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各高校扩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渐增多,在与汉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过程中一些不适应因素凸显。文章从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目的出发,阐述提升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并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从实际出发,对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给出策略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一、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目的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元素,社会适应性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生存本领,找到发展目标的实施途径。
首先从总体来看,随着高校扩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始遍布祖国各地,原地故土异地求学,除了学费等经济压力外,语言障碍、人际交往、不同风俗习惯等都有可能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在过渡期的不适应因素,一些校园里甚至出现了意外事故及一些不良行为,可见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够从基础上改善其求学状态,使之更快的融入校园,为求学奠定基础。
其次从行为规范角度看,强化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够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发生矛盾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做到着眼全局,无论外在环境如何,都能从实际出发,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再次从实践教育的角度看,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找到大部分学生不适应的原因,通过改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情况的变化,让更多学生受益,更好的实现求学过程中从发展实践到丰富成果的过程。
最后从改变思想的角度看,强化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有利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和社会有正确的认知,了解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只有不断调节自身适应大学与社会,才能更好的学习科学技术,为未来就业铺路。
二、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因素分析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面对的文化与环境与从前有很大不同,尽管他们已经通过基础测试,但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难免会遇到各类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因素有学习适应障碍,从学习环境角度看,大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在维语环境中学习的,在到了新环境后,他们与汉族学生一起学习,课堂环境的改变给学习带来困难,社会学让我们清楚的知道,人在进入陌生环境很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现象,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但久而久之很容易让孤独滋生出更深层次的负面情绪,影响进步;从学习方法角度看,大学与高中是完全不同的,老师们不在督促大家,一切靠自身摸索合适的学习方法,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一边要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一边克服语言问题安排学习计划,困难重重,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要费一番力气;从考试形式看,大学考试不仅仅是试卷,还有一些实际操作,且由于大学学习科目较多,通常考试也会相对灵活,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这一切会有个较长的适应期,试想汉语言的学习还没有完全通透就要面对各种汉语形式的测试,这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相对困难。可见学习环境的大改变导致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出现障碍。
其次从语言的角度看,人类的语言是认识世界、传递爱与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语言,我们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在大学前通常使用民族语言——维语学习文化知识,考入大学后和汉族学生一起在汉语言的环境中竞争,这是比较困难的。根据调查可知,少数民族学生在入校后很长一段时间,在课堂上处于听不懂的状态,学生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讲的太快,听不明白”。一方面可能由于知识的专业性较强,教师一旦概括性高一些学生们就会觉得有压力,另一方面还要归结到语言问题,尽管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言在HSK6级之上,但面对专业课还是不能够熟练应用汉语言。
再次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更适应以维语为主的教学环境,维语的语言思维方式与汉语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目前新疆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的双语教学,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们还是以使用维语为主,很多教师在课堂也很难完全使用汉语,导致学生们在升至大学后仍无法用汉语言思维方式学习知识。这个过渡是需要很长时间,因为语言思维有稳定性,长期的熏陶注定无法短期转变,这导致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最后从文化适应角度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故乡,来到风俗习惯完全不同的地区,从生活到学习都有显性的文化冲突。很多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汉族同学交往过程中,都会不自觉的拿出自身的习惯处理问题,甚至对汉语言的曲解会影响正常的关系发展,这也是造成与汉族同学疏远的原因,文化适应对社会适应有明显的影响,一旦文化交流受阻,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会更大影响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完成大学学业。
三、强化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策略
(一)强化教育基本原则有利于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关注所有学生身心健康是大学教育向前推进的前提,也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有较长的过渡期,因此学校要投入更多的额关注,本着一切为学生的原则培养教育所有在校大学生。我们的教育观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化,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更要不断研究探索教育方法,为其创造条件,使之更快适应校园文化生活。在教育之出,我们要强化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社会主义,认同我们的祖国,这是教育的基础。通过民族关系的讲解,让学生们深刻的了解祖国、了解中华民族,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发展的角度提升自尊与自豪感,进而调整自己快速融入校园。再者我们也要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在学生走进校园后,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行为习惯,滴灌式引导教育,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强化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社会适应性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走进校园后,需要一些社会力量的帮助与支持,比如学习汉语,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申请成为志愿者,定期参加社会活动,再如通过学校组织的展览、比赛等活动,不断的深入了解自身作为社会一份子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更喜欢与本民族的同学交流,多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开阔眼界,加强与社会的交往,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有利于学生走出小圈子融入大集体,正能量更足,有利于迅速提升适应性。
(三)关注与帮助有利于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
关注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不仅体现在生活上,在学习方面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做重点培养,提拔其担任班级干部,这样更能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积极性,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愿意走进大集体,了解平等沟通的重要性,培养互相帮助的和谐关系。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高校都有奖助学金制度,这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上的帮助是有限的,精神上的帮助尤其重要,不少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这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及时解决心理疑问,提高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阿曼古·木沙.社会转型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
[2]王貞贞.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一、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目的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组成元素,社会适应性教育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生存本领,找到发展目标的实施途径。
首先从总体来看,随着高校扩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始遍布祖国各地,原地故土异地求学,除了学费等经济压力外,语言障碍、人际交往、不同风俗习惯等都有可能成为少数民族学生在过渡期的不适应因素,一些校园里甚至出现了意外事故及一些不良行为,可见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够从基础上改善其求学状态,使之更快的融入校园,为求学奠定基础。
其次从行为规范角度看,强化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够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明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发生矛盾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做到着眼全局,无论外在环境如何,都能从实际出发,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再次从实践教育的角度看,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找到大部分学生不适应的原因,通过改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情况的变化,让更多学生受益,更好的实现求学过程中从发展实践到丰富成果的过程。
最后从改变思想的角度看,强化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有利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和社会有正确的认知,了解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只有不断调节自身适应大学与社会,才能更好的学习科学技术,为未来就业铺路。
二、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因素分析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面对的文化与环境与从前有很大不同,尽管他们已经通过基础测试,但在学习生活交往中难免会遇到各类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因素有学习适应障碍,从学习环境角度看,大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在维语环境中学习的,在到了新环境后,他们与汉族学生一起学习,课堂环境的改变给学习带来困难,社会学让我们清楚的知道,人在进入陌生环境很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现象,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但久而久之很容易让孤独滋生出更深层次的负面情绪,影响进步;从学习方法角度看,大学与高中是完全不同的,老师们不在督促大家,一切靠自身摸索合适的学习方法,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一边要面对不同的生活环境,一边克服语言问题安排学习计划,困难重重,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要费一番力气;从考试形式看,大学考试不仅仅是试卷,还有一些实际操作,且由于大学学习科目较多,通常考试也会相对灵活,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这一切会有个较长的适应期,试想汉语言的学习还没有完全通透就要面对各种汉语形式的测试,这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相对困难。可见学习环境的大改变导致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出现障碍。
其次从语言的角度看,人类的语言是认识世界、传递爱与知识的重要工具,通过学习语言,我们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在大学前通常使用民族语言——维语学习文化知识,考入大学后和汉族学生一起在汉语言的环境中竞争,这是比较困难的。根据调查可知,少数民族学生在入校后很长一段时间,在课堂上处于听不懂的状态,学生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讲的太快,听不明白”。一方面可能由于知识的专业性较强,教师一旦概括性高一些学生们就会觉得有压力,另一方面还要归结到语言问题,尽管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言在HSK6级之上,但面对专业课还是不能够熟练应用汉语言。
再次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更适应以维语为主的教学环境,维语的语言思维方式与汉语的思维方式是有差异的。目前新疆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的双语教学,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们还是以使用维语为主,很多教师在课堂也很难完全使用汉语,导致学生们在升至大学后仍无法用汉语言思维方式学习知识。这个过渡是需要很长时间,因为语言思维有稳定性,长期的熏陶注定无法短期转变,这导致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都不是很理想。
最后从文化适应角度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故乡,来到风俗习惯完全不同的地区,从生活到学习都有显性的文化冲突。很多情况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汉族同学交往过程中,都会不自觉的拿出自身的习惯处理问题,甚至对汉语言的曲解会影响正常的关系发展,这也是造成与汉族同学疏远的原因,文化适应对社会适应有明显的影响,一旦文化交流受阻,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会更大影响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完成大学学业。
三、强化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策略
(一)强化教育基本原则有利于提升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适应性
关注所有学生身心健康是大学教育向前推进的前提,也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有较长的过渡期,因此学校要投入更多的额关注,本着一切为学生的原则培养教育所有在校大学生。我们的教育观要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化,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更要不断研究探索教育方法,为其创造条件,使之更快适应校园文化生活。在教育之出,我们要强化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社会主义,认同我们的祖国,这是教育的基础。通过民族关系的讲解,让学生们深刻的了解祖国、了解中华民族,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国家发展的角度提升自尊与自豪感,进而调整自己快速融入校园。再者我们也要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在学生走进校园后,提供各方面的帮助,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行为习惯,滴灌式引导教育,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强化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其社会适应性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走进校园后,需要一些社会力量的帮助与支持,比如学习汉语,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都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例如申请成为志愿者,定期参加社会活动,再如通过学校组织的展览、比赛等活动,不断的深入了解自身作为社会一份子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更喜欢与本民族的同学交流,多参与社会活动,有利于开阔眼界,加强与社会的交往,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有利于学生走出小圈子融入大集体,正能量更足,有利于迅速提升适应性。
(三)关注与帮助有利于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
关注新疆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不仅体现在生活上,在学习方面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要做重点培养,提拔其担任班级干部,这样更能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积极性,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愿意走进大集体,了解平等沟通的重要性,培养互相帮助的和谐关系。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高校都有奖助学金制度,这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使学生有机会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上的帮助是有限的,精神上的帮助尤其重要,不少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这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及时解决心理疑问,提高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阿曼古·木沙.社会转型期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
[2]王貞贞.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医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