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颜色能够对人的情绪产生变化,明亮的颜色能够使人心情开朗,沉闷的颜色使人神情忧郁。同一颜色对不同人的影响也随着个体性格、所处环境、心情状态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尽管颜色本身并不具有感性色彩,但是颜色对人情感的影响十分明显。合理使用颜色的治愈功能,发挥颜色对人情绪和心情的影响一直是颜色心理学关注的焦点。色彩心理训练是高校美术课程的内容之一,本文主要分析了色彩心理训练的现状,并提出了高校美术教学中展开色彩心理训练的策略。
高校美术课堂中可以利用色彩心理学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下情绪的微妙变化,培养学生颜色敏感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除此之外,高校美术课堂中的色彩心理学可以用来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帮助学生调整情绪。然而,受到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的影响,色彩心理学在高校美术课堂中的应用还存在提升空间。为了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发挥色彩心理学的作用,对其在高校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加以研究十分必要。
一、高校色彩心理教学现状
色彩心理是指不同的独立个体在看到不同颜色时的情绪反应,这一反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色彩接受者本身的性格、情绪、心理状态,也包括色彩接受者所处社会环境、地域、成长过程等。色彩可以通过不同的层次发挥其心理影响作用。首先,色彩可以相互搭配,使人身心愉悦;其次,色彩可以通过意象渠道将受众自身的心理情感色彩与画作色彩相融合,使受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受到色彩心理的良性影响;最后,色彩通过明显的对比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合理利用色彩心理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高校美术课堂中的色彩心理教学现状呈现以下特征。
(一)色彩心理学教学观念落后
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仍然以讲授绘画技巧为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绘画水平,要求学生能够在临摹的基础上适当创作;在教学内容安排中,重技巧理论而轻创造性培养,对色彩心理的重视度不够。这种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与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逐渐产生断层,导致学生在作品中较多使用技巧表现画作,创新创造能力较弱,无法将个人情感倾注到画作中。这就导致学生画作单薄雷同,缺乏内涵,无法在画作中留下个人印记。所以,高校美术教学理念应当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作品中呈现的综合品质以及运用色彩表现情感的能力。
(二)色彩心理教学内容实用性弱
高校阶段是学生在与社会完全接轨之前的过渡阶段,在高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所以,高校阶段的教学内容应当紧跟社会发展变化,增强实效性。然而,目前高校美术教学内容更多地偏向理论,在色彩心理方面也过多讲授色彩应用的理论和技巧,强调绘画过程中色彩的使用标准和方法,而对色彩本身的内涵剖析较小,导致学生直呼会运用色彩而不知为何如此应用色彩。另外,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弱,加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最终导致学生绘画水平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心理变化
在不同的时间中,同一个个体对同一种颜色的心理感受也会出现不同;在同一时间内,不同个体对同一颜色的心理感受也会出现差异。所以,为了让学生明确了解色彩变化对学生自身的创作以及对他人情绪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对不同人的情绪影响,这个过程既能加强学生对不同色彩心理影响的学习,还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对色彩的情感态度,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支持,方便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色彩心理相关知识。只有具备色彩心理的知识基础,学生才能在绘画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或者根据作者想要呈现给受众的画作风格和预期情感态度进行颜色运用,使作品更加丰满且带有个人特征。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及时捕捉学生情绪变化,通过师生之间的良性交流和互动传递自己的知识或见解,指导学生运用色彩心理知识,引导学生用色彩表现情感和通过色彩理解情感。
(二)利用课外活动加强色彩心理辅導
课堂教学的形式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师生之间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也因此受到限制,课堂教学形式很难有突破性改变。与形式单调、氛围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更喜欢课外活动形式的教学过程。美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观察鲜活的实例,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了加强色彩心理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色彩与情感变化,体会不同色彩的情感影响。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宽阔的路口观察红路灯前不同司机的表情变化:遇到绿灯时,司机心情顺畅,表情自然放松;遇到红灯时,急于赶路的司机神情焦躁。学生要观察司机面对不同信号灯时的不同表情,又要发挥想象,设想司机此时的心情。
(三)鼓励学生利用色彩心理训练调整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和调整情绪是当代人才的必备技能,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所以引导学生控制调整情绪是高校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课程。色彩心理训练是一个利用色彩调整心情、维稳情绪的良好平台,教师可以利用美术课堂展开色彩心理训练,增强学生情绪控制和调整能力,使其能够在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通过绘画过程传递情感、领悟情感。教师在色彩心理训练事件中应当首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进行初步评估,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对色彩变化的敏感程度,然后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色彩训练内容,强化学生色彩辨识能力,提高学生色彩运用技巧。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鉴赏,结合自己的创作过程,基于作品色彩应用分析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引导学生调整不良情绪、维持情绪稳定。
(四)建立科学的色彩心理引导机制
色彩心理训练对学生绘画水平提高有很大帮助,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色彩与人情感之间的关联,才能熟练运用色彩,才能使作品血肉丰满。除此之外,色彩心理训练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也有较大帮助,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情绪控制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与社会要求融合。所以,确保高校色彩心理训练有效开展是高校美术学科的重要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确保色彩心理训练有效进行的有力保障。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色彩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安排方面都需要明确体现色彩心理引导的重要地位,保证色彩心理训练课时;再次,安排专业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展开色彩心理训练,教师需要提前备课并提交教学内容安排,开展课外活动需要提前向学校报备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最后,及时对学生的训练成果进行检测,并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
三、结语
色彩心理训练在高校美术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推进色彩心理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可以采用诸多策略,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变化,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利用色彩心理训练调整情绪,建立科学的色彩心理引导机制。
(信阳学院)
作者简介:张细柳(1989-),女,湖北黄冈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研究与创作。
高校美术课堂中可以利用色彩心理学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下情绪的微妙变化,培养学生颜色敏感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除此之外,高校美术课堂中的色彩心理学可以用来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帮助学生调整情绪。然而,受到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的影响,色彩心理学在高校美术课堂中的应用还存在提升空间。为了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发挥色彩心理学的作用,对其在高校美术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加以研究十分必要。
一、高校色彩心理教学现状
色彩心理是指不同的独立个体在看到不同颜色时的情绪反应,这一反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色彩接受者本身的性格、情绪、心理状态,也包括色彩接受者所处社会环境、地域、成长过程等。色彩可以通过不同的层次发挥其心理影响作用。首先,色彩可以相互搭配,使人身心愉悦;其次,色彩可以通过意象渠道将受众自身的心理情感色彩与画作色彩相融合,使受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受到色彩心理的良性影响;最后,色彩通过明显的对比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合理利用色彩心理的影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是高校美术课堂中的色彩心理教学现状呈现以下特征。
(一)色彩心理学教学观念落后
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仍然以讲授绘画技巧为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绘画水平,要求学生能够在临摹的基础上适当创作;在教学内容安排中,重技巧理论而轻创造性培养,对色彩心理的重视度不够。这种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与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逐渐产生断层,导致学生在作品中较多使用技巧表现画作,创新创造能力较弱,无法将个人情感倾注到画作中。这就导致学生画作单薄雷同,缺乏内涵,无法在画作中留下个人印记。所以,高校美术教学理念应当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关注学生作品中呈现的综合品质以及运用色彩表现情感的能力。
(二)色彩心理教学内容实用性弱
高校阶段是学生在与社会完全接轨之前的过渡阶段,在高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所以,高校阶段的教学内容应当紧跟社会发展变化,增强实效性。然而,目前高校美术教学内容更多地偏向理论,在色彩心理方面也过多讲授色彩应用的理论和技巧,强调绘画过程中色彩的使用标准和方法,而对色彩本身的内涵剖析较小,导致学生直呼会运用色彩而不知为何如此应用色彩。另外,课堂教学仍然采用传统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较弱,加之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最终导致学生绘画水平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二、色彩心理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心理变化
在不同的时间中,同一个个体对同一种颜色的心理感受也会出现不同;在同一时间内,不同个体对同一颜色的心理感受也会出现差异。所以,为了让学生明确了解色彩变化对学生自身的创作以及对他人情绪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对不同人的情绪影响,这个过程既能加强学生对不同色彩心理影响的学习,还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对色彩的情感态度,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支持,方便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色彩心理相关知识。只有具备色彩心理的知识基础,学生才能在绘画过程中融入自身情感,或者根据作者想要呈现给受众的画作风格和预期情感态度进行颜色运用,使作品更加丰满且带有个人特征。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及时捕捉学生情绪变化,通过师生之间的良性交流和互动传递自己的知识或见解,指导学生运用色彩心理知识,引导学生用色彩表现情感和通过色彩理解情感。
(二)利用课外活动加强色彩心理辅導
课堂教学的形式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师生之间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也因此受到限制,课堂教学形式很难有突破性改变。与形式单调、氛围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更喜欢课外活动形式的教学过程。美术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观察鲜活的实例,培养创新创造能力。为了加强色彩心理方面的教学,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色彩与情感变化,体会不同色彩的情感影响。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宽阔的路口观察红路灯前不同司机的表情变化:遇到绿灯时,司机心情顺畅,表情自然放松;遇到红灯时,急于赶路的司机神情焦躁。学生要观察司机面对不同信号灯时的不同表情,又要发挥想象,设想司机此时的心情。
(三)鼓励学生利用色彩心理训练调整情绪
保持情绪稳定和调整情绪是当代人才的必备技能,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所以引导学生控制调整情绪是高校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课程。色彩心理训练是一个利用色彩调整心情、维稳情绪的良好平台,教师可以利用美术课堂展开色彩心理训练,增强学生情绪控制和调整能力,使其能够在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前提下通过绘画过程传递情感、领悟情感。教师在色彩心理训练事件中应当首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进行初步评估,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对色彩变化的敏感程度,然后制定符合学生需求的色彩训练内容,强化学生色彩辨识能力,提高学生色彩运用技巧。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鉴赏,结合自己的创作过程,基于作品色彩应用分析自己当时的情绪状态,引导学生调整不良情绪、维持情绪稳定。
(四)建立科学的色彩心理引导机制
色彩心理训练对学生绘画水平提高有很大帮助,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色彩与人情感之间的关联,才能熟练运用色彩,才能使作品血肉丰满。除此之外,色彩心理训练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也有较大帮助,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情绪控制能力,使学生更好地与社会要求融合。所以,确保高校色彩心理训练有效开展是高校美术学科的重要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确保色彩心理训练有效进行的有力保障。首先,教师要充分重视色彩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课程安排方面都需要明确体现色彩心理引导的重要地位,保证色彩心理训练课时;再次,安排专业美术教师带领学生展开色彩心理训练,教师需要提前备课并提交教学内容安排,开展课外活动需要提前向学校报备以确保学生人身安全;最后,及时对学生的训练成果进行检测,并及时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
三、结语
色彩心理训练在高校美术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推进色彩心理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可以采用诸多策略,引导学生感受色彩变化,大力开展课外活动,利用色彩心理训练调整情绪,建立科学的色彩心理引导机制。
(信阳学院)
作者简介:张细柳(1989-),女,湖北黄冈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理论研究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