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性教学评价是一种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主体性的,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性教学评价已经成为教育评价领域的一个热点,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关键词:发展性;教学评价;评价对象
【中图分类号】G640
2011年12月,教育部先后下发《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其中引入发展性评价理念,实行分类的院校评估,促进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可以说是新一轮教学评价的核心。因此,遵循院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入研究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内涵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传统教学评价的反思
(一)评价制度行政色彩过浓,院校参与主动性不高
传统评价工作主要由主管职能部门组织和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推动,缺少专门的独立的评价中介机构,同时评价结果与院校利益紧密相关,并带有一定奖惩性,被评院校主体地位淡化,与主管职能部门沟通与协商不够,只是被动做所谓的"达标"工作,容易对评价活动产生紧张和焦虑甚至对立和抵触情绪。
(二)评价功能过于强调甄别分类,不利于院校长远发展
传统评价模式又属面向过去的总结性评价,其直接目的是对教学效果作出优劣判断和区分等级,曲解了我军院校教学工作评价的最终目的,易导致一些院校片面去追求短期效果,并且把评价当作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来抓,迎评促建缺乏整体性、忽视长期建设,尽管效果较为明显,但不利于院校的长远发展。
(三)评价方案过于笼统固化,分类指导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传统评价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院校的差异,但仍摆脱不了用同一指标体系衡量不同情况的多所院校,没有充分考虑不同院校的办学基础、办学特色与优势,造成办学基础好的院校无需太多努力便可获得好评,而有些基础较差的院校,竭尽全力仍难以达到好的结果。
(四)评价结论优秀率过高,引导促进作用弱化
截止2008年,教育部首轮教学评估共完成了589所院校,其中评价结论优秀424所、良好144所、合格21所,无不合格院校。这种高达96%的优良率,无形中使评价活动弱化了诊断、引导和促进功能,将评价活动变成了"证明"而非"持续改进"。
二、对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认识
(一)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由来
有学者认为,正规系统的评价活动始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选士测评活动。国家通过测评选拔,从受教育、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并精通修齐治平之道的"士"中遴选新人进入官场,叫选士或取士。育士与选士紧密相连,形成了包括教育、考试、选才在内的严密完整的一套制度,开了世界评价之先河。中国北宋时期的《宋时·戚同文传》中"市场不评价,知而不欺"是世界最早记载"评价"一词的文献,其原意是在集市上评论货物的价格之意。但是,现代教育评价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始见于以泰勒(Tyler)为首的美国教育评价委员会的"八年研究"(1933-1940)报告。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纳托尔(Latoner)和克利夫特(Cliff)等人首次倡导提出一种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主体性的,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即发展性教学评价。
(二)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内涵
"发展"是一个当前用得很广泛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发展"的一种含义是"扩充"。《辞海》中对"发展"是这样解释的:"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在教育评价的研究中,对"发展"这一术语应当取其第二种含义。因此,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主体性,建立在评价对象自身发展需求和教育组织者对评价对象要求的有机结合之上,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它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三)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特征
一是目的发展性。发展性评价以发掘评价对象的发展潜力,促进其未来发展为目的。二是个体差异性。发展性评价以评价对象起点与基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是片面追求统一性,利于为评价对象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三是过程开放性。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对象发展的过程、实施的过程,注重与评价对象的互动协商,强调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评价对象的主体意识,力争"公平、公正、公开",以便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和评价计划。四是结论导向性。发展性评价的结论注重淡化等级的评定,突出对评价对象的诊断、审核作用。
(四)与传统教学评价形式的比较
1.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区别在于:一是终结性评价功能倾向注重甄别优劣、鉴定分等,发展性评价注重诊断、激励和发展;二是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的结论,发展性评价注重发展的过程和形式;三是终结性评价面向的是过去,发展性评价注重现状与过去的比较,侧重于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
2.发展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比,都具有诊断功能,但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育活动刚开始,需要对教育活动情况进行预判时进行,而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结论形成的过程,一般在教育活动已取得一定进步,需要判断"增量"大小和可持续性时进行。
3.发展性评价是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看,发展性评价也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目的,主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同等重要,注重评价结果为促进评价对象发展服务。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形成性评价虽然也强调在评价双方的相互作用,但它还没有彻底摆脱主客体之间的绝对对立;而发展性评价则完全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绝对的二元对立,强调了个体的差异性、合作性,突显和提升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王艳红,吴志华,宫红英.国外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7):3-11.
[2]潘久武.关于发展性评价的认识与操作范例[J].基础教育参考,2006:35-36.
关键词:发展性;教学评价;评价对象
【中图分类号】G640
2011年12月,教育部先后下发《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其中引入发展性评价理念,实行分类的院校评估,促进高等学校办出特色,可以说是新一轮教学评价的核心。因此,遵循院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入研究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内涵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传统教学评价的反思
(一)评价制度行政色彩过浓,院校参与主动性不高
传统评价工作主要由主管职能部门组织和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推动,缺少专门的独立的评价中介机构,同时评价结果与院校利益紧密相关,并带有一定奖惩性,被评院校主体地位淡化,与主管职能部门沟通与协商不够,只是被动做所谓的"达标"工作,容易对评价活动产生紧张和焦虑甚至对立和抵触情绪。
(二)评价功能过于强调甄别分类,不利于院校长远发展
传统评价模式又属面向过去的总结性评价,其直接目的是对教学效果作出优劣判断和区分等级,曲解了我军院校教学工作评价的最终目的,易导致一些院校片面去追求短期效果,并且把评价当作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来抓,迎评促建缺乏整体性、忽视长期建设,尽管效果较为明显,但不利于院校的长远发展。
(三)评价方案过于笼统固化,分类指导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传统评价方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院校的差异,但仍摆脱不了用同一指标体系衡量不同情况的多所院校,没有充分考虑不同院校的办学基础、办学特色与优势,造成办学基础好的院校无需太多努力便可获得好评,而有些基础较差的院校,竭尽全力仍难以达到好的结果。
(四)评价结论优秀率过高,引导促进作用弱化
截止2008年,教育部首轮教学评估共完成了589所院校,其中评价结论优秀424所、良好144所、合格21所,无不合格院校。这种高达96%的优良率,无形中使评价活动弱化了诊断、引导和促进功能,将评价活动变成了"证明"而非"持续改进"。
二、对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认识
(一)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由来
有学者认为,正规系统的评价活动始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选士测评活动。国家通过测评选拔,从受教育、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并精通修齐治平之道的"士"中遴选新人进入官场,叫选士或取士。育士与选士紧密相连,形成了包括教育、考试、选才在内的严密完整的一套制度,开了世界评价之先河。中国北宋时期的《宋时·戚同文传》中"市场不评价,知而不欺"是世界最早记载"评价"一词的文献,其原意是在集市上评论货物的价格之意。但是,现代教育评价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始见于以泰勒(Tyler)为首的美国教育评价委员会的"八年研究"(1933-1940)报告。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纳托尔(Latoner)和克利夫特(Cliff)等人首次倡导提出一种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主体性的,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即发展性教学评价。
(二)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内涵
"发展"是一个当前用得很广泛的概念。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发展"的一种含义是"扩充"。《辞海》中对"发展"是这样解释的:"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动变化过程。"在教育评价的研究中,对"发展"这一术语应当取其第二种含义。因此,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主体性,建立在评价对象自身发展需求和教育组织者对评价对象要求的有机结合之上,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它注重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
(三)发展性教学评价的特征
一是目的发展性。发展性评价以发掘评价对象的发展潜力,促进其未来发展为目的。二是个体差异性。发展性评价以评价对象起点与基础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是片面追求统一性,利于为评价对象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有针对性的建议。三是过程开放性。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对象发展的过程、实施的过程,注重与评价对象的互动协商,强调减少行政干预,提高评价对象的主体意识,力争"公平、公正、公开",以便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和评价计划。四是结论导向性。发展性评价的结论注重淡化等级的评定,突出对评价对象的诊断、审核作用。
(四)与传统教学评价形式的比较
1.发展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区别在于:一是终结性评价功能倾向注重甄别优劣、鉴定分等,发展性评价注重诊断、激励和发展;二是终结性评价注重评价的结论,发展性评价注重发展的过程和形式;三是终结性评价面向的是过去,发展性评价注重现状与过去的比较,侧重于面向未来,面向评价对象的发展。
2.发展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相比,都具有诊断功能,但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育活动刚开始,需要对教育活动情况进行预判时进行,而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结论形成的过程,一般在教育活动已取得一定进步,需要判断"增量"大小和可持续性时进行。
3.发展性评价是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从广义的角度看,发展性评价也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以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为目的,主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同等重要,注重评价结果为促进评价对象发展服务。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形成性评价虽然也强调在评价双方的相互作用,但它还没有彻底摆脱主客体之间的绝对对立;而发展性评价则完全消除了主客体之间绝对的二元对立,强调了个体的差异性、合作性,突显和提升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王艳红,吴志华,宫红英.国外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7):3-11.
[2]潘久武.关于发展性评价的认识与操作范例[J].基础教育参考,200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