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使用变异系数对2008-2013年中国大陆省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过程,选取中国大陆31个市、省份和自治区各个年份为评价指标体系,着重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四大区域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分析差异变化,对研究区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差异变化不大,东北部变异系数整体数值最低②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有缩小的趋势,说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多样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四大区域;变异系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已经得到社会的关注和研究。伴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关系到我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1]。怎样才能有效缩短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和促进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总结比较比较以往学者研究理论和方法,同时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区域经济之间差异,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试图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中所伴随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从空间尺度划分我国大陆四大经济区域,即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自2005年起,统计对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分组方法是: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省市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本文主要从人均GDP为测量指标,采用当年价格来分析我国大陆四大经济区与整体区域进行分析,比较经济差异。很多学者对中国大陆省份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有学者分析蔡昉和都阳把全国总体差异分解为三大地带内和三大地带之间的差异,认为 1978-1999年间,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很大,但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很小,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微不足道,均呈下降趋势;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非常大,趋于明显提高[2]。1999-2008年间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发生了绝对收敛,且三大地带经济增长以大约 9.4的速度收敛[3]。张馨之等通过比较1990-2004年人均GDP增长速度的Moran散点图和LISA聚集图,认为东部沿海地区与其他区域的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4]。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在不同的区域层次上的变化过程不尽相同[5]。本文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来评价区域间经济差异,选择2008-2013年为分析时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 研究方法与差异分析
2.1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差异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区域经济指标之间的偏离程度,本文采用的是离差,它是指每一个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差,代表着每一个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离差可表示为:
(i1,2,…,n) (1)
式中 代表平均值。
描述和分析区域相对差距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基尼系数、变差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和加权离均差系数,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因此,其结论大同小异[6]。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方法,它表示了地理数据的相对变化(波动)程度,方法简洁,结论直接明显。其中变异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S代表样本标准差。
2.2差异分析
通过前面介绍,我们知道变异系数测度的是地理数据分布的相对差异[6]。下面本文分析中国四大区域与中国大陆各省份的人均GDP数据的变异系数曲线图。如图1所示:
由结果分析,中国四大区域人均GDP的变异系数都在中国大陆省份之下,从总体来看,四大区域差异变化不大,其中东部与中部地区基本持衡,基本上变异系数都是在0.3至0.4之间,但是要比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大,二者影响因素是不同的,这表明中部地区于目前政府政策有密切关系,政府鼓励开发集中投资,经济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进入9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在全国各地全方位展开,沿海省份的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减小或者取消,沿海地带与西部内陆地带之间体制差异减小;而东北部地区在数据显示来看,人均GDP差异变化最小,变异系数都在0.2以下,这表明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水平下降;同时显示四大区域的经济差距有缩小趋势。
3结论
根据以上结论研究表明,在2008-2013年之间中国四大区域的人均GDP差异变化的趋势不大,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有下降的趋势,在2008年变异系数达到0.57,在2013年变异系数变化到0.43。但是之前学者都在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区域差异变化是逐渐拉大的,与研究结果显示的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目前是在缓慢降低的有所不同。引起经济差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经济因素、区域环境因素,社会体制等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需要利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5):31.
[2]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30-37.
[3]李冀,严汉平.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演进趋势分析[J].经济问题,2010(12):14-18.
[4]张馨之,何江.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35-39.
[5]刘树成,李强,薛天栋.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141-165.
[6]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
[7]徐建华.计量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四大区域;变异系数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已经得到社会的关注和研究。伴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差异的不断扩大,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关系到我国社会和政治的稳定[1]。怎样才能有效缩短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和促进社会快速发展,需要总结比较比较以往学者研究理论和方法,同时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区域经济之间差异,能够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试图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中所伴随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从空间尺度划分我国大陆四大经济区域,即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自2005年起,统计对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分组方法是: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省市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本文主要从人均GDP为测量指标,采用当年价格来分析我国大陆四大经济区与整体区域进行分析,比较经济差异。很多学者对中国大陆省份进行了区域差异分析,有学者分析蔡昉和都阳把全国总体差异分解为三大地带内和三大地带之间的差异,认为 1978-1999年间,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很大,但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很小,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微不足道,均呈下降趋势;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非常大,趋于明显提高[2]。1999-2008年间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发生了绝对收敛,且三大地带经济增长以大约 9.4的速度收敛[3]。张馨之等通过比较1990-2004年人均GDP增长速度的Moran散点图和LISA聚集图,认为东部沿海地区与其他区域的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4]。区域经济相对差异在不同的区域层次上的变化过程不尽相同[5]。本文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来评价区域间经济差异,选择2008-2013年为分析时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 研究方法与差异分析
2.1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差异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区域经济指标之间的偏离程度,本文采用的是离差,它是指每一个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差,代表着每一个地理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离差可表示为:
(i1,2,…,n) (1)
式中 代表平均值。
描述和分析区域相对差距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基尼系数、变差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和加权离均差系数,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因此,其结论大同小异[6]。本文采用变异系数方法,它表示了地理数据的相对变化(波动)程度,方法简洁,结论直接明显。其中变异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S代表样本标准差。
2.2差异分析
通过前面介绍,我们知道变异系数测度的是地理数据分布的相对差异[6]。下面本文分析中国四大区域与中国大陆各省份的人均GDP数据的变异系数曲线图。如图1所示:
由结果分析,中国四大区域人均GDP的变异系数都在中国大陆省份之下,从总体来看,四大区域差异变化不大,其中东部与中部地区基本持衡,基本上变异系数都是在0.3至0.4之间,但是要比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大,二者影响因素是不同的,这表明中部地区于目前政府政策有密切关系,政府鼓励开发集中投资,经济快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进入9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在全国各地全方位展开,沿海省份的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减小或者取消,沿海地带与西部内陆地带之间体制差异减小;而东北部地区在数据显示来看,人均GDP差异变化最小,变异系数都在0.2以下,这表明东北地区是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水平下降;同时显示四大区域的经济差距有缩小趋势。
3结论
根据以上结论研究表明,在2008-2013年之间中国四大区域的人均GDP差异变化的趋势不大,与此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有下降的趋势,在2008年变异系数达到0.57,在2013年变异系数变化到0.43。但是之前学者都在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区域差异变化是逐渐拉大的,与研究结果显示的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目前是在缓慢降低的有所不同。引起经济差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经济因素、区域环境因素,社会体制等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需要利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5):31.
[2]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30-37.
[3]李冀,严汉平.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演进趋势分析[J].经济问题,2010(12):14-18.
[4]张馨之,何江.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35-39.
[5]刘树成,李强,薛天栋.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141-165.
[6]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
[7]徐建华.计量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