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戏剧文本的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z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戏剧类的文本,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继承和弘扬世界戏剧文化传统。教师在戏剧文学的教学中需要开发出戏剧这一文体的多重教学价值,多渠道地丰富学生的课程资源。下面笔者以“良知和悲悯”专题教学为例,探讨了提升戏剧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戏剧文本;教学策略;专题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文学阅读和写作”是重要的任务群之一。这项学习任务群明确提出:“阅读学会鉴赏戏剧类文学作品,注重在一定的情境下创作剧本,排演剧本。”同时,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人文主题为“良知和悲悯”,选取了《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部堪称悲剧经典的戏剧作品。编者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戏剧类文学作品的学习体悟戏剧的艺术魅力,从而体悟作家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反思戏剧对当下社会的意义。下面笔者基于戏剧的文体特点及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目标,引导学生在读剧、品剧、评剧中“入戏”“进戏”和“出戏”。
   一、紧扣文体特征,学会在“读剧”中“入戏”
   戏剧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兼具了文学类和艺术表演的双重特点。在戏剧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戏剧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学会“读剧”,从而真正“入戏”。
   首先,教会学生运用戏剧理论知识,学会“读剧”。戏剧不同于诗歌、散文、小说,它有着自己的组成元素。在以往的戏剧教学中,教师往往将之与小说类文本等同,缺少对戏剧文体知识的讲解,致使戏剧教学泛化。笔者在执教“良知和悲悯”这一主题单元时,有效地借助戏剧的文体知识,从而区分了戏剧在文体表达上的特殊性。具体如下: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席卷的基本知识,结合三篇作品画出剧中人物关系示意图,200字概括剧情。2.戏剧往往借助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结合三篇作品,简要地绘制三篇作品的人物冲突图。3.戏剧中往往运用场面表现人物,从蔡婆婆、鲁侍萍、奥菲利亚中选一个,用200字概括人物性格的繁杂性。三个学习任务在掌握戏剧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戏剧元素,读懂戏剧中的情节、人物、舞台场面。
   其次,紧扣戏剧的冲突,整体感知读剧。矛盾冲突往往是戏剧发展的动力,戏剧展开的基础。戏剧中的冲突往往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环境、人自身内心之间。在这些矛盾冲突中,戏剧不断走向深入,更加有效地让人物变得丰满。笔者进行《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三篇文本的时候,让学生绘制矛盾冲突的思维导图,从而帮助学生整体掌握戏剧的情节。 具体如下:1.《窦娥冤》属于一本四折,在起、承、转、合的情节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矛盾,人物关系属于“众星拱月式”的;2.《哈姆莱特》是将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作为正反两个代表,通过四组误杀,三条复仇路线展开了矛盾冲突,在人物关系上属于“一星独大,群星闪耀式”。3.《雷雨》冲突类型最为复杂,以“周朴园”为核心,不断地向外扩散,形成了“三一律”式冲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戏剧冲突,洞察作品背后的复杂而真实的世界。
   二、紧扣戏剧语言,学会在“品剧”中“进戏”
   高中戏剧教学需要根据戏剧的文体特点,紧扣戏剧的语言,进行语言运用和实践。戏剧类文本有舞台说明和人物语言两大语言形式,教师要紧紧扣住这两大语言特点,进行仔细品味、咀嚼,从而读懂戏剧的内涵。
   首先,紧扣戏剧的舞台说明,體悟戏剧语言的表达效果。舞台说明包括戏剧的发生时间、地点、人物、布景以及人物的动作和表情。教师需要紧扣这些说明性语言,参透语言背后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在进行“良知和悲悯”这一专题学习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紧扣《窦娥冤》《哈姆雷特》《雷雨》这三部作品中的说明性语言完成具体任务,从而体悟作品背后的情感。具体如下:1.找出《雷雨》作品中写“周朴园”的相关的舞台说明语句,对其进行批注,品味人物的内心世界。2.找出《窦娥冤》中相关的曲词,品味曲词,把握窦娥的心理和情感。3.阅读《哈姆雷特》,找出人物出场的舞台说明性文字,并且为其绘图着色。三个任务要求学生紧紧扣住舞台说明,分析人物动作、表情、开幕、闭幕等相关性文字,从而揣摩人物的内心。比如,有的学生扣住《雷雨》第二幕,抓住舞台说明性文字“汗涔涔”,联系前后语境,分析出周朴园三十年后再见鲁侍萍的内心世界,读懂了周朴园的心虚、紧张、愧疚……再如,《窦娥冤》中《滚绣球》的曲词为:“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学生扣住这里的“也”进行反复地朗读,从而体悟出窦娥的埋怨、质疑、谴责、无奈、不甘。
   其次,紧扣戏剧台词,读出背后的隐含意。戏剧的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等。这些台词往往将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联系在一起,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读出“潜台词”的意味,从而真正理解戏剧人物的“这一个”。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前后的语句,读出“潜台词”的意思,从而多元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周朴园对鲁侍萍的三次问话:1.“你……你贵姓啊?”2.“你姓什么?”3.“你是谁?”三次问话语句一次比一次严厉,这是周朴园思想一步步紧张的过程,也是一步步撕下自己慈善家面孔的最好见证。同时,在得知鲁侍萍的身份后,周朴园(冷冷地)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里来了。”学生反复朗读,可以读出周朴园的多元形象:1.“三十年”,这么久的时间说明周朴园的内心一直装着一个“鲁侍萍”,说明他的“钟情”。2.“三十年”同时也说明周朴园怀念的是三十年前的鲁侍萍,是一种虚拟的感情。3.“还是”一词可以看出:鲁侍萍三十年后真正出现在周朴园的面前时,周朴园的虚伪一面被撕开了。他对鲁侍萍的情感只是自己虚构的,而不是真正的爱。由此,围绕这些潜台词,学生可以读出人物的内心的复杂,更好地把握出真实的人物形象。
   三、紧扣戏剧核心,学会在“评剧”中“出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教师需要在讲授戏剧的文学价值的同时,注重回归其舞台的功能。基于此,在戏剧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戏剧的核心,选准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评剧”,最终通过演出展示戏剧的全部价值。
   首先,抓住戏剧作品的内核,在无疑处生疑,提出研究性问题,形成戏剧评论。戏剧评论需要学生对戏剧作品的直觉感受和理性理解中走出,深入到戏剧内部深度研读。比如,围绕“良知和悲悯”这一主题,以上面三篇文本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围绕三篇文本中的人物,探究人物性格成因,评价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为其写一篇800字的人物评论。2.选择三篇文本中的一篇,以“良知和悲悯”为主题,写一篇戏剧评论。比如,有学生选择了《雷雨》中的周朴园,形成了以下文字:
   《雷雨》剧本最终活下来的人是周朴园,戏剧的本质是将丑恶撕毁给人看。周朴园的“活”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存在,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救赎,是以存在的生命去忏悔心灵的罪恶。
   其次,注重戏剧的排演,最终“出戏”。教师需要注重围绕一定的主题,要求学生编排演出。比如,教师可以围绕以上三部戏剧,要求学生从节选走向整本书,分章节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在排演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小组的分工,如人物演出的服饰、灯光设计、舞台布置等等需要挑选专门的学生。同时,教师需要注意排演过程的安排,精心设计排演的任务。
   总之,在戏剧类文本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遵循该类文学作品的本质,学会读剧、品剧、评剧,从而真正实现戏剧的文学价值。
其他文献
一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  生:这节课上的是《狼》,蒲松龄写的。  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颠倒了字。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较劲的故事。  師: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蒲松龄写的文言文《狼》。  师:文言文,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什么?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选自
期刊
作为一线教师,对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的安排我是有异议的。当《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这些课文聚合在一起的时候,客观上形成了一幅表现底层劳动人民生活艰难的世事图,勤劳善良这些人性中最精华的东西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变得几乎一文不值。当勤劳善良和失意孪生,和智慧决裂,和冷漠对峙,当无数的“父亲”靠自己辛勤的劳动依旧无法平和而安静地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甚至还成为了他人笑柄
期刊
一、案例背景  散文是介于文章和文学之间的文类,它叙写“这一位”作者的所见、所闻,表达“这一位”作者在独特境遇中的所思、所感。王荣生教授指出:“阅读散文,自始至终都在散文的里面,我们阅读散文,是感受作者所见所闻,是体认作者所感所思。散文流露作者的心扉,读者以自己的心扉打量散文,阅读散文是心与心的碰撞、交感。”①散文是我国中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该如何立足文本特质与学生学情?
期刊
摘 要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就现阶段初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阅读教学的效果极为不佳,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增强。开展群文阅读能在优化语文教学的内容、模式、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的有效指导策略,以此推动群文阅读教学的稳步开
期刊
摘 要 诗词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首诗词,置于小学教材中,是一种教法;置于中学教材中,则是另一种教法。换言之,同一篇作品,如果放在不同单元中,承载的教学目标也必定有区别。组织教学,需要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从“文本”出发,综合考量“客观世界”“作者”“读者”等要素,紧扣文本功能,整体把握教学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诗词教学;文本功能  新版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摘 要 高中生的思维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学生的思维呈现模糊化、浅表化特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组成重要部分。有鉴于此,笔者以“生”为本,尝试从巧设视听情境、营造质疑情境、打建比较情境、构筑体悟情境等四个维度,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意象情景的营造中,内在意蕴的揣摩中,人物情感的传达中,逐步培育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语文思维,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
期刊
摘 要 只有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自觉规范地使用我们的母语,才能更有助于人们交流沟通、提升思维认知和传承文化记忆。以针对性、知识性、可读性见长的《咬文嚼字》杂志一针见血地剖析各类语文差错,在引领规范运用语言文字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本文以《咬文嚼字》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为例,从中也发现了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有欠规范的问题,对此,笔者探究这些“语文差错”,从中找到一些常见词语使用错误
期刊
摘 要 任务型阅读是新课改形势下提出的一种有效阅读方法和策略。学生通过任务的引导成为阅读主体,积极加工,主动阅读,更好地理解整本书的内容和情节,形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教师要围绕整本书内容、结构框架、思想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色几个角度来设计问题,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投入到文本阅读过程中,在字里行间感受语言表达的奥妙和内涵。本文主要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探究了任务型阅读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促进
期刊
摘 要 小说类文本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常考的题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解读小说,探究小说文本内在的深刻意蕴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借助叙事学理论,立足小说的故事情节,从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叙事时空三个层面,探究小说文本的独特性。   关键词 叙事学理论;小说教学;教学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紧扣文体特征进行阅读,提升学生
期刊
摘 要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新课标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整本书阅读”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理清整本书中的人物关系;通过问题引领,指导学生追根溯源,深入理解文本,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文本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对话,从而深刻领会作品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阅读教学;经典阅读;“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