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胜:偏爱草根创业者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tryer7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文胜小档案
  生于1970年,高中辍学,曾经营服装、房地产,并投资股票,1993年,移居东南亚。
  2000年至2003年,投资域名;
  2003年创办了华域网络和265.com,后者于2007年被Google收购;
  2005年至2007年,举办三届中国互联网站长大会;
  2007年后开始进行网络投资。
  主要投资项目:同步助手、暴风影音、58同城、Zcom电子杂志、冷笑精选、美图网、网际快车、优化大师。
  2009年年底的一个晚上,熊俊在厦门刚刚和蔡文胜吃过一顿饭。蔡文胜谈人生、说生活,“讲了很多媒体上看不到的故事”,这种唠家常的谈话方式让熊俊感到很放松。翌日,他收到了蔡的短信:钱已打到卡上,请查收。
  熊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卡里一下多了上百万的资金,全部来自一个只见过一面的福建老乡,而且在见蔡之前,熊俊根本不知道对方是干什么的,还是“百度”之后才弄清楚蔡文胜的“底细”:中国著名天使投资人、站长之王。让熊俊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自己连做什么还没想清楚,什么协议也没签,对方就把钱打过来了。
  把熊俊和蔡文胜撮合到一起的,是另一位天使大佬——李开复。2009年,当时还供职网龙的熊俊去北京出差,顺道拜访了刚刚成立几个月的创新工场。李开复对熊俊说:“你有没有兴趣自己出来做点事?”此时的熊俊还是网龙的移动产品负责人,他最早一个人做出了“91助手”,后来这款产品被网龙收购,熊俊也加盟了网龙,从此过上了典型“IT宅男”的生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产品狂。
  “我把所有精力都留在了91助手,再重新去做一个项目,我真是不知道要做什么。”熊俊对李开复说,“不如你们在福建搞一个项目,我去负责带,北京太浮躁,我不喜欢这里的创业环境。”
  熊俊回到福州之后,李开复给他打来电话:“我有一个朋友叫蔡文胜,他在厦门,你可以再去和他聊聊。”李开复补充说。
  创新工场是最先决定投资熊俊的,但因为要走程序、签合同,几个月之后资金才到账。而从认识到打钱,蔡文胜用了不到24个小时。“你不能说文胜比开复更果断或者更疯狂,毕竟创新工场是一家机构,文胜只是代表个人,”熊俊说,“和文胜待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草根出身的他确实有着不一样的逻辑。”
  不一样的蔡大哥
  这是一片典型的园区建筑,从这里开车10分钟,就能到达著名的鼓浪屿。几年前,他买下了其中的一座连体式办公楼,“4399”“美图秀秀”“冷笑话精选”以及熊俊的“同步网络”等公司都集中于此,这些都是蔡文胜的投资项目。
  “冷笑话精选”创始人伊光旭经常和熊俊、“美图秀秀”创始人吴欣鸿等人一块吃午饭,3个人都是80后,福建人,其中熊俊毕业于福建本地的一所普通本科,伊光旭大学没毕业就出来创业,吴欣鸿干脆没去读大学。当然,在蔡文胜面前,他们都算得上“高学历”。
  有蔡文胜投资,在起步阶段,诸如房租、宽带费、水电费,“大哥全部买单”。蔡文胜就是他们眼中的大哥。他们唯一愁的就是在厦门招聘范围太小。
  蔡文胜从不讳言对这些草根创业者的偏爱,他拿来一个相框,里面的照片是他2005年组织中国第一届站长大会的合影。雷军、周鸿祎、庞升东、戴志康,IDG(International Data Group,美国国际数据集团,是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的林栋梁都在其中。一个福建人,普通话都说不清楚,却要把全国的大大小小的站长请到厦门来,按照蔡文胜自己的说法是,“既然自己这么草根的人都能获得VC的投资,全国像我这样的站长应该不少吧?”
  伊光旭是社交媒体时代的“个人站长”。微博刚一推出,他就在腾讯和新浪上注册了“冷笑话精选”这个账号,2010年5月的一天,伊光旭发现蔡文胜在腾讯微博上关注他了,随后他们又在新浪微博互相关注。
  那时的伊光旭已经离开校园有两年多了。大三的时候,他就问过很多大学毕业踏入社会的朋友:你们学的专业和现在从事的工作到底有多大的关系?得到的答复基本一致:关系不大。从大四开始,伊光旭就一个人搬到了校外,整天看各种创业管理类的书籍,在网上查阅各种网站,但一直没有动手。“我深知自己经验太少,不敢轻举妄动。”
  大约一年后,伊光旭做了一个电商项目,不温不火,此时他又看上了一个不错的域名,想买下来寻找新的创业方向,他想到了天使投资基金:既能给钱,又能提供建议。从一开始“冷笑话精选”账号就有不少著名企业家的粉丝,所以伊光旭曾尝试给这些大佬发私信,但回应者寥寥,而且基本都是应付。谁会有兴致听一个来自福建小县城的大学辍学生讲他的创业计划呢?
  伊光旭决定给蔡文胜发个私信,想和这位大佬请教新的域名怎么做,没想到蔡文胜很快就回复了,并把自己的6位数QQ号给了伊光旭。毫无疑问,85后的伊光旭被这个“大叔级”的QQ号震住了:他没想到这个超级天使还在使用QQ,更没想到他会把这么私密的沟通工具告诉自己。
  在QQ上加为好友之后,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过了几天,蔡文胜居然亲自给伊光旭打电话,把一位专门做域名生意的朋友介绍给了他。伊光旭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此时的他还窝在南京的出租房里,呵护着他的“冷笑话精选”,他认为微博是一种方向,但很少有人理解。
  利用一次去北京出差的机会,伊光旭拜访了同在北京出差的蔡文胜。他们只是简单聊了半个小时,从出身到微博,同样像唠家常一样。临走的时候,蔡文胜邀请伊光旭再去厦门“聊聊”。
  没过几天,蔡文胜在厦门接待了伊光旭,陪坐的还有蔡的一位圈内好友。这是2010年的春天,微博刚开始流行,此时距离蔡文胜注册微博账号还不足一个月。“微博的趋势在哪里?未来的价值是什么?一般我跟别人讲90%,对方还很难明白,他那位朋友就是不停地问这问那,但文胜听到40%就全懂了,这是他的厉害之处。”伊光旭回忆说。
  而在蔡文胜看来,对人和事的判断,早已形成自己的原则,放在伊光旭身上,有三个方面让自己满意:第一,“冷笑话精选”已经运营一段时间,并且效果不错,证明了伊光旭是个行动派,不是空想派,不是在画饼;第二,伊光旭对数字很敏感,但不夸张,“我不喜欢夸大用户量的行为”;第三,他有一个比较远大的理想。虽然中国99%的创业者一开始都是为了赚钱,有的人可能赚了钱就满足了,有的人会觉得应该再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有区别了,也就是所谓的理想了。光旭显然不急于赚钱。
  确定投资之后,蔡文胜强烈建议伊光旭从南京搬到厦门,能够回到福建家乡创业,伊光旭求之不得。按照蔡文胜的老规矩,他在最短时间内把钱打给了伊光旭。从草根中来,到草根中去
  之所以习惯快速把钱打给创业者,源 于蔡文胜自己的创投经历。“早年我创业拿投资的时候,从谈妥到人账,等了快半年,后来做天使又和很多VC打交道,速度还是没见多大改观,既然我自己能决定的投资,就要尽快给创业者,”蔡文胜说,“对于那些刚刚起步的创业者,资金晚到一天,都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命运。”
  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的。蔡文胜既吃过法律的亏,也吃过诚信的亏。他说服自己的理由很简单:天使投资本来就是高风险的事情。他记不清究竟有多少签了协议后打了水漂。但是,看上“心仪”的年轻人,他还会“不管不顾”。
  熊俊就是个例子,拿到投资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做什么。但他现在的同步网络已经有100多人。喜欢行动派的蔡文胜之所以看上熊俊,就是因为他早就做起来了:当年还在一家台湾ERP公司工作的熊俊,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发了“91助手”的前身——iPhonePCSuite,前后加起来,有1万个小时。所以,在蔡文胜眼里,这样的人本身就是行动派。
  和蔡文胜相识时间最长的要数吴欣鸿。早在2000年的时候,还是高中生的吴欣鸿就因为泡域名论坛认识了蔡文胜。蔡文胜大他12岁,两人同是泉州人。读中学的时候吴欣鸿就跑到位于杭州的中国美院学过两年美术,当他考上清华美院的时候,毅然决定不上大学。“那时我觉得自己在初中就上过大学了,没必要再浪费时间,而且,做域名生意实在好玩。”吴欣鸿说。
  拒绝了清华,吴欣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经营域名赚的钱成立自己的公司,主要是给一些企业做网站设计。“那时我也帮助文胜做过几个网站设计,一开始我爸妈还反对,当心那人是骗子。”
  在经历了两次不成功的创业之后,吴欣鸿在2005年的时候正式入伙蔡文胜的公司。但他做的事情与导航网站无关:蔡文胜给他时间、给他钱,就让他做各种产品。“我在这里前前后后牵头做过的产品有30多个,大部分都失败了,但文胜从来没有因为某个产品的失败而骂过我。”吴欣鸿说。
  而在蔡文胜眼中,一个产品的成败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我首先看中的是用户量,我一直认为,只要用户量够了,不愁商业模式。”蔡文胜曾从他儿子那里获得过“成就感”。有一天,蔡文胜发现儿子正在聚精会神地玩火星文转换器,于是便告诉他这是自己投的,没想到儿子很惊讶,说:“老爸你太牛了,我们很多同学都在玩!”
  火星文转换器是吴欣鸿主导的产品之一,用户最多时有几千万,但后来吴欣鸿觉得还是缺乏一个长远的发展空间,关键就是怎么把这几千万的85后、90后用户留下来。而就在这段时间,蔡文胜经常提醒他:图片的空间应该很大。很快,美图秀秀在吴欣鸿手里的几十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截至今年年初,仅Pc端上的用户量就超过1亿,大多是90后用户。
  “我也一直在检讨,这些草根创业者在企业发展的后期,可能会面临管理和财务的短板,甚至最终无法走到IPO(首次公开募股)的阶段,但我还是认为,用户量也是一种定义成功的方式,”蔡文胜说,“在我投的项目中,以赚钱的标准看可能是失败的,但我觉得成功的,一个是火星文,另一个是电驴,因为它们确实服务了千百万中国网民,这不算另一种成功么?”
  蔡文胜认为外界对他一直有个误解:没读过什么书,所以成功了。“我一直反对不读书就去创业,因为你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成本,”蔡文胜说,“草根创业者可以不去上学,但不能不学知识,我自己一直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对被投资的创业者也是这样。”
  在蔡文胜看来,草根并不是自己的护身符,他投的项目中也有精英创业者,常打交道的VC中更是精英遍地。“天使投资做得好坏,与出身没有必然联系,”蔡文胜说,“我更愿意把自己看做一个草根与精英之间、主流与非主流之间的桥梁。”
  摘自《创业邦》
其他文献
社会的怨气特别大,矛盾也特别多。马路上吵架的人也多,火气大,动不动就想打架。一方面大家生活都改善了,另一方面怨气又这么大,到底是什么原因?  中国据说是已经崛起。这并不是空穴来风,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成就在全世界可说是首屈一指的。中国彻底改变了自己的面貌,不再穷困和饥饿,不再受人欺侮,也不再是东亚病夫。世界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大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变化得这样快的。特别是中国从以前的闭关锁国变成了全面开
盛春五月,百花争奇斗艳。离石区委、区政府踏着新一轮转型跨越大发展的浪潮,按照第三次创业的战略构想,踏上开创辉煌“十二五”的新征程。今年首季,全区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5981万元,同比增长5.30%;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67137万元,同比增长53.33%。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79676万元,同比增长84.36%,增收36459万元。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离石区决心以实现四大历史性跨越为
寻访原慧江的足迹,是从山西安泽县国营兰村林场开始的。8月中旬,记者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原慧江工作的青松岭,体验大山守望者的生活及工作情况。原慧江到底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才能十几年如一日独守青松岭瞭望塔岗位?他又是如何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的?  原慧江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林业工人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与林业结下不解之缘。1997年他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采伐、护林工作。  2006年年初,鉴
一、企业家精神怎样对市场经济发挥主导力量?  前段时间我跟一些企业家交流,大家都很担心,有的考虑要移民,有的觉得经济不行。大家天天在问,政府十八大以后有什么样的政策可以让我们的经济好起来,想听听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怎么看。  我觉得特别悲哀。春江水暖鸭先知,假如企业家在考虑经济未来的时候要听经济学家、听政府,这些企业家一般已经“死”掉了。在座网商,你们有多少人是听了政府的号召去做了网商的?你们有多少
中国古代官员退休,有一个非常文雅的称谓——“致仕”。从字面上看,是去当官,走仕途。其实本义是“把官职还给君王”,也就是不当官、退休了。  汉语中有不少词汇是不能从字面上去揣测的,“致仕”可算是一个例证。此外,还有“致事”“致政”等雅称,但毕竟没有“致仕”一词用得普遍。  到了唐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也就是说他的《复志赋》是退休回家
今年2月4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授予太原市“国家园林城市” 的称号。消息传来,并州沸腾了,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太原入选“国家园林城市”一时成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或许在南方一些城市的人们看来,这有点小题大做,但是,对于一个老工业基地,对于一个为环境问题困扰多年的城市来说,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其中付出的艰辛更是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的。    “杀鸡取卵”,并州人尝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家乡涌入城市,被塞进一个又一个“小盒子”里。作为一个没有半寸土地的都市人,我们怎样才能拥有“瓜田李下”的绿色生活呢?最近,一股源自纽约的“游击种植”风席卷中国,厌倦了水泥丛林的环保潮人们,在城市的隐蔽角落悄悄栽种下一簇簇花草和果蔬,乃至找块“野地”为自己打造一个秘密花园。他们大多是所在城市的异客,却正在努力让自己生活的城市变得柔软和浪漫。  源自纽约的“绿色革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想去的城市,即便它是粗糙的、乏善可陈的,但依然是自己心中的“乌托邦”。爱上一个城市很简单,可以没有理由,也可以把诸多美好的词语都加诸它的身上。与“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最适合居住城市”“最幸福城市”等等无关,只关乎内心。    “爱北京,即使没有房”    如果说2006年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是民意的结果,那么注定有许多城市要伤心黯然,北京无疑是其中的一个。从2005
早在1959年,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大营盘村就被当地政府建立成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治疗。多年来,由于外界的误解,这个在病魔阴霾笼罩下的“麻风村”命运堪忧,不但当代人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连他们的子女也不被社会接纳,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1999年夏天,张平宜到大营盘村采访,目不识丁的孩子深深刺痛了她的心。她辞去年薪百万的工作,放弃住在高档别墅的舒适生活,在大营盘村
“人类的21世纪是从1978年开始的”,这是一位英国思想家发自内心的感佩之语。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不仅是中国人的事,而且是关乎整个人类世界的大事。回望改革开放的第一个五年,最是风云激荡,让人心潮起伏。    1978:中国该向何处去    一个人的蜗行徘徊是孤独的,一个国家的长久摸索是严峻的。中国向何处去?从1976年到1978年,这是个巨大的问号,有太多的人期待将它拉直。改革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