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封建等级制度持续了数千年,不可避免的会对中国古建筑的形式产生影响。本文探讨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古建筑中的表现形式及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以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建筑的文化内涵,更好的结合设计元素,设计出更好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封建等级制度;古代建筑形式;具体表现
中图分类号: K87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中国封建主义社会阶段,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并维护自己的权利,往往会制定严格的法律或者规定约束人民,建筑形式也不例外。建筑样式和规模可以体现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这就逐渐发展成了等级制度。等级制度对中国的古建筑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无论是住居空间的组织原则,还是古建筑形式的发展与演变,或是在建筑材料和装饰及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过程中,都可以找到建筑等级制度留下的痕迹。
一、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表现
1、礼法对古建筑的影响
自国家产生以来,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唯一的政体形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君主以“礼”和“法”维持社会秩序。所谓“礼”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实质就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級制度。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同样存在壁垒森严的等级,从建筑的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构件到装饰设计,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以显示下有序、尊卑有礼。早在先秦时期,都城建筑的布局便存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为了体现君主的高贵自尊,宫殿一般都建在皇城的中心地区,以体现“天子中而处”的思想。宫殿建筑中“尊王以重威,明伦以示礼”始终是其渲染的主题。建筑形体的大小亦是区别等级的标志之一。宫殿建筑中,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为“殿”,与家人生活起居之处为“宫”。故“殿”的面积与构件都以大为美,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来显示皇权至尊。“宫”的建筑规模则据主人的身份而定,皇帝所居之宫最大,其次为皇后及其妃嫔所居之宫。明清故宫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整个建筑群中最热烈高亢的部分,那巍然屹立的高大殿宇,凌空出世,统摄全局,无疑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后宫中皇帝起居的乾清宫规模最大,其后为皇后起居的坤宁宫,再次为妃嫔所居的东西六宫,皇室家族内部的贵贱尊卑由此可见一斑。宋代对建筑等级的规定甚至发展到对建筑材料的限制。《营造法式》将建材分为八等,规定不同等级的建筑用不同的建材,如果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皆为违礼之举。
2、对古建筑布局和构件的影响
城市、聚落的等级和城市内各居住区的等级《春秋典》中对城市的等级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城)天子九里,公七里,侯五里,子男三里”。其它典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城市之中,不同的居住区也有不同的等级规定。皇城位于最重要的位置,旁边是贵族区,色彩鲜明,建筑精美。然后围着的是灰暗、低矮的平民区,充分烘托出帝王的尊贵地位。这也体现了《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的都城建设思想。
住居空间的等级和秩序化中国古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功能上、视觉上的要求,而且是依礼仪来设计。《礼记》中对此有多处记载。如堂阶制度,“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诸如此类。在住宅建筑中,建筑因其服务对象的不同,按三纲五常的人际关系展开,相应大小、位置、装饰均不同,使建筑群体得以理想地体现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从而在整个组合中,主从区别明确,单一方向的秩序感得到强调。由于这样使各等级的住居有了共同准则和依据,它们要表达相同礼制的等级居住的内容,因此,它们之间是“同构”的,如四合院的空间结构与北京城同构。这种同构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相同等级的住居之间也有体现。各等级住居空间结构和装饰标准的区别在这方面等级制度的划分最为细致,对屋架、藻井、斗拱、门、装饰等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古建筑的其他等级制度体现在中国古建筑中封建等级制度还体现在桥,石狮,面阔间数,门钉,彩画和色彩,屋顶,台阶,数字,碑、碣,墓的高度等等。以望头柱为例,用不同图案的望柱头来反映封建等级制度,最突出的是故宫午门内金水河桥。内金水河上建有五座石桥,中间的一座是主桥,是皇帝出入的御桥,桥的两侧有龙云纹望柱头;主桥左右还有四座宾桥,其望柱头则饰以火焰纹图案,以示为行人照明之意。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的望柱头则用如意、石榴、狮子等图案装饰,寓吉祥如意、幸福、长寿之意。再以门钉为例,紫禁城南(午门)、北(神武门)、西(西华门)三门都设九路门钉,即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颗门钉,独东(东华门)门是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颗门钉,为何此处用偶数(阴数)门钉而不用奇数(阳数)门钉?至今无从详考。九日阳数之极,故九路门钉是体现最高等级的门钉排列。有说东华门是“鬼门”,所以用阴数门钉。理由是,先皇帝的殡宫停放景山寿皇殿时,从东华门走,其卤簿仪卫及百官排班也在东华门。据考,清顺治、嘉庆帝的灵柩是先后出东华门进景山的道光帝崩后,灵柩移圆明园正大光明殿时,也是出东华门。又说,皇后神牌也由东华门迎入奉先殿,神牌属阴。再说屋顶,可分为三级。第一等级:重檐庑殿顶,如故宫午门、太和殿。第二等级:重檐歇山顶,如天安门、各个城门。第三等级:硬山顶,北京四合院里的房子都是。脊兽有一、三、五、七、九等,特例是故宫太和殿,有十个,显示皇家的至高无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建筑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侧面,其目的是维护和体现封建统治者的特权,向人民传输伦理和礼法,稳定统治。
二、等级制度对建筑形式演变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华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那些千姿百态的造型,精巧优美的装饰,独具匠心的布局,无不让人感受岁月的流失和人世间治乱兴衰,同时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发人们对宇宙、历史、人生的种种理性感悟。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被儒家推崇,建筑等级制度一直影响着建筑形式的发展和进步。严格的规定约束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同时禁锢了人们对自身目的的满足和显示,为了使自己的低位和权利充分显现,统治者使建筑变得更华丽、更细致、更庞大。这些变化加快了人们对建筑的认识。这些特色形式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鲜明特色,反过来影响着建筑结构和表现形式。建筑等级制度具体规定每个人占有的建筑体量,而且其中大部分人无法改变建筑体量(人们一般是在特殊构件或装饰手法上表现自我,而较难在规模上变化),所以帝王宫室没必要在体量上做出突破,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独特,所以,这方面的技术革新比较少。唐朝以后,帝王宫殿的单体建筑规模越来越小,而注重局部的雕镂刻画。促进了唐代的简单清朗建筑风格向清代华丽复杂的建筑风格的转变。建筑的秩序化、伦理化是建筑设计追求的目标,反过来加强了秩序和伦理。导致礼制化和等级化的建筑成为了中国古建筑的特色之一。
结束语
总之,目前曾经影响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经消失,建筑开始注重于人们的切身要求,而不是约束和禁锢。中国建筑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的传统建筑和文化思想。因此,我们要加深对古建筑的认知,理解其内涵以应用于现实的建筑。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杨大伟.中国古建筑色彩的发展及象征性刍议[J],美术观察2006,(10):110.
[3]姜哓萍.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N]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2第一卷第四期.
[4]王瑞芳.中国古典建筑中所体现的真善美[J].科学之友,2009,(5):137-140.
【关键词】:封建等级制度;古代建筑形式;具体表现
中图分类号: K87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中国封建主义社会阶段,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并维护自己的权利,往往会制定严格的法律或者规定约束人民,建筑形式也不例外。建筑样式和规模可以体现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这就逐渐发展成了等级制度。等级制度对中国的古建筑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无论是住居空间的组织原则,还是古建筑形式的发展与演变,或是在建筑材料和装饰及建筑某些特征的形成过程中,都可以找到建筑等级制度留下的痕迹。
一、中国古建筑等级制度的表现
1、礼法对古建筑的影响
自国家产生以来,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唯一的政体形式。在这种政治体制下,君主以“礼”和“法”维持社会秩序。所谓“礼”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实质就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級制度。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同样存在壁垒森严的等级,从建筑的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构件到装饰设计,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以显示下有序、尊卑有礼。早在先秦时期,都城建筑的布局便存在严格的等级规范,为了体现君主的高贵自尊,宫殿一般都建在皇城的中心地区,以体现“天子中而处”的思想。宫殿建筑中“尊王以重威,明伦以示礼”始终是其渲染的主题。建筑形体的大小亦是区别等级的标志之一。宫殿建筑中,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为“殿”,与家人生活起居之处为“宫”。故“殿”的面积与构件都以大为美,以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来显示皇权至尊。“宫”的建筑规模则据主人的身份而定,皇帝所居之宫最大,其次为皇后及其妃嫔所居之宫。明清故宫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整个建筑群中最热烈高亢的部分,那巍然屹立的高大殿宇,凌空出世,统摄全局,无疑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后宫中皇帝起居的乾清宫规模最大,其后为皇后起居的坤宁宫,再次为妃嫔所居的东西六宫,皇室家族内部的贵贱尊卑由此可见一斑。宋代对建筑等级的规定甚至发展到对建筑材料的限制。《营造法式》将建材分为八等,规定不同等级的建筑用不同的建材,如果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皆为违礼之举。
2、对古建筑布局和构件的影响
城市、聚落的等级和城市内各居住区的等级《春秋典》中对城市的等级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城)天子九里,公七里,侯五里,子男三里”。其它典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城市之中,不同的居住区也有不同的等级规定。皇城位于最重要的位置,旁边是贵族区,色彩鲜明,建筑精美。然后围着的是灰暗、低矮的平民区,充分烘托出帝王的尊贵地位。这也体现了《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的都城建设思想。
住居空间的等级和秩序化中国古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功能上、视觉上的要求,而且是依礼仪来设计。《礼记》中对此有多处记载。如堂阶制度,“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诸如此类。在住宅建筑中,建筑因其服务对象的不同,按三纲五常的人际关系展开,相应大小、位置、装饰均不同,使建筑群体得以理想地体现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从而在整个组合中,主从区别明确,单一方向的秩序感得到强调。由于这样使各等级的住居有了共同准则和依据,它们要表达相同礼制的等级居住的内容,因此,它们之间是“同构”的,如四合院的空间结构与北京城同构。这种同构现象在不同地区的相同等级的住居之间也有体现。各等级住居空间结构和装饰标准的区别在这方面等级制度的划分最为细致,对屋架、藻井、斗拱、门、装饰等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古建筑的其他等级制度体现在中国古建筑中封建等级制度还体现在桥,石狮,面阔间数,门钉,彩画和色彩,屋顶,台阶,数字,碑、碣,墓的高度等等。以望头柱为例,用不同图案的望柱头来反映封建等级制度,最突出的是故宫午门内金水河桥。内金水河上建有五座石桥,中间的一座是主桥,是皇帝出入的御桥,桥的两侧有龙云纹望柱头;主桥左右还有四座宾桥,其望柱头则饰以火焰纹图案,以示为行人照明之意。另外还有一些地方的望柱头则用如意、石榴、狮子等图案装饰,寓吉祥如意、幸福、长寿之意。再以门钉为例,紫禁城南(午门)、北(神武门)、西(西华门)三门都设九路门钉,即九行九列,共八十一颗门钉,独东(东华门)门是八行九列,共七十二颗门钉,为何此处用偶数(阴数)门钉而不用奇数(阳数)门钉?至今无从详考。九日阳数之极,故九路门钉是体现最高等级的门钉排列。有说东华门是“鬼门”,所以用阴数门钉。理由是,先皇帝的殡宫停放景山寿皇殿时,从东华门走,其卤簿仪卫及百官排班也在东华门。据考,清顺治、嘉庆帝的灵柩是先后出东华门进景山的道光帝崩后,灵柩移圆明园正大光明殿时,也是出东华门。又说,皇后神牌也由东华门迎入奉先殿,神牌属阴。再说屋顶,可分为三级。第一等级:重檐庑殿顶,如故宫午门、太和殿。第二等级:重檐歇山顶,如天安门、各个城门。第三等级:硬山顶,北京四合院里的房子都是。脊兽有一、三、五、七、九等,特例是故宫太和殿,有十个,显示皇家的至高无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建筑只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侧面,其目的是维护和体现封建统治者的特权,向人民传输伦理和礼法,稳定统治。
二、等级制度对建筑形式演变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华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那些千姿百态的造型,精巧优美的装饰,独具匠心的布局,无不让人感受岁月的流失和人世间治乱兴衰,同时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发人们对宇宙、历史、人生的种种理性感悟。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被儒家推崇,建筑等级制度一直影响着建筑形式的发展和进步。严格的规定约束了建筑形式的改变,同时禁锢了人们对自身目的的满足和显示,为了使自己的低位和权利充分显现,统治者使建筑变得更华丽、更细致、更庞大。这些变化加快了人们对建筑的认识。这些特色形式经过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鲜明特色,反过来影响着建筑结构和表现形式。建筑等级制度具体规定每个人占有的建筑体量,而且其中大部分人无法改变建筑体量(人们一般是在特殊构件或装饰手法上表现自我,而较难在规模上变化),所以帝王宫室没必要在体量上做出突破,以此来显示自己的独特,所以,这方面的技术革新比较少。唐朝以后,帝王宫殿的单体建筑规模越来越小,而注重局部的雕镂刻画。促进了唐代的简单清朗建筑风格向清代华丽复杂的建筑风格的转变。建筑的秩序化、伦理化是建筑设计追求的目标,反过来加强了秩序和伦理。导致礼制化和等级化的建筑成为了中国古建筑的特色之一。
结束语
总之,目前曾经影响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封建等级制度已经消失,建筑开始注重于人们的切身要求,而不是约束和禁锢。中国建筑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中国的传统建筑和文化思想。因此,我们要加深对古建筑的认知,理解其内涵以应用于现实的建筑。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杨大伟.中国古建筑色彩的发展及象征性刍议[J],美术观察2006,(10):110.
[3]姜哓萍.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N]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2第一卷第四期.
[4]王瑞芳.中国古典建筑中所体现的真善美[J].科学之友,2009,(5):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