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在国际政治、经济和科学讲台上,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议题。防治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美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同目标。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将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提出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管理、同步发展”的方针。九十年代,我国又进一步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确立了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七十年代初,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在总体上减缓了环境污染的趋势。
然而,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在继续。要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我们应采取的措施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进环境技术成果商业化、产业化,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优良的技术和设备。
环境技术与环境技术产业化
环境技术指能节约或保护能源和自然资源、减少人类活动的环境负荷从而保护环境的生产设备、生产方法和规程、产品设计以及产品发送的方法等等。所谓技术产业化,指以技术成果研究开发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使知识形态的科研技术成果变为物质性商品,并最终进入国内外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全过程。环境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鼓励发明创造,研究开发具有一流水准的高新环境技术和产品;二是怎样才能把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优秀环境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可行的装备设施;三是如何推广已经得到实际应用并收到良好效益的环境装备设备。
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的现状
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健康协调发展,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工作在指导方针、配套政策、运行方式、激励措施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发展状况
我国的环境技术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国家、部门(行业)、地方和企业四个层次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新型科技领域。自“六五”期间国家将环保科技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以来,环境技术得到了稳定且逐步加强的支持渠道。20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支撑(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等对环境保护中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关键,在环保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开展了跨学科、跨部门联合攻关。技术领域涉及区域环境综合防治、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煤的清洁利用、水污染防治及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生态恢复整治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做出两项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重大决策,一是决定在我国实行专利制度,并于1984年颁布《中国专利法》;二是开拓技术市场,并于1987年颁布《技术合同法》。这两项重大决策和两部重要科技法规,使技术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得到法律保护。
国家环保总局于1991年提出的把环保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转移到对现有环保科技成果的筛选、评价、推广的决定,以及国务院颁布的《1992年国家环保局最佳实用技术推广项目计划》,标志着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促进环境技术转化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制定和实行,加速了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随着全民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开始注重自身的环保形象,企业环境技术开发逐渐活跃起来。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技术水平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目前,少数环境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设备正在研发中。现已形成了一支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的环保科研开发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从事环境技术研发的单位近700个,20万人,从事环境技术咨询服务的单位达1000多个,近15万人。从表1中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技术产业规模和产值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逐渐增高。
环境技术产业化发展对策
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的环境技术产业已有了较大发展,环境技术产业化程度较高。为了加速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环境技术产业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下列对策: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这就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多渠道增加环保投入,强化环境技术产业化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环保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各种类型的环境政策对于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命令控制式的环境政策更能引发根本性创新,如市场准入、产品禁令、产品标准等;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更能激励渐进性的创新,如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不同的政策手段,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对于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也需要适宜的条件。推动环境技术创新,需要的是一个政策体系,而非单独的某一政策手段,不同政策工具相互之间的优化组合应用,对于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会更加明显。
其次,要深化环保科技体制改革,要培育高质量的环境技术成果,同时还要培养优秀的环境技术推广人才。环保企业的需求是环境技术产业化的动力,因此,必须使环保企业成为环境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同时,各级环保政府部门、各级科委应当加强配合,建立和完善省、市(地)、县、镇四级推广网络,形成有效的环境技术扩散机制。
同时,促进技术产业化发展还有待于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例如,中美两国当前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即在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达到平衡,同时也面临共同的目标,如减少对外国原油的依赖。由胡锦涛主席和布什总统于2006年9月启动的战略经济对话让我们两国制定长期的战略解决方案,并着眼于我们两国经济关系中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借助战略经济对话这个平台,我们将通过界定我们的战略目标以及制订一系列的具体行动计划,并在长期问题上取得进展。美国财长鲍尔森日前访华时提到,X奖基金会宣布无论谁只要能开发出百英里耗油1加仑的汽车,基金会就会为他颁发X奖,他希望美中两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积极参与研发这种汽车。中美两国应当共同落实这项10年合作框架,激励我们两国的政府、产业界、大学院校、研究机构、学术机构、前沿理论家以及非政府组织去寻求这些及其他许多问题的答案。
同时,中国作为亚洲的重要成员,在亚欧环境合作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做出了重要贡献。亚欧环境合作有利于振兴区域经济。我国与一些亚欧会议成员的环境合作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与日本、韩国、英国、德国、荷兰、挪威、芬兰、丹麦、意大利、瑞典以及欧盟委员会都有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环境合作关系。
展望未来,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国际合作,加速环境技术产业化,发展环境技术产业,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仍在继续。要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我们应采取的措施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进环境技术成果商业化、产业化,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优良的技术和设备。
环境技术与环境技术产业化
环境技术指能节约或保护能源和自然资源、减少人类活动的环境负荷从而保护环境的生产设备、生产方法和规程、产品设计以及产品发送的方法等等。所谓技术产业化,指以技术成果研究开发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使知识形态的科研技术成果变为物质性商品,并最终进入国内外市场,获得经济效益的全过程。环境技术产业化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鼓励发明创造,研究开发具有一流水准的高新环境技术和产品;二是怎样才能把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优秀环境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可行的装备设施;三是如何推广已经得到实际应用并收到良好效益的环境装备设备。
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的现状
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健康协调发展,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工作在指导方针、配套政策、运行方式、激励措施等方面不断做出调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发展状况
我国的环境技术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国家、部门(行业)、地方和企业四个层次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新型科技领域。自“六五”期间国家将环保科技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以来,环境技术得到了稳定且逐步加强的支持渠道。20多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支撑(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等对环境保护中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关键,在环保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方面开展了跨学科、跨部门联合攻关。技术领域涉及区域环境综合防治、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煤的清洁利用、水污染防治及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生态恢复整治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做出两项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的重大决策,一是决定在我国实行专利制度,并于1984年颁布《中国专利法》;二是开拓技术市场,并于1987年颁布《技术合同法》。这两项重大决策和两部重要科技法规,使技术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得到法律保护。
国家环保总局于1991年提出的把环保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转移到对现有环保科技成果的筛选、评价、推广的决定,以及国务院颁布的《1992年国家环保局最佳实用技术推广项目计划》,标志着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批促进环境技术转化的政策和措施相继制定和实行,加速了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的发展。
随着全民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开始注重自身的环保形象,企业环境技术开发逐渐活跃起来。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技术水平发展迅速,潜力巨大。目前,少数环境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设备正在研发中。现已形成了一支涉及生态环境领域的环保科研开发队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从事环境技术研发的单位近700个,20万人,从事环境技术咨询服务的单位达1000多个,近15万人。从表1中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环境技术产业规模和产值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例逐渐增高。
环境技术产业化发展对策
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的环境技术产业已有了较大发展,环境技术产业化程度较高。为了加速我国环境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环境技术产业化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当前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下列对策: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这就要求加强宏观调控,多渠道增加环保投入,强化环境技术产业化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环保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发挥各种类型的环境政策对于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命令控制式的环境政策更能引发根本性创新,如市场准入、产品禁令、产品标准等;基于市场的环境政策更能激励渐进性的创新,如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不同的政策手段,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对于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也需要适宜的条件。推动环境技术创新,需要的是一个政策体系,而非单独的某一政策手段,不同政策工具相互之间的优化组合应用,对于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会更加明显。
其次,要深化环保科技体制改革,要培育高质量的环境技术成果,同时还要培养优秀的环境技术推广人才。环保企业的需求是环境技术产业化的动力,因此,必须使环保企业成为环境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同时,各级环保政府部门、各级科委应当加强配合,建立和完善省、市(地)、县、镇四级推广网络,形成有效的环境技术扩散机制。
同时,促进技术产业化发展还有待于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例如,中美两国当前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即在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达到平衡,同时也面临共同的目标,如减少对外国原油的依赖。由胡锦涛主席和布什总统于2006年9月启动的战略经济对话让我们两国制定长期的战略解决方案,并着眼于我们两国经济关系中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借助战略经济对话这个平台,我们将通过界定我们的战略目标以及制订一系列的具体行动计划,并在长期问题上取得进展。美国财长鲍尔森日前访华时提到,X奖基金会宣布无论谁只要能开发出百英里耗油1加仑的汽车,基金会就会为他颁发X奖,他希望美中两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积极参与研发这种汽车。中美两国应当共同落实这项10年合作框架,激励我们两国的政府、产业界、大学院校、研究机构、学术机构、前沿理论家以及非政府组织去寻求这些及其他许多问题的答案。
同时,中国作为亚洲的重要成员,在亚欧环境合作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做出了重要贡献。亚欧环境合作有利于振兴区域经济。我国与一些亚欧会议成员的环境合作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中国与日本、韩国、英国、德国、荷兰、挪威、芬兰、丹麦、意大利、瑞典以及欧盟委员会都有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环境合作关系。
展望未来,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国际合作,加速环境技术产业化,发展环境技术产业,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