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营企业家,这个现如今让人听来略带一丝崇拜敬重之情的身份,这个越来越多参与国家政治讨论和决策的新阶层,这个曾被很多人怀疑、批判,如今却顶着红色光环,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改革开放的生力军,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向人民彰显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赤诚之心。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刚胜利到2002年十六大召开之间的这段时期,民营企业家在经济上从水深火热、东躲西藏到逐渐被认同和接纳,但政治上却始终没被给予合法地位。建国之初,民营企业是不存在的,而应该是国民党时期留下来的一些大买办和“官僚资本”。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为了给国家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了稳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全面控制生产资料,没收“官僚资本”,实施公有制的计划经济。共产党自身成为一个“经济组织”,并在“保证自身(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下,制度性压抑民间工商业30年,当时甚至连山区的一个小农场都是国营的。就这样,在1978年前,非公经济就只剩下能数出来的打游击的个体工商户或小商小贩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中共十三大之前,官方对这一体制外力量的态度不再是绝对打压,而变成了“看一看,不鼓励也不打击”,“放两年再看”。经济上开始小心翼翼成长的民营企业,由于在政治上仍被视为异类,中国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普遍做法是通过将自己企业注册为公有组织来掩饰私人所有权,这也被笑称为 “红色帽子戏法”。1990年代中期,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全面改制开始,首先是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包括“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活动;后期开始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末期根据中共“十五大”决定进行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和促进私人经济发展的运动,尤其是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颁布,让在社会边缘艰难地生存着的民营企业终于看到一点希望,他们真正的春天即将来临。
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自那一声炸雷以后,民营企业家大批入党,就 2001 年 8 月至2004年3月广东深圳、佛山两市试点期间,两市就发展了24名私营企业主入党,而且其中的18名来自非公企业的代表还参加了2002年5月在广东省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广东的破冰之举为有相同愿望的各省民营企业主入党以及跻身政治边缘打下了头炮。
2002年11月10日,中共十六大召开的第二天晚上,一个本名不见经传的男子一举成名,因为他开创了中共党史上的一项纪录——私营企业业主作为党代表,首次召开记者招待会。他的名字叫邱继国,是浙江台州“飞跃”集团董事长。和他共同参会的还有其他六位来自广东、江苏、重庆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在记者会上,邱继宝谈了他的经历,他的“飞跃”集团,更表达了他作为一位党代表的光荣和责任。
紧接着,中央又做出了一项足以载入历史史册的决定,修改党章——对党的性质重新明确,把党定位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样既符合现实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大大的拓宽了党所体现和代表的阶级基础。还把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写入党章。为了凝聚更大多数,十六大党章中还明确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的入党条件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大会还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式写入党章。
这一年,中央的这些举措成了社会议论的焦点,舆论界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大多数认为执政党对民营经济的态度越来越开明和开放,甚至有境外媒体评论,在“三个代表”理论创新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正迅速变成一个集中了中国政治和竞技精英分子的组织。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这是由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制度的典型案例。而成功正是建立在地方现实要求实践验证和思想支持之上。民营企业家对入党的强烈诉求,广东、浙江的试点成功使得名营企业家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不再是梦想,并最终实现了大会对党章的修改以及以立法形式确立入党许可性。是民营企业家的积极争取,表达心声,共同努力,是政府的大胆尝试,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才有了今天不断壮大的民营企业家党代表团体。他们的历程对于中国政治的启示和影响充满了正能量,将激励我们党继续努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奋勇向前。
(作者简介:吴 凡(1988.8-),女,安徽合肥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刚胜利到2002年十六大召开之间的这段时期,民营企业家在经济上从水深火热、东躲西藏到逐渐被认同和接纳,但政治上却始终没被给予合法地位。建国之初,民营企业是不存在的,而应该是国民党时期留下来的一些大买办和“官僚资本”。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为了给国家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也为了稳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全面控制生产资料,没收“官僚资本”,实施公有制的计划经济。共产党自身成为一个“经济组织”,并在“保证自身(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下,制度性压抑民间工商业30年,当时甚至连山区的一个小农场都是国营的。就这样,在1978年前,非公经济就只剩下能数出来的打游击的个体工商户或小商小贩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中共十三大之前,官方对这一体制外力量的态度不再是绝对打压,而变成了“看一看,不鼓励也不打击”,“放两年再看”。经济上开始小心翼翼成长的民营企业,由于在政治上仍被视为异类,中国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普遍做法是通过将自己企业注册为公有组织来掩饰私人所有权,这也被笑称为 “红色帽子戏法”。1990年代中期,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全面改制开始,首先是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包括“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活动;后期开始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末期根据中共“十五大”决定进行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布局调整”和促进私人经济发展的运动,尤其是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的颁布,让在社会边缘艰难地生存着的民营企业终于看到一点希望,他们真正的春天即将来临。
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党这个大熔炉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觉悟,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自那一声炸雷以后,民营企业家大批入党,就 2001 年 8 月至2004年3月广东深圳、佛山两市试点期间,两市就发展了24名私营企业主入党,而且其中的18名来自非公企业的代表还参加了2002年5月在广东省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广东的破冰之举为有相同愿望的各省民营企业主入党以及跻身政治边缘打下了头炮。
2002年11月10日,中共十六大召开的第二天晚上,一个本名不见经传的男子一举成名,因为他开创了中共党史上的一项纪录——私营企业业主作为党代表,首次召开记者招待会。他的名字叫邱继国,是浙江台州“飞跃”集团董事长。和他共同参会的还有其他六位来自广东、江苏、重庆的民营企业家代表。在记者会上,邱继宝谈了他的经历,他的“飞跃”集团,更表达了他作为一位党代表的光荣和责任。
紧接着,中央又做出了一项足以载入历史史册的决定,修改党章——对党的性质重新明确,把党定位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样既符合现实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大大的拓宽了党所体现和代表的阶级基础。还把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写入党章。为了凝聚更大多数,十六大党章中还明确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样的入党条件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大会还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式写入党章。
这一年,中央的这些举措成了社会议论的焦点,舆论界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大多数认为执政党对民营经济的态度越来越开明和开放,甚至有境外媒体评论,在“三个代表”理论创新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正迅速变成一个集中了中国政治和竞技精英分子的组织。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角度来看,这是由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制度的典型案例。而成功正是建立在地方现实要求实践验证和思想支持之上。民营企业家对入党的强烈诉求,广东、浙江的试点成功使得名营企业家参加人民代表大会不再是梦想,并最终实现了大会对党章的修改以及以立法形式确立入党许可性。是民营企业家的积极争取,表达心声,共同努力,是政府的大胆尝试,锐意进取、与时俱进才有了今天不断壮大的民营企业家党代表团体。他们的历程对于中国政治的启示和影响充满了正能量,将激励我们党继续努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奋勇向前。
(作者简介:吴 凡(1988.8-),女,安徽合肥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从事党史党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