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仲尼燕居》是《礼记》第二十八篇,因开篇“仲尼燕居”四字,故名。《仲尼燕居》记述的是孔子闲居时,向弟子子张、子贡、子游讲解什么是礼及礼的重要意义的文章。通过与学生间的问答讨论,孔子阐述了礼的内容、本质和作用、行礼的意义、违背礼的弊端及礼与乐、《诗》、德、行政的关系,尤其格外强调礼的实践,故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
关键词:礼记;仲尼燕居;礼;启示
一、《仲尼燕居》对“礼”的论述
孔子追慕三代,效法先王,崇尚西周,面对礼崩乐坏的时局,孔子在继承“周礼”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对周礼进行革新和发展,作为他“正名”主张的思想来源,因此可以说“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在《仲尼燕居》中,孔子列出了郊社、尝禘、馈奠、射乡、食飨五种礼仪,他通过分别对子贡、子游、子张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具体指出礼到底是怎样的。
他首先因材施教般结合弟子们各自的表现,通过弟子们的实际行为对礼作出了解说。子张过分,子夏欠缺,子产却母亲般,只会喂养而不会教育孩子。这些都没适当的把握住礼,而其实“夫礼,所以制中也”,礼本就源自天地之序,所以能节制自己的行为以使之达到适中的。孔子又对子游、子张说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所谓礼其实就是对事物的治理,君子有什么事务,必有相应的治理手段。礼是用来规范事物从而使事物趋善避恶。这也就是说,礼的一大特点是规范事物以去恶而全善。然后孔子再说到,“礼也者,理也。”礼并不是只注重外在的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在于行礼之中所蕴含的“理”。并且,行礼并不是单一的,它必须结合其他的东西:在《诗》、乐、德三者中,孔子特别强调礼和乐的结合,认为既不能只通晓礼而不通晓乐,也不能只通晓乐而不通晓礼,而应该礼乐并重。只懂得礼而不懂得乐就会单调,只懂得乐而不懂得礼则会有所偏颇。“礼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
如前所述,礼即“事之治也”,礼是用来规范事物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实施礼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维持事物的秩序,不使其发生错乱,以达到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只要懂得礼并在社会上推行开来,人们的举动就都是适宜的,这便“如指诸掌”一样简单。反之,治国没有礼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国家自然便不能得到安宁。所以孔子总结道:“君子力此二者(即礼乐),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以往圣明的帝王区分长幼贵贱、远近内外的界限,使其不能互相逾越,用的都是礼治。“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只要实行了礼,便能治理好民众、管理好国家;废弃了礼,民众便纷乱,国家便混乱。除了维持国家、社会的秩序,实行礼也可以规范个人的行为。前文已讲到“夫礼,所以制中也”。礼就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之适中的,一旦人的行为不适中,不符合礼的要求,那么原本好的行为也会变成坏的行为。“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给夺慈仁。”就如“敬”、“恭”、“勇”本是好的行为,但如果不合乎礼的规范的话,便成了粗野、虚浮和胡来。由此可见,实行礼也明显可以规范人的言行而使其适中。
二、对我们现代的启示
在分析了《仲尼燕居》中孔子对礼的论述后,笔者不禁更想到礼在现代的传承和意义。尽管礼的形式较之古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礼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没有变,我们仍然可以从《礼记》中找到我们所应遵循的准则或规范。
于个人的修养上,礼本身就是一门做人的学问,它通过对人们社会行为的约束及人们遵守礼仪的程度来确定人的道德水准,学礼、遵礼就是要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我规范。“夫礼,所以制中也”,这句话体现在个人礼仪上就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这种平衡既是自己对待他人或事物态度的客观平衡,也是人自身心理状态的平静平衡,实际上这就也是人自身的和谐状态。而要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度就必须提高个人的修养,这种个人修养内化为思想道德,外化为行为方式,通过道德和行为的强化最终达到对“度”的自由把握,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除了要求我们要仁爱的对待他人,“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也要注重“礼尚往来”,人与人在礼节上不仅要经常相互来往,在对方友好的礼待了自己后,自己也应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敬对方。尊重他人的习惯,理解对方的想法,这也可以达到消除隔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礼同样也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郊天祭地之礼以仁鬼神,其表达的就是一种敬天的思想,中华传统在天人关系上坚持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对天怀着崇高的敬意。这种对天地神鬼的祭祀,实际上就是在理顺着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某些将自然看做人的对立面、然后把自然等同于“物质条件”而对其进行肆意掠取的哲学态度;古代的礼将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生于天地间,人不会贸然与自然对立对抗,这样才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敬天之礼所体现出的不是一种朴素的迷信,而是深深的仁爱。
参考文献:
[1][清]孙希旦撰.十三经清人注疏:礼记集解[M].中华书局,2007.
[2]钱穆.论语新解[M].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唐 淼(1988.12-),男,四川眉山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关键词:礼记;仲尼燕居;礼;启示
一、《仲尼燕居》对“礼”的论述
孔子追慕三代,效法先王,崇尚西周,面对礼崩乐坏的时局,孔子在继承“周礼”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对周礼进行革新和发展,作为他“正名”主张的思想来源,因此可以说“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在《仲尼燕居》中,孔子列出了郊社、尝禘、馈奠、射乡、食飨五种礼仪,他通过分别对子贡、子游、子张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具体指出礼到底是怎样的。
他首先因材施教般结合弟子们各自的表现,通过弟子们的实际行为对礼作出了解说。子张过分,子夏欠缺,子产却母亲般,只会喂养而不会教育孩子。这些都没适当的把握住礼,而其实“夫礼,所以制中也”,礼本就源自天地之序,所以能节制自己的行为以使之达到适中的。孔子又对子游、子张说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所谓礼其实就是对事物的治理,君子有什么事务,必有相应的治理手段。礼是用来规范事物从而使事物趋善避恶。这也就是说,礼的一大特点是规范事物以去恶而全善。然后孔子再说到,“礼也者,理也。”礼并不是只注重外在的形式,更为重要的是在于行礼之中所蕴含的“理”。并且,行礼并不是单一的,它必须结合其他的东西:在《诗》、乐、德三者中,孔子特别强调礼和乐的结合,认为既不能只通晓礼而不通晓乐,也不能只通晓乐而不通晓礼,而应该礼乐并重。只懂得礼而不懂得乐就会单调,只懂得乐而不懂得礼则会有所偏颇。“礼者天地之序,乐者天地之和。”
如前所述,礼即“事之治也”,礼是用来规范事物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实施礼的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维持事物的秩序,不使其发生错乱,以达到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只要懂得礼并在社会上推行开来,人们的举动就都是适宜的,这便“如指诸掌”一样简单。反之,治国没有礼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国家自然便不能得到安宁。所以孔子总结道:“君子力此二者(即礼乐),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以往圣明的帝王区分长幼贵贱、远近内外的界限,使其不能互相逾越,用的都是礼治。“礼之所兴,众之所治也;礼之所废,众之所乱也”,只要实行了礼,便能治理好民众、管理好国家;废弃了礼,民众便纷乱,国家便混乱。除了维持国家、社会的秩序,实行礼也可以规范个人的行为。前文已讲到“夫礼,所以制中也”。礼就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之适中的,一旦人的行为不适中,不符合礼的要求,那么原本好的行为也会变成坏的行为。“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给夺慈仁。”就如“敬”、“恭”、“勇”本是好的行为,但如果不合乎礼的规范的话,便成了粗野、虚浮和胡来。由此可见,实行礼也明显可以规范人的言行而使其适中。
二、对我们现代的启示
在分析了《仲尼燕居》中孔子对礼的论述后,笔者不禁更想到礼在现代的传承和意义。尽管礼的形式较之古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礼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并没有变,我们仍然可以从《礼记》中找到我们所应遵循的准则或规范。
于个人的修养上,礼本身就是一门做人的学问,它通过对人们社会行为的约束及人们遵守礼仪的程度来确定人的道德水准,学礼、遵礼就是要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我规范。“夫礼,所以制中也”,这句话体现在个人礼仪上就是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这种平衡既是自己对待他人或事物态度的客观平衡,也是人自身心理状态的平静平衡,实际上这就也是人自身的和谐状态。而要很好地把握住这个度就必须提高个人的修养,这种个人修养内化为思想道德,外化为行为方式,通过道德和行为的强化最终达到对“度”的自由把握,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除了要求我们要仁爱的对待他人,“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也要注重“礼尚往来”,人与人在礼节上不仅要经常相互来往,在对方友好的礼待了自己后,自己也应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敬对方。尊重他人的习惯,理解对方的想法,这也可以达到消除隔阂,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礼同样也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郊天祭地之礼以仁鬼神,其表达的就是一种敬天的思想,中华传统在天人关系上坚持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对天怀着崇高的敬意。这种对天地神鬼的祭祀,实际上就是在理顺着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某些将自然看做人的对立面、然后把自然等同于“物质条件”而对其进行肆意掠取的哲学态度;古代的礼将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生于天地间,人不会贸然与自然对立对抗,这样才真正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敬天之礼所体现出的不是一种朴素的迷信,而是深深的仁爱。
参考文献:
[1][清]孙希旦撰.十三经清人注疏:礼记集解[M].中华书局,2007.
[2]钱穆.论语新解[M].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唐 淼(1988.12-),男,四川眉山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