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湖北美术学院第一届最早在油画系里专攻水彩学生,王传明显得颇为个性。油画是传统美院纯艺专业的大项,王传明在自己1985年毕业创作的作品体裁选择却是水彩。
“我的毕业作品是一套水彩组画,分为《风光》、《雾气》、《傍晚》、《冬天》。选取的题材是在洪湖,我的家乡。”王传明说,洪湖地区出来的人都喜欢画水彩。这种自然环境带来的熏陶是天生的,水乡的特色。水彩画家白统续还在洪湖专门设立了自己作画的点,隔阵子就去找找灵感。“我对湖区的风景很感兴趣,那种烟雨氤氲的水汽非常适合水彩这种表现方式。”
这4张水乡题材的作品是当年是油画系创作中的一个另类,一般来说,学的画种和毕业创作采用的题材必须是相称的,但王传明另辟蹊径,一方面表明了他的水彩画水准得到院内老师的认可,另一方面则是,他是真的热爱这门独到的水的艺术。
最好年代的艺术
在文革时期,王传明的绘画特长就有用武之处。户外几百平需搭架子作画的墙报宣传画,他一人都能搞定。79年恢复高考的时候,王传明惦念着想回城区学习自己热爱的绘画。机遇很快来临,1980年,武汉工艺美术设计厂招相关贝壳雕画的工作人员,王传明遂考人厂区回到武汉。
1982年,王传明考入湖北美术学院,是当年第一届美术教育的油画专业学生。“那时候湖北美院还没正式挂牌,名字还是用的湖北艺术学院。”和今天批量产出艺术家的环境不同,当年的美院招生极为稀缺,油画班4年才招一次生。而当年目的美术师范班则是每年都招生,曲线救国的王传明转而去考师范班的油画专业,“我们虽然是师范专业,但目的是为了均衡这种名额分配。实际上,师范班的油画和油画班并无大区别,我们在专业课上花的时间很多,画得并不比油画班的少。那时候的美术教育,是真正的精英教育。”
王传明在学习美术的时候,什么都尝试着画。“那时候画画都是同一种风格,画来画去只是把效果打磨得更精致,自己的面貌是没有的。色调、艺术、讲求的是个性,而不是追求单一的标准。”虽然从基础练习开始局限在写实,又受到材料的限制,但并不妨碍80年代的美院正逢相当出众的年代。王传明的老师刘寿祥,如今水彩画系的翘楚,当年在美院还只是讲师,学院的氛围各种讲座展览应接不暇,生机勃勃。“80年代初期的美好是今天的人无法想象到的。也许我们是经历过文革后的那种对比,但当时环境的一下开放,简直堪比2、30年代的国民党时期,那时候的文化氛围好得不行,简直是应接不暇。”
在85思潮的时代,青年美术家协会的青山分会成立。王传明作为美院第一个毕业生被分配在这里以委会副主任的身份进行创作。“那时候都是模仿创作,当年的热情还是很执着的。我们那时候受到的是前苏联的美术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多半是写实主义表现比较正面的题材。”后来,他在武钢设备工会中从事宣传工作,“一干就是8年。”对于武钢这样拥有一个武钢画院的大型企业的工会宣传,群众文化是风生水起的,“各种极具生活气息的活动,无论是版画还是其他画种的工业题材创作,一直都很有市场。”
8年宣传工作后,王传明转向武钢9中任美术教师一职。做出这样的选择,他看中的是教师拥有的假期,在学校漫长的暑假中,用于创作的时间充裕时间对王传明异常珍贵。他作画很快,对开的水彩,两三天能完成一幅;但同时一次开工多幅,耐心打磨。“一切都是为了创作服务。水彩画作画的途中是要抢时间的,对创作的人来说时间是太宝贵的条件。”
水彩,现实而更显冷峻
王传明在教课的闲余,会定期出售自己的作品,但是有些水彩作品他一直没舍得卖出。“水彩是一门纯粹的艺术,需要作画的人潜心。和别的画种相比,水彩在作画过程中无法修改,对一笔到位的要求极高,和油画可用覆盖的方式修改不同,属于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的画种,愿意为此投入的人,必定是真正喜爱水彩艺术的人。”
就像专画瓶子的莫兰迪,每一个画家必定有自己所青睐的题材。很长一段时间内,王传明都专注于静物的创作。他潜心描绘各种静物:一方土布,木桌子上置放的日常生活所用之物。“看了这些东西后,欲望降低。”王传明说,自己画静物是因其朴素。日常物的最初就是实用,并非审美。这些题材,会引发人回到艺术最初的真实。“很多人都会尝试金银器的选择,但是我不会。因为社会本身已经很浮躁了,我对静物质感的追求,更钟情于一块红布衬托下的朴素静物和生活常态。”
符合生活常态的写实静物是最受大众欢迎的题材,但是王传明想在写实上玩出自己的新观念。近年来,他的创作方向转向了风景画的尝试,集中在矿山题材。“我在黄石写生的时候萌生了想要画这题材念头,这一点源于我对环境的忧虑和思考。”
王传明要描绘的矿区风景,乍一看去是最为普通,毫无掩饰的。“是那种最没有情调的二层小楼,普通的,让人看着生厌的。房子失却了所有的装饰功能,它没有家的概念,和温馨归属这种意识形态也无关,就是一个容身之处,只有功能。这种粗暴的,直白的建筑方式吸引我去描绘下它们,同时描绘下他们背后所暗喻和代表的生活。”王传明说,这种矿区其实是城市的进程的再现,所有的周边地区都在一再复制中心城市的生活,却未曾想到所带来的负面次生的影响。“我画这些矿区风景,所有的色调都比较灰暗,空气中任何时刻都弥漫着雾霾。纯度很低的绿色植物,白色的山,但是所有的这一切的情绪极其低靡。”过去优雅的房子没有了,几层楼、水泥马路,这就是城市进程带给传统乡村文化的冲击,人体和工业产品的碰撞。而这也正是艺术家所要思索和表达的。在王传明看来,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必定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不一样的思想,才能走得更远。
在今后的创作中,王传明也想多画画突破传统观念的东西。除了一直想画下去的静物题材和与传统观念不入眼的风景,他也涉及人体创作,手法较为写意,采用各种例如砂纸打磨后的特殊肌理效果的尝试。他所想的并非是仅仅写实,“这是很难突破的,我期待自己的创作能够和那些固有的艺术观念逐渐拉开距离,最终能够达到一种自然而非刻意的效果。毕竟,水彩是画种中最为诗意且梦幻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这种诗意的表达和现实中的思考结合起来有时则会变得冷峻,这种矛盾正是我长期以来在作品中想要均衡的。”
“我的毕业作品是一套水彩组画,分为《风光》、《雾气》、《傍晚》、《冬天》。选取的题材是在洪湖,我的家乡。”王传明说,洪湖地区出来的人都喜欢画水彩。这种自然环境带来的熏陶是天生的,水乡的特色。水彩画家白统续还在洪湖专门设立了自己作画的点,隔阵子就去找找灵感。“我对湖区的风景很感兴趣,那种烟雨氤氲的水汽非常适合水彩这种表现方式。”
这4张水乡题材的作品是当年是油画系创作中的一个另类,一般来说,学的画种和毕业创作采用的题材必须是相称的,但王传明另辟蹊径,一方面表明了他的水彩画水准得到院内老师的认可,另一方面则是,他是真的热爱这门独到的水的艺术。
最好年代的艺术
在文革时期,王传明的绘画特长就有用武之处。户外几百平需搭架子作画的墙报宣传画,他一人都能搞定。79年恢复高考的时候,王传明惦念着想回城区学习自己热爱的绘画。机遇很快来临,1980年,武汉工艺美术设计厂招相关贝壳雕画的工作人员,王传明遂考人厂区回到武汉。
1982年,王传明考入湖北美术学院,是当年第一届美术教育的油画专业学生。“那时候湖北美院还没正式挂牌,名字还是用的湖北艺术学院。”和今天批量产出艺术家的环境不同,当年的美院招生极为稀缺,油画班4年才招一次生。而当年目的美术师范班则是每年都招生,曲线救国的王传明转而去考师范班的油画专业,“我们虽然是师范专业,但目的是为了均衡这种名额分配。实际上,师范班的油画和油画班并无大区别,我们在专业课上花的时间很多,画得并不比油画班的少。那时候的美术教育,是真正的精英教育。”
王传明在学习美术的时候,什么都尝试着画。“那时候画画都是同一种风格,画来画去只是把效果打磨得更精致,自己的面貌是没有的。色调、艺术、讲求的是个性,而不是追求单一的标准。”虽然从基础练习开始局限在写实,又受到材料的限制,但并不妨碍80年代的美院正逢相当出众的年代。王传明的老师刘寿祥,如今水彩画系的翘楚,当年在美院还只是讲师,学院的氛围各种讲座展览应接不暇,生机勃勃。“80年代初期的美好是今天的人无法想象到的。也许我们是经历过文革后的那种对比,但当时环境的一下开放,简直堪比2、30年代的国民党时期,那时候的文化氛围好得不行,简直是应接不暇。”
在85思潮的时代,青年美术家协会的青山分会成立。王传明作为美院第一个毕业生被分配在这里以委会副主任的身份进行创作。“那时候都是模仿创作,当年的热情还是很执着的。我们那时候受到的是前苏联的美术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多半是写实主义表现比较正面的题材。”后来,他在武钢设备工会中从事宣传工作,“一干就是8年。”对于武钢这样拥有一个武钢画院的大型企业的工会宣传,群众文化是风生水起的,“各种极具生活气息的活动,无论是版画还是其他画种的工业题材创作,一直都很有市场。”
8年宣传工作后,王传明转向武钢9中任美术教师一职。做出这样的选择,他看中的是教师拥有的假期,在学校漫长的暑假中,用于创作的时间充裕时间对王传明异常珍贵。他作画很快,对开的水彩,两三天能完成一幅;但同时一次开工多幅,耐心打磨。“一切都是为了创作服务。水彩画作画的途中是要抢时间的,对创作的人来说时间是太宝贵的条件。”
水彩,现实而更显冷峻
王传明在教课的闲余,会定期出售自己的作品,但是有些水彩作品他一直没舍得卖出。“水彩是一门纯粹的艺术,需要作画的人潜心。和别的画种相比,水彩在作画过程中无法修改,对一笔到位的要求极高,和油画可用覆盖的方式修改不同,属于典型的吃力不讨好的画种,愿意为此投入的人,必定是真正喜爱水彩艺术的人。”
就像专画瓶子的莫兰迪,每一个画家必定有自己所青睐的题材。很长一段时间内,王传明都专注于静物的创作。他潜心描绘各种静物:一方土布,木桌子上置放的日常生活所用之物。“看了这些东西后,欲望降低。”王传明说,自己画静物是因其朴素。日常物的最初就是实用,并非审美。这些题材,会引发人回到艺术最初的真实。“很多人都会尝试金银器的选择,但是我不会。因为社会本身已经很浮躁了,我对静物质感的追求,更钟情于一块红布衬托下的朴素静物和生活常态。”
符合生活常态的写实静物是最受大众欢迎的题材,但是王传明想在写实上玩出自己的新观念。近年来,他的创作方向转向了风景画的尝试,集中在矿山题材。“我在黄石写生的时候萌生了想要画这题材念头,这一点源于我对环境的忧虑和思考。”
王传明要描绘的矿区风景,乍一看去是最为普通,毫无掩饰的。“是那种最没有情调的二层小楼,普通的,让人看着生厌的。房子失却了所有的装饰功能,它没有家的概念,和温馨归属这种意识形态也无关,就是一个容身之处,只有功能。这种粗暴的,直白的建筑方式吸引我去描绘下它们,同时描绘下他们背后所暗喻和代表的生活。”王传明说,这种矿区其实是城市的进程的再现,所有的周边地区都在一再复制中心城市的生活,却未曾想到所带来的负面次生的影响。“我画这些矿区风景,所有的色调都比较灰暗,空气中任何时刻都弥漫着雾霾。纯度很低的绿色植物,白色的山,但是所有的这一切的情绪极其低靡。”过去优雅的房子没有了,几层楼、水泥马路,这就是城市进程带给传统乡村文化的冲击,人体和工业产品的碰撞。而这也正是艺术家所要思索和表达的。在王传明看来,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必定要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不一样的思想,才能走得更远。
在今后的创作中,王传明也想多画画突破传统观念的东西。除了一直想画下去的静物题材和与传统观念不入眼的风景,他也涉及人体创作,手法较为写意,采用各种例如砂纸打磨后的特殊肌理效果的尝试。他所想的并非是仅仅写实,“这是很难突破的,我期待自己的创作能够和那些固有的艺术观念逐渐拉开距离,最终能够达到一种自然而非刻意的效果。毕竟,水彩是画种中最为诗意且梦幻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这种诗意的表达和现实中的思考结合起来有时则会变得冷峻,这种矛盾正是我长期以来在作品中想要均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