS、Angel Otero、Tony Oursler、
期刊
我第一次来是因为工作。20出头的我带领着一队人马,从明星到场工,意气风发,浩浩荡荡地来了。迎接我的是戴高乐,送别我的也是戴高乐。记得当时我们是第一个与官方合作到这边拍电视剧的中国剧组,因为在法国拍戏,就算是在大街上,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景点都是要申请拍摄执照的,多数剧组为了省钱都是偷拍的,为此我还上了香港《太阳报》的整整一个版面。当时与法方合作的公司是法国鼎鼎著名的拍摄《蓝》《红》《白》的电影公司。
期刊
反腐,是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关键词,在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各种官场丑行被拎到阳光下的过程中,很多有关艺术品和腐败相关的话题,也便有了颇多佐证。人们预期艺术品市场有一个大洗盘,甚至有个别地方传出艺术市场“崩盘”的消息。那么,在反腐背景下,艺术界、艺术市场到底受到了怎样的冲击,市场会如何应对这一“新常态”呢?换句话说,在反腐时代,艺术市场该如何适应和生存呢?  陶瓷大师谈论官场地震  2015年1月,景德
期刊
徐震是知名的当代艺术家,也是创办没顶公司的“没老板”,而“徐震”还是一个品牌。3月28日至5月24日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徐震大展之际,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位艺术家的多重身份和他不断演进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策展人、公司老板、画廊主人、艺术商店创办者、艺术网站创始人,具备多重身份的徐震人称“最能折腾的年轻艺术家”,自称“没老板”,实在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太会玩”的人。“太会玩”这个评语加诸需要
期刊
新浪海外地产专家点评:  ·外国人限购条例趋于严厉  ·汇率、利息处于双低,前所未有的澳大利亚房产“折扣季”  ·量价齐升,2015全球最值得关注的房地产市场  【天时】  限购令出台前抢占先机  澳大利亚政府考虑出台相关限制政策,限制令内容大致为“在未来时间里,针对非澳大利亚购房者,购买超过100万澳元以下的房产须向澳洲FIRB(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缴纳5000澳元费用;对购买100万澳元以上的
期刊
在某些艺术家眼中,身边最平常之物,才是生命的永恒基点。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描绘着它们,笔墨所至之处,万般柔情,画面由此散发神性,犹如被上帝之手亲抚过。  皮埃尔·博纳尔 色彩诗人  TIPS 空间的“故事”  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故事”。薰衣草紫色的墙面诉说敏感、浪漫、忧郁。年代久远的古董抽屉柜、木纹斑驳的地板和早已褪色的扶手椅,三者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了一种绵绵不绝的历史感和家族意识。空间的主人是否
期刊
外滩宛如风华绝代的美女,谁都一见倾心。  即便前不久刚刚经历了一场恐怖的拥挤踩踏,但事件过后,那里魅力依旧,游客如梭,外国人、外地人初抵上海,若未去见识外滩风情,是绝对不算到过上海的。  对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而言,传统指归的外滩,是坐落在黄浦江西畔,北自外白渡桥、南至东风饭店之间的“一截”,再往北或再往南延伸,已毫无20世纪折中主义风格和巴洛克风格的万国建筑韵致,用上海本地话讲:“一点也呒
期刊
爱上艺术 爱上收藏  《财富堂》:从什么时候爱上艺术的?  李玉麟:在台湾半工半读的时候,曾在房地产公司工作过。当时的前辈教我这个新人,他说:“卖房子第一条,就是要学会布置,把房子布置得美,才好卖。”我很乖地牢牢记住这句话,于是学布置装潢,琢磨怎么把房子呈现得更美。后来我把父母的房子好好装潢了一下,果然一下就卖掉。我觉得这种布置的美,就是艺术。  《财富堂》:那是什么时候开始收藏艺术品的呢?  李
期刊
说起“顽童比利”(Billy Childish),熟悉音乐的人会想起那个穿着英式宽松裤子的摇滚音乐人;熟悉文字的人会知道他是一个出版人、诗人、笔名无数的主人;熟悉当代艺术的人会立刻想到翠西·艾敏(Tracey Emin)1995年著名的装置作品《1963-1995与我同床共枕过的那些人》(Everyone I Have Ever Slept With 1963-1995),一顶蓝色的帐篷里密密麻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