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现代建筑文化飞速发展,在民族性与地域性方面的探索成果非常巨大。如何继承日本传统文化、探讨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是日本近代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弱建筑;设计理念;日本建筑设计
在环境、人与建筑之间以人的活动导向为主、协调于自然从而弱化建筑的“弱建筑”设计理念,以“弱建筑”发展最为深入的日本建筑设计作品分析了“弱建筑”的主要特点:临时性、轻盈性、消隐性以及空间暧昧性。
1、“弱建筑”定义
“所谓的弱建筑,绝不是只是外型好看、照片看起来很漂亮的建筑而已,而是建筑本身和人身体的关系,处在这个空间里,会让人觉得很舒服,甚至还有一些治疗、治愈的抚慰效果,我认为这个特质才是最重要的”。藤本壮介也曾谈到弱建筑,他认为“基于放弃建筑强加于人的功能的界定,减少设计师的个人设计意识和参与度,鼓励使用者开发想象的退让型设计,其称为弱建筑。”建筑设计的策略应从静止的建筑本身转向有着多样可能性的人和事件,不再是一种创造一种思考和体验的空间,相反的,是要削弱建筑的视觉效果,增強空间的可开发性和可参与性,从而适应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行为需要。他们对于弱建筑的定义虽有各自理解和表达上的偏差,但是其根本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以使用者的导向和使用为主导,削弱建筑对于人的行为的限制,增强空间的可开发性和可参与性。而建筑外部渗透进城市或者融入自然,与自然相协调。
2、弱建筑产生背景
1.日本是对于这样的生态环境最为熟悉和了解的,所以日本建筑师在“弱建筑”设计理念方面有着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日本因为其地理位置处在两板块交界处,为地震活动地壳带,所以多地震多海啸。饱受自然灾害之苦的日本人的审美中也偏于对于短暂难续的美颇有好感,这点可以由日本人钟爱的樱花所体现,他们所感动的是樱花短暂开放后的凋零。反应到建筑上,日本传统理念中便是脆弱而无常态的美感。结构轻便,材质轻薄,这样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审美也便于在自然灾害中的对人的保护。此外,日本传统文化中一直对自然抱有敬仰,信奉多神教,认为神是活在自然界当中,山上、田野、村庄以及水里,无所不在的。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空即是一切,便是有一切的可能。日本人创造出最典型的空间是成方形平面立四根柱子,柱子之间拉上一根绳子围合,形成一个空的空间,便有着被任何事物填充的可能。这些观念中都蕴含了极强的自然生态观,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日本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的精神。而其实不只是在日本,整个东方国家尤其中国,都有这样的思维:大自然不是敌人,而是我们的伙伴。
2.国际整体环境,建筑在历史过程中不仅有其居住使用的价值,也因其不同的形式代表了时代的诉求。当今社会因为技术性、经济性以及政治性意义,人们不断追求更高更大更雄伟的建筑,强调着建筑的强势冲击力。无论何处都在进行树立起强势建筑作为地标,或以高度取胜,或以结构标新。但此种强势建筑对于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不可估量的,对环境的破坏也值得评估。并且,建筑在和与人的对话中占据了主动地位,建筑中的各项功能与位置已然确定,人的活动必须按照建筑中规定好的程序未走,这点未必足够亲近。而与此同时,自然界的灾难情况如海啸地震以及人为灾难如美国911恐怖袭击,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建筑本身的脆弱。在环境与人面前,再为强势的建筑也可以轰然倒地。因此我们不得不再次反思:环境、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3、弱建筑设计理念的特征
1.轻盈性,强势建筑往往以高大或结构性带来强势的冲击力,弱建筑则常常是以轻盈感来强调建筑对于人和环境的态度。此外弱建筑需要的空间功能的可开发性也往往需要不被粗大的承重柱或剪力墙所隔断。这点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做了极具创新的设计。此建筑剔除了传统建筑中的梁、柱以及内外墙的要素,而是以彻底敞开的平板、由垂直柱子演变的空心管以及透明、能呼吸的双层玻璃幕墙这三个要素组成。柱子仿佛漂浮在水里的水草一般。
2.临时性,弱建筑的临时性在伊东丰雄的建筑中有最强烈的展示。这种思想从日本传统脆弱审美而未,结合现代社会的高节奏高效率,新事物不断产生并有旧的事物消亡。世界在不停的更替,建筑也应如此。当然并不是指建筑建成后就可以丢弃,而是建筑中所蕴含的一种动态的空间观和建筑观:建筑应跟随人和时代的变化而同步变化。最为代表性的便是伊东丰雄设计的位于日本横滨的风之塔。它以不断变幻的灯光奇景代表着东京这座城市的活力。在白天它是一个金属铝筒,而在夜晚环形霓虹灯随光线的变化而自动调节明暗,灯饰串随着城市的喧嚣声音而起舞,泛射灯随着风速和风向而变化摇动。在此,建筑成为了“流动的可以观看的音乐”。
3.空间暧昧性,空间暧昧性指的是空间在功能上的不确定性与可选性,常规建筑通常会以功能划分来圈定建筑中的使用功能,这种做法是对于使用者们个体差异的限制以及抹杀。建筑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建筑以人为本的,这点在弱建筑设计理念中具体指的是建筑中空间功能的不确定性,以及应给使用者留下自定义空间的权力和可选择性。
4.消隐性,这里的消隐性并不单纯是指埋入地下等的形式上的消隐,而是环境与建筑切实的结合起来之后,人对建筑内外空间的体验被突出,那么对于建筑的存在感就消失了。强调了建筑和环境以及人的统一协调,以建筑来引导,感官上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格格不入的感觉。这点在其代表作“水/玻璃”的别墅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这栋连屋顶和地板都是由玻璃组成的建筑中,光线透过顶部的不锈钢百叶洒落到建筑中的竖向和水平向玻璃上,经过折射、投射和反射反复作用,形成宛如云雾之中的幻景。在这样的空间里,材料的自身属性已经淹没在复合纹理的统一组织中了。组成建筑的材料已经被消解,那建筑也就等同于消隐了。此外SANAA的代表作金泽21世纪当代美术馆中采用的消隐手法同样值得借鉴。其平面为圆形,弱化了建筑前后的朝向,顶部采用分散的矩形形式打碎了上层的体量感并向内有收缩意向;全玻璃的围护体系弱化了建筑与环境的边界,连续的透明表皮使室外风景和室内景象互相交融,建筑实体的存在感在不知不觉中弱化。
“弱建筑”设计理念根植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近些年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环境、人与建筑之间新的思考,建筑本身就该服务于人,并不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做出冲击和破坏。
参考文献:
[1]周华,浅谈“弱建筑”设计理念在日本建筑设计中的体现.2016.
[2]王辉,浅谈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中的日本传统文化.2015.
关键词:弱建筑;设计理念;日本建筑设计
在环境、人与建筑之间以人的活动导向为主、协调于自然从而弱化建筑的“弱建筑”设计理念,以“弱建筑”发展最为深入的日本建筑设计作品分析了“弱建筑”的主要特点:临时性、轻盈性、消隐性以及空间暧昧性。
1、“弱建筑”定义
“所谓的弱建筑,绝不是只是外型好看、照片看起来很漂亮的建筑而已,而是建筑本身和人身体的关系,处在这个空间里,会让人觉得很舒服,甚至还有一些治疗、治愈的抚慰效果,我认为这个特质才是最重要的”。藤本壮介也曾谈到弱建筑,他认为“基于放弃建筑强加于人的功能的界定,减少设计师的个人设计意识和参与度,鼓励使用者开发想象的退让型设计,其称为弱建筑。”建筑设计的策略应从静止的建筑本身转向有着多样可能性的人和事件,不再是一种创造一种思考和体验的空间,相反的,是要削弱建筑的视觉效果,增強空间的可开发性和可参与性,从而适应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行为需要。他们对于弱建筑的定义虽有各自理解和表达上的偏差,但是其根本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以使用者的导向和使用为主导,削弱建筑对于人的行为的限制,增强空间的可开发性和可参与性。而建筑外部渗透进城市或者融入自然,与自然相协调。
2、弱建筑产生背景
1.日本是对于这样的生态环境最为熟悉和了解的,所以日本建筑师在“弱建筑”设计理念方面有着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解。日本因为其地理位置处在两板块交界处,为地震活动地壳带,所以多地震多海啸。饱受自然灾害之苦的日本人的审美中也偏于对于短暂难续的美颇有好感,这点可以由日本人钟爱的樱花所体现,他们所感动的是樱花短暂开放后的凋零。反应到建筑上,日本传统理念中便是脆弱而无常态的美感。结构轻便,材质轻薄,这样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审美也便于在自然灾害中的对人的保护。此外,日本传统文化中一直对自然抱有敬仰,信奉多神教,认为神是活在自然界当中,山上、田野、村庄以及水里,无所不在的。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空即是一切,便是有一切的可能。日本人创造出最典型的空间是成方形平面立四根柱子,柱子之间拉上一根绳子围合,形成一个空的空间,便有着被任何事物填充的可能。这些观念中都蕴含了极强的自然生态观,强调了与自然的和谐。日本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的精神。而其实不只是在日本,整个东方国家尤其中国,都有这样的思维:大自然不是敌人,而是我们的伙伴。
2.国际整体环境,建筑在历史过程中不仅有其居住使用的价值,也因其不同的形式代表了时代的诉求。当今社会因为技术性、经济性以及政治性意义,人们不断追求更高更大更雄伟的建筑,强调着建筑的强势冲击力。无论何处都在进行树立起强势建筑作为地标,或以高度取胜,或以结构标新。但此种强势建筑对于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不可估量的,对环境的破坏也值得评估。并且,建筑在和与人的对话中占据了主动地位,建筑中的各项功能与位置已然确定,人的活动必须按照建筑中规定好的程序未走,这点未必足够亲近。而与此同时,自然界的灾难情况如海啸地震以及人为灾难如美国911恐怖袭击,让我们清晰的看到建筑本身的脆弱。在环境与人面前,再为强势的建筑也可以轰然倒地。因此我们不得不再次反思:环境、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3、弱建筑设计理念的特征
1.轻盈性,强势建筑往往以高大或结构性带来强势的冲击力,弱建筑则常常是以轻盈感来强调建筑对于人和环境的态度。此外弱建筑需要的空间功能的可开发性也往往需要不被粗大的承重柱或剪力墙所隔断。这点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做了极具创新的设计。此建筑剔除了传统建筑中的梁、柱以及内外墙的要素,而是以彻底敞开的平板、由垂直柱子演变的空心管以及透明、能呼吸的双层玻璃幕墙这三个要素组成。柱子仿佛漂浮在水里的水草一般。
2.临时性,弱建筑的临时性在伊东丰雄的建筑中有最强烈的展示。这种思想从日本传统脆弱审美而未,结合现代社会的高节奏高效率,新事物不断产生并有旧的事物消亡。世界在不停的更替,建筑也应如此。当然并不是指建筑建成后就可以丢弃,而是建筑中所蕴含的一种动态的空间观和建筑观:建筑应跟随人和时代的变化而同步变化。最为代表性的便是伊东丰雄设计的位于日本横滨的风之塔。它以不断变幻的灯光奇景代表着东京这座城市的活力。在白天它是一个金属铝筒,而在夜晚环形霓虹灯随光线的变化而自动调节明暗,灯饰串随着城市的喧嚣声音而起舞,泛射灯随着风速和风向而变化摇动。在此,建筑成为了“流动的可以观看的音乐”。
3.空间暧昧性,空间暧昧性指的是空间在功能上的不确定性与可选性,常规建筑通常会以功能划分来圈定建筑中的使用功能,这种做法是对于使用者们个体差异的限制以及抹杀。建筑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建筑以人为本的,这点在弱建筑设计理念中具体指的是建筑中空间功能的不确定性,以及应给使用者留下自定义空间的权力和可选择性。
4.消隐性,这里的消隐性并不单纯是指埋入地下等的形式上的消隐,而是环境与建筑切实的结合起来之后,人对建筑内外空间的体验被突出,那么对于建筑的存在感就消失了。强调了建筑和环境以及人的统一协调,以建筑来引导,感官上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格格不入的感觉。这点在其代表作“水/玻璃”的别墅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这栋连屋顶和地板都是由玻璃组成的建筑中,光线透过顶部的不锈钢百叶洒落到建筑中的竖向和水平向玻璃上,经过折射、投射和反射反复作用,形成宛如云雾之中的幻景。在这样的空间里,材料的自身属性已经淹没在复合纹理的统一组织中了。组成建筑的材料已经被消解,那建筑也就等同于消隐了。此外SANAA的代表作金泽21世纪当代美术馆中采用的消隐手法同样值得借鉴。其平面为圆形,弱化了建筑前后的朝向,顶部采用分散的矩形形式打碎了上层的体量感并向内有收缩意向;全玻璃的围护体系弱化了建筑与环境的边界,连续的透明表皮使室外风景和室内景象互相交融,建筑实体的存在感在不知不觉中弱化。
“弱建筑”设计理念根植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近些年的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环境、人与建筑之间新的思考,建筑本身就该服务于人,并不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做出冲击和破坏。
参考文献:
[1]周华,浅谈“弱建筑”设计理念在日本建筑设计中的体现.2016.
[2]王辉,浅谈隈研吾建筑设计作品中的日本传统文化.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