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就文理分科、理工分科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基础课教师所应承担的责任,认为教师要依靠高度的责任心、前瞻性的思想,并具备渊博知识和善于吸取新知识的能力、审美能力和一定的把握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才能帮助学生破除对科学的不正确认识,培养学生成为健全的人才。
关键词:基础课教师;责任;思想品质;能力
作者简介:李国峰(1975-),男,山西定襄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李剑生(1957-),男,陕西兴平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实验教学研究与实验室管理。(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积累,中国社会正在由科技输入型向科技创新型社会转变。中国的大学教育由精英型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对大学生来说,则由“知识改变命运”进入“知识加能力改变命运”的阶段。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文理分科、理工分科太细的现实,客观上弱化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应对社会挑战、适应社会实际、推进社会进步的能力。这是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都应思考的问题。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就理工类大学基础课教师的责任展开探讨。
一、文理分科、理工分科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文理分科、理工分科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导致学生对科学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二是理工科的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
由于受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带着对科学的错误认识进入大学:对科学理论的固定化、僵化,以为科学理论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以为科学的东西是毋容置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将科学技术化、实用化、工具化,忽视了科学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这些都背离了科学的批判性和统一性。如果这些错误的认识不破除,将会对学生的大学学习,乃至后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当今的大学分科很细,课程高度专业,文理两科泾渭分明。后果是理科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文科学生科学素养不高。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之间沟通困难。同时社会工作者与科学工作者之间存在信息交往不畅的问题。当然这既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无奈。
二、大学基础课教师的责任
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主要面对的是大学刚入学和低年级的学生,这些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对学生负有特殊的责任。基础课教师不仅仅是在教书,更重要的是传播文化。教书育人,育人居于首要地位。“视学生发展为本”。[1]通过传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帮助学生破除对科学的不正确认识
基础课教师通过课堂渗透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是求真、求智;科学不只是方法上、技巧性的东西,它是一种文化,既面对自然,以理性的态度看待自然,也深入人性,在科学活动中弘扬诚实、合作,为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不可以将科学视作一种手段,一种为达到他种目的(比如发展经济等)而采取的手段,科学自身就可以成为目的,“为科学而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命题。[2]基础课教师要在学生心里埋下学会批判的种子。
2.引导学生弥补文理分科、理工分科导致的不足
基础课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教育家梁思成早在1948年就提出,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意思是说,当时的文理分科,使得搞文的不懂理,搞理的不懂文,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来。可是时至今天,文理分科不足非但没有改变,而且分得更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指出,现在大学生在进校前有两点不完备:一是人格不够健全,二是基础不够扎实。他还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3]
在这方面,基础课教师要做学生的指路明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把有关的思想意识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向大学的过渡。
基础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要用文化育人。“人文”一词最早出自《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现在一般认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负责精神;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的丰富与发展。
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例如有回国讲学的华人,问到大学生什么叫“君子不器”等词语,竟然没有一人能回答出来。就此,笔者曾做过验证,结果令人失望。有学者指出,ABC很好,XYZ很好,不大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知道《史记》、《四书》,这种人能不能为中国服务? 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在这个实利思想抬头的社会背景下,基础课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爱因斯坦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很令人警醒。他称一些科学家为“机器狗”,例如追随希特勒、助纣为虐的一些科学家,只求作出科学成果而不问科学成果有什么用,为谁服务。只有对理科生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出现。
3.为培养学生成为健全的人才服务
大学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做人。当前是一个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一些商业理念、商业气息不可避免地进入大学校园,社会的一些潜规则也潜入校园,对当今的大学教育是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加强诚信教育,教会学生诚信做人也应该是必修课。不仅如此,大学应该积极发挥其教化的功能去正面影响社会,大学生应该成为树立社会新风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这就需要基础课教师发挥积极的影响力。
才的含义。、是甲骨文“才”字的两种写法。从字形看,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像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说文解字》释义说:“才,草木之初也。人之能曰才。言人之所蕴也。”[5]“才”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当实词时有两个释义:才能;有才能的人。此为“才”的引申意。人有能力,蕴藏着做事能力就为“才”。
大学的普遍功能是培养服务社会、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人才。“才”的本意就是强调拥有能力,只有拥有能力的人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发挥出了他的创造力,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了,大学才为社会作出了它应该作出的贡献。
基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在这个高尚出现贬值苗头的时代,要敢于谈高尚,行高尚,让学生懂得胸怀有多宽广,爱心有多大,将来就有可能作出多大的贡献。
三、基础课教师需要具备的思想品质
1.基础课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业,教师先行,基础课教师一定要有崇高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心理冲动。基础课教师首先得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善事”,进而发展为一种情结和信仰,最终会转化为实现这种信仰的冲动力量,做到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2.基础课教师的思想要有前瞻性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基础课教师的思想品质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学生的思想品质才能通过基础课教师的工作得到提高。基础课教师要做先进思想的播种者,明确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思想,将来为谁服务。
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思想意识,基础课教师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学生盲目,老师也跟着糊涂。学校不仅要教育学生适应社会,更需要引导学生具有改造、建设社会的雄心壮志,使学生带着先进文化、理念进入社会,积极主动地为中国社会的前进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学生不只是一味地适应社会,他们有自己的自主意识,这些自主意识会反作用于社会。将来的社会注定是属于他们的,当他们取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掌握一定的资源时,他们所具有的思想意识就会转化为一种社会力量,甚至引领社会风气,乃至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这就是微观的个体行为导致了宏观的社会潮流。“五四运动”就是典型的历史例证,当时学生们的爱国举动恐怕更多的要归结到学生们的教师的进步思想。
四、基础课教师完成其责任需要具备的能力
1.基础课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善于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基础课教师要紧跟、了解当下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及时地吸纳新知识,使自己的工作具有时代性;了解学生以及他的家庭(思想特点、个性需求、心理状况)的能力,使自己的工作具有针对性。基础课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2.基础课教师自身要有审美能力
特别是理工科背景的基础课教师,首先要走出半个人、1/4个人、甚至1/8个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的懂得审美的人,进而教给学生学会审美,为其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3.基础课教师要有一定的把握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
知识改变命运,现在来看,“知识”与“改变命运”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要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这种现象的出现实质是学校专业设置以及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不同步造成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信心上,而盲目地羡慕其他专业。这时基础课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干预、疏导,使得学生明白现在的一些就业比较好的专业,对应的未必是社会上的高端产业,因为一些产业发展比较成熟,所以就业要好一些,而在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产业往往是低端产业,但我们的产业是要升级的,将来怎么办?基础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对所学专业的信心与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绍芬.视学生发展为本 铸大学文化之魂——“大学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45-46.
[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3]汪青松,查昌国,张国定,编.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225.
[4]白话易经编译组.白话易经(全译本)[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146.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61.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基础课教师;责任;思想品质;能力
作者简介:李国峰(1975-),男,山西定襄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李剑生(1957-),男,陕西兴平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数理与生物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实验教学研究与实验室管理。(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积累,中国社会正在由科技输入型向科技创新型社会转变。中国的大学教育由精英型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对大学生来说,则由“知识改变命运”进入“知识加能力改变命运”的阶段。当代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文理分科、理工分科太细的现实,客观上弱化了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应对社会挑战、适应社会实际、推进社会进步的能力。这是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都应思考的问题。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就理工类大学基础课教师的责任展开探讨。
一、文理分科、理工分科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文理分科、理工分科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两点,一是导致学生对科学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二是理工科的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
由于受中学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带着对科学的错误认识进入大学:对科学理论的固定化、僵化,以为科学理论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将科学理论神圣化、教条化,以为科学的东西是毋容置疑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将科学技术化、实用化、工具化,忽视了科学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这些都背离了科学的批判性和统一性。如果这些错误的认识不破除,将会对学生的大学学习,乃至后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当今的大学分科很细,课程高度专业,文理两科泾渭分明。后果是理科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素养,文科学生科学素养不高。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之间沟通困难。同时社会工作者与科学工作者之间存在信息交往不畅的问题。当然这既有其客观的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无奈。
二、大学基础课教师的责任
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主要面对的是大学刚入学和低年级的学生,这些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对学生负有特殊的责任。基础课教师不仅仅是在教书,更重要的是传播文化。教书育人,育人居于首要地位。“视学生发展为本”。[1]通过传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帮助学生破除对科学的不正确认识
基础课教师通过课堂渗透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是求真、求智;科学不只是方法上、技巧性的东西,它是一种文化,既面对自然,以理性的态度看待自然,也深入人性,在科学活动中弘扬诚实、合作,为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不可以将科学视作一种手段,一种为达到他种目的(比如发展经济等)而采取的手段,科学自身就可以成为目的,“为科学而科学”,本身就是一个带有哲学意味的命题。[2]基础课教师要在学生心里埋下学会批判的种子。
2.引导学生弥补文理分科、理工分科导致的不足
基础课教师要帮助学生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教育家梁思成早在1948年就提出,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意思是说,当时的文理分科,使得搞文的不懂理,搞理的不懂文,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来。可是时至今天,文理分科不足非但没有改变,而且分得更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指出,现在大学生在进校前有两点不完备:一是人格不够健全,二是基础不够扎实。他还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3]
在这方面,基础课教师要做学生的指路明灯,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书籍,把有关的思想意识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向大学的过渡。
基础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要用文化育人。“人文”一词最早出自《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4]现在一般认为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负责精神;生生不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当代的丰富与发展。
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例如有回国讲学的华人,问到大学生什么叫“君子不器”等词语,竟然没有一人能回答出来。就此,笔者曾做过验证,结果令人失望。有学者指出,ABC很好,XYZ很好,不大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知道《史记》、《四书》,这种人能不能为中国服务? 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在这个实利思想抬头的社会背景下,基础课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爱因斯坦曾提出过一个概念,很令人警醒。他称一些科学家为“机器狗”,例如追随希特勒、助纣为虐的一些科学家,只求作出科学成果而不问科学成果有什么用,为谁服务。只有对理科生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才能避免类似悲剧的出现。
3.为培养学生成为健全的人才服务
大学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做人。当前是一个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一些商业理念、商业气息不可避免地进入大学校园,社会的一些潜规则也潜入校园,对当今的大学教育是个不小的挑战。所以加强诚信教育,教会学生诚信做人也应该是必修课。不仅如此,大学应该积极发挥其教化的功能去正面影响社会,大学生应该成为树立社会新风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这就需要基础课教师发挥积极的影响力。
才的含义。、是甲骨文“才”字的两种写法。从字形看,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像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说文解字》释义说:“才,草木之初也。人之能曰才。言人之所蕴也。”[5]“才”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当实词时有两个释义:才能;有才能的人。此为“才”的引申意。人有能力,蕴藏着做事能力就为“才”。
大学的普遍功能是培养服务社会、促进社会不断发展的人才。“才”的本意就是强调拥有能力,只有拥有能力的人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发挥出了他的创造力,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了,大学才为社会作出了它应该作出的贡献。
基础课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在这个高尚出现贬值苗头的时代,要敢于谈高尚,行高尚,让学生懂得胸怀有多宽广,爱心有多大,将来就有可能作出多大的贡献。
三、基础课教师需要具备的思想品质
1.基础课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业,教师先行,基础课教师一定要有崇高的责任心。这种责任心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心理冲动。基础课教师首先得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项“善事”,进而发展为一种情结和信仰,最终会转化为实现这种信仰的冲动力量,做到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2.基础课教师的思想要有前瞻性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基础课教师的思想品质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学生的思想品质才能通过基础课教师的工作得到提高。基础课教师要做先进思想的播种者,明确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思想,将来为谁服务。
面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思想意识,基础课教师要有忧患意识,不能学生盲目,老师也跟着糊涂。学校不仅要教育学生适应社会,更需要引导学生具有改造、建设社会的雄心壮志,使学生带着先进文化、理念进入社会,积极主动地为中国社会的前进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被动地适应。学生不只是一味地适应社会,他们有自己的自主意识,这些自主意识会反作用于社会。将来的社会注定是属于他们的,当他们取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掌握一定的资源时,他们所具有的思想意识就会转化为一种社会力量,甚至引领社会风气,乃至成为一种社会潮流,这就是微观的个体行为导致了宏观的社会潮流。“五四运动”就是典型的历史例证,当时学生们的爱国举动恐怕更多的要归结到学生们的教师的进步思想。
四、基础课教师完成其责任需要具备的能力
1.基础课教师应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善于吸取新知识的能力
基础课教师要紧跟、了解当下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及时地吸纳新知识,使自己的工作具有时代性;了解学生以及他的家庭(思想特点、个性需求、心理状况)的能力,使自己的工作具有针对性。基础课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2.基础课教师自身要有审美能力
特别是理工科背景的基础课教师,首先要走出半个人、1/4个人、甚至1/8个人,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的懂得审美的人,进而教给学生学会审美,为其将来的长远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3.基础课教师要有一定的把握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
知识改变命运,现在来看,“知识”与“改变命运”并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要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这种现象的出现实质是学校专业设置以及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不同步造成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信心上,而盲目地羡慕其他专业。这时基础课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干预、疏导,使得学生明白现在的一些就业比较好的专业,对应的未必是社会上的高端产业,因为一些产业发展比较成熟,所以就业要好一些,而在我国的现实情况是,这样的产业往往是低端产业,但我们的产业是要升级的,将来怎么办?基础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对所学专业的信心与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绍芬.视学生发展为本 铸大学文化之魂——“大学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0,(10):45-46.
[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3]汪青松,查昌国,张国定,编.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225.
[4]白话易经编译组.白话易经(全译本)[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146.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61.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