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戏剧类的文本,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继承和弘扬世界戏剧文化传统。教师在戏剧文学的教学中需要开发出戏剧这一文体的多重教学价值,多渠道地丰富学生的课程资源。下面笔者以“良知和悲悯”专题教学为例,探讨了提升戏剧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戏剧文本;教学策略;专题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和写作”是重要的任务群之一。这项学习任务群明确提出:“阅读学会鉴赏戏剧类文学作品,注重在一定的情境下创作剧本,排演剧本。”同时,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为“良知和悲悯”,选取了《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部堪称悲剧经典的戏剧作品。编者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戏剧类文学作品的学习体悟戏剧的艺术魅力,从而体悟作家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反思戏剧对当下社会的意义。下面笔者基于戏剧的文体特点及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目标,引导学生在读剧、品剧、评剧中“入戏”“进戏”和“出戏”。
一、紧扣文体特征,学会在“读剧”中“入戏”
戏剧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兼具了文学类和艺术表演的双重特点。在戏剧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戏剧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学会“读剧”,从而真正“入戏”。
首先,教会学生运用戏剧理论知识,学会“读剧”。戏剧不同于诗歌、散文、小说,它有着自己的组成元素。在以往的戏剧教学中,教师往往将之与小说类文本等同,缺少对戏剧文体知识的讲解,致使戏剧教学泛化。笔者在执教“良知和悲悯”这一主题单元时,有效地借助戏剧的文体知识,从而区分了戏剧在文体表达上的特殊性。具体如下: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席卷的基本知识,结合三篇作品画出剧中人物关系示意图,200字概括剧情。2.戏剧往往借助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结合三篇作品,简要地绘制三篇作品的人物冲突图。3.戏剧中往往运用场面表现人物,从蔡婆婆、鲁侍萍、奥菲利亚中选一个,用200字概括人物性格的繁杂性。三个学习任务在掌握戏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戏剧元素,读懂戏剧中的情节、人物、舞台场面。
其次,紧扣戏剧的冲突,整体感知读剧。矛盾冲突往往是戏剧发展的动力,戏剧展开的基础。戏剧中的冲突往往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人自身内心之间。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戏剧不断走向深入,更加有效地让人物变得丰满。笔者进行《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文本的时候,让学生绘制矛盾冲突的思维导图,从而帮助学生整体掌握戏剧的情节。 具体如下:1.《窦娥冤》属于一本四折,在起、承、转、合的情节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矛盾,人物关系属于“众星拱月式”的;2.《哈姆莱特》是将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作为正反两个代表,通过四组误杀,三条复仇路线展开了矛盾冲突,在人物关系上属于“一星独大,群星闪耀式”。3.《雷雨》冲突类型最为复杂,以“周朴园”为核心,不断地向外扩散,形成了“三一律”式冲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戏剧冲突,洞察作品背后的复杂而真实的世界。
二、紧扣戏剧语言,学会在“品剧”中“进戏”
高中戏剧教学需要根据戏剧的文体特点,紧扣戏剧的语言,进行语言运用和实践。戏剧类文本有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两大语言形式,教师要紧紧扣住这两大语言特点,进行仔细品味、咀嚼,从而读懂戏剧的内涵。
首先,紧扣戏剧的舞台说明,體悟戏剧语言的表达效果。舞台说明包括戏剧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布景以及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教师需要紧扣这些说明性语言,参透语言背后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在进行“良知和悲悯”这一专题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紧扣《窦娥冤》《哈姆雷特》《雷雨》这三部作品中的说明性语言完成具体任务,从而体悟作品背后的情感。具体如下:1.找出《雷雨》作品中写“周朴园”的相关的舞台说明语句,对其进行批注,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2.找出《窦娥冤》中相关的曲词,品味曲词,把握窦娥的心理和情感。3.阅读《哈姆雷特》,找出人物出场的舞台说明性文字,并且为其绘图着色。三个任务要求学生紧紧扣住舞台说明,分析人物动作、表情、开幕、闭幕等相关性文字,从而揣摩人物的内心。比如,有的学生扣住《雷雨》第二幕,抓住舞台说明性文字“汗涔涔”,联系前后语境,分析出周朴园三十年后再见鲁侍萍的内心世界,读懂了周朴园的心虚、紧张、愧疚……再如,《窦娥冤》中《滚绣球》的曲词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学生扣住这里的“也”进行反复地朗读,从而体悟出窦娥的埋怨、质疑、谴责、无奈、不甘。
其次,紧扣戏剧台词,读出背后的隐含意。戏剧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等。这些台词往往将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读出“潜台词”的意味,从而真正理解戏剧人物的“这一个”。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前后的语句,读出“潜台词”的意思,从而多元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三次问话:1.“你……你贵姓啊?”2.“你姓什么?”3.“你是谁?”三次问话语句一次比一次严厉,这是周朴园思想一步步紧张的过程,也是一步步撕下自己慈善家面孔的最好见证。同时,在得知鲁侍萍的身份后,周朴园(冷冷地)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里来了。”学生反复朗读,可以读出周朴园的多元形象:1.“三十年”,这么久的时间说明周朴园的内心一直装着一个“鲁侍萍”,说明他的“钟情”。2.“三十年”同时也说明周朴园怀念的是三十年前的鲁侍萍,是一种虚拟的感情。3.“还是”一词可以看出:鲁侍萍三十年后真正出现在周朴园的面前时,周朴园的虚伪一面被撕开了。他对鲁侍萍的情感只是自己虚构的,而不是真正的爱。由此,围绕这些潜台词,学生可以读出人物的内心的复杂,更好地把握出真实的人物形象。
三、紧扣戏剧核心,学会在“评剧”中“出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教师需要在讲授戏剧的文学价值的同时,注重回归其舞台的功能。基于此,在戏剧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戏剧的核心,选准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评剧”,最终通过演出展示戏剧的全部价值。
首先,抓住戏剧作品的内核,在无疑处生疑,提出研究性问题,形成戏剧评论。戏剧评论需要学生对戏剧作品的直觉感受和理性理解中走出,深入到戏剧内部深度研读。比如,围绕“良知和悲悯”这一主题,以上面三篇文本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围绕三篇文本中的人物,探究人物性格成因,评价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为其写一篇800字的人物评论。2.选择三篇文本中的一篇,以“良知和悲悯”为主题,写一篇戏剧评论。比如,有学生选择了《雷雨》中的周朴园,形成了以下文字:
《雷雨》剧本最终活下来的人是周朴园,戏剧的本质是将丑恶撕毁给人看。周朴园的“活”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救赎,是以存在的生命去忏悔心灵的罪恶。
其次,注重戏剧的排演,最终“出戏”。教师需要注重围绕一定的主题,要求学生编排演出。比如,教师可以围绕以上三部戏剧,要求学生从节选走向整本书,分章节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在排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小组的分工,如人物演出的服饰、灯光设计、舞台布置等等需要挑选专门的学生。同时,教师需要注意排演过程的安排,精心设计排演的任务。
总之,在戏剧类文本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遵循该类文学作品的本质,学会读剧、品剧、评剧,从而真正实现戏剧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 戏剧文本;教学策略;专题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和写作”是重要的任务群之一。这项学习任务群明确提出:“阅读学会鉴赏戏剧类文学作品,注重在一定的情境下创作剧本,排演剧本。”同时,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为“良知和悲悯”,选取了《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部堪称悲剧经典的戏剧作品。编者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戏剧类文学作品的学习体悟戏剧的艺术魅力,从而体悟作家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反思戏剧对当下社会的意义。下面笔者基于戏剧的文体特点及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目标,引导学生在读剧、品剧、评剧中“入戏”“进戏”和“出戏”。
一、紧扣文体特征,学会在“读剧”中“入戏”
戏剧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兼具了文学类和艺术表演的双重特点。在戏剧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戏剧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学会“读剧”,从而真正“入戏”。
首先,教会学生运用戏剧理论知识,学会“读剧”。戏剧不同于诗歌、散文、小说,它有着自己的组成元素。在以往的戏剧教学中,教师往往将之与小说类文本等同,缺少对戏剧文体知识的讲解,致使戏剧教学泛化。笔者在执教“良知和悲悯”这一主题单元时,有效地借助戏剧的文体知识,从而区分了戏剧在文体表达上的特殊性。具体如下: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席卷的基本知识,结合三篇作品画出剧中人物关系示意图,200字概括剧情。2.戏剧往往借助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结合三篇作品,简要地绘制三篇作品的人物冲突图。3.戏剧中往往运用场面表现人物,从蔡婆婆、鲁侍萍、奥菲利亚中选一个,用200字概括人物性格的繁杂性。三个学习任务在掌握戏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戏剧元素,读懂戏剧中的情节、人物、舞台场面。
其次,紧扣戏剧的冲突,整体感知读剧。矛盾冲突往往是戏剧发展的动力,戏剧展开的基础。戏剧中的冲突往往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人自身内心之间。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戏剧不断走向深入,更加有效地让人物变得丰满。笔者进行《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文本的时候,让学生绘制矛盾冲突的思维导图,从而帮助学生整体掌握戏剧的情节。 具体如下:1.《窦娥冤》属于一本四折,在起、承、转、合的情节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矛盾,人物关系属于“众星拱月式”的;2.《哈姆莱特》是将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作为正反两个代表,通过四组误杀,三条复仇路线展开了矛盾冲突,在人物关系上属于“一星独大,群星闪耀式”。3.《雷雨》冲突类型最为复杂,以“周朴园”为核心,不断地向外扩散,形成了“三一律”式冲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戏剧冲突,洞察作品背后的复杂而真实的世界。
二、紧扣戏剧语言,学会在“品剧”中“进戏”
高中戏剧教学需要根据戏剧的文体特点,紧扣戏剧的语言,进行语言运用和实践。戏剧类文本有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两大语言形式,教师要紧紧扣住这两大语言特点,进行仔细品味、咀嚼,从而读懂戏剧的内涵。
首先,紧扣戏剧的舞台说明,體悟戏剧语言的表达效果。舞台说明包括戏剧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布景以及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教师需要紧扣这些说明性语言,参透语言背后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在进行“良知和悲悯”这一专题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紧扣《窦娥冤》《哈姆雷特》《雷雨》这三部作品中的说明性语言完成具体任务,从而体悟作品背后的情感。具体如下:1.找出《雷雨》作品中写“周朴园”的相关的舞台说明语句,对其进行批注,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2.找出《窦娥冤》中相关的曲词,品味曲词,把握窦娥的心理和情感。3.阅读《哈姆雷特》,找出人物出场的舞台说明性文字,并且为其绘图着色。三个任务要求学生紧紧扣住舞台说明,分析人物动作、表情、开幕、闭幕等相关性文字,从而揣摩人物的内心。比如,有的学生扣住《雷雨》第二幕,抓住舞台说明性文字“汗涔涔”,联系前后语境,分析出周朴园三十年后再见鲁侍萍的内心世界,读懂了周朴园的心虚、紧张、愧疚……再如,《窦娥冤》中《滚绣球》的曲词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学生扣住这里的“也”进行反复地朗读,从而体悟出窦娥的埋怨、质疑、谴责、无奈、不甘。
其次,紧扣戏剧台词,读出背后的隐含意。戏剧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等。这些台词往往将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读出“潜台词”的意味,从而真正理解戏剧人物的“这一个”。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前后的语句,读出“潜台词”的意思,从而多元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三次问话:1.“你……你贵姓啊?”2.“你姓什么?”3.“你是谁?”三次问话语句一次比一次严厉,这是周朴园思想一步步紧张的过程,也是一步步撕下自己慈善家面孔的最好见证。同时,在得知鲁侍萍的身份后,周朴园(冷冷地)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里来了。”学生反复朗读,可以读出周朴园的多元形象:1.“三十年”,这么久的时间说明周朴园的内心一直装着一个“鲁侍萍”,说明他的“钟情”。2.“三十年”同时也说明周朴园怀念的是三十年前的鲁侍萍,是一种虚拟的感情。3.“还是”一词可以看出:鲁侍萍三十年后真正出现在周朴园的面前时,周朴园的虚伪一面被撕开了。他对鲁侍萍的情感只是自己虚构的,而不是真正的爱。由此,围绕这些潜台词,学生可以读出人物的内心的复杂,更好地把握出真实的人物形象。
三、紧扣戏剧核心,学会在“评剧”中“出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教师需要在讲授戏剧的文学价值的同时,注重回归其舞台的功能。基于此,在戏剧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戏剧的核心,选准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评剧”,最终通过演出展示戏剧的全部价值。
首先,抓住戏剧作品的内核,在无疑处生疑,提出研究性问题,形成戏剧评论。戏剧评论需要学生对戏剧作品的直觉感受和理性理解中走出,深入到戏剧内部深度研读。比如,围绕“良知和悲悯”这一主题,以上面三篇文本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围绕三篇文本中的人物,探究人物性格成因,评价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为其写一篇800字的人物评论。2.选择三篇文本中的一篇,以“良知和悲悯”为主题,写一篇戏剧评论。比如,有学生选择了《雷雨》中的周朴园,形成了以下文字:
《雷雨》剧本最终活下来的人是周朴园,戏剧的本质是将丑恶撕毁给人看。周朴园的“活”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救赎,是以存在的生命去忏悔心灵的罪恶。
其次,注重戏剧的排演,最终“出戏”。教师需要注重围绕一定的主题,要求学生编排演出。比如,教师可以围绕以上三部戏剧,要求学生从节选走向整本书,分章节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在排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小组的分工,如人物演出的服饰、灯光设计、舞台布置等等需要挑选专门的学生。同时,教师需要注意排演过程的安排,精心设计排演的任务。
总之,在戏剧类文本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遵循该类文学作品的本质,学会读剧、品剧、评剧,从而真正实现戏剧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